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计算机学科全日制专业硕士培养模式研究

2015-11-20梁志剑杨秋翔

黑龙江教育·高校研究与评估 2015年11期
关键词:考核模式计算机技术教学方式

梁志剑++杨秋翔

摘 要:为了培养适应现代企业的高级技术人才,通过分析地方高校关于计算机学科专业硕士的培养现状,就如何有效地提高专业型硕士的专业技能提出了几点改革建议。教学内容要与时俱进,要与企业紧密结合,加强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逐渐提高学生解决问题、分析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通过采用多种灵活多变的考核的模式,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达到事半功倍的培养目标。

关键词:计算机技术;全日制专业硕士;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考核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5)11-0049-03

为了弥补学术硕士的不足,专业硕士的研究生教育形式是一种有益补充。近年来,专业硕士的招生规模逐年上升,部分院校专业硕士的招生比例已超过50%,对专业硕士的有效培养日显重要。目前,针对专业硕士的培养模式,多数院校还处于摸索阶段,甚至部分地方高校依然采用传统的硕士培养模式来培养专业硕士,致使专业硕士与学术硕士没有区别。针对计算机学科的全日制专业硕士应探索出一种切实可行、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的培养模式。

一、现状分析

中北大学自2011年开始招收计算机技术专业的全日制专业硕士,近三年的招生比例逐年上升。针对该专业全日制专业硕士的培养,中北大学一直在努力探索,如培养计划的制订、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等,虽然与学术硕士的培养模式有较大的不同,但从学生的反馈可以看出,实效性成果并不显著。本文针对中北大学2012级、2013级计算机技术专业全日制专业硕士进行了问卷调查(如表1所示)[1]。

表1 问卷调查情况

由以上调查结果可知,考虑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专业硕士毕业后准备在企业中就业的人数约占一半。为了能使他们在企业中发挥重要作用,高校在制订培养计划时,应着手于企业所需人才应掌握的技术。学生在校期间,若能培养其专业技能,可大大缩短毕业生融入企业并适应工作岗位的时间[2]。此外,学生认为培养计划中的课程设置更倾向于系统性、理论性,针对专业硕士的培养目标及毕业后的就业意向,有必要加大应用型课程、减小理论性课程的设置比例[3]。

通过分析表1,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设置总体感觉一般,认为体现不出专业硕士培养的特点,教师所授课程的内容理论性较强,实际应用知识较少,很少涉及当前流行的技术,尤其与企业实际更是脱节。硕士的培养模式不同于本科生,专业硕士的培养更具有针对性,教学方法与教学方式起着关键作用。调查结果表明,中北大学计算机技术专业大部分课程的教学方式流于传统,形式单一,课堂上的主角依然是教师,学生没有机会表达自己,致使课堂气氛不活跃,导致到课率逐渐下降。此外,传统的教学形式不鼓励学生思考、不鼓励主动学习,学生甚至不清楚所学课程的目的。专业硕士所掌握的知识重在应用,因此考核方式应根据课程的性质灵活设置,目前中北大学计算机技术专业所开设的考试性课程均采用试卷形式,考查性课程大部分采用大作业形式,学生认为,考核方式单一、不灵活,考核内容死板,考核结果不能反映学生所付出的努力,无法体现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教学内容改革

教学内容是实现培养目标的最直接过程,计算机学科全日制专业硕士的课程设置应紧随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满足IT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强化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倾向于解决生产实际问题。

(一)授课内容要前沿

硕士课程不同于本科课程,教师除讲授基本理论外,更应介绍新知识、新技术。现代企业不同于传统企业,它注重引进新技术,提高生产率,更有效地创造社会价值。众所周知,计算机技术发展极为迅速,每18个月,计算机性能就要翻一番,计算机领域中各种应用技术不断更新,迫使人们不断学习。作为计算机学科的硕士生,更要随时了解最新技术,毕业后走向工作岗位,要用新知识、新技术向企业注入真正的新鲜血液。例如,“算法分析与设计”是针对专业硕士开设的一门专业选修课,目的是使学生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由于领域、时期不同,我们遇到问题的复杂性也不同,教学过程中,若用老方法继续解决老问题,显然有悖于教学目标。教师授课过程中,应以新问题作为研究对象,如当今的“大数据”“物联网”等领域出现的各种新问题,我们可以先用老方法试探解决,遇到困难时,再与学生探讨新方法。

(二)核心外延要兼顾

计算机技术应用领域非常广泛,因此计算机技术专业课程应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前提。授课内容除涉及本门课程核心知识外,不能忽略与其他课程的联系,甚至有必要建立与其他专业课程的联系。

“算法分析与设计”课程核心内容以经典算法为主。需解决的问题包括图问题、组合问题、几何问题等,它们涉及的领域十分广泛,如公交交通网、土地规划、互联网信息检索等。为了使学生深入理解算法思想,需要以实际问题为例,这就要涉及不同领域的外延知识。如解决信息检索问题时,会涉及到互联网中的知识存储技术、路由技术等,而这些技术又与“高级数据库”“高级网络技术”等课程紧密联系。教师授课时,应将课程所涉及的外延知识源引出来,在学生的脑海里形成一张知识网络图,使之理解课程之间的联系。

(三)动手能力要加强

计算机学科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通过上机实践才能真正掌握课程的理论知识。专业硕士毕业后进入企业,更多的是在从事实践动手方面的实际工作,很少人需要做理论研究,这也正是学术硕士与专业硕士培养目标的根本区别。就中北大学计算机技术专业目前的课程设置而言,无论专业必修课还是专业选修课,培养计划中均没有设置与理论课程相匹配的实践性环节。通过课堂教学,学生的确学习了很多理论知识及方法,但解决具体问题时,可能仍感到无从下手。实践出真知,没有实践,就永远不能真正地掌握知识;通过实践动手,不但可以加深理论知识的理解,在实践过程中,学生还可能会发现一些新问题,若通过自己的努力,各个问题都得到一一解决,将会使自己对问题的理解更加深刻、更加全面,对知识的运用也就更加准确。“高级软件工程”是一门专业选修课,旨在培养学生利用软件工程的思想解决实际问题,40个学时均用于理论教学,课程结束后,能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学生屈指可数,显然这样的教学过程是不成功的。若能用一个实际案例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理论教学的同时,不断为学生提供上机实践的机会,我想,这门课程的教学目的才能够达到。

(四)解决问题要实际

专业硕士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具备解决某一领域中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内容的设置应倾向于应用,案例的设计应紧贴生产工作实际,甚至可以将解决企业中的一个实际问题作为课程学习目标,一则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二则可以使学生理解学以致用的真正含义,三则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将来进入到企业所从事工作的性质。例如“虚拟仪器”是一门跨专业选修课,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利用LabView软件完成虚拟仪器的设计,LabView软件广泛应用于测试领域,授课过程中,若能以一个实际问题作为案例,教学效果将十分明显。例如:在生产麦克风的企业中,可以将检测话筒的质量作为任务,具体实现声音采集系统中的数据采集、文件存储、声音回放、生成质量检测报告等功能。

三、教学方式改革

教学效果的好坏取决于教学内容的设计和采取的教学方法及手段。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教师提出问题—教师分析问题—教师解决问题”,教师是表演者,学生是观众,导致学生养成课前不预习、课上无压力、课下不巩固的习惯。就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教学方式须逐渐转变,让学生成为表演者,成为课堂上的主角。可由传统的教学方式转变为“教师提出问题—教师分析问题—学生解决问题”,再转变为“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分析问题—学生解决问题”,最后升华为“学生提出问题—学生分析问题—学生解决问题”。

(一)解决问题角色转变

解决问题是问题处理的最终阶段,它以分析问题为前提。基于传统的问题处理模式,将解决问题的角色由教师转变为学生,学生不再是课堂上纯粹的观众,同时也是表演者,在导演(教师)的安排下,与其他表演者相互配合,完成整个处理问题的过程。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必然会主动思考、紧密联系问题分析。通过亲自动手解决问题,会使其更加透彻地理解问题,掌握所学知识、技术的运用方法。如“算法分析与设计”课程中的贪心法教学内容,教师先提出一个“最少硬币个数”问题,随后利用贪心算法思想分析问题,最后由学生亲自动手编程解决。教师可鼓励学生主动上台与大家分享解决问题的快乐,针对问题的解决过程可展开讨论,同学们相互借鉴,既可以使学生真正理解贪心算法的思想,又可使学生开拓编程思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分析问题角色转变

分析问题是问题处理过程中的重要阶段,解决问题的思路及难易程度取决于问题的分析结果,可以说,分析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基础,不能透彻地分析问题,就不能彻底地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难度也高于解决问题,要求分析者全面把握问题的本质,全面理解所学的技术,并将二者进行很好的结合。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往往将分析问题的过程留给自己,学生们坐享其成,省去了自我思考,这就导致当学生遇到类似问题时依然不清楚如何分析。如果教师在提出问题基础上,仅介绍相关技术,由学生主动建立二者之间的联系,即分析问题,最后教师画龙点睛进行总结,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将会更加深刻,再遇到类似的问题时,也能从容应对,达到举一反三的良好效果。在“图形与图像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可先由教师讲解图形或图像处理算法的思想,提出问题后,由学生分组讨论,最后以小组为单位借助PPT及编程平台等工具逐一汇报问题的分析、解决过程。

(三)提出问题角色转变

学习的最终目标是能够发现问题、分析并解决问题。针对全日制专业硕士的培养,更是应以其作为培养目标。学生毕业后走入工作岗位,面对的是一个个系统级的实际问题,不再是理论上的问题模型,这就要求学生具有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学生在高校中若同时具备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工作岗位中就可以独当一面。提出问题往往是在分析、解决现有问题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要求学生善于思考,善于把握问题的全部,善于通晓问题的细节。教师授课过程中,可以只介绍方法、技术及其应用领域,待解决的具体问题可由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进行归类、总结并提出。例如,“算法分析与设计”课程的终级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解决某领域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如海量数据的检索等问题,教学过程可采用学生讲解学术论文的形式,以此阐明提出的问题、分析的方法、采用的技术及解决的过程。

四、考核模式改革

衡量教学效果的好坏、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情况,应采取多样化的考核手段,针对不同类型的课程应采取不同的考核形式,考核内容要全面,充分考虑学生对课程核心知识和外延知识的掌握情况。不能仅以课程结束时的最终测试结果作为评定学生成绩的唯一标准,还要充分考虑学生平时所付出的努力、所完成的工作,即要根据整个学习过程,全面评定一个学生的成绩。全日制专业硕士的学习目标,重在学以致用,教学过程中进行阶段考核十分必要。就教师而言,应重视教学过程中的考核环节,通过阶段性考核,教师可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这样,教学目的才不至于盲目。采用传统的一次性最终考核形式只能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而无法及时解决。

(一)平时表现倾向化

知识的积累靠平时,学习效果的考查也应在平时。期终考核结合阶段性考核才是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方式。无论采用何种考核形式,都应重视学生的平时表现,可将平时成绩作为考核重点,辅以期终考核。传统的一次期终考试定结果的考核方式,对临场发挥不好的学生不能正确评价。倾向平时表现的做法,可使学生课上积极思考,主动表达自我,活跃了课堂气氛,只有把功夫用在平时,掌握的知识才会更扎实。

(二)考核方式多样化

课程的性质不同,考核的方式也应有所区别。不能所有的公共基础课都采取闭卷考试,所有专业课都只提交大作业。任何一门课程都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如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可采用专题汇报形式,教师给定多个专题,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其一,课下充分准备,课上讲解,其他同学进行打分,打分结果作为考核的重要参考。而对实践性较强课程的考核,教师可给定若干小课题,学生亲自动手完成,以最终的完成结果作为重要考核依据。

(三)考核内容全面化

课程体系中的任何一门课程都有一定的作用,与其他课程、其他知识都保持着紧密的联系,考核内容也应具有与其他知识的衔接及联系的特点,既要对课程核心内容进行考核,也要对课程外延知识进行考核。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考核结果既要考查学生知识掌握的情况,也要考查学习过程中学生所付出的努力,即考核内容应包含能够体现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部分。

为了使全日制专业硕士毕业后在现代企业中有效发挥作用,学生在校期间的针对性培养十分重要,就目前全日制专业硕士的培养现状,各地方院校还需继续摸索,不断实践,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及考核模式等方面进行深入改革。

参考文献:

[1]苏日娜.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思考[J].中

国研究生,2009,(5).

[2]张乐平,刘金程,王应密.全日制专业硕士培养模式认可

度调查研究——以H大学为案例[J].研究生教育研究,

2013,(4).

[3]王玲.我国全日制专业硕士教育质量保障机制构想[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2,(12).

猜你喜欢

考核模式计算机技术教学方式
高校钢琴教学方式拓展的思考与实践
高校《税法》课程考核模式的现状与改革的思考
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课程考核模式研究
探索不同教学方式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