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建工程施工质量检测内容与方法研究

2015-11-18张晓华

山西建筑 2015年3期
关键词:保护层构件工程施工

张晓华

(山西省建筑科学研究院,山西 太原 030001)

近些年来,随着房地产业的蓬勃发展,新建的建筑工程逐年增多,但其中的一部分新建工程由于施工手续不完善,施工过程中未受到当地质监站的监督,所以在工程竣工验收时,建设单位应请有检测资质的单位进行一次全面的工程质量检测,确定受检建筑物的主体结构工程质量能否满足设计图纸及现行验收规范的要求,以进一步排除安全隐患,落实施工质量安全责任制。

总体上说,新建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性检测主要包括四种类型的建筑,分别为砖混结构、框架结构、钢结构、工业建筑设备基础,这四类建筑又以框架结构最为普遍和常见,本文以山西孝义某框架结构建筑工程为例,研究一下新建的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检测的内容与方法。

1 工程概况

1.1 建筑物概况

该楼平面形式呈矩形,东西向布置,长45.6 m,宽18.6 m,为6 层框架结构建筑,1 层为商铺,层高为4.5 m,2 层为辅助办公用房,层高为4.5 m,3 层~5 层为办公用房,层高均为3.6 m,6 层为设备用房,层高为5.1 m,室外地坪标高-0.300,建筑总高度为24.9 m;该楼基底面积为901.82 m2,1 层面积为901.82 m2,2 层面积为916.82 m2,3 层、4 层面积均为909.32 m2,5 层面积为894.32 m2,6 层面积为718.56 m2,建筑总面积为5 250.16 m2。该楼于2012年10 月份开工,2013年11 月份主体完工。根据设计图纸显示:该建筑工程类别为三类公共建筑,结构的正常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建筑耐火等级为二级,地下及屋面防水等级均为Ⅱ级,建筑结构安全性等级为二级,场地类别为Ⅲ类,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丙级,框架抗震等级为三级,抗震设防类别为丙类,抗震设防烈度为7 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5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二组,本工程室内地坪±0.000 相当于绝对高程809.70 m。

该楼地基处理方式采用3∶7 灰土换填垫层法,以第①层粉质粘土层为持力层,换土深度为素混凝土垫层底向下1.5 m,外扩基础外缘2.0 m;基础形式为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基底标高-2.000,基础高800 mm,底宽2 500 mm,下部为厚100 mm 的素混凝土垫层。该楼未设置变形缝,上部结构采用混凝土框架结构,楼屋面为混凝土现浇板,板厚100 mm,现浇混凝土设计强度等级为:基础垫层C10,基础及1 层、2 层柱、梁、板均为C30,3 层~6 层柱、梁、板均为C25,1 层~6 层过梁、圈梁、构造柱及楼梯均为C25;现浇混凝土浇筑方式均采用商混泵送,钢筋采用HPB235,HRB335 和HRB400 级钢,钢板采用Q235-B 和Q345-B 级钢,钢筋保护层厚度基础为40 mm,梁为25 mm,板为20 mm;±0.000 以下填充墙采用MU10 非粘土烧结实心砖砌M10 水泥砂浆,±0.000以上填充墙采用MU3.5 加气混凝土砌块砌M5 混合砂浆,加气混凝土砌块容重不大于7 kN/m3。

1.2 检测环境

现场条件:晴,室外温度:8 ℃,室内温度:12 ℃,相对湿度:24%,气压1 000.5 hPa。

试验室条件:20 ℃,相对湿度:45%,气压1 001.9 hPa。

1.3 工作目的

通过对受检建筑物主体结构的现场检测,以确定该楼施工质量能否满足设计图纸及现行验收规范的要求。

2 检测内容及结果

2.1 结构构件外观质量检查

依据GB 50204—2002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2010 版)第8.2 条规定,经对该楼1 层~6 层主体结构承重系统构造及结构整体性详细勘查后,未发现各构件间的连接处存在明显松动、变形和其他残损情况,混凝土梁、板、柱、墙外观质量不存在露筋、蜂窝、孔洞、夹渣、疏松、裂缝、连接部位缺陷、外形缺陷、外表缺陷等现象。

2.2 混凝土结构构件尺寸偏差检查

依据GB 50204—2002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2010 版)第5.5.2 条及第8.3.2 条规定,该楼1 层~6 层应按楼层划分检验批,在同一检验批内,对梁、柱应抽查构件数量的10%,且不少于3 件,对板应按有代表性的自然间抽查10%,且不少于3 件,根据本工程的现场实际检测条件,采用随机均布抽样检测的原则,对混凝土结构构件的梁柱轴线位置及截面尺寸、楼板厚度、柱垂直度、层高、表面平整度、钢筋数量及间距等进行了实测,本次所检混凝土各结构构件的尺寸偏差的合格率均大于GB 50204—2002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2011 版)第3.0.6 条所规定的合格点率为80%的要求,实测评定结果均为合格。

2.3 楼板挠度检测

依据GB 50010—2010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第3.4.3 条规定,采用随机均布的原则,在该楼1 层~6 层每层分别选择了10 块顶板,共计60 块楼板底面进行了现场挠度检测,结果均可满足要求。

2.4 楼体倾斜观测

依据JGJ 8—2007 建筑变形测量规范,采用TDJ2E 型光学经纬仪对该建筑物的外墙体作了倾斜观测,观测点A,B,C,D 全部选在外墙角的最高顶点处,倾斜值(水平位移值)为观测点偏离其所在外墙外边线的最大值,检测结果见表1。

表1 楼体倾斜观测结果 mm

从表1 可以看出,该楼西北角C 点倾斜值及变形量最大,最大倾斜值为向东6 mm,根据GB 50204—2002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2010 版)中表8.3.2 规定垂直度(倾斜量)为楼高的1/1 000 且不大于30 mm,该楼限定的顶点位移不超过25 mm,现阶段该楼上部承重结构的侧向位移均远小于此限定值,故受检建筑物顶点垂直度(侧向位移)均符合规范要求。

2.5 结构实体钢筋保护层厚度检测

本次所检该楼钢筋保护层厚度:梁为25 mm,板为20 mm。依据GB 50204—2002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2010 版)中10.1 条和附录E 的规定,采用随机均布的原则,对该楼梁、板类构件纵向受力钢筋保护层厚度进行抽检,梁、板类构件分别抽取总量的2%且不少于5 个,对选定的梁类构件检验其全部纵向受力钢筋保护层厚度,对选定的板类构件抽取7 根纵向受力钢筋保护层厚度,所检钢筋在其有代表性部位测量1 点,本次检验采用非破损方法,所用仪器为DJGW-1A 型钢筋位置测定仪,检测误差小于1 mm,其中梁类钢筋保护层规范规定允许偏差为+10 mm,-7 mm,板类钢筋保护层规范规定允许偏差为+8 mm,-5 mm,当全部钢筋的合格点率为90%及以上时,检测结果判定为合格,详细测试结果均合格。

2.6 混凝土强度实体检测

本次所检该楼现浇混凝土设计强度等级为:基础及1 层、2 层柱、梁、板均为C30,3 层~6 层柱、梁、板均为C25,现浇混凝土构件施工方式均为商混泵送。由于本次混凝土构件的检测条件与规程JGJ/T 23—2011 中的第6.2.1 条和第6.2.2 条的适用条件不存在较大的差异,当地质监站又无明确表示应采用钻芯法进行修正,所以本次的检测方法采用单一回弹的方式,仪器采用ZC3-A 型混凝土回弹仪,依据JGJ/T 23—2011 回弹法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技术规程中的规定,采用随机均布的原则对受检区混凝土构件进行了随机抽样检测,抽检数量不少于同批构件总量的30%且不少于10 件,每个构件平均分布10 个测区,测区面积不大于0.04 m2,每个测区16 个测点,受检各构件碳化深度根据JGJ/T 23—2011 中4.3.1 条和4.3.2 条的规定,进行多点测量,取其平均值为该构件的碳化深度值。

本次回弹点基础及梁、柱位于其侧面,水平方向进行,板位于其下表面,向上90°进行,依据JGJ/T 23—2011 中的5.0.1~5.0.4附录B 进行强度换算,用7.0.2,7.0.3,7.0.4 条进行推定,评定结果见表2,实测结果均满足设计要求。

表2 混凝土结构现龄期强度评定表

3 检测结论

由检测内容及结果可知:该楼主体结构的施工质量符合设计图纸及验收规范的要求。

4 结语

通过一个实例详细论述了新建工程施工质量检测的内容和方法,但由于工程实体验收性检测时,施工已经完毕,甚至部分建筑已经投入了使用,对于一些隐蔽性工程,依靠现有的检测手段还无法详细地检查出实际质量的好坏,在不破坏结构安全的条件下,必要的时候还需辅助一些破坏性的方法进行,以达到检测工程质量的目的,确保建筑结构的安全可靠。

[1]GB 50204—2002,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S].

[2]JGJ/T 23—2011,回弹法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技术规程[S].

猜你喜欢

保护层构件工程施工
采暖工程施工常见问题探究
探讨自来水管道工程施工的通病与防治
BIM在工程施工中的应用
论高层建筑电气防雷接地工程施工
寻找空气保护层
建筑构件
建筑构件
建筑构件
建筑构件
近距离煤层群上保护层保护范围的数值模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