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国俗词语“离休”的意义及用法

2015-11-25陈萌

环球人文地理·评论版 2015年8期

陈萌

摘要 国俗词语承载民族的文化个性。国俗词语反映了各个民族独特的社会制度、地理风貌、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价值观念、审美情趣等。本文拟从语义、语用、语法三个层面出发,以制度词语“离休”为例,分析研究其蕴含的概念意义、民族文化、历史背景、语用环境及相关语法知识。

关键词: 国俗词语; 汉民族文化; 离休; 三个层面

引言

国俗词语的研究始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在此后二十多年的研究中,大多数学者关注了对国俗语义的归纳和描写,以及国俗词语的跨文化对比和翻译。本文在前期国俗词语研究的基础之上,以制度词语“离休”为例,在1668条语料基础上,着力于本民族学生的角度,从语义、语用、语法三个层面进一步拓展国俗词语本体研究。

一、语义

1.1概念意义

从1668条语料库和词典中总结出离休的概念意义是:对建国前参加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革命战争、脱产享受供给制待遇的和从事地下革命工作的老干部,达到离职休养年龄的,实行离职休养的制度。我们得出了两条符合“离休”条件的关键的信息。其一,时间界限:1949年10月1日前。其二,职业贡献:参加革命战争或从事革命工作。显然,在解释“离休”时,我们不可避免地将中国的民族历史渗透其中,附加了特有的民族文化色彩,是我国特有的政治、文化制度的反映,所以,离开民族文化背景,难以准确理解词语的含义。

1.2文化意义

简单地说,“离休”是单独针对参加革命的老同志设立的一种社会保障措施,它的产生与中国特定的历史背景不可分割。

1937年至1945年,中国历经了八年的抗战。革命者在中国抗战胜利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他们永远被历史所记载,为人民而歌颂。所以,国家为这些人制定了相关的制度,使他们享有优越的社会保障措施。

其次,“离休”制度的实行,是我国废除领导终身制这一历史性的变革,是领导职务终身制向退休制转变的过渡性制度。随着社会的演进,“离休”一词所面向的特殊群体将渐渐减少直至消失,该词语也会渐渐淡出普通百姓的日常用语,化为“历史性”词汇,出现在书面语中。

二、语用

2.1语体:对1668条语料分析后发现,“离休”一词广泛使用于口语语体和书面语语体。

口语语体:

如 (1)高玉宝的老伴董美玲说:“老高年轻时走南闯北闹革命,离休了本该在家享享清福,可他却逞能去讲什么陈年老调的历史。”

政论语体:

如 (1) 第九条 保护离休、退休人员依法享有的生活保障的权利。

2.2倾向性搭配:

2.2.1......离休、退休、退职.......

(1)本办法施行后,职工的离休、退休、退职条件及其他保险福利待遇不变。

(2)即从实行本办法起在过渡期内离休、退休、退职的职工,按本办法发的基本养老金,低于原规定计划。

(3)第四条 符合国家规定条件的离休、退休、退职职工,缴纳基本养老险费蛮五年的职工,从办理手续的次月起,按月发放基本养老金。

2.2.2离休+干部/老同志

离休人员多为离休干部。老同志则是,新中国成立后,“同志”这个称呼就成为全国各族人民亲切尊敬的互相称呼,也是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克服和抵制旧社会腐朽习气和官僚主义作风的一种方式。

三、语法

3.1制度词还有一个特点即形式上的简缩性。以“离休”为例,是离职休养的缩略形式。

3.2离休是一个动词,但,中间可以加入其他成分,如:

离了休,我就回乡下去。

所以,离休也是离合词。

3.3“离休”在句中做的成分:

(1)主语:离休造成许多突出问题。

(2)定语:1976年出狱,1978年彻底平反,成为离休干部。

我们要关心离休老同志的晚年生活。

(3)谓语:当初放我出来的那位老院长已经离休。

(4)宾语:因工作需要,可提前或推迟离休。

3.4离休+的,V+的,组成“的”字短语, 指的是离休的人。

离休的天天在家里逍遥快活。(“的”为结构助词)

享受国家发放给干部的安家费、退职费的大多数是离休的。

“离休”从其结构上分析是:离职休养。是动词性词语,可以充当多种语法成分。组成“的”字短语后可以代表离休的这一类人。从语料库来看,它多充当定语,修饰“人员”“金”“工资”等。

四、结语

制度词语反映了中国经济制度和意识形态,产生于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所以,在教学时,应注重向学生讲解其蕴含的文化意义。这样才能确保学生理解并在正确语境中使用。比如“离休”这个词语,从字面的意思上理解,很多學生认为是中途离开自己的岗位,还会重新回到职位上去。可见,讲解其产生的历史渊源的重要性。正因为与中国特定的政治制度相关,制度词语“离休”多使用在政论性的语体中,特别是政治制度相关的条例。国俗词语数量庞大且意义各有不同,如“三公九卿”“三个代表”各有不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在研究和教学时,应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同时,希望国俗词语研究者不仅把研究方向放在对外汉语教学上,也要重视从多个层面加强对国俗词语本体的研究。

参考文献:

①梅立崇:《汉语国俗语词刍议》 世界汉语教学

②高燕:《对外汉语词汇教学》[M] 武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③王德春:《国俗语义学》[M]、《汉语国俗词典》[Z]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2年版

④杜珊书: 《汉语中国俗词语及对外教学》 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0-26

⑤黄伯荣《现代汉语》[M] 高等教育出版社 182-238 2010年版

⑥张和生《汉语可以这样教》[M] 商务印书馆 2013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