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苏联回归文学授课模式探索

2015-11-20冯小庆

黑龙江教育·高校研究与评估 2015年11期

冯小庆

摘 要:“回归文学”作为20世纪俄罗斯文学的一个支流,它的影响和意义深远而巨大。文章以普拉东诺夫为例,从其专题教学的意义出发,系统地阐述了普拉东诺夫专题授课模式。

关键词:回归文学;普拉东诺夫;授课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5)11-0037-02

俄罗斯教育工作者十分关注文学教学法。有学者指出,俄罗斯中小学文学教学的显著特点之一就是“注重文学教学法的研究,文学教学法成果显著”[1]。这种教育思想亦延续到大学。相比之下,中国的俄罗斯文学教育工作者对文学教学法的关注相对薄弱。因此,我们有必要及时探索适合中国大学生学习俄罗斯文学的新方法,进而提高教师的文学教学水平和学生教育的有效性。

一、普拉东诺夫专题教学的必要性

(一)回归文学的特殊性

回归文学是20世纪俄罗斯文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潮流。它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主要指过去由于种种原因被禁止出版、但是随着苏联社会政治局面的变化而在短时间之内纷纷问世的文学作品。回归文学在作家、作品写作和发表时间、作品的内容和思想性等方面与传统文学之间存在很大区别。用传统的文学教学手段和方法,如时间递进、单个作家分析、观点罗列来讲授苏联回归文学并不合适。这样,探索新的授课模式就显得十分必要。普拉东诺夫是苏联著名作家,他的很多作品都在回归文学之列。对普拉东诺夫的作品进行分析和解读是了解和展现回归文学全貌的一个途径。

(二)普拉东诺夫作品的独特性

选择普拉东诺夫作为专题进行讲授,与其作品的独特性有关。

1.多样的创作方法。普拉东诺夫被誉为“现实主义作家”和“超现实主义作家”。俄罗斯学者达维多娃认为,他是和扎米亚京、布尔加科夫齐名的俄罗斯新现实主义小说的代表作家,而尤里耶娃也肯定:“在普拉东诺夫的作品中可以发现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超现实主义、表现主义。”[2]作家的回归小说《切文古尔镇》《基坑》《初生海》则是俄罗斯反乌托邦文学的代表作品。普拉东诺夫自由地运用多种文学流派的艺术手法,通过使用意识流,关注梦境,塑造超现实主义形象,淡化情节,运用隐喻、象征、讽刺等创造出自己的艺术世界。这个艺术世界是独特、新颖和神秘的,值得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

2.别样的语言风格。日常口语是普拉东诺夫喜欢的语言。作家可以使口语富含深刻的哲学意味。而有时普拉东诺夫的语言又是“奇怪的”,语言似乎文理不通,而且使人们在阅读时倍感困惑。“我们在普拉东诺夫的语句面前不由得驻足:句子仿佛不太对,其中词语和句子成分的使用和搭配很不习惯。”[3]但是这样却使词语和句子的意义变得更加灵活和广阔。

3.奇怪的人物形象。普拉东诺夫作品中的人物常常是孤儿、“疯子”、怪人。他们漫游在俄罗斯的土地上,孤僻,内省,喜欢思考,为了实现目标可以放弃一切,付出一切,牺牲一切。《基坑》中的沃谢夫一生只想弄明白“生命的意义”,熊锻工拥护无产阶级,《切文古尔镇》中的科片金是“堂·吉诃德”,这些主人公我们用日常逻辑是无法理解的。

(三)普拉东诺夫人生经历的典型性

回归文学作品的作者因为不遵从官方文学的“无冲突论”和“粉饰太平”等口号,注重反映社会负面现象。因此,他们遭到了很多不公正的待遇。他们的作品也被禁。普拉东诺夫的人生经历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他被流放,遭批判,儿子意外被捕并死于狱中;最后,普拉东诺夫在精神和疾病折磨中默默死去,作品在生前得不到发表。

二、普拉东诺夫专题教学方法

(一)倡导网络教学

传统的俄罗斯文学课程大部分都以教师讲授为主导,这大大削减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外课时有限,很多内容无法展开。网络正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方法。比如在讲解反映苏联农业集体化的《基坑》时,教师就可以运用各种网络手段使课堂活动在课后继续进行。

首先,教师可以在网上搜集关于苏联时期农业集体化的影视资料,通过邮箱、QQ共享、微信朋友圈等方式发送给学生,使他们对苏联的农业集体化有直观的认识。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网络交流平台与学生进行交流,教师和学生可以共同分享学习的体会,学生关于课程的个别问题也可以及时得到解决。所以网络不仅是提供信息的平台,也是师生互动的平台。

最后,教师可以通过网络给学生布置作业,学生也可以以音频、视频或者文字的方式把作业再发送回去,以便教师及时批阅。

(二)倡导将文学与国情、翻译、写作等课程结合

在《高等学校俄语专业教学大纲》中有对“俄罗斯文学选读”课课程设置的描述:“通过对俄罗斯文学名著章节片段或全文的阅读、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理解、欣赏、分析原著的能力,使学生了解文学语言的基本特色,加强学生的语言基本功,增进对俄罗斯文学及社会文化的了解,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促进学生文化素质的提高。”[4]由此可见 ,文学及相关课程设置的目的并不仅限于让学生了解文学发展史,阅读经典文学作品,而是一个综合培养的教学过程,各门课程之间应该有横向联系,“把学生作为教学主体,把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作为教学目标,彼此之间能够进行开诚布公的交流与沟通,不同课型、不同教学环节便可以在有限的条件下无限地结合起来。”[5]

回归文学作品在很大程度上都与现实社会和政治发展有关。因此,在讲授过程中教师完全可以将回归文学的发展过程以及普拉东诺夫作品的创作放置在俄罗斯历史发展的大背景下进行讲解,使学生既了解了文学发展脉络,又掌握了历史和文化知识,使文学课程与国情课相结合。

而普拉东诺夫作品的赏析又可以与翻译课程结合起来。翻译课程中有文学翻译的练习,如果文学课教师和翻译课教师达成一致,将两门课结合起来,不仅可以节省课堂时间,而且可以增加学生的练习次数,从而提高其翻译能力,加深其对作品的理解。普拉东诺夫的很多短篇小说都可以进行文学翻译练习,如《七月的雷雨》《初生海》《回归》等等。

北京师范大学外文学院教授刘娟认为,写作课可以和文学课相结合,“文学课与写作课的这种交叉教学形式不但可以使学生掌握关于作品、作家、人物和文艺理论的相关知识,还可以培养他们的总结归纳能力和分析鉴赏能力。”[5]学生在写作课上就文学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他们的写作能力在无形之中就得到发展,其综合素质也得到提升。

总之,将普拉东诺夫作品的讲解与国情、翻译、写作、综合俄语等课程相结合,可以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从而掌握学习外语的本领和技巧,使学生的学习事半功倍。

(三)倡导将作品改编为戏剧

将普拉东诺夫作品的鉴赏和戏剧改编活动相结合,安排学生改编非剧本作品,学生的收获将会更大,体会将会更深。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演”的方式使文字变得生动起来,将它的生命和价值延伸和扩展。

文学赏析课需要教师对作品的深刻理解和对课堂教学的调控,而学生地位随之发生的转变,也使学生从以前被动地接受转向积极和主动地参与。因此,在改编作品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是创作者和主体。在师生共同的努力下,学生不仅对文学作品有了自己的理解和评价,而且他们的观察、理解、运用知识等各方面能力在无形之中都得到了锻炼。

普拉东诺夫的《基坑》虽然没有特别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但是作品的场景切换十分明显。全文有三个主要场景:沃谢夫被工厂开除、沃谢夫走入基坑建设现场,沃谢夫来到农村进行农业集体化。教师可以先将班级分为三组,每组负责一个场景,最后三组再组合出演。被“演过”的文学作品会被学生所熟知。

(四)倡导开放式教学

开放式教学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后就被广泛应用于教学中。它主要包括:教学内容的开放性、教学资源的开放性、教学手段的开放性及教学评价的开放性。开放式教学的目的就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且创造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这种教学法尊重学生的主观意识,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使其积极加入到每一个教学环节。因此在讲解、提问、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积极使用开放式教学法。

第一,培养学生“说”的能力。俄罗斯文学课堂上,一直是教师的“一言堂”。所以要让学生多动口,加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在讲解《基坑》时,教师要善于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发表看法。除此之外,教师确定主题,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如作品中的苏联社会历史事件、人物命运与历史进步、个人与集体、作品的艺术手法等,然后选择代表对讨论结果进行总结,教师也可以根据小组讨论结果掌握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情况。

第二,培养学生“教学”的能力。为加强师生之间的相互理解与支持,可以进行角色互换。课堂上,教师有意给学生创造“当老师”的机会。《基坑》这一课可以分为几个知识点:作品创作背景、主题、人物形象分析、艺术特色等,每一个学生可以讲解一个知识点。在学生“授课”过程中,教师和其他学生尽量提问,而且提一些深入的问题,以锻炼学生的应变能力,考查其准备情况。学生在备课的过程中,必然会完整详细地阅读作品,还要进行思考,之后对这些知识进行概括和总结,这一系列的过程都有助于学生牢固扎实地掌握知识。

第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自主学习是学生获得知识的有效途径,与课堂听讲相比,自主学习更能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讲解《基坑》时,教师就作品中“冬天的苍蝇”和“熊锻工”两个形象的分析,指导学生课下进行自主学习。首先要求学生查找有关“苍蝇”和“熊”的文学作品,然后进行对比,挖掘“苍蝇”和“熊”形象的深刻内涵。

普拉东诺夫是俄罗斯文学发展过程中独具代表性的一位作家,他的作品无论是艺术性还是思想性,都值得不断地研究。对普拉东诺夫专题教学方法的探讨一方面有助于深入其独特的艺术世界,另一方面为讲解俄罗斯回归文学提供方法上的参考,进而完善俄罗斯文学教学法。

参考文献:

[1]李建刚.俄罗斯中小学的文学教学[J].俄罗斯文艺,

2003,(5).

[2][俄]尤里耶娃 Л.М.世界文学语境中的俄罗斯反乌托

邦[M].莫斯科:高尔基世界文学研究所,2005:181.

[3][俄]符·维·阿格诺索夫;凌建侯等译.20世纪俄罗斯文

学[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427.

[4]高等学校俄语专业教学大纲[Z].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

出版社,2004:14-15.

[5]刘娟.对俄语教学改革的思考[J].中国俄语教学,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