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秦仲文绘画研究的历史意义及其影响

2015-11-28刘飞龙

雪莲 2015年8期
关键词:笔墨中国画绘画

刘飞龙

【摘 要】本文通过对秦仲文先生绘画的历史意义及其影响的研究,描述了秦仲文先生在美术史上的影响,并且对秦仲文先生在美术史上的地位做了详细的比较研究。

【关键词】秦仲文;绘画;美术;中国画;笔墨

中图分类号:J22

秦仲文(1896-1974),原名秦裕荣,号仲文。近现代中国著名画家、美术史论家、美术教育家。他一生辉煌且坎坷。秦仲文早年加入中国画法研究会,参加金城创立的中国画学研究会,受教于金城等诸位名家,在书画史论和书画艺术上都打下了极其深厚的基础。他的画作浓郁沉厚、简括宁静,从技法到意蕴均富文气。是坚持笔墨为宗的我国传统北派的重要代表画家之一。解放后,在北京画院以及天津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画,对中国的美术教育工作做出了很大贡献。著有《中国绘画学史》,是20世纪前半叶重要的美术史著之一。留下了很多绘画评论方面的文章,绘画作品更是丰富多彩。他的作品可分为三个时期,本文对三个时期的作品做了分析。他早年作品以师古人为主,后期融入写生,到50年代之后,可以说是他创作的高峰期,作品也更臻成熟。他以北方人的豪爽气质驾驭南派山水画的技巧,用笔坚挺有力,墨法精微,能在不大的画幅中表现阔大雄浑的气象。

20世纪是一个大变革、大转折而又缤纷芜杂的时代,当喧嚣和浮华渐渐远去,它已留在我们身后。同时,20世纪是古老中国从传统走向现代,由涅槃转往新生的艰难年代,这样云谲波诡的社会风云,为现代中国美术衍变提供了特定的环境。鲁迅先生在1913年写的《拟播布美术意见书》中曾说:“凡有美术,皆足以征表一时及一族之思维,固亦即国魂之现象。若精神递变,美术辄从之以转移。”“美术递变的历史,也就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史,是一个时代思维的轨迹。”① 鲁迅先生对美术作了特别的阐释。

同鲁迅先生的见解类似,秦仲文也把中国画视为民族精神之载,把美术视为时代性格的见证。他也曾经说过:“自来文艺的升降,足觇世运之盛衰”。而作为一位美术大家,他从更专业角度作了深入的阐述:“国画民族性非笔墨之中无所见。”②

一、秦仲文对20世纪中国画坛的意义

秦仲文20世纪在中国画坛以自己的节操,坚守着中国画的传统精神,孜孜不倦地为中国艺术奋斗,在那个历史时代发出了自己的呼声。千古以来,画目常变,但是精神不变。笔墨当随时代,但是精神是不变得。秦仲文被称为文人画家,不仅是因为他坚守着中国画固有的传统,更因为他守住了中国画精神。“中国古代哲学是以人的生命本身去体悟道的节奏,中国传统艺术也如此。”③中国画讲究的是“内美”。是一种人格和生命力量的表现。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云:“古之画,或能移其形似,而尚其骨气,以形似之外求其画,此难可与俗人道也。……上古之画,迹简意淡而雅正。”④秦仲文坚守的中国民族的精神气度是一种至高至远的境界,并不是单纯的技法元素所能涵盖的了的。

秦仲文先生为中国画的发展问题,发出了自己独特的声音,为中国画的改革和创新发出了自己强有力的声音。时代需要这样有见识、有胆魄的学者,因为事物总是在矛盾中前进的。二十世纪的国画争论,有秦仲文先生而显得更加精彩。徐复观先生说:“在中国,作为一个伟大的艺术家,必以人格的修养,精神的解放为技巧的根本。”⑤秦仲文先生作为一个传统的画家,更是对中国的传统思想,孔孟之道有深切的领悟。学艺术,精神境界不高是创作不出优秀作品的。古人讲“人品不高,用墨无法”,“提高笔墨境界,中国画人首重修人品练笔性。笔性即画家在创作中,笔墨所呈现出的内在文化属性。”⑥

图6-1梅墨生《放舟图》1999年(立轴 纸本设色 48.0cm×68.0cm)

欧阳修有句曰:“古画画意不画形”。⑦一个人的精神境界有多高,他的画的境界就有多高,中国文人画家更是讲究,把人品、学问的修炼放在首要位置。而这些秦仲文先生都做到了,他的人品犹如他的画品一样。犹如他的墨梅一样在逆境中凌霜傲雪,犹如他的墨竹品节高尚,犹如他高山大川豪放洒脱。的秦仲文在20世纪中国美术界,是具有深远影响的。

二、秦仲文对后世的影响

秦仲文先生的影响至今犹在,不仅作品可以照耀一个时代,其人品更是后辈艺术家学习的典范。画作和人品令无数画家竞折腰。他一生致力于中国的美术教育事业,在中国美术之路最彷徨的时候,他喊出了自己的呼声。为中国画的未来走向发出了自己的见解。秦仲文先后在北平艺专、京华美术学校、天津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画,以后又在北京画院担任画师和院委。他为中国的美术教育事业做了很大贡献。把毕生的精力献给了中国的美术教育事业。他培养了很多有影响的艺术家。这些艺术家现在都成为了中国艺术的中流砥柱。像我们熟知的孙奇峰便是秦仲文的学生,深得秦先生之真传,在当今的艺术界更是泰斗级人物。被张仃先生称之为真正的文人画家的梅墨生先生,当年曾在秦仲文先生门下刻苦学画,著名画家宣道平先生、霍春阳等都是秦仲文先生的学生。秦仲文为中国的艺术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这些也表明了秦仲文的一生所取得的巨大的成就。他为中国艺术的发展献出了自己毕生的心血。连最后的去世,都是在准备竹谱的教学典范时,因劳累而倒在了自己的岗位上。真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位严厉的老师,可爱的长者,德艺双馨的文人画家,这位传统笔墨的坚守者——秦仲文先生。

注释:

①鲁迅.拟播布美术意见书[J].鲁迅杂文全集[M].北京燕山出版社,2011-01.

②秦仲文.中国画的特点[J].美术,1957,5.

③冯旭.笔墨境界与人格修持的统一—兼论中国画的美育功能[J].美术大观,2006,03.

④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3.

⑤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7.P114.

⑥冯旭.笔墨境界与人格修持的统一—兼论中国画的美育功能[J].美术大观,2006,03.

⑦宋·欧阳修.盘车图[J].欧阳文忠公文集,卷六.

参考文献:

[1]秦仲文.中国绘画学史[M].立达书局.1933.

[2]湖社月刊上第1-100册.天津市古籍书店重印本1992年版.

[3]陈传席.中国书画美学史纲[M].上海:上海美术出版社,1994.

[4]邓乔彬.中国绘画思想史[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1.

[5]别樊波.中国书画美学史纲[M].长春:吉林美术出版社,1998.

[6]郭因.中国绘画美学史稿[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1.

[7]郑午昌.中国画学全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8]潘耀昌编著.中国近现代美术教育史[M].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2年3月;

[9]陈瑞林著.20世纪中国美术教育历史研究[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9月[10] 陈池瑜著.中国现代美术学史[M].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0年3月.

猜你喜欢

笔墨中国画绘画
中国画
笔墨童年
中国画之美表现在哪些方面?
《远方》中国画
《岁有长又长》(中国画)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为练笔墨才写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