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文关怀视域下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探索

2015-11-20刘湘玲段水莲

黑龙江教育·高校研究与评估 2015年11期
关键词:心理危机干预人文关怀大学生

刘湘玲++段水莲

摘 要: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文章从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意义出发,结合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现状,提出了人文关怀视域下的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人文关怀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5)11-0086-02

人文关怀是指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人格、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的主体、地位、需求、生存状态、生活条件以及保障的关注等。人文关怀的核心是以人为本[1]。近年来,大学生因心理问题导致的自杀事件频频发生,引起了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广泛关注。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顺应时代要求成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一项不可或缺的内容,高校纷纷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如建设合格心理咨询室、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等,以帮助年轻的大学生顺利度过人生的转折期。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相继开展有效抑制了大学生自杀事件的发生,并提升了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水平。然而综观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发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步入常规却开始遭遇“瓶颈”,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有序开展却缺失人文关怀精神。本文试图探讨人文关怀精神下的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机制。

一、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出现及危机干预的意义

心理危机是指给人类的心理带来巨大冲击且个体或群体无法利用现有资源和惯常应对机制加以处理的事件和遭遇[2],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则是对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心理危机的关注和干预处理。

大学生正处在从逐步走向成熟到真正成熟,从逐步走向独立到真正独立的过渡时期。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大学生的心理发展处于个体心理发展的青年晚期或成年早期,这一时期存在明显的两面性,而且各方面的心理发展不平衡,容易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矛盾与冲突。处在这一时期的大学生心理波动比较大,易出现心理问题,也易引发心理危机。从外部环境看,大学生一般是初次离开父母,独自开始求学路。处在这一心理断乳期的大学生,面对困难与挫折时,容易因缺乏心理支持或心理孤独而出现极端情绪或不理智行为。从内部环境看,大学生群体正年轻气盛,血气方刚,有理想,有抱负,有志向,希望有所作为,加上他们在整个人生经历中还未出现太大的磨难,当他们的希望与期待遭遇现实的压力与困境时,尤其是面临情感上的难题时,内心的矛盾、冲突、沮丧的情感都将影响大学生的身心健康,甚至让其难以自持。当大学生无法消解自身内心冲突时,父母却因空间距离、自身的经验和学识而难以理解自己孩子成长中的心理变化,学校教师也因工作任务繁重难以做到对学生无微不至的关怀,学生自身因生活经验缺乏或自身成长需要也无睱无法给予足够的关注,他们会因认知的偏差、内心的孤独、情感上的失意在一些细小事情的诱发下而采取极端的方式解决问题,甚至可能导致意外的发生。青年的健康成长主宰着国家的前途与命运。因此,引导和帮助心理危机大学生回归正常生活的工作有着特殊的意义。

二、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中人文关怀的缺失

面对大学生的心理危机,各高校都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但因心理危机的特殊性、复杂性以及偶然性,心理危机干预存在一定的难度。学校究竟对心理危机学生该如何处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明文规定,尚处于摸索研究阶段。以湖南省高校为例,近年来,高校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普遍形成“五早”——“早发现、早报告、早研判、早预防、早控制”心理危机信息预警机制及“五个一”——“一名患者、一名领导、一套班子、一个方案、一抓到底”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机制[3],高校再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工作机制和实施办法。然而,在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具体实施过程中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人文关怀缺失。

(一)目的:重学校轻学生

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开展,原本是为帮助年轻的生命不受不良心理的困扰,然而实际生活中,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却脱离了其应有之义。因为高校不仅需要考虑学生的生命安全,更需要考虑学生心理危机可能会导致的后果与责任,然后再在危及学生的生命安全与危机后果之间做出最有利的抉择。若能在学生的心理成长与学校的责任之间取得一种平衡,这将是最佳的心理危机干预方式。然而,由于心理危机的不确定性、复杂性以及高危险性,责任的负担与危机的恐惧让高校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实施者不得不有所侧重,譬如危机干预工作者可能会先从学校的安全稳定出发,再考虑学生的心理成长。有的学校鉴于师资力量不足或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经验缺乏,还会直接采取较保守的做法,即要求学生休学治疗或者劝退学生等等,剥夺了学生受教育的权利。

(二)措施:重预防轻治疗

对于大学生复杂的心理问题,建立心理危机预警是必要的,但纵观目前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机制,大多数是重预防轻治疗。因为预防比治疗好把握。但这种现象背后会产生两种情况,一是“预防”可能会导致更多问题学生的出现。因为“防”是大范围内的搜索,可能包括出现问题和未出现问题的学生,只要符合条件或有倾向苗头的学生都会被纳入“防”的范围,而“治”一般针对的是出现问题的学生,根据学生出现的情况学校采取有针对性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治疗。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凡是被纳入“防”的学生就可能被给予了一种期待,用罗森塔尔效应来解释,学生原本不会出现问题,可能会因为教师和同学的某种期待而真正出现问题。二是因缺乏应对和处置心理危机的有效方法,有的学校会为防止学生出现心理危机事件,在学生心理问题还没有达到不能正常学习的程度时,就以学生健康安全为由,建议学生休学治疗或劝退学生。若学校具有良好的心理危机应对能力,且家庭能共同与学校一起帮助学生的成长,这样的情况或许能够避免。

(三)过程:重规则轻方法

心理危机在发生之前往往有一个潜藏的问题发展过程,事后还将有一个问题转化或加重的过程。这一个悄然变化的过程,需要学校和家庭的细心以及无微不至的关怀与照顾,促成其朝着好的方向发展。然而实际生活中,学校没有办法做到对每个学生关心备至,呵护有加,有些家长也不能全然配合学校全心全意帮助自己的孩子成长,在学校与家长频频出现的不理智的博弈之中,学校更侧重危机处理的规则,而没法看重其方法。因此,往往在学生危机发生之后,有的学校并不是首先想方设法帮助危机学生渡过心理难关,而是将心理危机学生交由家长来处理,且后续的干预与支持也相对缺乏。我们观察也可以发现,有问题的孩子,往往家庭教育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将危机学生交由家长来处理,无疑不利于危机学生的自身成长。

三、人文关怀视域下的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机制

当前高校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缺乏人文关怀的行为背后或许是不得已而为之,但为了学校与学生的共同发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考虑。

(一)建立大学生心理危机社会兼容机制

学生零事故率是当前衡量学校教学管理工作好与坏的一个常用标准。因此,规避风险导致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中人文关怀缺失现象时有发生。从学生的个人成长、家庭的帮扶能力以及学校的责任担当来看,针对危机学生,建立一套社会兼容机制将有助于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人文关怀精神的落实。在此基础上,一方面可建立社会转介接收机制。针对问题危机学生,有专门的社会接收救助机构以及接收机制,当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发生后,若有专业人员及时给予危机学生专业的帮助,这无疑将有助于危机学生安然度过心理危机。另一方面,可建立社会宽容机制,当学生危机事件发生后,有关机构了解危机事前事后发生的原因,以及各方在心理危机中所付出的努力,给予各方一个公平的评判,这都将有助于推动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人文关怀的实施[4]。

(二)建立具有人文关怀的校园心理危机干预机制

1.强化以人为本的思想,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的思想,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充分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一方面,教师应以学生为中心,关心爱护学生,以服务于学生成长为工作重心,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发展需要,基于人性化的角度来安排教育教学工作。另一方面,教师应引领好学生,并以身作则,带动学生形成关爱自己、关爱他人的良好氛围。

2.开展人文关怀精神的宣传,合力弘扬正能量,展现正能量,构建一种积极向上的正气之风。学生出现心理危机,若有学校师生持续人性化的帮助,学生的危机无疑能更快地化解。在危机面前,个人的力量也许微不足道,但集体的力量却是无穷的。每天能生活在温暖和睦的氛围中,问题的发生不仅会减少,还会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

3.面对学生极严重的问题,学校应加强处理和干预能力,培养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心理危机干预队伍。现实中,规避事件风险,缺乏人性关怀,往往是危机处置能力不足导致,如果培养一支高素质高水平队伍,问题将迎刃而解。

总之,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需要集社会、学校及家庭力量于一身,才能真正落到实处,才真正为大学生成长与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黄正泉,王健.人文关怀:思想政治教育之魂[J].思想政

治教育:人大复印资料,2007,(8).

[2]刘启刚.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的建构[J].青年探

索,2006.(5).

[3]张放平.发生在心灵花园中的故事——大学生心理危机

干预案例集[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1:1.

[4]刘湘玲.高校心理危机干预中的人文关怀缺失与重构

[J].当代职业教育,2015,(2).

猜你喜欢

心理危机干预人文关怀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试论我国心理危机干预机制构建的有效途径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