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点导读(2)

2015-11-20冯启慧

语文教学与研究(读写天地) 2015年11期
关键词:柿树代沟儿孙

冯启慧

对于家乡的记忆,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的代表,房子恐怕是最普通的,道路的变迁也常见,当然还有家乡的一草一木。本文最精彩的莫过于对于记忆中故乡的各种树的描绘。作者从色彩、形状、视觉、味觉等各个角度对家乡的树进行了立体化的展示,让我们如见其树,如闻其花,如尝其味。杏花“通体的云霞之色”,闯入旷野,展示着春之多情与浩茫;洋槐,清芬鲜冽,嗅之幽香,啖之微甜,在青黄不接时给穷苦人带来希望;柿树,蜡黄、碧绿、红、红透,这样的色调是成熟的表现,在旷野上最热烈、最壮观,也是“天地间所有的绿色卷旗回营的号令”;柳树雅淡秀媚,树下月辉斑驳,盛开着爱之花,是爱的信使。每一种树的描绘都流露着浓浓的乡情。

比喻手法和拟人手法等修辞手法的信手拈来,使得文章灵气十足,不显厚重。“仿佛是隐形的春神跨着来自日边的娇艳轻捷的一骑骑‘骏马,当先闯进了旷野”,本句把杏树比喻为骏马,用娇艳轻捷来修饰,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杏花的早。作者写柿树的红如“天地间所有绿色卷旗回营的号令”,颇有驰骋沙场的雄壮、威武,也应和了前文所述柿树之红的热烈、壮观。作者还巧妙地将青年男女间柳下情浓时的爱情火花比作柳树独有的绚丽神奇的花朵,虚实结合,想象灵动却又自然。

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在文章中也是常见的。刚刚说过“闯”字,把杏树的开花写成这样,如万马奔腾,也闯进了我们读者的视线。写柿树的红,用的是“树冠像是坠接在西海的残阳,泼血一样焚烧,泼血一样红”,用了“焚烧”二字,将这样的景色描摹得具有动感,静态的物象如此表达,使人印象深刻,过目不忘。同时,一个意象,动静结合,细腻传神。文章书面语色彩浓厚,长短句结合,使行文极富变化,情感蕴蓄其中,给人美的享受。

情感,是散文的神,本文的情感的变化曲线是很清晰的。首先缘起于家乡的怀念,接着具体描述记忆中的四种树,寄托对家乡关中的回忆。然后视线回到作者所在的城市,对于“宁卧庄”“牛卧庄”的思考,是情感的又一变化。是的,仅仅是地名的一字之差,却让人产生截然不同的感受。惜乎世人,这样的东西做的少吗?君不见,拆了高楼变商场,脱了历史穿新装。君不见,走了青春变音容,客居异地念故乡。君不见,破帽遮颜穷鼓捣,衣锦还乡大风扬。世事变迁,时移世易,感怀寄之矣。沿着宁卧遥望家乡,作者的思绪依然回到树,这样的树不是成才的树,木匠不喜欢,反而保全下来,世代留荫。这些树的生命更成为老人的信念:风骨弥刚,丑又何妨。好个刚,好个丑。树不是树了,丑还是丑吗?最后,在一位娓娓而谈的老人心中,看见了自己的子孙,这样一页寥廓而又富于野性的回忆,他们没有了,幸与不幸的拷问就此生发,文章也自这里戛然而止。

对于最后的拷问,我们可以大胆地探究。儿孙自有儿孙的福,不为儿孙做瓦屋,这是儒家思想的体现。我们有自己的回忆,但是,并不是我们的回忆就必须转接到儿孙身上。相反,儿孙没有这样的回忆,一定有他们自己觉得珍惜的东西,而这些,肯定也是美好的。人类前行的历史,正在于我们都有属于自己的留存一隅的回忆,甚至有的根本不可以分享的回忆,才显得出生活的美丽与多彩。

不幸的是,我们祖先的美好遗产,在当今这个信息量巨大的时代,被忘却的太多,不论是主动遗忘还是被动不自觉地忘记,我们失却的传统还有多少,都值得每一个国人思考。代沟这个名词的出现,的确让我们找到了聊以自慰的借口,可惜的是,一个代沟竟然可以让我们遗忘根本就不能遗忘的东西,这是我们不愿意看见的结局。当我们知道米是超市里生产的,当我们明白钱是取款机出来的,当我们感受亲情在手机里产生的时候,就到了整个民族慎思的时候了。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是不幸的。

1.从描绘景物的角度,选择文章中的一种树进行分析,并说出这样描写的好处。

2.文章中描写对于老树的议论有什么深意,请简要分析,并说出自己的见解。

3.结合文章,探究文章结尾的“幸”与“不幸”。

附:参考答案

见“美点赏析”和“难点指津”。endprint

猜你喜欢

柿树代沟儿孙
感悟
柿树的温柔
聆听爱的声音,让代沟化为无形
桃源的柿树
想起那片柿树林(外一首)
爷爷奶奶
代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