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古典主义代表作家约瑟夫·艾迪生与理查德·斯梯尔的新闻成就

2015-11-30张墨飞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5年11期
关键词:新古典主义约瑟夫理查德

摘 要:约瑟夫·艾迪生与理查德·斯梯尔是英国18世纪新古典主义时期的著名作家,同时也是当时知名的新闻人。他们共同创办了《闲谈者》《旁观者》等一系列风靡一时的报刊杂志。文章将从历史、文学以及新闻报业的角度梳理两人的文学和新闻成就,从中挖掘作家对新闻业发展的贡献以及早期由作家主办的新闻报纸的特征,为新闻传播史的研究工作和当代新闻人办报办刊提供参考。

关键词:约瑟夫·艾迪生 理查德·斯梯尔 新古典主义 作家办报

一、背景简述

(一)历史背景

18世纪上半叶,随着1688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结束,英国社会经历了一段较为安定平稳的历史时期。中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利益逐渐得到保障以后,资本主义经济开始迅速发展。进入18世纪下半叶,随着蒸汽机的发明等一些重要的科学技术的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开始腾飞,大量的工厂、车间、近代化农场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英国社会的各个角落。随着资本的不断积累,社会对于市场以及商品交易的需求迅速增大,小小的英伦三岛完全无法满足资产阶级对于扩大贸易的渴望,随之而来的便是殖民扩张、“日不落帝国”的崛起等一系列重要的历史进程。从18世纪中叶开始,英国逐步成为世界头号资本主义强国。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英国社会中也涌现出了一批具有时代特征的优秀的学者、思想家和哲学家。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理学等自然科学的大发展激起了人们探索宇宙的兴趣,也使人们开始对演绎推理以及科学的论证方法产生崇拜。而这种全社会的崇拜也成为了催生新古典主义文学流派的温床。

(二)新古典主义时期的文学成就

在英国文学史上,新古典主义是指18世纪上半叶出现的一种文艺思潮。它产生于法国,主张理性至上,尊重传统道德价值,并且倡导公民义务。新古典主义产生后迅速传入英国,并在英国迅速流行起来。英国的新古典主义代表作家有著名的残疾诗人亚历山大·波普、《格列佛游记》的作者乔纳森·斯威夫特以及著名的《约翰逊词典》的编撰者塞缪尔·约翰逊。此外,《闲谈者》和《旁观者》的创办者艾迪生和斯梯尔也为新古典主义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事实上,“新古典主义”这一提法从未出现在该时期作家的作品中,而是后人为了与“古典主义”相区别而提出的。之所以被称为“新”古典主义,是因为这个时期的作家习惯于在形式与风格上效仿古罗马奥古斯都大帝时期(27B.C.-14A.D.)诗人们的创作习惯。此外,这个时期英国的全国各界都尊崇演绎推理以及科学论证的研究方法,这个时期的作家多以理性的思考指导写作,严格按照各种写作要求和文学理论进行创作。因此这个时期亦被称为“唯理主义时期”。种种不同的命名方法归根结底阐释了一个道理——新古典主义的核心内容便是对古代伟大诗人和作家进行模仿,从理性出发,注重古典艺术形式的完整,追求典雅、庄重、和谐。新古典主义时期最优秀的著作主要分为两类,一是文辞优雅的讽刺文学,二是五步抑扬格的英雄偶句诗。

然而18世纪中叶后,工业革命的兴起,大批中产阶级加入读者群,为了满足这一庞大读者群体的需要,旅途漫记、人物传记、历史小说、回忆录等越来越多的文学体裁开始活跃于当时的英国文坛。同时,由于党争日益激烈,各种各样的政治出版物也开始逐步出版发行。这些各式各样的文学体裁对于新古典主义文学思潮产生了严重的冲击。因此18世纪中叶以后,新古典主义便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野。甚至新古典主义的代表人物斯威夫特、艾迪生以及斯蒂尔等都抛弃了新古典主义所倡导的尊崇古人、文风雕琢、华而不实的写作风气,使散文更加贴近生活,走向朴素、诚实和自信。

二、斯梯尔与艾迪生的生平简介和文学成就

约瑟夫·艾迪生早年在利兹菲尔德的卡尔特修道院学习。在这里,他遇到了之后一直与他亲密无间的伙伴斯梯尔。从卡尔特修道院毕业后,艾迪生进入了牛津大学皇后学院学习,并于1699年取得了学士学位。在艾迪生的大学期间,他逐渐显露出文学才能,并出版了一些作品,如1694年出版的《英国杰出诗人介绍》以及1695年出版的《威廉三世》等。他的作品在当时的英国文坛上广受赞誉,而他本人也受到了哈利法克斯领主的关注,并得到了该领主的资助而得以出国游学。在毕业后的四年中,依靠哈利法克斯的资助,艾迪生游历了整个欧洲大陆。在那段日子里,艾迪生主要致力于悲剧的研究与写作,并开始着手创作他一生中最伟大的文学著作《加图》。

《加图》(又译《卡托》)出版于1713年,是一部五步抑扬格的英雄偶句诗,序章由著名诗人亚历山大·波普创作。全诗采用了极为精妙的法国古典诗歌形式,以古典悲剧的创作手法讲述了古罗马著名的政治家马尔库斯·波尔基乌斯·加图悲剧的一生,堪称新古典主义文学的代表作。这部著作一经问世,便在英国国内以及海外引起强烈反响,艾迪生也因此跻身新古典主义文学流派的代表人物。

在政治上,艾迪生一直是坚定的辉格党拥护者,并在他生命的最后十年中担任党内重要职务。他于1706年被选为一个政府部门的副部长,并于1708年当选国会议员。他与波普和斯威夫特曾是要好的朋友,但由于政见不同,最终与此二人分道扬镳。

理查德·斯梯尔在卡尔特修道院毕业后进入了牛津大学梅尔顿学院学习。与艾迪生相似的是,斯梯尔也在大学期间于文学界崭露头角。但与艾迪生喜欢创作悲剧相反,斯梯尔更偏向于喜剧的创作。1701年出版的喜剧《葬礼》以及1722年出版的喜剧《自觉恋人》是他的文学代表作,奠定了斯梯尔在18世纪英国文学史中的地位。

从文学成就上看,斯梯尔比艾迪生略逊一筹;在新闻成就上,斯梯尔却胜过艾迪生。除了文学创作之外,斯梯尔还做过大量的新闻出版工作,如刊发一些政治小册子、主办新闻报刊杂志,等等。斯梯尔具有极强的新闻敏感性,他准确地把握住了时机,大大推动了英国新闻出版行业的发展。

政治上,斯梯尔远没有艾迪生那么幸运,他的政治生涯一直处于上下起伏之中。直到乔治一世登基之后,斯梯尔才慢慢得到重用。1714年他被任命为莱恩剧院院长,并于1715年被授予爵位。

三、《闲谈者》与《旁观者》

(一)诞生背景

18世纪是英国新闻业大爆炸的时期,各种报刊杂志在英国的大街小巷如雨后春笋般涌现。18世纪上半叶的英国,代表资产阶级保守派利益的托利党和代表青年激进派、改革派利益的辉格党之间的党争异常激烈,双方都把新闻报刊作为宣传阵地拼命争夺。代表各党利益的报刊杂志以及政治宣传册充斥英国街头,党报党刊成为了这一时期英国新闻界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杂志方面,最有名的便是英国18世纪著名小说家、《鲁宾逊漂流记》的作者笛福主办的《评论》以及英国文豪、《格列佛游记》的作者斯威夫特主办的《检查者》。这两本杂志在当时作为托利党和辉格党的喉舌,在英国社会的影响极大。作为党报,这两本杂志中的文章多为对时政问题的分析和评论,以及对各自代表的党派的执政方针的宣传。

在这样一个党报成风的年代,《闲谈者》与《旁观者》作为文化生活类杂志,其产生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而这两本杂志的创办者居然是文学史上新古典主义时期的代表作家,这使其在文学和新闻领域更具传奇色彩。

(二)主要内容

《闲谈者》由斯梯尔于1709年创办。这本杂志主要面向伦敦的中上层市民,每周刊发三期,内容主要分为社交娱乐、诗歌、学术、新闻、随感录五项,把时事、闲谈、随笔文章巧妙地糅合在一起,极富文学趣味。值得一提的是,这样一本内容生动翔实的杂志,在艾迪生加入之前,完全由斯梯尔一人来进行写作,工作量之大让人惊叹。《闲谈者》发行到第18期时,艾迪生开始参与杂志的编辑与写作。由于艾迪生的文章优美动人,别具一格,所以人们争相传阅,成为俱乐部和咖啡馆里不可缺少的读物。正如“意识流”文学先驱、英国著名作家维吉尼亚·伍尔夫在一文中所称道的:“他那流畅、优美的散文,像潮水一般,那光滑的表面潜伏着小小的洄流、携带着小小的瀑布,具有千变万化之趣。”下面这段《伦敦的叫卖声》则把艾迪生优美动人的文风展现得淋漓尽致:

我们伦敦的叫卖声还有一个大毛病,就是吆喝起来不顾时间,也不讲分寸。譬如说,新闻自应以快速公布为是,因为这种商品是经不起久放的。但是,卖报的时候也不必那样风是风火是火,跟闹了火灾似的。然而,这却是通常现象。一眨眼工夫,一场血战的消息就从伦敦这一头吆喝到那一头,弄得全城哄动。法国人有一点点动向(历史上英法两国战事不断——引者注),总是急匆匆登出来,让人觉得好像已经兵临城下似的。此种弊端,本人自当负责予以纠正。在卖报声中,对于胜利消息、行军消息、野营消息,以及荷兰、葡萄牙和西班牙各国邮件中所传来的消息,务必有所区别。

斯梯尔曾对《闲谈者》一刊做过如下说明:“本刊的目的在于揭穿生活中的骗术,扯下狡诈、虚荣和矫情的伪装,在我们的衣着、谈话和行为中提倡一种质朴无华的作风。”在书中读到这句话的时候笔者颇为惊讶。斯梯尔作为英国文学史上新古典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居然会提倡“质朴无华”的作风,实在有悖于新古典主义文学对于宏伟的主题、规整的韵律、华丽的词藻、复古的文风的追求。在阅读过大量材料之后,笔者对于斯梯尔在办杂志时文风的转变有了一些理性的认识。

首先,由于新古典主义所倡导的效仿古典诗歌文学的做法与当时社会对于文学的要求相去甚远,因此一部分新古典主义作家开始进行自我反省与自我修正,在文学上逐渐向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倾斜。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再加上英国社会矛盾的一步步激化,读者对于写实题材作品的需求日益增大,新古典主义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迅速退出英国文坛,对后世作家能够产生影响的作品也基本集中在新古典主义刚刚启蒙的那几年里。以此看来,斯梯尔也算是这批作家中较早“觉醒”的一个了。

其次,在充斥着党报党刊的英国新闻环境中,斯梯尔不愿像斯威夫特与笛福那样成为党的喉舌,他更愿意让自己的刊物更多地展现英国普通民众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而在某种意义上成为18世纪初期整个英国的全景画。因此,他的文章不需要像新古典主义文学要求的那样“唯理”,而是更好地表达了英国人民主观的、感性的看法与认识。这种创作上的要求使得斯梯尔在文学上不得不背离了新古典主义的路线,形成了更贴近人民群众、更朴素与诚实的创作风格。

最后,当时英国的报业竞争非常激烈。想生存下来,就要千方百计地吸引读者,使读者愿意购买自己的报纸。因此斯梯尔在自己的杂志中需要紧紧抓住读者最感兴趣的事情,同时以读者喜闻乐见的形式表达出来。很显然,这是新古典主义文学完全做不到的。从这一点上看,斯梯尔也不得不去改变文章主题与写作风格,以迎合当下大众的口味。

总之,由于主客观原因的相互作用,斯梯尔在办《闲谈者》时几乎完全抛弃了新古典主义文风。这一结果在客观上对于英国文学以及英国的报业的发展都是一股很强的推动力,使得文学与新闻都开始更多地关注普通人的生活。

《闲谈者》杂志因为一些复杂的政治原因于1711年停刊。然而就在停刊当年,艾迪生与斯梯尔再次合办了《旁观者》。《旁观者》仍是文化生活类杂志,每日出版,每期只有一篇文章。《旁观者》于1711年3月1日创刊,1712年12月6日停刊,总共有五百余期。其中艾迪生和斯梯尔各写了二百余篇文章,一小部分文章由其他作者写成。

《旁观者》是一本很有趣的杂志。在艾迪生执笔的第一期中,“旁观者”作为一个人物出现,进行了自我介绍。在斯梯尔执笔的第二期里,“旁观者”先生介绍了他的“旁观者俱乐部”的六位成员。这本杂志的全部五百余期近600篇文章,大部分都以“旁观者”先生作为第一人称叙述,介绍他的“旁观者俱乐部”里这几个成员的日常活动。他们从伦敦各界写到乡绅田庄,形成了一组人物特写、散记,反映出当时英国社会各种代表人物的生活和思想风貌。

在《旁观者》第10期上,艾迪生以风雅、轻松、诙谐的笔调申述了《旁观者》的宗旨。其中有段话写道:“有人说,苏格拉底把哲学从天上带到了人间。我不自量力,愿意让人说我把哲学从私室、书库、课堂、学府带进俱乐部、会议厅、茶桌、咖啡馆之中。”艾迪生与斯梯尔以一篇篇机智幽默而隽永的文字,谈天说地,纵论古今,把世间万象用和风细雨的方式娓娓道出,不仅涉及世态时尚、道德修养、文学评论、欣赏趣味等内容,具有一定的启蒙意义,而且营造了一个哈贝马斯所说的“公共领域”,在当时的英国乃至全世界都产生了比较广泛的影响。被誉为美国国父的本杰明·富兰克林在他的自传中也提到了《旁观者》对他的影响:

我自小特别喜欢看书,……这种爱书嗜好终于使父亲让我当名印刷工,……当时我还只有12岁。……大约此时,我偶尔发现一卷残缺不全的《旁观者》杂志,我把它买来,读了一遍又一遍,真是趣味盎然。我认为文章写得十分精彩,如有可能,真想模仿一下。有了这种念头,我就挑出几篇文章,逐句写出大意,暂时搁置一边。几天之后,不看原作,只按摘句大意,充分展开,使用心中想到的合适词语,尽可能充分表达原意,重新完成这篇文章。然后,我就把自己写的“旁观者”同原作加以比较,从中发现不足,加以改正。……拿我的文章同原著比较,我发现了种种毛病,作了改正。但有时我也颇为自得地感到,在一些无关紧要的细节上,我能偶尔胜过原作的词序和语言,这对我不啻是种激励,使我感到,有朝一日我可能成为一个差强人意的英语作家。(《本杰明·富兰克林自传》,河北人民出版社,1985)

由于《旁观者》具有如此广泛的影响,所以它的发行量创下当时的最高记录,一度达到两万份。要知道,当时报刊的发行量往往在千份以内。

(三)今日的《闲谈者》和《旁观者》

分别停刊于1711年和1712年的《闲谈者》与《旁观者》杂志,在三百年后仍在全球范围内具有影响力。沿用了Tatler杂志名称的著名时尚生活杂志(亦被称为“豪华杂志”)Tatler如今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发行。目前它在亚洲拥有6个版本,分别是中国香港版、新加坡版、上海版、马来西亚版、菲律宾版、泰国版,总部设在中国香港。

四、文学与新闻相结合的思考

通过对艾迪生与斯梯尔以及《闲谈者》和《旁观者》的研究,笔者认为,艾迪生和斯梯尔作为英国文学史上两位杰出的文学家,在新闻史上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并不是一种巧合。尽管他们的文学流派属于相对僵化、刻板与老套的新古典主义,但他们在做新闻杂志时能够准确定位当前民众更希望看到的刊物,并及时调整自己的写作风格,从而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与他们的作家背景是分不开的。反观当今新闻界,做新闻的记者大多数要么是新闻专业出身,要么是自己边干边学,文字功底大多不扎实,做出来的新闻更感觉像流水线下来的产品,无特色无张力。加强新闻工作者的文学功底训练,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对于新闻事业不同的要求,对新闻教育者们来说刻不容缓。艾迪生和斯梯尔的经验告诉我们,把文学素养的培养纳入到培养新闻工作者的宏观规划中来,不失为改变这一现状的一个可供参考的有力手段。

参考文献:

[1]刘意青,刘灵.简明英国文学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

[2]李彬.全球新闻传播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张墨飞 中国社会科学院 100022)

猜你喜欢

新古典主义约瑟夫理查德
斯特拉文斯基《意大利组曲》演奏初探
用蛋管住鸡
偷懒发明的铁栅栏
童话
对现实主义美术的再认识
日安,白天
用蛋管住鸡
Getting a Job初入职场的面试技巧
新古典主义家居风尚
精选家庭的新古典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