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读《庄子》音乐美学思想有感

2015-11-28张毅

雪莲 2015年8期
关键词:天籁老子庄子

张毅

【摘  要】本文通过了解庄子及《庄子》相关音乐美学思想、文化,结合音乐审美心理、音乐形式与内容等,对比不同专家、学者的观点看法,阐述对《庄子》音乐美学思想的体会、思考。

【关键词】庄子;思想;道

中图分类号:I207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很多时候,我们往往把先人的丰富的精神文化遗产抛诸脑后。然而,近些年韩日等亚洲国家却不断加大研究中国国学文化,希望可以更好地利用这些东方智慧。我们作为中国的青年,即便不能亘古通今,也应该多了解我们的国学文化,弃其糟粕,取其精华,更好地延续发展我们灿烂的文明。

最近读庄子及其相关音乐美学文化思想,获得些许认识、感悟。

一、庄子及《庄子》

据《史记卷六十三·老子韩非列传第三》记载,“庄子者,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渔父、盗跖、胠箧,以诋讹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畏累虚、亢桑子之属,皆空语无事实。然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用剽剥儒、墨,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其言洸洋自恣以适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

庄周,生卒年不详,说法不一,有言约前369—前286,亦有言约前350—前270。由《史记》记载所知,庄子涉猎广阔,做为老子思想继承者之一,有抨击儒墨两家。不受用于当朝当权者。

《史记卷六十三·老子韩非列传第三》记载,“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大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可见庄子本性清高,不屑名利,明显带有老子自然、无为,“道”的特点。庄子有为隐士的追求,身处自然而自快,不因浊世而自得。可见,庄子崇尚自然,追求法天贵真,追随老子无为,反异化的思想,美学观点是从其个人本性、身处环境为起点建立的。

《庄子》现存三十三篇。有“内篇”七,有“外篇”十五,“杂篇”十一。“内篇”为庄周自撰,“外篇”和“杂篇”出于他的门人和后学之手。“外”“杂”篇中虽然有的和“内篇”在思想上有些差异,艺术风格也不完全相同,但它们的基调却是一致的。

内篇的论述更多取材于自然景物,突出意境,艺术风格鲜明,兼有散文优美流畅的特点。外篇、杂篇,论述中多取材于现实事件、历史故事以及寓言故事,富于哲理性。

二、《庄子》论述音乐的推测

《庄子》中极少有独立专门论述音乐的文章,散见于一些段落中。但庄子对音乐的理解非常深刻、对音乐的思考有独到的见解。

如《齐物论》:“子綦曰:‘偃,不亦善乎,而问之也?今者吾丧我,汝知之乎?女闻人籁,而未闻地籁,女闻地籁而未闻天籁夫!子游曰:‘敢问其方。子綦曰:‘夫大块噫气,其名为风,是唯无作,作则万窍怒呺,而独不闻之翏翏乎?山林之畏佳,大木百围之窍穴,似鼻,似口,似耳,似枅,似圈,似臼,似洼者,似污者。激者,謞者,叱者,吸者,叫者,譹者,宎者,咬者,前者唱于而随者唱喁。泠风则小和,飘风则大和,厉风济则众窍为虚。而独不见之调调之刁刁乎?子游曰:‘地籁则众窍是已,人籁则比竹是已,敢问天籁。子綦曰:‘夫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己也,咸其自取,怒者其谁邪?”

何谓音乐?音乐主要是由高低、长短、强弱不同的乐音组成的。

庄子思想以自然为本,而自然是客观存在的。 “人籁”是人演奏的的音乐,不符合庄子自然为本的思想,所以不被重视。而器乐是人制造的乐器,人来演奏乐器,人和乐器相互受制。所以“人籁”由于人来演奏乐器,受太多外在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不能把音乐发展到极致,被认为次于自然之乐。“天籁”是自然所成的音乐,不受人为影响,是自然界的鬼斧神工,是纯客观的。 “天籁”也就是自然,从《庄子》看来,这是音乐美的最高境界。由此推想,庄子“天籁”的审美标准是在“人籁”(人为音乐)审美的标准之上,但“天籁”如此完美的境界,也许在现实中只是人们意识追求。

《齐物论》:“是非之彰也,道之所以亏也。道之所以亏,爱之所以成。果且有成与亏乎哉?果且无成与亏哉?有成与亏,固眧氏之鼓琴也;无成与亏,故眧氏之不鼓琴也。”

把是否有成功亏损,归结为眧氏是否有弹琴。这里肯定了音乐对人是有影响的,但夸大了音乐的特殊性。但是夸大了器乐对人、对现实事物的作用,而且器乐的非语义性明显,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并不十分明确。音乐可以影响人的情绪,激起人的情感变化,但是音乐并不足以作为主要的原因影响客观是非、亏损。庄子这里的音乐思想与《韩非子·十过》中有相似之处。《十过》中有言,师旷曰:“此师延之所作,与纣为靡靡之也。及武王伐纣,师延东走,至于濮水而自投。故闻此声者,必于水之上。先闻此声者,其国必削,不行遂。”音乐可以左右事情的发展,影响事物发展的兴衰?还是现实的发展影响音乐?这里似乎本末倒置了。

“道”的存在,是无亏无损,无增无减。由此再来理解昭文这位善琴者的“成与亏”,一是从“道之所以亏,爱之所以成”的角度理解,既然昭氏于琴,有喜好之情,爱有所成,则“道”必有亏损;二是从“章声而声遗,不章声而声全”(郭象注)的角度,认为只要是鼓琴,就必有“声遗”的遗憾。总之,在庄子的思想中,有所成必有所亏,唯有具有“道”的属性的无声之乐,才无所谓成也无所谓亏。昭文鼓琴之成与亏的道理也在于此。 如果按照这样的说法,“道”的意义就比较偏激。以“道”作为事物的评判和准则,不允许有爱恨情愁的情感掺杂,否则就影响事物的成亏。有了情感的渗透,“道”就受到损害,因此不应有喜好之情,而保存“道”。音乐是人们抒发情感的精神文化,没有不带情感的艺术。在音乐中,通过音响结构首先提供的是感情的表现。那么在音乐中表达了情感,就不符合“道”的标准;也与《庄子》所说的“中纯实而反乎情,乐也”相矛盾。这是《庄子》内外篇中思想的差异。

三、音乐审美心理特点

《庄子·人间世》:“问曰:‘敢问心斋。仲尼曰:‘一若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耳止于听;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颜回曰:‘回之未始得使,实自回也;得使之也,未始有回也。可谓虚乎?”

“心斋”,是要用气去听的,用耳、用心都会受到干扰。空虚就是“心斋”。 “心斋”的标准置于音乐欣赏中,用耳朵听音乐,听到的是音响,是单纯的物理现象;用心听音乐,会根据音乐把自己的情感融入进去,和自己产生共鸣,不能把其本体理解清楚,心志不能完全集中在音乐中。只有“气”能以“道“的清静无为方式去欣赏音乐,接收音乐本体的内容,忘却物我。

庄子的论述就显然更多是把“气”作为音乐审美主体的一种较高层次的内在涵养,从个人审美心理角度出发,不追求外在感官的愉悦,而是高于感性与理性存在。

在《庄子·天运》篇中有较多笔墨描述了相关的音乐想象,北门成问于黄帝曰:“帝张《咸池》之乐于洞庭之野,吾始闻之惧,复闻之怠,卒闻之而惑;荡荡默默,乃不自得。”“吾又奏之以阴阳之和,烛之以日月之明。其声能短能长,能柔能刚,变化齐一,不主故常。在谷满谷,在坑满坑。涂却守神,以物为量。其声挥绰,其名高明。是故鬼神守其幽,日月星辰行其纪。吾止之于有穷,流之于无止。子欲虑之而不能知也,望之而不能见也,逐之而不能及也。傥然立于四虚之道,倚于槁梧而吟:‘目知穷乎所欲见,力屈乎所欲逐,吾既不及,已夫!形充空虚,乃至委蛇。汝委蛇,故怠。”“吾又奏之以无怠之声,调之以自然之命。故若混逐丛生,林乐而无形,布挥而不曳,幽昏而无声。动于无方,居于窈冥,或谓之死,或谓之生;或谓之实,或谓之荣。行流散徙,不主常声。世疑之,稽于圣人……”

四、音乐的形式与内容

《庄子·天地》记载:“夫道,渊乎其居也,潦乎其清也。金石不得无以鸣。”“视乎冥冥,听乎无声。冥冥之中,独见晓焉;无声之中,独闻和焉。”

道,是那样的深沉,是那样的清澈。乐器得不到它便不能发声……看它,昏暗无光;听它,又寂静无声。但却唯有在这昏暗之中,才能见到光明的境界;唯有在这无声之中,才能听到和谐的天籁。

庄子继承与发展了老子的“道”的思想,这里把“道”作为音乐的核心,无“道”便无音,无“道”不成乐。庄子的“道”更多地不是表达无、没有,而是表达“道”能生一、生二、生三、生万物,有物象,有灵气。音乐不表达出“道”就不存在,音乐的能指是建立在所指基础上,没有音乐的内容就不存在音乐的形式。这就过于强调内容而轻视形式,与孔子所述的“文质彬彬”相似,孔子亦并非是“文”与“质”并举,而是轻“文”而重“质”,轻形式而重于内容。

《乐记》记载:“德成而上,艺成而下。”在中国古代音乐理论中,大多都强调先内容而后形式,直到嵇康等人才提出一些新的观点。庄子在这里也有把音乐作为自己思想的载体之意,亦并非以音乐做为立脚点。

《庄子·德充符》记载:“自其异者视之,肝胆楚越也;自其同者视之,万物皆一也。夫若然者,且不知耳目之所宜,而游心乎德之和。”

引用仲尼的话语,要求观察事物,不必分辨其美丑。忘却美丑,使心神遨游于道德的和平境界。 只要保持心境的恬淡平和,才能够体会其中的真谛。真正的内涵在于内心的体会,不因对外物的辨别评判去影响心境,顺其自然。

《庄子·缮性》中提出的“中纯实而反乎情,乐也”与这里的思想相通,相对应,都表达了“乐由心生”,用音乐保存自然的性情。由此可以看出,庄子的思想依旧是从“人”的角度出发,物的人化、自然的人化。其生心寄托于自然中,身存在于现世,寻求心境的自我解脱。

音乐是人抒发情怀,敞开心扉的寄托,人们常说音乐是心灵的艺术,是音响的艺术。从《庄子》思想看来,音乐的重要成分是情感,但是这种情感是表现为依托于自然、清静而淡雅的恬淡之情,是一种自然之美、自然之魅!

庄子的思想,音乐界有各种声音,我们要仔细去了解、判断,从客观实际出发来进行分析理解,才有价值。

猜你喜欢

天籁老子庄子
天籁
老子“水几于道”思想解说
浅析老子之道:有与无
天籁之诗(外四则)
《庄子说》(二十二)
《庄子说》(二十)
智者老子
《庄子说》(十五)
天籁之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