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畸形关系——从“精神分析学”角度解析《儿子与情人》

2015-11-28杨晓丽

雪莲 2015年8期
关键词:儿子与情人

杨晓丽

【摘  要】本文从“精神分析学”角度解读了《儿子与情人》中的畸形关系,指出人物自身的“俄狄浦斯情结”和“超我”意识是造成这种畸形关系的原因。同时笔者也指出,家庭是社会的缩影,《儿子与情人》中的畸形关系是当时社会的产物。

【关键词】精神分析学;俄狄浦斯情结;超我;畸形关系

中图分类号:I106

19世纪末,由奥地利心理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创立的“精神分析学”说,不仅对心理学领域有着巨大的影响,而且对文学的影响也很大。晚期,弗洛伊德提出了“三部人格结构”说,即本我、自我、超我。这一理论以及“俄狄浦斯情节”的提出对文学作品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戴维·赫伯特·劳伦斯,是20世纪英国文学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他所塑造的许多男女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和弗洛伊德学说的结构模式不谋而合。《儿子与情人》中的人物关系在某种程度上契合了弗洛伊德的理论。这部小说展现了一个畸形社会以及在这个社会中的人的严重的不满和挫折感。莫雷尔太太由于对自己的矿工丈夫彻底失望,把所有的注意力转移到儿子身上。她对儿子的影响非常深,以至于儿子对父亲产生了仇恨心理。等到儿子长大成人后,他们没办法和其他女性保持正常的关系,因为妈妈一直影响着他们。她是“他们生活中最强大的力量,牢牢地占据了他们”。一旦他们和其他女性密切接触,灵肉就会分离,这一点尤其体现在保罗身上。本文试图应用“精神分析法”详尽展示《儿子与情人》中畸形的母子关系和男女关系。

一、从俄狄浦斯情结解读畸形的母子关系

“俄狄浦斯情结”又称“恋母情结”,这一名称来自于希腊神话中俄狄浦斯王子弑父娶母的故事。虽然《儿子与情人》这部小说里,保罗并没有弑父娶母,但是保罗同样非常排斥父亲,企图占有母亲全部的爱。他的“恋母情结”非常严重,已经到了希望父亲快点死去的地步,而且这一“情结”阻碍了他与女友发展正常的男女关系。自他出生起,母亲就格外地关爱。保罗十分文弱安静,如影子般地跟着妈妈。有时他意气消沉,还会暗自落泪。“保罗的忧郁症不常发生,但在莫瑞尔太太心里投下了一块阴影,因此她在保罗身上操的心更多一些”。保罗对他人的事情非常敏感,对妈妈尤其如此。当妈妈焦虑的时候,他也开始变得焦虑。生病时,他希望妈妈陪在旁边。尽管父亲也尝试关心他,但他只希望和妈妈在一起。同样,莫瑞尔太太也非常爱保罗,威廉去世后,保罗成了她唯一的关注,她想时刻占据保罗的精神世界。当米利亚姆走入保罗的生活时,莫瑞尔太太有种“被抛弃”的感觉。米利亚姆是一个腼腆、清高的女孩,她在精神上深深地影响着保罗,保罗对她心醉神迷。莫瑞尔太太却非常不开心。只要他和米利亚姆一起出去,妈妈就对他生气。对保罗来说,他对母亲深深的爱使他不能忽略母亲的痛苦,所以每次和米利亚姆散步归来,他都感觉很折磨。他的“俄狄浦斯情结”在一个周五晚上彻底爆发。那天晚上他送米利亚姆回家后,他和母亲之间发生了剧烈的争吵。保罗努力让母亲相信他只是“喜欢”米利亚姆,而不是“爱”。然而他妈妈说:“我受不了了。她不会给我留下余地,一点儿余地都没有”。这似乎还不够,于是她接着说:“我从来就没有过—你知道,保罗—我从来就没有一个丈夫—没有真正的……”。后来保罗睡觉的时候却感觉非常平静,因为他最爱的还是母亲。保罗后来和克莱拉开始交往,他们的交往使保罗尝到了性爱的欢乐。与她交往,保罗感到心安理得,因为他们只有肉体的结合,就不会显得对母亲有什么不忠。莫瑞尔太太也不反对他们交往,按说他们的关系能够进展顺利,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保罗内心的挣扎又开始了,他觉得在精神上无法与克莱拉沟通。到底是什么阻碍了他们呢?因为保罗心里仍然最爱母亲。他告诉克莱拉等他有了钱,他会和母亲搬到一个靠近伦敦的漂亮的房子里。由于母亲,保罗不能和米利亚姆或克莱拉走进婚姻,只要母亲在世,没有任何一个女人能打动他的心。这一切表明保罗和母亲的关系不像母子而更像情人。

二、以“三部人格结构”理论分析畸形的恋爱关系

保罗和米利亚姆的恋爱关系不能继续除了因为保罗的恋母情结外,米利亚姆也有问题。她的情感危机可以通过弗洛伊德的“三部人格结构”理论来分析。根据这一理论,“本我”是指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超我”是人格结构中代表理想的部分,它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内化道德规范等形成的。米利亚姆由于受到家庭严格宗教观念的影响,只追求精神上的恋爱,反感肉欲。她深爱着保罗,但只要他的灵魂,不要他的肉体。以此可见,她的道德“超我”阻止了她回应保罗的性欲,压制了自己的本能冲动和原始欲望。即使她最终决定将自己献给保罗时,她认为自己的行为是带着浓烈宗教色彩的“自我牺牲”,而不是真正的“性爱”。在保罗写给她的信中,保罗毫不留情地批评她:“你是一个修女,我已经把我应该献给圣洁修女的东西献给了你—就像神秘的修士把爱献给神秘的修女一样……人要是结了婚就必须像平常人那样生活在一起……而不是像两个灵魂聚在一起。”因此我们可以看出米利亚姆的道德和宗教信仰摧毁了她的“本我”,阻碍了她和保罗的正常恋爱关系。

三、结论

“精神分析学说”从人物性格缺陷解析了《儿子与情人》 中的畸形关系,但是当我们从人物本身探讨原因的时候,也恰恰忽视了社会因素给人物造成的影响。如果不是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小说中的畸形关系是否会产生呢?拿莫瑞尔先生来说,如果他没有处在一个19世纪末20世纪初社会混乱、道德沦丧的西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时代,他就不必整天像机器一样辛苦地劳作却难以养家糊口,他就可以多抽出时间关心妻子,照顾孩子。那样夫妻关系,父子关系就会更亲密,而不至于发展成畸形的母子关系。虽然本文着重从“精神分析学”角度分析了人物自身造成的畸形关系,但是笔者认为家庭是社会的缩影,《儿子与情人》中的畸形关系是社会的产物,如果没有那个畸形的社会,也不会产生畸形的关系。

参考文献:

[1]Douglas,Hewitt.English Fiction of the Early Modern Period 1890-1940[M]. London; Longman, 1993.

[2]劳伦斯著,辛红娟,赵敏译.《儿子与情人》[M].北京:燕山出版社,2003.

[3]罗建生.多元视角中的《儿子与情人》[J].外国文学研究,1997,1.

[4]邱琴,黄岚.弗洛伊德心理论对《儿子与情人》之影响初探[J].海外英语,2012,10.

猜你喜欢

儿子与情人
《儿子与情人》中俄狄浦斯情结的形成
从《儿子与情人》中的女性形象解读劳伦斯的女性观
文学伦理学视角下的《儿子与情人》
爱的方程式
保罗莫瑞尔融入超我的俄底浦斯情节
从神话原型批评理论看劳伦斯《儿子与情人》的恋母情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