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跟着奥斯卡读小说

2015-11-29滕朝王妍如

电影 2015年5期
关键词:最佳影片魔戒奥斯卡

文/滕朝、王妍如

跟着奥斯卡读小说

文/滕朝、王妍如

在今年奥斯卡提名的8部最佳影片中,有一半是由文学作品改编而来。获得最佳影片的《鸟人》,虽然是一个原创故事,但是整部影片所围绕的那个舞台剧,也是根据小说《当我们谈论爱情时我们在谈论什么》改编而来的。奥斯卡金像奖向来青睐文学。在87年奥斯卡的历史长河之中,有相当数量的最佳影片改编自文学作品,其中不乏像《哈姆雷特》《雾都孤儿》这样的旷世经典之作。在这里,我们梳理出25部成就奥斯卡最佳影片的文学原著,如果你还在为读什么书而苦恼,那么跟着奥斯卡去读书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01

第3届奥斯卡最佳影片《西线无战事》

改编自:《西线无战事》(1929年)

作者:埃里希·玛丽亚·雷马克(德国)

这算是雷马克的一部半自传体小说。1914年,一战爆发时,雷马克以学生志愿兵身份被送往西线战场,侥幸还生。1929年,他将这一经历写成《西线无战事》。小说一经出版就引起无与伦比的轰动效应,先后被译成29种文字,销量高达800万册,受到全世界读者的欢迎。

02

第12届奥斯卡最佳影片《乱世佳人》

改编自:《飘》(1936年)

作者:玛格丽特·米切尔(美国)

仅因一部作品就名扬天下并在文坛上占有一席之地的作家是绝无仅有的,而美国女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则是例外。她一生中只发表了《飘》这部长篇巨著。1926年,她开始着力创作《飘》,10 年之后,作品问世,被公认为是以美国南北战争为背景的爱情小说的经典之作。《飘》最吸引人的地方在于,它打破了传统、单一塑造人物性格的方法,小说所呈现出的人物形象都是正负两方面性格的组合体,特别是女主人公斯佳丽,她高傲、叛逆、贪图虚荣,却又善良、果断、敢爱敢恨,她的爱情不是充满诗意和浪漫情调,而是现实和功利的。

03

第13届奥斯卡最佳影片《蝴蝶梦》

改编自:《丽贝卡》(1938年)

作者: 达夫妮·杜·穆里埃(英国)

作者在小说中成功地塑造了丽贝卡颇富神秘色彩的形象,此人于小说开始时即已死去,除在倒叙段落中被间接提到外,从未在书中出现,但却时时处处音容宛在,并能通过其忠仆、情夫等继续控制曼陀丽庄园,直至最后将这个庄园烧毁。小说中另一女性,即以故事叙述者身份出现的第一人称,实际上却处处起着烘托丽贝卡的作用,作者这种以“实有”陪衬“虚无”的手法颇为别致。《丽贝卡》既充斥着哥特式神秘、阴森的恐怖悬疑色彩,又充满了温柔缠绵的浪漫主义元素,这使小说在神秘的气氛中裹夹着淡淡的宿命论的忧愁。

04

第21届奥斯卡最佳影片《哈姆雷特》

改编自:《哈姆雷特》 (1602年)

作者:威廉·莎士比亚(英国)

剧中哈姆雷特有一段举世闻名的独白,“To be or not to be,that's a question”,无论原文或译作均脍炙人口。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极力塑造的一个人文主义者的典型形象,他出身王室,却在当时新文化中心的德国威登堡大学接受人文主义教育,他接受了许多与传统和教会截然不同的人文主义新思想和新观念。莎士比亚用多线索多层次的戏剧手法,深刻描写了复杂的人性,也为全世界的观众和读者奉献了这个经典的戏剧人物形象,以致后人感叹“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05

05第22届奥斯卡最佳影片《一代奸雄》

改编自:《国王的人马》(1946年)

作者: 罗伯特·佩恩·沃伦(美国)

罗伯特·佩恩·沃伦被称为“继福克纳之后最杰出的南方小说家”。《国王的人马》是他最出色小说,获得普利策小说奖。作品以20世纪30年代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的州长休伊·斯的生平为基础,描写主人公威利·斯塔克,一个原本默默无闻的农家子弟,依靠自己的勤奋努力,怀着改革政治,造福于民的美好愿望,一步步走上州长的位子。但此后却大搞独裁政治,拉帮结派,党同伐异,在贪污腐败的泥坑里越陷越深,最后遭到一个医生莫名其妙的枪杀。

06

第26届奥斯卡最佳影片《环游地球八十天》

改编自:《环游地球八十天》(1872年)

作者: 儒勒·凡尔纳(法国)

为了一场两万英镑的赌注,主人公福克带着仆人展开了为期80天的环球冒险之旅。他们乘坐火车、轮船、马车、大象,横渡红海、印度洋、太平洋、大西洋,目睹神秘的寡妇殉葬、遭遇飓风、被印第安人劫掠……种种不可预知的风险,在考验这对主仆能否顺利完成任务。小说的作者,儒勒·凡尔纳是19世纪法国著名的科幻小说和冒险小说作家,被誉为“现代科学幻想小说之父”,他曾写过《海底两万里》《神秘岛》《地心游记》等著名科幻小说。

07

第35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汤姆·琼斯》

改编自:《汤姆·(1749年)

作者:亨利·菲尔丁(英国)

“人物众多”是该小说一个极其重要的特征,书中共写了四十九个人物。对于读者来说,搞清楚琼斯的出身,揭开谁是他的生身

父母这个秘密,是迫切而必要的。可是作者一直把它悬起来,使它成为全书情节运动推进的力量。直到最后,作者才笔锋一转,终于揭开了琼斯的身世之谜。至此,没有一个读者不感觉惊奇,但追想前文作者在许多地方已经有了伏笔。在人物和情节的处理上,菲尔丁表现了卓绝的艺术天赋。

08

第37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窈窕淑女》改编自:《卖花女》(1912年)作者:萧伯纳(爱尔兰)

《卖花女》是爱尔兰剧作家萧伯纳创作的一出戏剧,故事主要讲述语言学家希金斯教授训练一名贫苦卖花女莉莎,让其最终成功被上流社会认可的故事。萧伯纳构造了一个荒诞而又具有转折性的故事,让人在幽默中感受到那些上流社会的优雅谈吐,只能说明他们文化高一些,而并非灵魂的干净。相反,语言粗俗的卖花女莉莎更加纯净,她没有那些上流社会的虚伪,一切都显得那么自然,这才是真正的人性。

09

第4 1届奥斯卡最佳影片《雾都孤儿》

改编自《雾都孤儿》(1838年)

作者:狄更斯(英国)

《雾都孤儿》是狄更斯创作初期的作品,小说以雾都伦敦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孤儿悲惨的身世及遭遇。其实,当时并不时兴写作反映悲惨生活现实的小说,但狄更斯存心要使读者震惊。他想要展示出罪犯们的真实面目,揭露出隐藏在伦敦狭小、肮脏的偏僻街道里的恐怖与暴力。因此他为我们写了邪恶的费金,残暴的比尔·赛克斯,以及一大群窃贼强盗。

10

第45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教父》

改编自:《教父》(1969年)

作者:马里奥·普佐(美国)

在普佐的笔下,一个本来令人感到义愤的情节都十分入情入理。这部小说的不同凡响的艺术魅力就在于:尽管描写的全是坏蛋,但作者曲尽妙笔,竟然能让读者不痛恨个别坏蛋,而痛恨整个龌龊的社会结构。教父及其继承人——小儿子迈克尔本来都是坏透了的坏蛋,但是却并不显得令人痛恨,因为他们同那些在幕后“坐地分赃”的政客比较起来,在“坏”的程度上,可真是小巫见大巫了。

11

第48届奥斯卡最佳影片《飞越疯人院》

改编自:《飞越疯人院》(1963年)

作者:肯·克西(美国)

肯·克西自幼喜好运动,尤擅长摔跤,为此获奖学金进入俄勒冈大学学习新闻学。1959年到斯坦福大学攻读写作学位,自愿参加了政府在一所医院的毒品实验项目。1963年,他基于这一体验出版了长篇小说《飞越疯人院》,后一举成名。小说描写了精神病院里,大护士以严厉的手段、冰冷的器械和冷酷的心肠统治病人们,试图把他们改造为柔顺的、规矩的、毫无个性的机器。《时代》周刊称此书“是向体面阶级社会的陈规以及支持这些陈规的看不见的统治者发出的愤怒抗议”。

12

第58届奥斯卡最佳影片《走出非洲》

改编自:《走出非洲》(1931年)

作者:凯伦·布里克森(丹麦)

1914年,29岁的凯伦·布里克森旅居肯尼亚,在恩贡山下的农场经营咖啡种植园。直到1931年,凯伦离开非洲。她返回丹麦,写下这17年间在非洲这片奇妙的大陆上动人的经历。疾病、死亡、失败、割舍,是她在非洲的生命旅程中不断上演的课题,但这本书不是一幕悲剧或一首恋旧的挽歌,而是一种自由与勇敢的生命力的宣扬,一种纯粹、明净、深远的爱的渗透。

13

第60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末代皇帝》

改编自:《紫禁城的黄昏》(1934年)

作者:庄士敦(英国)

庄士敦是英格兰人,1989年以学者身份来华。他汉学功力深厚,喜欢中国古典诗词与饮茶之道,撰写了大量有关中国问题的论著,但令其声名大振的还是这本《紫禁城的黄昏》。书中记述了困居紫禁城中“清室”的黄昏时期——1912年至1924年——从中华民国成立到溥仪出宫期间的历史,庄士敦以帝制向共和的转变为历史背景,以担任帝师,与末代皇帝溥仪共处的经历为内容,对他耳闻目睹和亲身经历的大小事件做了独特的记述,通过对事件的记述表达了他的基本思想——政治上的复辟主张与文化上的保守主义。

14

第64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沉默的羔羊》

改编自:《沉默的羔羊》(1988年)

作者: 托马斯·哈里斯(美国)

《沉默的羔羊》讲述的是食人魔汉尼拔博士帮助一个实习女特工破获变态杀人犯“水牛比尔”案的故事。分尸、剥皮、吃人等极度血腥的情景便是这部小说最大的看点。这部小说是“克莱特·汉尼拔博士三部曲”的第二部,另外两部是《红龙》和《汉尼拔》。由于该系列在全球引起巨大轰动,备受追捧,托马斯·哈里斯又在2006年续写了这个系列的前传《少年汉尼拔》。哈里斯被《华盛顿邮报》誉为“今日还在写作的最佳悬疑小说作家”。

15

第66届奥斯卡最佳影片《辛德勒名单》

改编自:《辛德勒名单》(1982年)

作者:托马斯·基尼利(澳大利亚)

小说讲的是二战期间一位叫辛德勒的富商从纳粹集中营中拯救数千犹太人的故事。与战争和政治有关的题材是基尼利一直非常关注的,出版过三十多篇长篇小说,四次入围英国最高文学奖“布克奖”,其中凭借《辛德勒名单》折桂。《辛德勒名单》刚一出版,就被大导演史蒂芬·斯皮尔伯格看好,花重金买下版权改编成了同名电影,并一举获得了当年奥斯卡12项提名、7项大奖,该片也在各大电影“一百强”榜单上名列前茅。

16

第67届奥斯卡最佳影片《阿甘正传》

改编自:《阿甘正传》( 1986年)

作者:温斯顿·格鲁姆(美国)

原小说在当时并未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反而是被导演罗伯特·泽米吉斯在1994年改编成同名电影后,才成为了风靡全球的畅销书。格鲁姆是美国著名的编剧、作家,至今一共有七部作品,都获得了很高的评价,也曾获过普利策奖的提名。由于曾参加过越南战争,所以他的作品大都与美国的战争发展史有关,这也是他毕生花了大部分精力和时间来研究探讨的事情。

17

第68届奥斯卡最佳影片《勇敢的心》

改编自:《勇敢的心》(1995年)

作者:兰道尔·莱华士(美国)

《勇敢的心》是根据英国历史上最富传奇色彩的英雄人物威廉·华莱士的真人真事改编而成。华莱士是苏格兰起义的领袖,正因为此,他遭到了英格兰强烈的痛恨与追杀,以至于他的故事都没有被完整地记载和留存下来,只能流传于民间口头之上。直到15世纪,吟游诗人哈里撰写了传奇史诗《华莱士之歌》,才让华莱士的故事有了最“权威”的考据。兰道尔·华莱士既是《勇敢的心》的小说作家,也是其同名电影的编剧。虽然电影改编自同名小说,但奥斯卡并未颁予其最佳改编剧本奖,而是授予了其最佳原创剧本奖,这也是对兰道尔文学创作的最高认可。

18

第69届奥斯卡最佳影片《英国病人》

改编自:《英国病人》(1992年)

作者:迈克尔·翁达杰(加拿大)

《英国病人》历时近六年才完成,它讲述的是二战末期,在意大利的一栋废弃的别墅中,来自不同国家却都被战争伤害的四个人,无法平静生活的故事。小说名为“英国病人”也是源于英国当时在全世界殖民统治的深刻影响。整本小说富有诗歌般的语言魅力,对在沙漠中死去的凯瑟琳的描写也成为了经典:“……我只渴求踏上一个没有地图的地球。我带着凯瑟琳进入沙漠,那里的月光是我们共有的书。我们陷于流言之中。置身于风的沙漠。”小说出版当年就一举获得了“布克奖”和“加拿大总督奖”。

19

第74届奥斯卡最佳影片《美丽心灵》

改编自:《美丽心灵》(1998年)

作者:西尔维雅·娜萨儿

《美丽心灵》以一位患有精神分裂症,却在博弈论和微分几何学领域有着显著成就,最终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数学家约翰·福布斯·纳什为人物蓝本的传记小说。书中有这样的描述,“她(纳什的妻子)带纳什逛街买衣服,每当他出门在外,她就会感到烦躁不安,担心他会被恐怖分子绑架、由于飞机失事而丧生或是把自己弄得筋疲力竭……”小说作者西尔维雅曾表示,纳什若没有妻子艾丽西亚,就不可能健康生存下来,艾丽西亚才是真正的英雄。因此,艾丽西亚与纳什不离不弃的爱情佳话,也成为了这部小说的最为动人之处。

20

第76届奥斯卡最佳影片《魔戒》/《指环王》改编自:《魔戒》/《指环王》(1954~1955年)作者:J.R.R.托尔金(英国)

J.R.R.托尔金是英国牛津大学语言学的教授,他感叹于英伦三岛缺乏自己的创世神话,因此一生致力古代神话史诗的收集整理。他最震古烁今的两部奇幻小说就是《霍比特人》与《魔戒》。《魔戒》这部公认的近代奇幻文学鼻祖,是托尔金为《霍比特人》的续篇之作,讲述的是中土世界第三纪元末魔戒圣战时期,自由人民为反抗索伦、追求自由而誓死抵抗黑暗的故事。托尔金总共花费了十二年的时间来撰写,又花了四年时间来修改完成。全书共分为六篇,他本打算集合成一册出版,但由于二战后纸张短缺,最后只能分为三册出版,分别为《魔戒1·护戒同盟》(篇I和篇II)、《魔戒2·双塔奇兵》(篇III和篇IV)和《魔戒3·王者归来》(篇V和篇VI)。

猜你喜欢

最佳影片魔戒奥斯卡
《蜘蛛侠:英雄无归》 冲击奥斯卡提名
奥斯卡的规则变了!
会飞的大鲸鱼
动物奥斯卡
阿达姆松
中文风暴,经典版图游戏巨著《魔戒圣战》中文版消息公布
浅析奥斯卡最佳影片的现实关注性
至尊魔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