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的空间美学和传统的建构原则

2015-11-25邱星

环球人文地理·评论版 2015年8期
关键词:透明性空间感模糊性

邱星

摘要:文本通过笔者近期对于建筑设计中“空间”概念的学习体会,结合实例探索现代建筑设计中空间形式构成的逻辑和如何在设计中体会“空间感”,如何处理笔者所代表的大多还处在学习阶段的学生群众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空间感”缺乏的问题,并以此作为研究流动空间创作的开始。

关键词:空间感;流动空间;透明性;模糊性;以人为本

今年六月笔者有幸参加在欧洲举办的建造活动并借此机会参观了长久以来只能在书本上呈现的欧洲建筑文化的众多结晶,从神圣厚重的古罗马文化到激进先锋的现代主义,各个时代的建筑代表至今仍历历在目,其中影响最深的是柯布、密斯等现代主义的领军人的作品,让我重新开始思考什么样的建筑才能被称之为现代建筑,什么样的空间才能让人驻留。

谈到建筑,必谈空间。建筑的本质即其“空间”的概念,而空间的意义则在于“空”与“无”,而并非在于组成“空间”的实体,建筑空间是为满足人的不同生活、运动行为的需要而服务。

1.对于“流动空间”的理解

“流动空间”————主旨是打破消极静止,将空间视作一种积极生动的力量。在空间设计中,规避孤立、静止和封闭,实现通透、交融,减小交通阻隔性,在水平和垂直方向都保持视线和运动的连贯。界面组织具有连续性,富有节律,借助于流畅、动态、有方向引导性的线型可以增强流动感。说到“流动空间”很自然的会说到密斯的巴塞罗那德国馆,欧洲之行当然必定去了密斯祖师爷的德国馆,实地体会空间的“流动”,德国馆的流动性我认为有两个方面:一是室内的空间很开敞,没有传统建筑中的封闭消极之感,并且与室外产生了联系;二是室内不同空间之间的界定比较模糊,没有哪个空间是完全只为了做一个单独功能,功能模糊性在这里有很好的体现。

1.1“流动空间”的发展流程

“流动空间”自古便在东方的建筑文化中体现,只是没有给其以“流动”的定义。随着现代建筑大师赖特的流水别墅,密斯的巴赛罗那博览会德国馆,勒.柯布西埃的萨伏伊别墅等作品的问世,现代建筑师们逐渐认识到房屋的存在不在于它周围的墙和屋面,而在于提供功能的内部空间,这种空间的认识,对空间的流动性理念的形成起到了推动作用.建筑空间的形成来自一定实体的围合和区分,有围才有明确界限,有透才不会使各个空间成为一个个孤立的个体,而是一个统一的、有机的整体,其内部各空间存在着不同的联系,它们之间互相流动穿插形成一种特殊的空间。于是乎国外的先锋建筑师们便提出“流动空间”这一说法,开始注重建筑中的空间品质和质量,带动着全世界现代建筑的发展至今。

1.2空间与人的行为的关系

人的行为“和建筑设计之间的关系应该是紧紧相连的,这也是中国建筑学教育和外国之间的差距,国内大多数本科教学对于人的行为强调的很少。前文所说的流动空间给人以“暗示”其实正是说明了这个问题。心理学家库尔特·列文(K·Le win)提出了著名的人类行为公式:B =f ( P×E),式中 B——行为(Behavior) ,f——函数(Function) ,P——人(Person) ,E——环境(Environment)。该公式说明了人的行为的目的是满足人自身的需要,周围的环境即会促进也会抑制人的行为,因此在空间设计中,空间的分隔与连续、材料的模糊与通透、光线的明暗变化,都能够影响人对于环境的感受,从而影响人的行为模式,这也就是空间暗示的原因。

1.3空间感受指导设计

在一些大师作品中,除了之前所提到的“隔”“透”等横向的引导方法,笔者注意到一些作品中对于“墙的尺度”有很多种处理,于是乎思考是否墙也能够作为研究的一部分。“尺度”这一名词是建筑设计中至关重要的,不同的尺度会对人有截然不同的影响。

在单一层次的空间里,等于层高的墙体把一个大空间分隔成两个完全断开的小空间,只有低于层高的墙体才能使空间隔而不断,在这种分隔下,墙体只是在人的视觉和行为上起一定的限定,整个空间仍然具有流动性。在此,墙的高低将影响人们对空间的体验。中国传统建筑室内常用的分割构件屏风、博古架等,也可以看作是隔墙的特殊形式,这种方法至今仍经常被采用。因此若能对各种尺度的墙体对人的不同感受有一个较好的理解,在平日设计中合理使用分隔,把握好整体原则,认识好分隔的空间仍然是整体空间的一部分,尽量避免平均化,突出主次关系有利于丰富空间的层次与变化,使空间形态更加丰富、突出,给人以“流动感”。

此外对于一些优秀建筑不难发现,除了横向的流动感之外,还有许多空间能够给人以纵向的流动之感,分析其原有可以发现是局部的一些夹层在起作用,因此可知室内夹层的设置也会对空间形成一种分隔感。使用夹层进行分隔的一种最常见的形式,就是在建筑内部沿大厅的一侧设置夹层。夹层可将原来的空间分隔成为两个或三个部分。在夹层较低、而支撑它的列柱又不通至夹层以上的情况下,

夹层仅把它以下的空间从整体中隔离出来,省下的那部分空间,仍然融为一体

。在夹层较高而支撑它的列柱通至上层的情况下,夹层将把原来的空间分隔为个

部分。未设置夹层的那部分空间上下贯通,必然显得高大,而处于夹层上、下那两部分空间必然低矮,这三者之间自然地呈现出一种主与从的关系。除了空间的划分以外,夹层还能够增进视线的交互,夹层上下的人能够很自然的进行视线甚至是话语的交流,很好的增进了上下空间的流动,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亲切之感。

参考文献

1.刘先觉.密斯·凡·德·罗.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33-36

2.王昀.从巴塞罗那德国馆的建筑平面中读解密斯的设计概念.华中建筑

3.张伟刚,刘福智,王莉.自然)空间)人类系统生态体系及效应研究[J].青岛理工大学学报

4.彭一刚,建筑空间组合论[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5.吴昊,陈珊.流动空间.[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透明性空间感模糊性
日本建筑师蛇形画廊展馆的透明性特征探析
冥想
空间感
《刑法修正案(十)》中“公共场合”的教义学理解——兼论刑事立法语言的统一性和模糊性
网络安全审查中的透明性研究*
网络语言的模糊性特征初探
浅谈3D电影摄影立体空间感的建构
从语义模糊性看日语委婉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