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西医结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研究

2015-11-29庾美玲

关键词:通心络稳定型冠脉

庾美玲,陈 倩

(南方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中医科,广东 广州 510900)

中西医结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研究

庾美玲,陈 倩

(南方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中医科,广东 广州 510900)

目的 评价中西医结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UA患者122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中西医结合治疗组68例和常规治疗组54例,常规治疗组给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低分子肝素抗凝等常规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通心络胶囊治疗,比较两组疗效。结果 中西医结合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8.53%,常规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西医结合治疗组3个月内心绞痛再发生率为5.2%,常规治疗组为18.6%,一年内心肌梗死率中西医结合组为3.3%,常规治疗组为11.4%,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均明显较低。结论 常规西医治疗联合苦碟子注射液治疗对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疗效良好,复发率低。

中西医结合;常规治疗;心绞痛;疗效比较

UA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继发血栓导致冠脉不完全性阻塞,引起心肌血供急剧下降而导致的一组介于稳定型心绞痛与急性心肌梗死之间的临床综合征[1]。它是急性冠脉综合征中的一种[2]。选取我院收治的UA患者68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结果发现对缓解冠心病心绞痛症状,改善心肌缺血有明显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9月~2013年9月我院收治的UA患者122例作为研究对象,男69例,女53例,年龄38~74岁,平均年龄64.2岁。根据典型的临床表现,心绞痛发作时心电图ST段抬高和压低的动态变化及心肌酶谱,肌钙蛋白明确诊断为UA患者,将其随机分为中西医结合治疗组68例和对照组54例。中西医结合治疗组男37例,女31例,平均年龄(56.6±3.5)岁;常规治疗组男32例,女22例,平均年龄(57.2±2.9)岁;两组患者的性别、体重、年龄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常规口服阿司匹林、氯比格雷、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β-受体阻滞剂、他汀类、硝酸酯类以及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等药物。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加用通心络胶囊,2粒/次,3次/d,口服,连用2周。

1.3 随防指标

两组随访6个月,随访内容包括:6个月内任意时间出现心绞痛,出现主要不良心脏事件,指心源性休克、急性心肌梗死、心肺复苏、心源性猝死,在用药前及用药后6个月时检测其血常规、肝功、肾功、血脂,发生与之相关的严重出血。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1.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中西医结合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8.53%,常规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西医结合治疗组3个月内心绞痛再发生率为5.2%,常规治疗组为18.6%,一年内心肌梗死率中西医结合组为3.3%,常规治疗组为11.4%,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均明显降低。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n,%)

3 讨 论

目前认为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发病机制可能是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发生冠脉痉挛,血小板聚集形成血栓,从而使斑块迅速发展导致不稳定的心肌缺血状态[3]。很多文献资料已证实不稳定型心绞痛如不及时合理治疗,则可能发展为急性心肌梗死甚至猝死[4]。因此,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十分重视。 据文献报道,在英国每年至少有13万例UA发生,法国有13万例,德国有18.8万例,意大利有12.9万例。我国尽管尚无确切的数据,但患者人数肯定远远高于上述国家。1985~1992年,通过对Duke医院中心治疗的UA患者9146例的观察发现,其在起病48 h内病死率最高,因此UA患者比病情稳定的心肌梗死患者更应该重视早期诊断并加强内科正规标准化药物治疗[5]。不稳定型心绞痛发生机理:不稳定易损斑块的破裂,血小板粘附聚集,凝血因子激活,纤维蛋白形成,细胞因子增高,血栓形成,引起冠脉不完全阻塞。同时有心绞痛发作时心电图ST段抬高和压低的动态变化最具有诊断价值。治疗上给予抗血小板、抗凝、抗心肌缺血治疗,口服ACEI、β-受体阻滞剂,同时口服通心络胶囊可以明显改善心绞痛症状及减少心血管不良事件[6]。

研究表明,通心络胶囊具有益气养血,化瘀通络,对于心绞痛的缓解、心肌缺血的改善均有显著疗效。贾真等临床研究发现,通心络可以增加血清NO浓度,降低血清内皮素浓度,从而改善冠心病患者的内皮功能[7]。本研究通心络组68例患者均未出现心绞痛及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其机制为通心络可促进血管内皮损伤后修复,减少血管内膜增生。

总而言之,通心络胶囊不仅在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发挥了很大作用,而且可明显降低血脂,并无严重出血并发症。

[1]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南(2009)[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9,37(1):4-25.

[2] 吴以岭.中医络病学说与心脑血管病.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215-217.

[3] 李 艳,李 娅.陆 新.复方丹参滴丸合西药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观察[J].广西中医药,2004,27(4):8.

[4] 杨曙光,张焕峰.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诊断与治疗进展[J].实用医药杂志,2012,19(11):861-863,865.

[5] 车少敏.不稳定性冠脉粥样硬化斑块内炎性反应的病理生理学机制[J].心血管病学进展,2012,23(3):154-158.

[6] 钱学贤,戴玉华,孔华宇.现代心血管病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867-868.

[7] 贾 真,顾复生.通心络胶囊治疗冠心病变异性心绞痛疗效及对内皮功能的影响[J].河北中医,2004,27(4):8.

R541.4

B

ISSN.2095-6681.2015.08.039.02

猜你喜欢

通心络稳定型冠脉
通心络胶囊联合常规疗法治疗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系统评价及序贯分析
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临床疗效观察
32排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对慢性稳定型冠心病的临床诊断价值
心肌缺血预适应在紫杉醇释放冠脉球囊导管扩张术中的应用
冠脉CTA在肥胖患者中的应用:APSCM与100kVp管电压的比较
256排螺旋CT冠脉成像对冠心病诊断的应用价值
冠脉CT和冠脉造影 该怎样选
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钢板与PFNA治疗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比较
国医大师张琪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经验
通心络在冠心病介入治疗后远近期的临床效果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