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朱熹艺术风格论:平淡、雄健

2015-11-30李赛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5年11期
关键词:朱熹文章

朱熹的艺术风格论兼具平淡自然和雄健两个方面。平淡是南宋文人普遍崇尚和追求的艺术风格,朱熹也崇尚平淡自然之美,平淡是道心的自然发露,自然是自然而成,但是追求平淡自然并不是完全否定新巧和变化。朱熹以“实”“健”“条理”为标准来评价诗歌是否笔力雄健,诗文具有豪健之气离不开创作者的治学用功和个人修养。朱熹强调平淡自然与雄健辩证统一的诗文才是佳作,这与他标榜的道学传统和人格精神是相辅相成的。

一、平淡自然

宋代诗文的时代特色是自然而成、质朴平淡,梅尧臣云:“作诗无古今,唯造平淡难。”(《读邵不疑学士诗卷》)苏轼云“发纤稚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他们都强调自然天成,兴味淡泊。朱熹也推崇平淡自然之美。

(一)平淡之美出自然

朱熹推崇陶渊明的诗作,认为:“渊明诗平淡出于自然,后人学他平淡,便相去远矣。”大赞父亲朱松的诗作“不事雕琢,而天然秀发,格力闲暇,超然有出尘之趣。”(《皇考吏部朱公行状》)[1]由此看出平淡之美的重要来源是自然,这是平淡之美的重要特点[2],这与朱熹“文从道中流出”的观点不谋而合,平淡之美是诗人内心修养和思想情感自然而然的流露,是“适怀”“真味发溢”,是道心自然而然的流露。其次,自然指的是自然而然、不刻意雕琢、不矫揉造作,朱熹曰:“古人文章,大率只是平说而意自长。后人文章,务意多而酸涩。如《离骚》,初无奇字,只凭说将去,自是好。后来如鲁直,凭地着力做,却自是不好。”[3]他赞赏随意而为、率性而为的文章,如《离骚》不追求奇字妙语,却意蕴深长,娓娓道来,因此独具平淡自然之美;而黄庭坚作诗却刻意雕琢,只能适得其反。朱熹的矛头直指后期“江西诗派”,认为他们过于追求炼字、造句、谋篇等,刻意追求工巧精丽,已经全然不同于黄庭坚最初倡导的突破技巧的禁锢,进入到“不烦绳削而自合”的老成境界。“道夫因言欧阳公文平淡。曰:‘虽平淡,其中却自美丽,有好处,有不可及处,却不是阔茸无意思。又曰:‘欧文如宾主相见,平心定气,说好话相似。”[4]欧阳公文章平淡中自有美丽,如宾主相见平心静气讲话般自然亲切。

(二)平淡之中蕴新巧

朱熹追求平淡,但并不否定技巧、形式、造语、辞采等,而是经过一系列的雕琢之后达到精炼圆熟,似无雕琢之意,归于平淡质朴。“新巧者易作,要平淡便难。然须还他新巧,然后造于平淡。”[5]新巧精细容易达到,但是要做到平淡较难,达到新巧是作诗必须经过的一个阶段,最终归于平淡之美,平淡之美中蕴含新巧。评论诗歌时也遵循平淡之美,“借得新诗连夜读,要从苦淡识清妍。”(《过高台携信老诗集夜读上封方丈次敬夫韵》)[6]“争新斗巧,时出古淡,篇篇有思致。”[7]“好为歌诗,精丽宏伟。至其得意处,往往亦造于闲淡。”[8]好诗也具有华丽宏伟、新巧等特点,“其味虽淡而实腴,其旨虽浅而实深”(《答吴仲》)[9]。但是最发人深思之处是淳朴平淡之语,朱熹认为平淡并不与新巧华丽绝对对立,而是与宋代文人追求的“韵”或者“韵味”相吻合[10],追求平淡之美并不是要摒弃所有的技巧、形式,这是对当时社会形式美思想的反拨,从中可以看出朱熹评论平淡美的辩证思维过程。

(三)平淡之变参真味

朱熹也强调达到平淡自然之美须有一定之法,须循序渐进,“天下万事皆有一定之法,学之者须循序而渐进。”(《跋病翁先生诗》)朱熹重视法度规范,也赞成“不失其正”的变化,称赞王羲之书法“玩其笔意,从容衍裕,而气象超然,不与法缚,不求法脱,其所谓——从自己胸襟流出者。”(《跋十七贴》)[11]不拘泥于法度,从容大度,是胸中自然流出。“李太白诗非无法度,乃从容于法度之中,盖圣于诗者。”[12]李白创作诗歌并不是毫无章法,不遵守前人规矩体制,而是在法度之中从容变化、得体为之,因此能够称得上“诗圣”。朱熹强调作诗应该言有尽而意无穷,诗意含蓄深刻,发人深省,因此他批评“苏才豪,然一滚说尽,无余意”[13],一滚说尽则韵味全无;“朱子谓:‘梅圣俞诗,不是平淡,乃是枯槁。余谓草窗、玉田之词亦然。”[14]王国维引用朱熹论诗的观点,认为不只是梅尧臣,张炎和周密的诗歌同样枯槁无味,因此平淡中应包含“味”“美丽”“余意”“好处”“意思”,不能过于浅白朴实,最终使得读者“向平易著实处仔细玩味,于无味中得味,乃知有余味之味”(《答许顺之》)[15],于平淡之处发觉其中真味,反复咀嚼涵泳,达到与诗人的心灵契合,实现读者的再创造,即“工夫在读者”的主张。

二、笔力雄健

(一)质实条理为标准

朱熹不仅推崇平淡自然的审美风格,而且于平淡中崇尚“笔力雄健”。“司马迁文雄健,意思不帖帖,有战国文气象。贾谊文亦然。老苏文亦雄健。似此皆有不帖帖意。仲舒文实。刘向文又较实,亦好,无些虚气象;比之仲舒,仲舒较滋润发挥,大抵武帝以前文雄健,武帝以后更实。到杜钦、谷永书,又太弱无归宿了。”[16]朱熹看重战国气象,战国时期文章汪洋恣肆、气势恢宏,富有雄健之气,因此他推崇有雄健之气的司马迁、贾谊、苏洵的文章,“不帖帖”即不平淡无味,董仲舒、刘向的文章“实”,没有虚假虚伪的成分,“董仲舒之文缓弱,其《答贤良策》,不答所问切处;至无紧要处,又累数百言。”[17]虽然董仲舒的文章迂缓详尽,但也可以称得上好文章。由此看来,“实”也是朱熹判断文章好坏的一个重要准则,“实”往往与“雄健”共同出现,而贬低文章无雄健之气之词则有“弱”“缓弱”“卑”“虚”等。对于宋代的文章,朱熹推崇的莫过于陆游和苏洵。在《朱文公文集》中反复以“健”来高度评价陆游的诗文,将陆游的诗文推为第一流的作品。“放翁诗书录寄,幸甚。此亦得其近书,笔力愈精健。”(《答巩仲至》(四))[18]、“放翁笔力愈健”(《答巩仲至》(六))[19]、“放翁老笔尤健,在今当推为第一流。”(《答巩仲至》(十七))[20]。陆游在诗歌风格上追求雄浑豪健,因此能有“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的大气魄,有“何当凯旋宴将士,三更雪压飞狐城”的大胸怀。在朱熹的话语体系当中,“壮浪”“雄浑”“遒劲”“雄豪”等与“雄健”表达相同的意蕴。欧阳修、苏轼等“前辈文字有气骨,故其文壮浪”[21]、“东坡文字明快。老苏文雄浑,尽有好处。”[22]、“(石曼卿字)气象方严遒劲,极可宝爱,真所谓‘颜筋柳骨!……曼卿诗极雄豪,而缜密方严,极好”[23]。

(二)治学修身显豪气

诗文能够显示出雄健之气,离不开治学用功,“欧公、东坡亦皆于经术本领上用功。”[24]明辨是非,通达义理,文字也能够“光明四达”“贯穿百氏及经史,乃所以辨验是非,明此义理,岂特欲使文词不陋而已。义理既明,又能力行不倦,则其存诸中者,必也光明四达,何施不可。”[25]《读唐志》云:“圣贤之心既有是精明纯粹之实以旁(磅)薄充实乎其内,则其著见于外者亦必自然条理分明,光辉发越而不可掩。盖不必托于言语、著于简册而后谓之文,但自一身接于万事,凡其语默动静,人所可得而见者,无所适而非‘文也。”圣贤之人因为内心纯明细密,发而为文章定然条理清晰,道德义理贯穿其中。此外,若是个体的精神境界不高,精神状态不佳,气力不足,那么志向就会鄙陋,就不能明事理、闻道理,写出的文章就缺少豪健之气。“后山、山谷好说文章,临作文时,又气馁了。老苏不曾说,到下笔时做得却雄健。”[26]黄庭坚、陈师道喜好谈论文章,但是到作文时,却“气馁”了,苏洵不喜谈论,但能下笔雄健有力,所为“气馁”,就是气力不足,平淡朴拙。“叹老嗟卑,则志亦陋矣。人可以不闻道哉!”(《跋杜工部同谷七歌》)[27]。朱熹的文章诗作中也充满雄健之气:

我来万里驾长风,绝壑层云许荡胸。浊酒一杯豪气发,朗吟飞下祝融峰。(《醉下祝融峰》,《文集》卷5)

慷慨平生志,冥茫造物机。清秋雕鹗上,万里看横飞。(《寄山中旧知》,《文集》卷1)

谁将神斧破顽阴?地裂山开鬼失林。我愿君王法天造,早施雄断答群心。(《壬子三月二十七日闻迅雷有感》,《文集》卷6)

三、平淡豪放成佳作

在朱熹看来,文章只有平淡与雄健兼修,才能称得上佳作。他能够理解陶渊明的平淡与洒脱,“问:‘(韦苏州)比陶如何?曰:‘陶却是有力,但语健而意闲。隐者多是带气负性之人为之。陶欲有为而不能者也,又好名。”[28]“陶渊明诗,人皆说是平淡。据某看,他自豪放,但豪放得来不觉耳。其露出本相者是《咏荆柯》一篇,平淡底人如何说得这样言语出来。”[29]陶渊明的诗歌语言雄健,意蕴悠闲,平淡之中蕴含着雄健。“欧阳公作字如其为文,外若优游,中实刚劲,惟观其深者得之。”(《跋欧阳文忠公帖》)[30]欧阳修作字作文都是如此,看似从容闲淡,但是深入其中便能发现其刚劲之气。“李太白诗不专是豪放,亦有雍容和缓底。”豪放不是直白浅露,平淡不是松软无力,像李白这样的“诗圣”才能够将其融合为一,佳作迭出。朱熹平淡自然与刚健豪放的艺术风格论与他的道学气象密切相关,与他所标榜的人格精神密切相关。“悫实有志,则必刚健有力”[31],“人之进德,须用刚健不息”[32],诗人平时注重个人修养和人格精神的完善,心中饱含刚健之气,心中饱含高尚之志,发而为文必然会畅达纵横,刚健不息,气足则文顺,志高则诗美。《答杨宋卿》云:“熹闻:‘诗者志之所之,在心为志,发言为诗。然则诗者岂复有工拙哉?亦视其志之所向者高下如何者。是以古之君子,德足以求其志,必出于高明纯一之地……”

注释:

[1][6][7][8][9][11][13][15][16][17][18][19][20][27][30]朱熹:《朱子文集》,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版。

[2]张旭曙:《朱熹的平淡美理想》,安徽师大学报,1998年,第4期,第519页。

[3][4][5][12][21][22][23][24][25][26][28][29][31][32]朱熹著,黎靖德编,王星贤点校:《朱子语类》,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5年版。

[10]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07-313页。

[14]王国维:《人间词话》,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58页。

(李赛 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 273165)

猜你喜欢

朱熹文章
朱熹“撤广告”
春日
朱熹“撤广告”
EnglishReadingTeachingBasedonSchemaTheory
本期文章英文摘要
朱熹治足疾
文章英文摘要
小排经“点化”大文章
文章英文摘要
A Truly Outstanding Article一篇真正出类拔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