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竞争优势内生论的企业吸收能力研究

2015-11-22

关键词:吸收能力消化竞争

金 丽

(辽宁大学商学院,辽宁沈阳110036;沈阳师范大学旅游管理学院,辽宁沈阳110034)

基于竞争优势内生论的企业吸收能力研究

金丽

(辽宁大学商学院,辽宁沈阳110036;沈阳师范大学旅游管理学院,辽宁沈阳110034)

吸收能力理论伴随着竞争优势内生论的发展而得以发展。吸收能力作为企业处理知识资源的一种能力,既是建立在资源基础理论之上,又是企业能力理论的体现。吸收能力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个体、组织内部、组织之间等方面。在知识经济背景下,获取、消化、转化和利用外部知识资源的能力是企业识别市场机遇、利用外部知识资源实现创新、保持企业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

竞争优势;内生论;吸收能力;组织产出

一、竞争优势内生论与企业吸收能力

自从亚当·斯密(Adam Smith)提出“看不见的手”的著名论断以来,西方学者致力于研究价格机制的最优资源配置问题。科斯(Coase)在1937年的论文《企业的本质》中,将交易作为分析的基本对象,试图从不同企业间签约的角度阐述企业的本质,即企业是一种契约关系的联结,从而标志现代企业契约理论的肇始。此后,企业理论按照两条路径展开:一是企业契约理论;二是企业竞争优势理论。

竞争优势理论主要包括两个流派:一是以波特(Porter)为代表的企业竞争优势外生论,认为决定企业竞争优势的首要的和最根本的因素是产业吸引力或盈利能力,并提出五种竞争力分析模型,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该模型在西方学术界对企业成长因素或竞争优势来源的理论解释中一直占主导地位;二是以沃纳菲尔特(Wernerfield)、拉梅尔特(Rumelt)、普拉哈拉德和哈梅尔(Prahalad and Hamel)等为代表的企业竞争优势内生论,该理论强调企业成长的内在条件(资源、能力、知识)是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真正基础。

企业竞争优势内生论主要包括资源基础理论、企业能力理论两个流派。资源基础理论认为企业具有不同的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这些资源可转变为独特的能力,是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企业能力理论认为特殊资源和核心能力的内部积累对于企业竞争优势具有决定作用。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愈演愈烈,知识作为一种资源已成为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企业如何利用外部知识资源变得十分重要。Grant认为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正日益取决于稀缺的、不可替代的知识资源。Teece指出现有竞争态势使得只有那些能够超越组织界限来获取外部知识的企业才能获取竞争优势。而获取、消化、转化和利用这种外部知识的能力就是企业吸收能力。企业吸收能力是企业识别市场机遇、利用外部知识资源实现创新、保持企业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

因此,在知识经济背景下,资源基础理论关注的是如何将知识资源转变为独特的能力,企业能力理论关注的是如何进行知识资源的积累和有效吸收。吸收能力作为企业获取、消化、转化和利用知识资源的一种能力,既建立在资源基础理论之上,又是企业能力理论的体现,并将资源基础理论与企业能力理论紧密地联系起来。

二、企业吸收能力的内涵与维度

(一)企业吸收能力的内涵

1989年,Cohen和Levinthal在《经济学杂志》上发表的文章中首次提出吸收能力的概念,认为吸收能力是一种学习过程,是识别、消化和利用知识的能力,并认为吸收能力包括三个关键因素:可获得的技术机会范围、技术机会的性质、增进技术的程度。Cohen和Levinthal在1990年又进一步完善了吸收能力的概念,认为吸收能力是企业识别、消化、应用外部新信息进而取得商业成果的能力。在文章中,吸收能力被概括为受到原有知识存量影响的企业对外部新知识的学习模仿能力[1]。

Mowery和Oxley于1995年认为吸收能力是指企业显性化隐性知识和内部化外部技术的能力。他们分析了企业人力资本的重要性,认为员工结构和员工水平能够影响吸收能力。Kim认为吸收能力是由学习能力与解决问题能力这两种相互关联的能力所组成[2]。其中,学习能力是获取并消化外部知识的能力,是模仿性学习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是知识转化和知识创造的能力,是创新性学习能力。企业的先前知识和努力程度能够影响吸收能力。Lane和Lubatkin界定了相对吸收能力的概念,认为与绝对吸收能力比较而言,相对吸收能力更重要。Dyer和Singh认为社会交互作用、企业关系、合作过程能够对吸收能力产生影响。Zahra和George从动态能力视角出发,认为吸收能力能够使企业获得一系列的组织惯例和流程,进而吸收外部知识,形成动态能力[3]。Lane等人指出吸收能力包括探索性学习、转化性学习、利用性学习等三种能力。Fosfuri和Tribo通过外部知识和创新产出模型的研究,指出外部知识是通过吸收能力的调节作用来达到企业创新产出。

(二)企业吸收能力的构成维度

关于吸收能力的构成维度,这里将主要阐述Zahra和George的观点。他们认为吸收能力包括获取、消化、转化及利用四个维度,并将吸收能力分为互相补充的潜在吸收能力和现实吸收能力两个部分。潜在吸收能力是获取和消化外部知识的能力,现实吸收能力是转化和利用外部知识的能力。

1.获取能力

获取能力是指企业识别外部知识源,对其进行评估并取得有价值的外部新知识的能力。Cohen和Levinthal认为,吸收能力的发展是基于先前投资,具有累积性和路径依赖性,获取外部知识的能力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企业先前的知识存量和知识结构,如基本技能、语言、认知结构等。Von Hippel,Purser&Pasmore,Kim,Lane&Lubatkin等学者对外部知识获取途径进行了系统的总结。Christine,Devinney和Midgley认为知识获取是企业与内外部团体互动过程中获得知识的行为。

2.消化能力

消化能力是指有效地分析、解释、理解外部新知识的能力。这个过程会受到企业认知结构、内外部知识相容性等因素的影响。若外部新知识与内部现有知识不同,将对企业产生启发作用。在消化阶段,企业应在获取外部新知识的基础上,促进共同语言和价值理念的形成。

3.转化能力

转化能力是指提炼、操作外部新知识并与现有知识结合的能力。由于知识本身的特性,企业很难简单地复制外部新知识。Szulanski指出知识转化是知识源和接受方双向交流的过程,包括四个阶段。Davenport认为知识是否能顺利转化的关键并不是在于原始知识,而在于接受方获得及利用潜在可使用知识的程度。

4.利用能力

利用能力是指从商业目的出发,把外部新知识融入企业经营中并创造获利机会的能力。吸收能力强的企业能够有效地发现或开发市场机会,使外部新知识在企业内部得到消化与转化,加速企业知识的积累,实现技术创新,并能将新产品和新服务成功地进行商业化,从而形成竞争优势。

三、影响因素

吸收能力的载体包括个体和组织两种类型,与此对应,吸收能力可分为个体吸收能力与组织吸收能力。关于吸收能力的影响因素,学者们分别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研究,本文将从个体、组织内部、组织之间等方面进行考虑。

(一)个体因素

Cohen和Levinthal认为个体吸收能力是企业吸收能力的基础,个体知识、经验都会影响吸收能力。个体的经验知识越雄厚,对外部知识的评估和认知能力越强,越容易选择与自身知识结构相容的知识。

Nelson和Winter认为吸收能力不仅受到员工个体吸收能力的影响,还会受到员工吸收能力关联性的影响。若员工的知识互补性较强,那么企业占有知识的广度就较大,而获取外部知识的机会就较多。若员工的知识相似性较强,那么企业占有知识的广度就较窄,而获取外部知识的机会就较少。Hamel认为,从长期看,知识获取的欲望和积极性会影响知识吸收的效率,是知识吸收的关键。企业应调动员工的学习动机,培养员工的学习意愿和学习意识。Leonard认为吸收能力的强弱与某些特质有关,如管理者搜寻外部知识的广度、与外界互动的持续性、专家水平的高低等。Kim认为学习新知识的迫切程度和努力程度,即学习强度通过影响知识积累进而影响吸收能力的强弱。Mangematin和Nesta认为高学历员工能够与外部相似个体间建立更多的联系,扩展外部知识吸收网络,促进企业吸收外部新知识,进而能够提高企业的知识积累。

(二)组织内部因素

影响吸收能力的组织内部因素主要包括研发投入、沟通渠道、制度支持和组织结构。

1.研发投入。Cohen和Levinthal认为研发投入能够产生新知识,提高企业吸收能力,因此吸收能力是企业内部研发活动的副产品。Tsai认为研发投入有助于提高外部知识的获取能力,研发资金与研发强度能够影响企业吸收能力。Cassiman和Veugelers将研发分为基础研发和应用研发两种,认为基础研发有助于提高企业学习能力,是提高吸收能力的重要渠道。David认为研发投入具有接近外部知识源、吸收外部知识、创造新知识的作用。

2.沟通渠道。Simon认为企业吸收能力会受到内部条件的约束,内部条件会影响企业获取、存储、处理及分享信息的能力。Cohen和Levinthal指出研发部门、生产部门、设计部门及营销部门间的相互协作能够提高吸收能力。Galbraith和Merril,Lane和Lubatkin认为企业内部知识理解、分享、转化和利用会受到组织结构、文化、沟通机制等的影响。Harrington认为知识只有通过流动才能得到传播和利用,书籍、期刊、会议、培训等内部沟通渠道,是影响吸收能力的重要因素。

3.制度支持。Barton认为积极的制度支持(培训、监督、奖励和惩罚等)是知识传播和知识积累的保障,能够规范员工行为,提高企业吸收能力。Kim,Minbaeva等人指出培训制度与报酬奖励制度有助于激发员工学习创新的动机,对吸收能力能够产生影响。Inkpen认为知识转化不是随机的过程,应发挥群体作用,可通过组织内部政策、结构来促进学习。

4.组织结构。Galbraith、Gresov和Stephens认为封闭或者僵化的组织结构能够使部门间的交流受到限制,不利于内部成员与外部知识源间的交流,进而对吸收能力产生负面作用。Tsai认为内部业务单元的相互关系能够对吸收能力产生影响。若在组织内部业务单元网络中占据中心地位,则能带来更多知识共享、知识转移和信息交换的机会,较易获取其他业务单元的知识,其吸收能力较强。即企业内部联系有助于提高内部信任程度,从而更易获得新知识和新信息。Van den Bosch等人认为,在稳定环境下,职能型组织结构能够通过规模经济提高吸收效率;在动荡环境下,矩阵型组织结构协调能力较强,能够对吸收能力产生积极影响。

(三)组织之间因素

Gupta和Govindarajan、Kogut和Zande、Tsai等人认为企业间的联系是发现新机会、获得新知识的重要渠道。Gresov和Stephens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认为企业作为社会网络中的一个单位,通过知识转化与资源分享,优化资源配置,从而提高效率和绩效。Lane and Lubatkin认为知识资源、补偿措施、组织结构相似性,能够正向影响吸收能力。此外,处理问题的相似性和组织间信任、类似公司政策、近似主导逻辑都会对企业吸收能力产生一定的影响。Lane等人认为,特定环境下的内外部因素能够影响吸收能力[4]。其中内部因素包括个体认知、组织结构和政策等,外部因素包括战略和文化互补性、合作伙伴知识相似性、产业环境等。

四、企业吸收能力的组织产出

关于吸收能力的组织产出,国内外学者进行了较多的实证研究,并得出不同的结论。其中,Cohen和Levinthal,Zahra和George,Lane等人的观点比较具有代表性。Cohen和Levinthal首先指出吸收能力能够对研发投入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创新活动和创新绩效。影响吸收能力的因素在于知识源和先前知识,吸收能力包括识别、消化、应用外部知识三个过程,企业外部有价值的知识需要在识别评价之后才能被企业模仿或吸收,然后应用到实际的商业运营中才能最终对企业绩效产生影响。吸收能力对企业创新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吸收能力的组织产出主要是创新绩效。Zahra和George指出吸收能力是一种动态能力,将“识别”换成“获取”,同时增加了转化、触发、整合等概念。将吸收能力划分为获取、消化、转化和利用四个维度。同时,认为知识源和互补性以及先前知识积累需要在活性触发条件下才能被获取和消化,然后通过整合被转化和利用,最后在适宜的领域形成竞争优势并提高绩效。Lane等人指出吸收能力包括探索式学习、转化式学习、利用式学习三个阶段。吸收能力的组织产出是企业绩效,包括知识产出和商业产出两方面。同时增加了反馈因素,将吸收能力影响因素、作用过程和组织产出形成一个连续的循环系统。

本文认为吸收能力的组织产出主要包括技术创新、企业绩效、知识转移和组织柔性等方面。

(一)技术创新

Barney认为每一种新知识都可能给企业带来成功的创新,从而形成竞争优势。Brown认为创新能力是高新技术企业保持竞争优势的主要因素。而产品开发需要通过大量新知识的获取,来对现有知识进行补充和更新,并应用于生产过程进行产品创新,而这一过程离不开吸收能力。Zahra and George认为吸收能力是企业创新的源泉所在。Liao等人认为吸收能力强的企业,可以获得更多的创新先动优势。Lenoxand King指出吸收能力能够促进创新,进而获取可持续的竞争优势。吸收能力能够提高创新的速度和创新的频率,变革性创新能够促进企业在新领域提高吸收能力。吸收能力是个体创新与组织创新的重要因素。

获得新知识离不开企业吸收能力,企业吸收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其吸收外部新知识的效率,吸收能力对企业创新能力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吸收能力能够影响企业创新行为,提高产品创新的能力,即吸收能力与企业技术创新是正向关系。

(二)企业绩效

Spender等人指出外部知识利用能力能对企业绩效产生影响。Chen Jashen的研究表明:在吸收能力上的投入能促使企业发展客户关系管理实践,使客户和企业双方获利,进而提高企业绩效。Rhee认为吸收能力越强,企业财务绩效越大。吸收能力能够影响知识整合,知识整合能够影响组织创新,组织创新最终能够影响组织绩效[5]。徐二明等人认为吸收能力和企业绩效之间存在积极的关系[6]。

企业吸收能力越强,对外界环境的掌握能力也越强,越有机会使企业获取和消化外部新知识,从而增加企业知识存量,产生更多有价值的新技术,这些新技术可以降低生产成本、研发新产品、扩大市场份额、满足市场需求,带来更高的利润率,最终带来绩效的提高。此外,吸收能力还能提升企业学习效果,促进知识在员工之间流通,将新知识应用于产品和服务创新,进而提高企业绩效。

(三)知识转移

Wong等人认为吸收能力强的企业能有效地实现技术转移,即吸收能力能够影响企业的技术转移。Chen Chungjen认为知识属性、联盟特征和吸收能力对知识转移绩效具有正向作用。Lin Chinho认为吸收能力及其影响因素都与技术转移绩效有显著关系。Lichten认为吸收能力是知识转移绩效以及联盟合作关系持续性的重要影响因素。Huber认为企业联盟日益成为公司层战略的重要方式,向战略合作伙伴学习已成为企业实现知识转移、获取外部知识的重要来源。

企业吸收能力能够提高技术知识量,促进知识在组织内部及组织之间转移,进而影响知识转移的速度。外部技术的剧烈变化,产品生命周期的缩短,促使企业不能只依靠内部研发,在内部部门间进行知识共享,而是需要不断寻求外部新知识,与其他企业进行合作来促进知识转移和知识共享,进而提升产品开发能力。

(四)组织柔性

Tsai认为吸收能力越强的企业越能够进行有价值的学习,越能够更好地适应外部动态环境,越能够自如地应对和处理各种突发性冲突。Levinson和Asahi认为吸收能力对于组织内部及组织之间的学习是至关重要的,吸收能力不仅决定了组织计划能否成功地执行,而且使组织在应对突发事变时更加游刃有余。Slater和Narver认为吸收能力的提高可以促使企业更充分地了解内外部环境,提高组织柔性,从而快速地配置内外部资源,满足顾客现实需求和潜在需求,从而提高产品和服务的顾客价值。

企业外部竞争的加剧以及投资风险的增加,使得企业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组织反应能力和组织适应能力。而吸收能力的提高,能够使企业迅速地识别外部有价值的知识,对其进行评价、消化、转化,将其运用到商业化运营中,形成和保持企业竞争优势,进而更快地对外部环境迅速地做出反应,提高组织适应外部环境的能力。

根据以上分析,本文得出企业吸收能力影响因素与组织产出模型,如下图所示。

图企业吸收能力影响因素与组织产出模型

结语

企业吸收能力理论伴随着竞争优势内生论的发展而得以发展,它是战略管理理论的一个重要理论工具。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经济的全球化,企业的外部环境越来越复杂,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是最具有创新性的企业也不能仅仅依靠其传承和发展的内部知识而获取和保持竞争优势。外部知识资源对于企业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获取、消化、转化和利用外部知识资源的能力日益成为形成竞争优势的一个关键组成部分。

[1]Cohen W.,Levinthal L..Absorptive capacity:a new perspective on learning and innovation[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90(35):128-152.

[2]KimL..CrisisConstructionandOrganizationalLearning: Capability Building inCatching-upatHyundaiMotor[J]. Organization Science,1998,9(5):506-521.

[3]ZahraAZ,GeorgeG.AbsorptiveCapacity:AReview,Reconceptualization and Extension[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02,27(2):185-203.

[4]Lane P.J.,Koka B.G.,Pathak S.The Reification of Absorptive Capacity:A Critical Review and Rejuvenation of the Construct[J]. AcademyofManagement Review,2006,31(4):833-863.

[5]简兆权,吴隆增,黄静.吸收能力、知识整合对组织创新和组织绩效的影响研究[J].科研管理,2008,29(1):81-96.

[6]徐二明,张晗.企业知识吸收能力与绩效的关系研究[J].管理学报,2008,11(6):841-848.

【责任编辑赵颖】

F270

A

1674-5450(2015)01-0050-04

2014-10-25

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3CGL045)

金丽,女,辽宁鞍山人,辽宁大学管理学博士研究生,沈阳师范大学副教授。

猜你喜欢

吸收能力消化竞争
“胃不舒服”未必都是消化问题
食物是怎么消化的
感谢竞争
金融环境对OFDI反向技术吸收能力的再探索
急诊消化内科上消化道出血治疗
儿时不竞争,长大才胜出
竞争
技术转移二元视角:吸收能力与释放能力的作用
农资店如何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胃为什么不会消化掉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