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常态下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研究

2015-11-24曾淑文

知音励志·社科版 2015年8期
关键词:队伍辅导员培训

曾淑文

【关键词】辅导员;职业能力;研究

高校辅导员是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主体,其工作的首要职责就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他们确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坚定信念和共同理想。随着我国教育部《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以下简称《标准》)的下发和社会经济的转型,新常态下如何提高辅导员的职业能力问题成为新的研究课题。

1 当前辅导员队伍职业能力提升存在的问题

1.1 辅导员的职业考评缺乏完善的管理体制

由于目前各高校对辅导员的考评标准各不相同,导致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方向不明确,辅导员自身工作职责不明晰,工作不积极,难以主动提升自身职业能力。

1.2 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感的缺失

一是由于部分高校中辅导员地位较低,工作得不到足够的认可与理解,自身价值难以实现,工作强度和压力大,却在工资、晋级、职称等待遇上与专业教师有差距,使辅导员们缺乏职业认同感,工作积极性不高,提升职业工作能力不积极;也导致部分从事辅导员以此作为在高校工作的跳板或垫脚石,一有机会就转岗,大大地影响了辅导员队伍的稳定性和队伍的建设工作,也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产生动摇性和间断性。

1.3 辅导员职业培养的缺失

由于当前我国高校中还没有辅导员的专业设置,普遍存在辅导员队伍理论培训匮乏以及辅导员自身理论学习不够的现象,影响了辅导员职业能力的提升。主要表现为:一是学科背景复杂。各高校辅导员从不同专业的本科、研究生毕业生中选拔而来,专业背景不对应,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甚少,对辅导员工作所必须掌握的心理学、管理学、教育学、法学等相关专业的职业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储备较少。二是社会经验不足。高校中多数辅导员大学本科或研究生毕业就直接进入高校做辅导员,社会工作经验不足,角色转变太快,职业适应度不够。三是缺乏完整的培训课程体系。目前我国还没有系统的学生工作相关培训机构和完整的课程体系。虽然我国高校辅导员在上岗前高校主管部门都组织各级岗前培训,在工作中也定期组织培训,但是这种培训往往是短期培训,不能系统的接受具体的专业的职业培训。

1.4 辅导员专业化社会需求的缺位

许多高校对高校辅导员的聘用条件限制较为宽泛,在部分程度上影响了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程度。高校在录用选拔辅导员时,一般选聘条件只在学习成绩,政治面貌、学生干部方面进行限定,而对应聘辅导员自身的专业知识和职业能力无要求或限制。

2 新常态下高校辅导员能力提升的对策

新常态是中央新执政理念的关键词,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主旋律,也是教育工作的大逻辑。因此,高校辅导员工作也要适应新常态发展的新要求,分析新特征,不断创新制度机制,积极探索工作新载体,努力提升辅导员职业能力,推动高校辅导员的专业化和职业化工作进程。

2.1 健全辅导员集中学习与自我学习于一体的多元化培育体系

一是要建立岗前培训制度,树立职业理想,培养职业道德,培育思想政治理论、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以及辅导员工作职责、管理制度等方面职业知识。二要建立定期培训制度。采用挂职锻炼、沙龙、实践培训、跟班学习、专题培训或校际交流等方式,促使其不断学习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论知识及相关工作经验,及时进行知识储备和更新,积极提升队伍职业能力。三是要制定辅导员队伍建设长期规划,提出队伍发展方向,使得辅导员能力提升有度可循,有度可依。四是组建辅导员团队培训模式。高校可以按照思想政治教育、就业指导与职业规划、心理咨询、创业教育、学生事务等方面建立起不同主题的辅导员团队,结合《标准》通过案例分析、主题实践、主题培训交流等方式提升辅导员职业能力。四是转变思想观念,鼓励辅导员树立终身学习观念。《标准》中鼓励辅导员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积极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积极主动学习教育学、心理学、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学、就业创业指导等专业理论知识,如,使辅导员从单纯的工作名词转变为一种“职业”和“专业”。五是善用网络育人载体。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高校应积极利用微博、微信群、QQ群等新媒体引导辅导员进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学习,传递正能量,实现辅导员之间的有效“联动”和交流,促进辅导员进一步提高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

2.2 完善辅导员考评制度,量化评价辅导员工作

高校应结合《标准》根据辅导员的职业道德、思政素养、工作内容、工作量、工作实效、科研能力等方面细化工作目标体系,制定个人、学生、学院、学校四级考核机制,通过考评标准规范辅导员的职业道德和工作职责,从而达到全面、客观地评价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充分调动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和职业认同感,提升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

2.3 完善辅导员保障机制,提升辅导员职业能力

《标准》提出了辅导员的基本要求和三级职业能力标准,高校应结合本校实际进一步明确辅导员的岗位职责,积极改善高校辅导员工作环境,制定辅导员队伍建设中的准入、考评、岗位津贴、薪酬、职称评定、工作待遇、提拔任用、发展晋升等各种保障制度,通过各种途径提升高校辅导员地位,从而更好地提升其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另一方面,有关部门也可制定辅导员职业资格认证体系,在政策上进一步推动辅导员的职业化进程。

参考文献

[1]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 第24号[Z].2006.

猜你喜欢

队伍辅导员培训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培训通知
CIT培训学院2020线上培训正式启航
从五方面做好引导培训
好辅导员这样炼成
培训路上的感悟——“喜、忧、思”
还剩多少人?
校外辅导员的一天
数年如一日的义务辅导员
“五老”队伍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