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镇化与产业化协同发展研究

2015-11-29孙久文闫昊生

中国国情国力 2015年6期
关键词:产业化城镇化发展

◎ 文/孙久文 闫昊生

城镇化与产业化协同发展研究

◎ 文/孙久文 闫昊生

城镇化与产业化协同发展的国际模式

城镇化与产业化既相互影响又相互独立,二者在初期相互耦合较强,中期却可能出现脱节。纵观国际城镇化进程,大体可分为西方国家工业化驱动城镇化、东亚国家政府引导下产业化与城镇化同步发展以及拉美国家产业化滞后城镇化三种类型。

1.工业化驱动城镇化的模式

18世纪中叶,第一次工业革命在英国萌芽。随后工业革命迅速发展,至19世纪,西方国家工业化迅速发展的同时城镇化迅猛发展。1801年,英国城镇化率为33.8%,1851年达到54%,到1901年时城镇化率达到78%。工业化的迅速发展使城市与乡村的生产效率产生了巨大差距,城市中工业部门迅速成长,对劳动力产生巨大需求,对城镇化起到了拉动作用。圈地运动为农村人口的流动创造了条件,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促进了城镇化的发展。同样,城镇化也为工业化提供了市场,并且城市的聚集经济也有利于工业部门生产率的提高。因此,在工业化的原始力量驱动下,城镇化与产业化形成了良性互动,建立了工业经济体系,促进了城镇化的发展。

西方国家的整个城镇化过程主要由工业化在市场的作用下自发推进,属于产业化先于城镇化,城镇化先于社会福利的过程,城镇化进程较慢。在取得成功的同时,这种城镇化进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自发的城镇化使人们没有意识到生态和环境的约束,工业化的发展对于环境造成了很大的破坏;人口在城市的大量聚集使得城市的公共服务滞后,人民生活质量差距扩大。

2.产业化与城镇化同步发展的模式

二战之后,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进入了快速的城镇化与产业化过程。城镇化与产业化同步发展,使得这些国家在较短时间内完成了高质量的城镇化。日本1950年城镇化率为53.4%,1960年迅速增长到63.3%,1970年达到71.9%。由于吸取了西方国家城镇化的经验,政府的规划引导在城镇化的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政府注意引导产业的发展与升级,将传统制造业转变为高新产业和服务业,形成了国际先进的高端产业链条,并以此不断促进城镇化的进程。政府通过编制国土规划促进产业结构与空间格局的整体协调,使城镇化的质量快速提高,为城镇化的持续高质量推进提供了保证。

在这种城镇化模式中,城镇化、产业化和社会福利协调同步发展,取得了很大成功。然而,快速的城镇化推进也产生了一些问题,城镇化和产业化的发展对环境造成了巨大破坏,高速的发展过程使劳资关系出现紧张,但是政府通过及时出台法律等手段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有效解决。可见,政府的适度引导对于城镇化与产业化的可持续协调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

3.产业化滞后城镇化的模式

二战之后拉美国家实行进口替代战略,快速建立起了工业体系,墨西哥、巴西等国家也大规模推进城镇化进程,城镇化率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1950-1980年巴西城镇化率从36.2%提高到65.5%,而西方发达国家这个历程经历了半个多世纪。但是,产业化的进程和产业的升级并没有与城镇化的快速发展相匹配,拉美国家过于依赖初级产品的出口使得产业升级十分缓慢,农村生产力的低下促使农业人口无序地涌入城市;由于缺乏产业吸纳就业,大量的城镇人口处于不充分就业状态,贫民窟现象十分严重;由于缺少产业化发动机的作用,并过早地推行福利赶超,加剧了经济停滞,使得城镇化的质量低下;较差的城市环境又对产业升级和服务业的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

她接着说:再过几年,老家的人都没有了,你回去建庙宇?那时候,和你说话的人都没有,不是我嫌弃老家,那里太冷清了,以前我也有梦想,把家乡建设好,可是潮流和时光就像黑洞,让边远村庄一个个地消失,我们的梦想真的抵挡不住这种变化。唉,将来我们能往那里去呢?

拉美国家的产业化与城镇化初期同步发展,但随后产业化远远滞后于城镇化,形成城镇化快于产业化,公共福利脱节的模式。虽然巴西个别城市的发展情况较好,但是城市发展不均衡的现象十分明显,大城市的过度发展与其他地区的凋敝同时出现。可见,脱离了产业化发展的城镇化会引发非常恶劣的后果。

产业化与城镇化互动发展的机制

从国际上城镇化与产业化的发展情况可以看出,产业化的不断发展是城镇化发展的动力源泉,只有依靠产业化的不断发展,城镇化的发展才能获得就业的支撑和基本公共服务的保障。与此同时,城镇化为产业化提供了需求,提高了产业的生产效率,推进了产业结构的转变,更重要的是聚集经济加速了创新的形成,创新对于产业化的持续深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产业化对城镇化具有推动作用

产业化可以带动人口和企业在城市集中,提高人民收入水平,高水平的收入为城镇化提供了内在需求。高端消费需求促使非农业占比不断上升,服务业在非农产业的占比不断上升,劳动力就业结构改变带动城镇化发展。产业化也可以为城镇化提供就业岗位、工资、利息和利润。城镇化过程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非农劳动力的供给,然而解决对非农劳动力的需求问题要依靠产业的发展。因此,解决新型城镇化问题的根本是要推动产业化发展。

2.城镇化对产业化具有促进作用

城镇化通过促进生产推动产业化发展,城镇化的集聚效应可以增强工业和服务业竞争力,城市创新活动可以为产业升级提供知识要素的供给。城镇化也通过改善需求拉动产业化发展,城市中人口的聚集可以降低交易成本,并为产业的发展提供巨大的本地市场,使市场规模达到特定产业发展的阈值,城市的高端消费也为产业化深化提供了需求。

城镇化与产业化相互关联,因而一方发展不当便会对整体的互动造成影响。如城镇化成本对于产业化具有负向效应,城镇化成本的过快上涨,会影响产业化与城镇化的协同发展。总之,城镇化的合理推进需要产业化的有效进行来推动,产业化的有效进行需要城镇化的合理推进来保证。

我国城镇化与产业化协同发展的状况与问题

1.状况

改革开放后,我国城镇化实现了平稳较快发展,至2014年,我国城镇化率达到54.77%。

我国的城镇化推进模式与西方城镇蔓延的连续型推进不同,政府通过招商引资吸引产业、推动城镇化发挥了重要作用,呈现出以产业聚集地为主的跳跃型推进的特点,打造出以产业化带动城镇化的模式。我国城镇化与产业化基本同步发展,并且在产业化程度较高的近些年,城镇化速率相对于产业化速率加快。

2.问题

(1)从时间上看,工业化的迅速推进导致城镇化一度滞后于产业化,呈现出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的状态。城镇化水平的滞后对产业化的深化和产业结构的升级造成了负向影响。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进城镇化的同时也遇到传统产业不景气、产业结构转型需求迫切的情况,要警惕产业化滞后于城镇化的发生。

(2)从空间上看,经济发达地区产业化发展程度较高,但是由于政策等因素限制了城镇化发展,造成了局部的城镇化滞后;经济落后地区产业化发展不利,导致城镇化超前于产业化,出现了“空城”等现象。空间上的问题还表现在区域内部城镇化与产业化的不协调,中心城市聚集产业过多,超越其城市承载能力,产生交通拥挤、环境破坏等城市病;城市内部产业分布不合理,产业与城市人口空间分布脱节,出现“睡城”现象,加重城市负担;有些外围地区缺乏产业,限制了经济和城镇化进程的发展,削弱了其承接中心地区产业转移的能力,制约了区域未来的协同发展。

城镇化和产业化协同发展的举措

城镇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过程,在非农产业在城镇集聚、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的总体现象外,其在土地利用方式、人口聚集及就业、人们的消费结构和精神面貌、地理的景观变化、自然及生态条件的转变等方面均发生着不同程度的转变。归根结底,城镇化可以分为物的城镇化和人的城镇化两个方面。物的城镇化包括土地利用、城市景观、基础设施和空间格局等方面,其根源和支撑在于土地。人的城镇化包括就业结构、需求结构、精神素质和公共服务等方面,其根源和支撑在于产业。新型城镇化强调人的城镇化,因此,处理好新型城镇化问题关键在于处理好产业的问题,尤其是产业与土地空间的结合问题。

1.注重产业体系的发展

城镇化和产业化的协调发展要注重主导产业的选择。应根据城市要素禀赋、比较优势,做大做强主导产业,提高产业的关联度,发展新兴产业,培育发展各具特色的城市产业体系。在目前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不能为了城镇化而城镇化,尤其在经济发展水平较差地区,要防止城镇化程度超过产业的承载能力,出现局部城镇化冒进的现象。选择主导产业要注重长期规划,政府在制订规划时要考虑地方发展特点和环境与生态条件,根据产业未来发展趋势与当地的自然和社会承载能力从长期出发制定规划,努力避免短期行为。

2.注重城镇体系的协调

城镇化和产业化的协调发展要注重城市体系的系统作用。产业的选择不要拘泥于一城一地,要在城市群内合理规划、整体布局。城市群作为一个系统,具有内部的物质与人们心理的运输成本与交易成本低的特征,便于区域内部资源的整合。区域中心城市可以聚集区域内高端资源发展高端产业,腹地城市发展中低端产业,为中心城市提供支持。在我国东部地区城市均衡化发展过程中,应充分挖掘各地方的优势,发挥好扩散效应。中西部地区则应着力培育增长极,提升区域发展的效率。对于区域城镇化问题较重的典型区域,可以在经济一体化协同发展中,优化区域内的产业布局,整合产业资源,释放推动城镇化的活力,形成可以推广的区域产业化和城镇化协同发展的经验。

3.注重产业结构的协调

城镇化和产业化协调发展要注重服务业的作用。大城市的产业结构由制造业向服务业转变是一个整体的趋势,服务业可以吸收大量的转移劳动力,提升人民生活质量,有效促进城镇化发展。然而,基础的生活性服务业产业链不长,因此根据乘数效应引致的就业有限,且难以带动经济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逐渐发挥引领作用,具有较快发展速度,生产性服务业可以加快人口和高端产业的聚集,促进城市的转型升级,提高城镇化质量。发展生产性服务业要有第二产业的支持,因此要注意城镇体系中腹地产业化的支持,体系内的制造业与服务业协调发展。

4.注重产业创新的发展

城镇化和产业化协调发展要激发城市中创新的形成。城市的聚集经济有助于创新的产生,创新会有力促进产业发展。由于城市产业结构的多样性与专业性对创新具有不同方面的促进作用,因此城市发展产业时要考虑自身的产业结构,多样化城市着力提高创新环境,培育创新型企业,促进跳跃型创新产生;专业化城市着力提高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提升承接相应成熟产业的能力,促进连续型创新发展,为城镇化发展提供动力。要把握新工业革命的机遇,注重绿色节能、智能生活和新型材料等技术的产业化及个性化生产,以新兴技术产业化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并以新兴技术的产业化成果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城镇化的质量。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

■ 编辑:田佳奇

猜你喜欢

产业化城镇化发展
新型城镇化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47家上榜!山西公布年度农业产业化省级示范联合体名单
持续接力奋斗 推动山西农谷产业化发展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居住小区规划与设计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国企发展如何提高“质感”——以陕汽党建引领发展为例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2016年推进新型城镇化在发力
教师发展
广电媒体产业化前景的三种期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