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玫瑰与白玫瑰》的“符号矩形”分析

2015-11-28李瑞曦

雪莲 2015年8期
关键词:张爱玲

李瑞曦

【摘 要】本文通过运用格雷马斯的符号学方法,对《红玫瑰与白玫瑰》作品中典型的三位人物进行了分析,从对立的角度,分析出人物身上的矛盾特质。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引起对于人性、欲望、爱情等方面的思考。

【关键词】符号矩形理论;张爱玲;红玫瑰与白玫瑰

中图分类号:I206

一、格雷马斯与“符号矩形”理论

格雷马斯(1917—1993年)是法国结构主义语言学家,“符号矩阵”理论是他将列维·斯特劳斯的简单的二元对立,扩充为四元,使得叙事分析的实现更为完善。在对叙事作品的解读当中,要特别关注其中的“对立”。对立大体可以分为两类:实体与实体的对立面、实体与对实体的否定。需要特别理解对立面与否定的概念,这将在下面的图式中得到展示。

解释文学作品的矩阵模式:设立一项故事元素为x,它的对立面一方是反x,与x矛盾但并不一定对立的是非x,反x的矛盾方即非反x,如下图所示:

文学故事起源于x与反x之间的对立,在叙事进程中又引入了新的因素,于是出现了非x和非反x,当这些因素都得以展开,故事也就完成。

使用“符号矩阵”理论的基本方法:一是确定那个x。在细致阅读故事文本的基础上,需要确定文本中最为基本的要素来作为x。文本中的关键要素往往会明显地反复出现,就需要对之进行细致考察,衡量它是否足以作为主导全篇的x。有时这个关键要素并不是以单一形象反复出现,而是以多个形象的组合出现,这就需要多一道工序,从这些丰富的形象中寻找具有同一性的“义素”。最佳的效果是你能提取出一个简单的概念甚至是一个字,然后进行推演,再确定出它的对立项和另外两个矛盾项。二是分析叙事结构。有了第一步的工作,第二步就呼之欲出了。弄清楚这篇叙事文本的所有要素之后,需要做的就是立足于这些基本要素来考察整个故事结构、情节方面的发端、演化、结局,也可以藉此来弄清作者创设出的这个叙事结构所隐喻的内涵是什么。

二、《红玫瑰与白玫瑰》中体现的

“符号矩形”理论

格雷马斯在叙事学研究中采用了符号学方法,他的“符号矩形”理论提出了解释文学作品中的矩阵模式,即通过在故事中找二项对立的因素,同时再找到与这两项分别矛盾但不对立的另外两项元素,构成矩阵模型,分析其中的关系,从而找到故事结构中的隐含意义。用这一“符号矩阵”理论来分析《红玫瑰与白玫瑰》的故事结构,我们不难发现其中的人物都处于一种“矛盾”的状态中,其“矩阵图”分析如下:

通过这个矩形图中可以看出,作品中的主要人物都处于一种相互矛盾的状态中,徘徊在对与错,好人与坏人之中,个人的双重矛盾,人格分裂充分体现了“符号矩形”这一理论方法。小说中的“红白玫瑰”,她们分别标志着男权社会男人的性爱理想和婚姻追求。红玫瑰,是热烈的情妇,可以满足他在淡乎寡味的生活中被压抑的情欲,在放纵中不用负担责任;白玫瑰,是圣洁的妻子,可以维护他作为一个正统、被社会接受的男人尊严。但不幸的是,二者不可兼容。

三、《红玫瑰与白玫瑰》的具体人物分析

(一)红玫瑰——热情与欲望

关于红玫瑰的叙述,张爱玲在开篇就定好了基调:“这样的女人,在外国或是很普通,到中国来就行不通了。”这是一条原则,一种观念,一条栏杆,在整个故事,也就是佟振保的一生中,是具有统治地位的。从伦理和心理层面讲,振保与红玫瑰之间的关系,始终是在这条原则与振保之间拉锯的过程。从”嫖娼”这一行径贯穿振保生活这一点可以透露出,白玫瑰与红玫瑰在振保的世界里,并不是显然的“是”与“非”的对立,而是“单数”与“复数”的对立,一个在婚姻主线生活以外浮游的欲望对象。在整个上半阙,也就是关于红玫瑰的段落,张爱玲很密集地加入了巴黎妓女、玫瑰和娇蕊这三个角色。这也使得在与鹂烟成婚后,振保宿娼成癖才显得不那么突兀,毕竟照理说,他是刚刚结束了一段极为“沉痛”的恋爱,却因为这种浮游的性质,他很草率地把娇蕊定位为一个替代品,即便在两人的蜜月期,也认定了这一条规矩,使得他自身即便意识到对娇蕊已经滋生出真情,却也可以视之为“身外之物”:娇蕊熟睡中偎依着他,在他耳根子底下放大了她的咻咻的鼻息,忽然之间成为身外物了……她的话使他下泪,然而眼泪也还是身外物。

在《红》的整个文本中,振保与娇蕊邂逅、交往与了断的全程,特别是两人俏皮的对白,可以说是《红》中最有活力的段落,倾注了张最大的书写热情,因而让读者有种振保在恋爱中变“可爱”了的观感。然而“眼泪也还是身外物”这个极为讽刺的说法,作为一个刺耳的句点,为红玫瑰的戏煞了尾。这一句,把明明是至情至性之物的眼泪,外化了。把娇蕊视作身外之物,是可以理解的,正如前文所述,在振保的欲望观中,红玫瑰是可以被替代的存在。

正如她的名字一样,她身上散发出的是一股浓烈的香,不同于白玫瑰的清淡,而是热烈的红。在遇见振保之前,红玫瑰在爱情上是个幼儿园在读生。即使打扮艳丽,情人众多,但对那些男人的感情里没有爱的成分。她的所谓的爱情,一切都是顺理成章的。心想着:留洋,为了嫁个有身份有地位的男人。结婚,为了结婚。然后顺理成章地做太太,生子,等等。但在振保身上,她找到了爱,懂得了爱,是初爱,对情人是热烈的,因这爱已贮藏20余年。这时,她成熟的外表底下是天真的孩子的感情。她毫无保留的要把它给她的初爱。她怕失去这爱,千方百计地要装成是恋爱专家,让振保觉得他斗不过她,使出种种招,显示她在这段爱情里是领先者。可由着这些举动,越发让振保觉得她的天真,笨拙。像个孩子在爸爸跟前使花招。谁也不知道外表成熟的红玫瑰在遇到爱时会这般义无反顾,这爱是她孩子般的理想。成熟与幼稚在她体内和谐统一,成为一个矛盾的女人,十分可爱。振保爱的,也许是她的这样的独特气味。但他们的离别,也是因这气味,这浓烈的香。她有她自己的爱情蓝图,她打算离婚,和振保厮守的,她愿意。可是振保不愿,他也有他的蓝图,他要娶的不是这样的女人,他是爱她的,可他比较理性。他顾虑着种种,包括和王士洪的关系,他是要维持的,世人怎么看,是要考虑的。可红玫瑰没有考虑过,她已是义无反顾地游戏不知疲倦返家的孩子。

直到多年后重遇振保,她的爱情课已大学毕业了。她嫁了别人,并且从此不再见振保,她早已决定,怀揣着这初爱度过其一生。这时的红玫瑰已经不同以前了,从朱红变成干血红。所以,她并无太多的话想对振保说,因为物是人已非。她只觉得此生拥有的最大财富,是一段美好的回忆。

(二)白玫瑰——纯洁和苍白

孟烟鹂是张爱玲笔下打造出来一个典型的白玫瑰形象,她处处争宠,遭打击后失语。她是一个老宅中的正室女主人,对振保和婆婆马首是瞻,完全符合三从四德的形象,在妻子孟烟鹂的世界里,振保是她的天,一切为振保是从,刚开始振保对她虽说不上喜欢,但是也不讨厌。那个时候孟烟鹂在振保眼里是清新的,她就是振保理想中的妻子形象,她从来不会大声说话,而且始终低着头,振保说怎么样就怎么样。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孟烟鹂那唯有的一点少女气息也不存在的时候,在振保眼里,就是一个乏味的妇人,让他提不起半点兴趣。

孟烟鹂其实属于振保理想中的配偶人选,她以夫为天,但是在平淡无奇的生活中,她的白激不起半点涟漪,振保不再把她当妻子,而她自己也慢慢地变得令人讨厌,如祥林嫂一般,见人便诉苦,她的一生是充满悲情色彩的,她依附于男人,不懂得自己寻找出路。做什么都是规规矩矩的,同时又爱不断的抱怨,其实这样的人是最讨人厌的。她时常把这样的话挂在口边“等我问问振保看”。在她眼里他就是天。

白玫瑰孟烟鹂其实代表了当时那个社会大部分妇女的形象,当时的社会现实中,女人只是男人用来装饰房间的花朵,花开时男人细心呵护,有爱心浇灌,时间一长,不管是花开还是花谢,男人都无暇顾及。因为他们又找到了更加美丽的花朵,能对一种花朵情有独钟的男人一直是稀有品种。在当时妇女的社会地位是很低下的,何况振保还是当时所有人眼中的优秀男子。中国有句古语“嫁鸡随鸡,嫁狗随狗”,虽说孟烟鹂也是大学毕业,但是不管在哪儿,她都用她的白把周围有“污秽”的东西隔离开来,振保之所以能娶她,我想也是看在她能“出淤泥而不染”。

(三)佟振保——矛盾和悲哀

在文中,张爱玲不止一次强调佟振保是“有自制力”、“有分寸的”。可惜,他的穷形尽相正纷纷展露于此。张爱玲曾分别两次强调过佟振保生命中有两个女人,但这“两个女人”却又分别指代着不同的对象。第一次是设喻红白玫瑰时所指的王娇蕊和烟鹂,即所谓“一个是热烈的情妇”,“一个是圣洁的妻”。而第二次则专指佟振保所自认为爱过的两个女人。留学时的玫瑰和回国后的王娇蕊。“他心中留下了神圣而感伤的一角,放着这两个爱人”。再加上佟振保留学时在法国偶遇的那个有着“古代士兵”一样的脸的妓女,佟振保作为男人的生命正好与女性发生了四种常规下所可以发生的关系。一是没有爱,只有性(妓女)。二是只有爱,没有性(玫瑰)。三是有爱又有性(情妇王娇蕊)。四是既没有性也没有爱(妻子烟鹂)。可以说女人构成了佟振保生命历程中最为活跃的刺激因素。也是挑战他理想世界的重磅炸弹。

短暂的欧洲大陆之旅,让佟振保获益匪浅,哪怕这种收益是打击(刺激)。假如在此之前的佟振保是一张空白信封的话,那在这之后,他最少已经被写清了地址,明确了自己的方向。正是这个“花了钱,却没能让他做到主的”有一张“古代士兵的脸”的女人,使佟振保确立了从此之后他矢志不渝的目标。“自己世界里的主人”这一意识从此成为贯穿佟振保生命历程的一根主线。他的每一次经历都成了围绕这一主线展开的戏。每一次与女人发生的关系,最终都会归结到对这个问题的追问上。要么使之得到进一步确定,要么伴随着梦幻破灭、心愿未了的痛楚恍然若失。 并且还由此引出一笔帐,即所谓“上算不上算”,无论是狎妓(自己嫖得精刮上算),还是谈恋爱(把她娶来移植在家乡的社会里,那是劳神伤财,不上算的事情),还是偷情( 看这事莽撞不得……弄得不好,可以很吃亏)。这便是张爱玲所描绘的一个成功男人的形象,丰满而真实,不独因他是个商人。也许表面上看不见他在算,但心底里他肯定有把尺子,有只算盘。哪怕是跟他最爱的人在一起, 他也要算。这个问题可以归结到张爱铃的一句话上:“婚姻是长期的卖淫。”张爱玲从来不相信有什么纯粹的爱情,所以宁可把爱情定义为一件可以随时操作的“买卖”。

在有了“做自己世界的主”的意识之后,佟振保获得了一次成功的实践机会,这便是与杂种女孩儿玫瑰的交往。这次初恋是佟振保赖以自慰的一个 “神圣而感伤的一角”。正是他在这次经历中完美地实现的“自制力”的登场,完成了一次自制力战胜外部诱惑的操演。(这是一次绝妙心理斗争过程描写)“他是一个坐怀不乱的柳下慧”这一事实是他“自制力”强大的最好例证。 “玫瑰的身体从衣服里蹦出来,蹦到他身上”,这个时候他便开始提醒自己了,“但是他是他自己的主人”。这里的潜台词是只有他叫“自己”去接受玫瑰的时候,那个“自己”才可以去接受。“他”对“自己”行使着权利。只因他更看中他的“自制力”在玫瑰身体上的实现。所以懊悔不过是懊悔,假如让他再来一次,选择还会如初。

佟振保怀揣着一个充满自制力的自我,以一个加冕了的自己世界主人的身份回到了中国。在初遇王娇蕊的时候,他很有些调情的自信。他是有“抵抗力”的,尽管他被诱惑着,但他似乎从来没想到他会被诱惑俘虏。并且在即将被俘虏的时候,他还有一个有意识的自救过程——疏远王娇蕊。“他觉得羞惭,决定以后设法躲着她”。

最终,佟振保没能抵得住王娇蕊“婴孩的头脑,与成熟的妇人的”联合体的诱惑,或者说没能战胜自身犯罪的欲望,“涣散”了自制力,这是一种必然。如果他的自制力一直有效,张爱玲也就不用写这小说了,佟振保也只会是一个乏味而呆板的人物。 从他初见王娇蕊开始他便开始了与自身的斗争。这种斗争的结果反而促成了他更快地走进与王娇蕊的偷情之中。惟有斗争才能使其内心之“自制力”有“涣散”的可能。斗争越激烈,“涣散”到来得越早。当然,佟振保的自制力并没有一涣到底,最终他还是和王娇蕊分了手,用他自己的那句话说:“为了崇高的理智的制裁,以超人的铁一般的决定,舍弃了她。” 假如佟振保与王娇蕊结合,也许他的形象就转入了另一类。正是自制力涣散却又不涣散到底的矛盾,添佟振保形象以许多成色。佟振保与王娇蕊的不伦之恋最终没有给佟振保的世界带来任何现实意义上的建设性成果。佟振保离做他世界主人的愿望不是近了,而是远了,而且远到让他回不来的程度。假如这是一个正常婚姻,他也确实爱王娇蕊,于是他的行为便是他之世界的要求,他是主人。可惜,他却摊上了“偷情”二字。他的理想世界不能允许他去行动。他是“犯罪”,是“不应该”。 他的世界,包括他的主人形象都受到了打击。 糟糕的“烟鹂”这时候便是呼之欲出了。 佟振保正是要找一个他可以驾御的对象,他能实现的人,来填补他内心的失落。他的理想世界进程遇一挫折之后,必定还要从新开始,假如以前的岁月,佟振保是为了使理想世界更理想,拥有绝对的自信的话,那这以后的岁月,佟振保却是守着一个貌似完美的理想世界,苟且于世。 这回他是以主人姿态“进驻”这个世界的。烟鹂的性格成全了他。如果说,以前“自制力”,尚是佟振保时常需要绷紧的一根弦儿,近乎在一夜之间,“自制力”却变成了佟振保掌中之物,可以绝口不谈,“居之不疑”“自制力此时已经转化为自信似的权利。”当他对烟鹂有“不可告人的不满”之后,他坦然地去嫖妓;烟鹂做错了事,佟振保当着人便“呵责纠正”。权利欲、主人意识的充斥,使她对自己心中的理想世界一再地失去理智的审视。张爱玲小说,“向下看”“向后比”的趋势,在此可见一斑。他回天无力,甚至也不想着把它建设成更好的了,剩下的只有一条路——毁了它。悲剧便在于此。

“是和美的春天的下午,振保看着他手造的世界,他没有法子毁了它”“砸不掉他自造的家,他的妻,他的女儿,至少他可以砸碎他自己”“非砸碎不可,非砸碎不可”。 《红玫瑰白玫瑰》的结尾处一再笼罩着毁灭的气氛。彼时,他开始从肉体上对自己进行审视。好好的一个人,平白无故地看起自己的身体来,其内心必有大伤痛。他赖以骄傲的可以做得了主的一个女人,不过是一个可以和更下贱的裁缝通奸的妇人,实在是没劲。“白糟蹋了自己”,他的理想世界从新不再有任何意义。一切归于此,便显出张爱玲小说的一个必有氛围——苍凉。 这是比“死”更“可怕”的。

参考文献:

[1]张盛寅.一个真实的张爱玲[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3.

[2]张岩冰.女性主义文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

[3]西慧玲.西方女性主义与中国女作家批评[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学院出版社,2003.

[4]林幸谦.荒野中的女体 张爱玲女性主义批评[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5]陈子善.说不尽的张爱玲[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4.

[6]淳子.张爱玲地图[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张爱玲
张爱玲的美国时光
九月雨
姐姐张爱玲的青春见证
梦里梦外——评张爱玲《天才梦》
张爱玲在路上
林徽因比张爱玲幸福的秘诀
细说张爱玲年代的流行歌
聆听流行歌中的张爱玲
张爱玲:生命如奇服一样斑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