APP下载

现代汉语完句问题研究述评

2015-11-30刘晓婷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5年11期

摘 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现代汉语完句问题的研究已经从最开始对个别现象的描写发展到了现在较为系统的描写解释,出现了一批较为成熟的研究成果。文章主要回顾前人关于完句问题的研究成果,指出前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对完句问题今后的研究作出展望。

关键词:完句问题 完句成分 完句范畴 完句条件

一、引言

1989年之前,现代汉语语法界对“完句成分”的研究只散见于某些语法著作的相关章节之中,而且很多都只是对现象的描述,没有进行深入研究。吕叔湘(1942)曾指出:“为之者,难者亦易矣”和“仲子所居之室”中的“者”和“所”有一种完型作用,还指出“晋国,天下莫强焉”中的“焉”是“完成句意的必要成分”。[1]龙果夫(1958)认为,汉语中的副词“很”不仅有词义上的作用,而且有语法上的作用,它的语法作用就是将不完全的谓语变成完全的谓语。[2]陆俭明(1982)也指出:“从一部分副词独用必须带语气词这一点看,语气词的作用不只表语气,似乎还有‘成句的作用。”[3]胡明扬和劲松(1989)在《流水句初探》中正式提出了“完句成分”这一名称,但也只是简单描写了现代汉语语法中的这种语法现象。在第四届现代语言学研讨会上,黄南松(1994)、贺阳(1994)、孔令达(1994)三位学者就“完句成分”这一现象进行了比前人更为细致的描写,正式将“完句成分”作为一个问题进行研究。在这之后关于“完句问题”的文章大多都是以这三位学者的研究为基础的。

初期完句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完句成分的确定,究竟哪些成分是完句成分以及完句成分的性质;中期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分析完句成分所属的完句范畴;目前完句成分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某个句式、某类句法成分的完句作用研究,而贯穿始终的是解释性的研究,即为什么这些成分具有完句作用,为什么有的汉语句子必须加上这些成分。此外,还有一批从留学生偏误入手研究完句问题的成果。

二、完句成分的研究

胡明扬和劲松(1989)正式提出“完句成分”这一概念,并对其进行了解释,之后关于“完句成分”的研究大都是以此为出发点的。但是,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们形成了以下两种观点:

(一)结构不完整说

胡明扬和劲松等主要持这一观点,他们认为非独立句段(加上语调不能成句的词组)在语义上是完整的,但是在结构上是不完整的,所以不能独立成句。[4]贺阳(1994)也认为完句成分是一个不依赖语境或者上下文支撑的句子通常必须具有结构成分,且具有使一个语言表达式能够独立成句的完句功能,它是句法结构上的成句条件。[5]他们都认为完句成分是一种结构成分。

(二)语义不完整说

李泉(2006)认为需要使用完句成分或完句手段的句子都是不自足的句子:或者语义不自足,或者韵律不自足,或者兼而有之。他认为绝大多数非自足句是因为语义上不够明确、不够完整,因而不能成句。[6]

虽然双方对完句成分的性质所持观点不同,但是,在初期确定完句成分的类别时,双方的研究结果有很多重叠与互补的地方。学者们确定完句成分主要使用了两种方法,一种是在简单句的基础上进行内省,如孔令达(1994)在确定完句成分时,利用六种最简单的句子结构,使用造句并添加一定成分的方法来确定完句成分。另一种方法是参照外国学生汉语习得过程中的偏误来分析,李泉(2006)认为这样能够保证我们所考察和确认的完句成分建立在实际发生的语言事实基础之上。

胡明扬和劲松(1989)认为常见的完句成分有助词和副词,但是又不限于这些词。孔令达(1994)在六种句子格式的基础上总结出了十三种能够起到完句作用的语言形式,这些完句成分可以充当状语和定语,等等。贺阳(1994)指出汉语中除语调外,某些助词、副词、时间词语以及否定词、助动词、数量短语和某些状语、补语都可以起到完句作用。金廷恩(1999)认为汉语的完句成分之间有层级性,她把完句成分分成必有的和可有的两类,前者包括语调和指称,后者包括属于客观因素的个体成分(了、着、过)和情景说明成分(在L、用N……),以及属于主观因素的情态成分(可能、会)和语气成分(了、的)。李泉(2006)在留学生偏误的基础上总结出了助词、副词、量词、代词、助动词、关联词语、数量词、介词、方位词和方位短语、补语、状语这些成分都可以做完句成分。姜自霞、丁崇明(2011)以留学生偏误为基础,研究以“进行”为代表的一类“虚义动词”,认为这类“虚义动词”也是一种完句成分。

从上面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出,单纯利用简单句式进行添加来判断完句成分可能会忽略掉一部分完句成分,例如:李泉所总结出的补语也是一种完句成分,具有完句作用,这是孔令达没有发现的。

三、完句范畴的研究

刘叔新(1996)指出,语法范畴是若干互有差异而又有很大共性的语法意义的概括。[7]我们认为,语法范畴简单说就是通过语法形式表现出来的语法意义的类别。而完句范畴就是指能够起作用的语法形式或语法手段所表示的语法意义的类别。李泉(2006)认为,现代汉语中存在一个由若干完句成分和完句手段构成的完句范畴。完句范畴是汉语非自足句转化为自足句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成分,它在汉语短语成句过程中有着重要的、甚至是不可替代的作用。完句范畴具有满足语义完整、和谐音节、整齐韵律的作用。

相较于对完句成分类型的研究,学者们对完句成分范畴的研究就深入得多。大多数学者所用的方法与确定完句成分类别的方法相同,利用添加法或者删除法或者分析留学生病句的方法,在分析有限的句子之后,分析其各自所属的范畴。由于研究角度和深度的不同,学者们对完句成分的归类也不尽相同,详情如下表所示:

表1:完句成分范畴统计表

从表1可以看出,大多数学者都认为完句成分有表示时体范畴、语气范畴、数量范畴、趋向范畴、程度范畴、情态范畴的情况,即这些都是完句成分的典型范畴。但是我们也可以看到,其中的分歧也是比较明显的,“程度范畴”应该是完句成分比较典型的范畴,但是金延恩的分类中却没有涉及这一项。

在此研究的基础上,有人开始研究某一句式或者某一类词或者某一类句法成分的完句作用,并且对其所起属的完句范畴进行了归类。陈雪平(2009)以研究补语的完句功能为出发点,认为体范畴、量范畴和情态范畴是句子的三个必要完句范畴,语气范畴是任何一个句子所必备的完句范畴。

四、完句条件的研究

通过内省法和分析留学生的偏误的方式,我们能够考察到现代汉语中有哪些完句成分和完句范畴,完成这样的研究之后,我们很自然地就会遇到下一个问题,即为什么汉语中一个论元齐全的句子一定要加上这些语言形式才能够成句。阅读文献后我们发现,解释是一个贯穿始终的问题,从完句成分这一概念提出以来,学者们就试图对汉语中的完句现象予以解释,以期发现隐藏在表象下的深层原因。学者们对完句条件的研究大都是以某一理论为基础,用某一理论来分析现代汉语中的完句问题产生的深层原因。目前主要有以下观点:

(一)信息说

黄南松(1994)、孔令达(1994)采用“信息论”的观点来解释完句成分:表示经常性动作时,信息量小,受话人会以为“动+宾”只是一个陈述中的次要信息,是另一个动作的时间参照点,主要信息随后会出现,因而此句语义未完,必有后续句。在这里就必须要加上完句成分才能够使句子成立。表非经常性动作时,信息量大,完全可以构成一个句子的主要信息,受话人会感到句意完整,因而句子可以成立。例如:

(1)*他吃了饭。

(2)他吃了毒药。

一般人会认为例(1)话没有说完,语义不完整,但是不会觉得例(2)有问题,因为“吃毒药”不是经常性的动作。我们可以发现,这样的解释适用范围有限。

(二)系统功能说

贺阳(1994)从系统功能语法的角度指出了“完句成分”存在的原因。即一个句子可以分为两部分:谓核部分和环境部分。谓核部分由核心谓词及其论元构成,它指明动作行为的过程及其环境部分;环境部分由各种修饰、补充及粘附成分构成,它指明过程发生的时间、空间、情状、数量以及说话人的主观态度及评判等。也就是说,他认为“完句成分”就是系统功能语法所说的环境部分。

(三)时间说

竟成(1996)用“时间说”来解释完句成分,认为汉语在形成一个合格的独立自足句时,需要很多条件,其中时间因素是非常重要的,不管是用显性方式还是用隐形方式表达,时间因素是汉语完句成分的重要条件,时间因素的表达与成句过程同步。即一个句子要成立都需要加上相应的表示时间的词。他在这里确立了时间作为对所有句子都起作用的完句范畴的地位。

(四)指称允准说

胡建华、石定栩(2005)以生成语法理论为基础提出指称特征允准说,认为从语义方面讲,句子不自足,是因为句子中含有不受约束的自由变量;从句法方面讲,就是句子含有没有被允准的指称特征,也就是VP或NP没有分别投射成IP或DP。他认为,不能自足的句子中的动词在加上完句成分之前没有特指性,不能指称事件或状态。文章进一步指出,英语和汉语在完句上的句法要求是一致的,差别仅在于满足要求的途径不同,英语用形态手段来满足,而汉语则选择用不同的完句成分来满足。

这些学者采用不同的理论来分析完句条件,对我们以后完句条件研究的展开有着重要的帮助。但是,这些研究主要是针对动词谓语句和名词谓语句来进行分析,对形容词谓语句的解释较少,所给解释适用的范围也比较有限。

五、对特定完句成分的研究

于永波(2002)以735个高频动词为对象,考察了现代汉语动词句完句形式。通过对动词句位“直接成句”和动词句位“完句形式成句”两种情况的考察,得出了动词句位成句规则。并讨论了七种主要的完句成分在不同的句位中所起的作用。

赵黎明(2005)在“动词+名词宾语”这一范围内对定语的成句作用进行考察。作者首先从名词入手,分出了不能作宾语的名词和必须加定语才能作宾语的名词,并从词义特点、音节形式等方面分析了他们作宾语时定语强制性出现的原因。其次对其他个别情况进行了分析。最后运用认知语言学的“有界”“无界”说以及“例”和“类”的概念对定语的完句作用进行了解释,明确了定语在这些句式中起成句作用的缘由。

周东向(2007)对选择词组中的“主谓词组”进行考察,通过研究它们是否能够实现为陈述句及实现为陈述句的条件,说明他们的成句能力,并指出主谓词组成句与词组的自由与粘附有关,由此进一步区分出词组和句子的不同之处。

陈雪平(2009)在描写了不同类型的补语完句情况的基础上,主要探讨现代汉语中补语这一句法成分的完句功能。她认为,不同种类的补语体现了完句所必备的三个基本范畴——体范畴、量范畴和情态范畴,从而具有了完句功能,使包含述补结构的语言表达式能够完句。

李柔(2009)在“主+动+补+宾”这一句式范围内的研究,利用三个平面理论对补语的成句作用进行了考察。并分析比较了不同补语成句能力的强弱。最后还利用动词的“价”和补语的语义指向对补语成句作用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

张东赞(2014)以谓语为基础对现代汉语的完句成分进行了研究,文章从共时和历时两个层面入手研究汉语句子中的“完句成分”。在共时层面对可以激活谓词所蕴含的时间或程度量的语法手段以及时间和程度量的表现形式进行了研究。在历时层面主要从语义入手考察语义范畴对“完句成分”的影响。

通过以上研究我们可以发现,目前完句问题的研究已经进行到了比较细致深入的描写和解释阶段,从最开始的考察完句成分有哪些,到现在已经开始从词类、句法成分、某种句式或者某种句式中的某个句法成分的角度切入研究它们的完句功能,张东赞(2014)还首次进行了历时的研究。这样细致的描写和解释正是我们目前现代汉语完句问题研究所需要的。

六、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完句问题研究

邹红琼(2004)依据HSK(高等)口语考试的部分原始语料,对日本留学生的汉语不足句现象进行考察,并将日本留学生的偏误归为时体范畴、意愿范畴、语气范畴、数量范畴等缺失,最后从中日语言和心理文化对比两个角度对这些现象进行了系统的分析。

金廷恩(2005)通过对韩国人写作偏误中的完句成分问题进行分析研究,证明了完句成分在汉语习得过程中的重要性,并认为以动词为中心能有效操作完句成分完成句子。

徐立新(2007)在对越南学生汉语完句成分偏误进行分析以后,发现越南学生的遗漏偏误最多,其中完句成分遗漏占遗漏偏误的77.65%。作者认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完句成分偏误是遗漏偏误的实质。并进一步分析了越南学生遗漏最多的六类完句成分:时态范畴“了”、语气范畴“了”、关联范畴“就”、能愿范畴“能/会”、程度范畴“很”、范围范畴“都”等。在此基础上,用对比分析的方法解释了越南学生完句成分偏误产生的原因,最后提出了解决完句成分偏误的对策。

刘晶(2008)以欧美国家中母语为英语的留学生为调查对象,通过调查问卷考察他们对六种动词谓语句中的“了”在句尾充当完句成分的习得情况。在对问卷进行分析后,作者发现欧美学生确实存在着因为句尾“了”缺失而造成的不足句偏误。并且归纳了各种句式中与不自足有关的偏误,对偏误原因加以讨论,对目前教学中的薄弱环节提出了建议。

李玲(2010)考察和分析了维吾尔族学生的十类现代汉语完句成分的使用情况,发现其完句成分遗漏偏误的分布规律为:时体>能愿>语气>结果>关联>数量>趋向>程度>情状>指代。并指出造成句子不足最为显著的问题是时体范畴、能愿范畴、语气范畴完句成分的遗漏。

通过阅读文献我们可以发现,完句成分偏误是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学生在学习汉语中比较常见的偏误,以上研究分别对日本、韩国、越南和欧美等国家的留学生以及维吾尔族学生的完句成分偏误进行了分析,并为对外汉语教学提供了直接实用的建议,值得我们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七、前景展望

通过以上综述我们可以发现,现代汉语完句问题的研究已经由对个别现象的分析发展到了现在对特定完句成分或者某个句式的完句条件的研究。这些成果都离不开前辈们的关注和努力。我们知道,完句问题的研究与一般语法问题的研究不同,其最难之处在于语料——现实生活中的语料大都是能够成句的,缺失完句成分的句子多出现于留学生的偏误中,所以在研究之初,研究者们就需要对所研究的内容予以限定和明确,这样才能保证研究的合理和结论的可信。

目前,在现代汉语完句问题的研究上,我们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以下几个方面也是值得我们继续探索的。

1.句子自足度的问题。在现代汉语中,有的句子可能加上一个完句成分就可以成立,但是有的则需要加上两到三个完句成分才能成立。对于句子自足度的判定,有很强的主观性,所以,句子自足度的判定问题,还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

2.“完句条件”的问题。目前关于为什么汉语的句子中需要这些完句成分还没有统一的解释,学者们大都是用一个理论来解释其中的一部分句子,没有一个理论能够给予这种现象以比较合理的解释。此外,近年开始有人尝试采用历时和共时相结合的方法来解释,这也能从一定程度上解释完句成分存在的原因,但是这样的研究极少。所以,从不同的角度探究原因,也是我们今后的一个努力方向。

3.典型和非典型的比较。在对形容词谓语句稍作分析后我们可以发现,“很”在大多数的形容词谓语句中作完句成分时已经没有了程度义或者程度义已经很低了。但是同样可以作完句成分的“非常”“十分”等词的程度义还是很明显的。在一般的句子中,总会有一个最典型的完句成分和一些非典型的完句成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也是值得我们研究的。

通过对以往研究的回顾和对未来研究前景的展望,我们认为,对现代汉语完句问题进行更深入、细致的研究不仅能够为我们的对外汉语教学提供一定的教学上的辅助,也能够在研究结果形式化以后为计算机处理自然语言提供一定的帮助。

注释:

[1]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吕叔湘文集》(第一卷),辽宁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78页,79页,227页。

[2]龙果夫:《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193页。

[3]陆俭明:《现代汉语副词独用刍议》,语言教学与研究,1982年,第3期。

[4]胡明扬,劲松:《流水句初探》,语言教学与研究,1989年,第4期。

[5]贺阳:《汉语完句成分试探》,语言教学与研究,1994年,第4期。

[6]李泉:《试论现代汉语完句范畴》,语言文字应用,2006年,第1期。

[7]刘叔新:《谈汉语语法范畴的研究》,《语法学探微》,南开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46页。

参考文献:

[1]陈雪平.现代汉语补语的完句功能研究[D].金华:浙江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2]胡建华,石定栩.完句条件和指称特征的允准[J].语言科学,2005,(05).

[3]黄南松.从对外汉语教学看现代汉语语法研究[J].语文研究,1998,(08).

[4]黄南松.试论短语自主成句所应具备的若干语法范畴[J].中国语文,1994,(06).

[5]黄南松.现代汉语中词组和句子的区别[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5,(04).

[6]姜自霞,丁崇明.虚义动词的完句功能及特点[J].汉语学习,2011,(02).

[7]金廷恩.“体”成分的完句作用考察[J].汉语学习,1999,(02).

[8]金廷恩.对外汉语写作教学与完句成分研究[A].第八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集[C].2005.

[9]金廷恩.汉语完句成分说略[J].汉语学习,1999,(06).

[10]金廷恩.现代汉语完句成分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999.

[11]竟成.汉语成句过程的时间概念的表达[J].语文研究,1996,(01).

[12]孔令达.影响汉语句子自足的语言形式[J].中国语文,1994,(06).

[13]李玲.维吾尔族预科生汉语完句成分学习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

[14]李泉.试论现代汉语完句范畴[J].语言文字应用,2006,(01).

[15]李柔.“主+动+补+宾”句中补语的成句作用[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16]刘晶.欧美学生对句尾“了”作为完句成分的习得考察[D].北京:北京语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17]刘叔新.谈汉语语法范畴的研究[A].语法学探微[C].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6:146.

[18]司红霞.完句成分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运用[J].汉语学习,2003,(05).

[19]徐利新.越南学生汉语完句成分偏误分析[D].南宁:广西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20]于泳波.现代汉语动词句完句形式初步考察[D].北京:北京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

[21]张东赞.基于谓语的现代汉语“完句成分”研究[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4.

[22]赵黎明.“动词+名词宾语”结构中定语的成句作用[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23]周东向.主谓词组成句功能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24]邹红琼.日本学生汉语不足句现象考察[D].北京:北京语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刘晓婷 北京师范大学汉语文化学院 1008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