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二石精神相来往 莫教过眼等烟云
——无锡画派

2015-11-26赵启斌

读者欣赏 2015年11期
关键词:画风画派流派

文/赵启斌

二石精神相来往 莫教过眼等烟云
——无锡画派

文/赵启斌

梁溪为无锡惠山流出的溪流,与京杭大运河并流进入太湖。相传东汉梁鸿曾与其妻孟光一起隐居此地,“举案齐眉”的成语即产生于此,后人便把此溪水称为“梁溪”。也因梁溪之名流传久远,具有了深邃的文化象征含义,因而人们把无锡籍的画家称为“梁溪画家”。19世纪末,继“京江画派”、“海上画派”兴起之后,在无锡地区一个新的画家群体开始崛起,人们将其称为“无锡画派”。吴观岱、胡汀鹭、诸健秋、徐悲鸿、钱松岩、贺天健、秦古柳、孙葆义、董欣宾等,都是此一时期无锡地区出现的非常重要的画家。

以吴观岱为首的“无锡画派”作为一个地方性的绘画流派,在中国20世纪的绘画流变中,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和作用。吴观岱(1862——1927年)被誉为“中国近代文人画风转变的先驱”。吴观岱别号道人,江南布衣。受清政府度支部侍郎廉泉的邀请赴京,并被引荐至清内廷如意馆供奉,为光绪帝的课徒老师,曾为光绪帝画课本故事。1898年被京师大学堂聘为画师,讲授画学。他在北京期间,观赏、临摹了宫廷及廉泉收藏的五代、宋元时期画作,以及石涛、石溪、扬州画派等人的绘画真迹,画风大变,冲破了“四王”正统派画风的束缚,一洗晚清纤靡风气。廉泉说他“二石精神相来往,莫教过眼等烟云”,有“石涛再世”之称。吴观岱的画风苍健浑秀,清润雅秀,意境开阔。他的代表作品有《烟波罢钓图》(上海博物馆藏)、《吴观岱南胡诗意画册》等,著有《觚庐画萃》。吴观岱的绘画,上承清代诸家,下启高足诸健秋、秦古柳等,并引动海派画风出现进一步的变化。贺天健说:“我们无锡是最早摆脱“四王”画风的先驱者,廉南湖给吴观岱临摹一些徐天池的画,吴氏才知道怎样写意……归根到底是我们无锡人首先向徐天池、陈白阳、八怪、二石靠拢的。”吴观岱的少年同学丁宝书说“吴观岱的画每一幅都体现了自己的面目(风格)”,对其推崇备至。诸健秋有诗怀念他:“岱师老去芸翁殁,太息汀公由长眠。画苑而今殊寂寂,几人掷笔作云烟。”

胡汀鹭(1884——1943年),名振,幼年师从朱逊甫(张熊学生,张熊字子祥)学画,青年时与王云轩、吴观岱等为师友,又与顾麟士、裴伯谦、瞿耀邦等收藏家、画家交游,遍阅“过云楼”、“壮陶阁”、“铁琴铜剑楼”三处的藏画,其画艺大进,为“无锡画派”的泰斗,在承上启下的过程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当时即有“抗手延陵叟,千秋两巨然”之誉,将他与吴观岱并称。胡汀鹭早年学习张子祥、任伯年、徐渭、陈淳的画风,山水画则学沈周、唐寅、马远、夏圭,画法兼取南北诸家之法,收放自如。他引斧劈皴入花鸟画,笔意高旷遒劲,水墨淋漓雄健,人称胡斧劈。山水画风绚丽庄重,清醇隽永,花鸟画则秀丽雅逸。人谓其画“为画题诗诗有画,并传诗画两清奇”,有着浓郁的文人画气息。著有《闹红精舍遗稿》,画作有《杨柳八哥》《北固山多景楼》《梁溪八景》等。徐悲鸿对其画风极为推崇,曾对吴荣康说:“我教你素描和西洋画,你有汀鹭先生的技法基础,以后不必学我的国画。”

诸健秋(1891——1965年),字若侯。1916年拜识吴观岱后,声名鹊起,善画山水、人物,用笔苍健秀润,画风古朴自然,画风苍润清秀、平淡天真,为无锡美专、锡善画社的创始人之一。1934年刘海粟赴欧洲,曾带储健秋的作品在德国柏林普鲁士美术学院“现代中国画展”上展出。常与吕凤子、吴湖帆等共商会务、切磋画艺。

徐悲鸿(1895——1953年),原名寿康,无锡宜兴人。1929年,应蔡元培之聘,担任北平艺术学院院长,新中国成立以后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吴作人、傅抱石、杨建侯、黄养辉等都是他的学生。徐悲鸿曾多次向胡汀鹭、吴观岱、秦古柳等人研讨中国画笔墨技法等问题,与这些画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可称是“无锡画派”的中坚力量。

钱松岩(1898——1985年),师从胡汀鹭等名师学习,从石涛、石溪出发,广学百家,自成面目。胡汀鹭在无锡师专学习期间,将钱松岩的作品送给吴观岱观看,吴观岱很高兴,谓“此子将来必成名家”。其画风浑朴苍劲,创黄土高原皴、老岩勾勒法。作江南风景自出创意,人称“钱太湖”。邓拓评其为“基本上解决了中国传统山水画如何表现时代精神的问题”,寓时代新意于笔墨之中,在中国画的创作上,走出了一条宽广的路子,具有中国气派和民族风格。

陆俨少(1909——1993年),无锡美专停办时就学于浙江美院。陆俨少对胡汀鹭始终有着深刻的师生情谊,1985年在其师作品上题:“此汀鹭师遗作,自其下世攸逾四十年,缅怀往昔,不胜人琴之痛。乙丑正月陆俨少并记。”

秦古柳(1909——1976年),12岁师从吴观岱习画,中年后仿画石涛、石溪、八大山人、华岩作品,工书善画,精鉴别,花鸟直追宋元,山水不拘旧法,注重意境,笔墨秀雅精细,潜含二石笔意。画风清脱俊逸、古拙浑厚,书法清丽古雅。早年曾于苏、沪、宁汉等地举行画展,所收学生分散于大江南北,不下30人。

董欣宾(1939——2002年),14岁拜秦古柳为师,19岁考入南京艺术学院附属中学,1979年考入南京艺术学院,为刘海粟山水画研究生。1982年起供职于江苏省国画院,1989年参加在瑞士举行的国际艺术大展,2001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个展。其绘画作品以长线大皴为特征,含有深邃的文化底蕴,栗宪庭评其为:“从当前新文人画的现状看,已大致形成了‘南线’、‘北皴’的两种风格。”

“无锡画派”的出现,既是中国传统意义上的绘画流派的延续,也是20世纪具有创造力和影响力的现代绘画流派。具有深厚传统文化渊源的绘画观念和绘画实践,是“无锡画派”最为重要的特色之一,在传承、延续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绘画创作,善于在传统内部发掘精神资源,牢固地把握住了中国画内在变革的灵魂。虽然在借鉴西方文化观念进行中国画的变革时,在某些画家或某些特定的历史时期走得太远,但基本上没有背离这一创作理念。作为现代绘画的一个流派,“无锡画派”也并没有脱离中国整体的文化和绘画环境。在汲取西方绘画观念进行中国画创作方面,也走得相当深远,为中国画的发展开辟出新的绘画道路。

首先,“无锡画派”是传统绘画流派在现代文化条件下的延续。明清两朝,“浙派”衰没后,是苏州“吴门画派”的兴起;“吴门画派”衰落后,是松江地区(今上海)“松江派”的诞生。而后中国绘画史进入明末清初最为活跃的时期,出现画派林立的局面。而后“娄东派”、“虞山派”、“扬州画派”(扬州)、“京江画派”(镇江)等,持续在中国东南地区活跃,绘画重心也由苏州、松江转移到扬州、镇江地区。扬州、镇江作为绘画重心的地位衰退后,绘画重心在19世纪末期、20世纪初逐渐转向上海、杭州、南京、无锡等地。从传统意义上的绘画流派来看,“无锡画派”的出现,显然是“金陵画派”、“扬州画派”、“京江画派”之后保留传统色彩比较浓厚的一个新的绘画流派,它是这些绘画流派的延续,保留了中国传统绘画的精华,是中国画在自身文化内部的自然沿革。“无锡画派”的画家,基本上是在中国绘画的传统基础上进行变革和创新的。钱松岩去世后,我们从其友人送的一副挽联上即可看出“无锡画派”的主张:“有沿有革,画坛一代名师;克勤克俭,为人千秋楷模”。这一评价,是对“无锡画派”比较公正的整体性评价。

其次,“无锡画派”作为具有现代意义的绘画流派,开启了中国画在现代文化历史条件下的发展。“无锡画派”是20世纪大气候影响下崛起的绘画流派,与其他绘画流派一起构成中国画发生、发展的巨流。“无锡画派”的出现,适逢其时,可以说是继“海上画派”、“岭南画派”后又一新的绘画流派。

无锡地区,作为一个绘画流派的发源地,和南京、扬州、上海等城市作为都市的情况不同。“无锡画派”与“扬州画派”、“海上画派”的组成有着很大的不同,其他地区,画家多为外来人员与本地绘画人员共同组成,阵容庞大,“无锡画派”则基本上以本地区画家为主,并没有较多地吸收外地画家来无锡发展。除了陆俨少、亚明等人因求学、行政关系等原因,在无锡曾有短暂的停留,与“无锡画派”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外,很少有其他地区的画家来此定居和创作。“无锡画派”的画家,以自己的创作实践和绘画观念,熏染、培养了高质量的绘画人才,并将他们源源不断地输运出去,最终在北京、上海、南京乃至海外结出灿烂的艺术之果。

深厚的学力、浓郁的文化修养、深厚的书法功底,使“无锡画派”在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上都达到了相当的高度。其典雅秀美的画风,成为南方典型绘画特色的代表,从而开启了它的整体风格特点:典雅秀整、潇洒灵动。

“无锡画派”的各位画家在技法上对高质量线条非常重视。也许是顾恺之的“春蚕吐丝”,为他们打下了强烈的文化烙印,这一批画家对线条有着天生的敏感。在他们的绘画作品中,给人印象最深的是线条的律动、凝练、伸缩……由之形成了自如的线性世界。从吴观岱、秦古柳等人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这种线性的美感。即使在受西画影响很深的徐悲鸿身上,我们也能明确感受到典雅、凝练的线条之美。这显然与“无锡画派”的追求有重大关联。20世纪80年代以后成名的董欣宾,更以长线大皴立定其自身的绘画本体,显然他接续了吴观岱、秦古柳对中国文化传统、绘画传统理解的衣钵。

“无锡画派”确定了自己的创作原则、表现形式和整体性的绘画风格,在海内外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主要以传统、创新兼备而著称于世。这一绘画特征,或者存在于绘画技法的笔墨层面,或者存在于意境追求的层面,或者存在于政治和社会文化变迁的层面,持续深入,将中国文化,尤其是清代“四王”正统派以外的传统绘画的精华在观念意识和技法层面上继承下来,起到开风气的巨大作用,并与时代合拍。这一创作观念和意识上的开拓主要体现在山水画创作上,但在花鸟画和人物画上也有表现。

“无锡画派”的画家同其先贤一样,充满了强烈的创造精神。他们注重师承关系,努力接受外来事务,积极向外拓展,并在深厚的学养基础上进行绘画创作。他们的绘画确实不同于活跃在中国画坛的其他画家的精神感触,真正形成了推陈出新、合中外为一体的创作格局。吴观岱突破“四王”画风的束缚,接受石涛、石溪、扬州画派的绘画观念,使他突破当时的囿见而成为开风气的先导;徐悲鸿赴法留学,同样是试图糅合两种文化观念而进行创作的成功先例;董欣宾则在秦古柳等人的基础上,进行中国画的创作,不仅在中国文化体系内部进行探究,在向西学、学习、吸收的过程中更是付出了巨大的心力,无论在深度或广度上,都突破了乃师的精神活动的范畴。在原有的绘画、文化基础上,力求接受其他文化理念和绘画观念,是“无锡画派”获得成功的主要方法,这也几乎成为“无锡画派”最为主要的方式之一了。

“无锡画派”经过近百年的实践,以中国画为本位,吸收其他画风的精华,走出了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创造之路,爆发出创造的活力,形成实力雄厚的绘画流派。它是镇江“京江画派”、早期“海上画派”以后新崛起的一个绘画流派。“无锡画派”是从具有传统意义的、最后的一个绘画流派“京江画派”手中,接过了中国画的传统大旗,在20世纪特定的历史文化条件下,成为守成求变的重要代表。

以傅抱石为代表的“江苏画派”,画出了江苏气派、江苏精神,成为20世纪50年代、60年代、70年代江苏画界的主流,甚至代表了中国绘画的创造精神,而其中诸多中坚力量均来自无锡——活跃在南京地区的“无锡画派”的画家,形成了江苏绘画的整体优势。不仅如此,“无锡画派”也将其影响远远地扩大到京华地区,通过徐悲鸿等人的创造性活动,推动了中国画的重大改革。

“无锡画派”在20世纪近百年的时间内产生了震撼性的影响,而其震源,就来自无锡地区的梁溪一脉。当然,“无锡画派”还有很多画家,不少人的成就虽然不被人们所知晓,但他们深厚的绘画功底和文化水平,并不啻于任何成大名的开派画家。在一定程度上说,无锡绘画人才的出现,左右了中国画的进程,标志着“古梁溪”成为现代中国画的清泉活水,是中国现代绘画最早的创生点之一。“无锡画派”的实践和成就,给中国画带来了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

猜你喜欢

画风画派流派
俄罗斯藏学研究的主要流派及其成就
赵建忠《红学流派批评史论》序
长安画派应有时代尊严
长安画派去掉“枷锁”
长安画派“冷场”了?
百川何以争流
——关于戏曲流派传承的再讨论
诗人玩微信,画风很奇特
立体画派
画风
真实存在的怪异植物:“画风”太诡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