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克勤 我将摄影作为第二职业

2015-11-17

摄影之友 2015年5期
关键词:美能达李克勤照相机

编者按

在上世纪80年代,能够拥有一台自己的相机,对于很多人来说都是梦寐以求的事情。给笔者留下印象最深刻的便是海鸥双反相机,当年售价100多元,相当于一个普通工人几个月的工资。1985年,李克勤就买了一台雅西卡FS7,当时售价600左右,可谓奢侈,但这台相机的专业稳定性始终没有能够让他在拍摄时感到安心,于是在1986年,他又投入1600元“巨资”购买了一台尼康FM2专业相机,用来从事商业摄影工作,这儿乎花费掉了他16个月的工资。在那个生活并不富足的年代,做出这个决定是需要魄力的,这也足以看出他对于摄影的狂热。

10个助理夜拍厂里机器

在采访过程中,李克勤一直向笔者强调,摄影是一件非常严谨的事情:“对于商业摄影的用光和拍摄来说,严谨是第一位的,不能像做饭一样,盐少许,酱油少许,而是应该向医生用药那样,严格按照标准执行。”1985年,中国已经开始市场化改革,李克勤所在的国防单位也开始独立经营,向市场推广一些民用产品,也正是从这时起,李克勤便开启了自己的商业摄影生涯。起初拍摄的产品便是工厂里的动平衡量检测仪,而对于摄影的严谨态度,从这时候起便从他的骨子里散发出来:“那个机器有5米长,1.5米宽,就放置在杂乱的车间环境中让我拍摄,直接拍效果肯定达不到我的预期,于是我选择了在夜间完成拍摄。我在车间里找了十个人跟我一起加班,用灯从不同的角度给设备补光,让它和黑暗的背景自然地剥离开。拍摄声势可谓浩大。”

三年拍摄一个酒坛

李克勤对于摄影的执着从一张酒坛的照片中便可看出:“当年拍静物不像现在,拍一张看看效果不好,顺手就可以重新调整光线。我虽然舍得花1600元买相机,但40多块一卷的彩色反转片我也消费不起,为了能够将一个酒坛拍出满意的效果,我足足用了三年时间,每次有客户找我拍片剩下几张胶片,我就赶紧把酒坛拿出来,布好光拍几张,冲洗出来总结不足之处,探索拍摄经验和技术。”

拍完后就像多活一天

其实从80年代后期,我就很享受将摄影作为职业的感觉,但由于我们这代人的职业思想比较传统,我始终没有能够下定决心全职做摄影。2000年的时候我面临改行,我还曾去一家广告公司面试过摄影师的职位,当时人家也录用了我,但我最终还是没有走上职业摄影这条路,而是到一所学校当了机械职业教师。正是因为我从来没有放弃过自己的本职工作,所以摄影也给我带来了一种很特别的感觉。每完成一次商业拍摄,我都感觉自己像是比别人多活了一天,因为一个人通常一天只能干好一件事,但是我却干好了两件事。

八零年代记忆我们曾这样玩摄影

Q:当时大家都买什么相机?

A:80年代中期,相机逐渐进入家庭,很多人买的都是国产品牌的相机,其中以海鸥居多,我开始买的雅西卡,但有一次拍摄时,它的快门出现问题,维修时我发现里面的快门扣竟然是尼龙的,这让我对它的信任感急剧降低。为了追求更可靠的专业性能,我买了尼康FM2,因为客户找我拍照片,我不能因为器材不可靠把事情干砸了。其实我当时最想买的是尼康F3,但3300元的售价实在超出了我的经济承受能力。

Q:当年你身边玩摄影的人多吗?

A:我身边不太多,但上世纪80年代的确是开始不断出现摄影爱好者的时代,我当时也会利用休息时间去参加一些摄影交流会,在这些交流会上,我认识了解海龙、贺延光这些现在已经成名的摄影大师。

从全盛到陨落盘点20世界80年代国产相机制造工业

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相机制造工业是惊心动魄的,从新中国之后全国相机厂雨后春笋般的创办,到80年代相机工业到达辉煌顶峰只用了不到三十年时间,然而随着国外品牌的引进和国产厂家制度的缺失,让曾经辉煌的中国相机工业渐渐走向没落。编辑:刘念 文:耕三

80年代之前中国相机工业

1955年大来牌照相机

“大来”照相机是中国相机工业最重要的一台相机,它诞生于1955年的北京大来精机厂,是以苏联佐尔基为蓝本制造的。“大来”120双镜头相机到1956年其生产12台。虽然在它之前还有国产的仙乐照相机,但相机工业还是以“大来”为起始点。

1958年上海58-1型照相机、上海58-11型相机

在1958年这一年里,南京、重庆、广州、福州先后宣布开始试制照相机。当年全国各地试制及生产照相机的总数约为2.1万台。

1966年顶级国产东风120

1966年,我国开始进入了“文化大革命”时期,在这长达十年的时间里,我国的照相机工业逐步摆脱了徘徊的阴影,后期则开始了工业的复苏。在这摆脱徘徊的前期,我国的照相机生产商出产了中国照相机发展史上最具历史意义的两架专业级产品之一:“东风”120单反相机。

1970年205型相机诞生

1970年,由上海、南京等五个对口厂内迁组建的江西光学仪器厂将“上海205”改版生产,命名为“海鸥205”。为了真正设立自己的品牌,与上海照相机厂的“海鸥”区别开,到1983年,经过与苏州白洋照相机厂协商,江西光学仪器厂取得并正式开始启用“凤凰”商标。至今,“凤凰”系列仍为国内不少消费者称赞。

80年找之后蓬勃发展的中国相机工业

1980年中国首次参加Photokina

1980年10月,国家仪表总局组织杭州照相机械研究所和部分照相机械生产厂,参加在前西德科隆市举办的“第16届国际摄影器材博览会(PHOTOKINA)”,这是我国首次参加国际性摄影器材的展览活动,引起国外人士重视。不少国家开始大量向我国照相机企业发送了订单,改革开放带来了我国照相机工业发展的春天。

1981年北京市照相机总厂成立

1981年7月,北京照相机厂合并了北京第三、第四光学仪器等设备厂后,成立了“北京市照相机总厂”,并开始以德国PELOT-120单反相机为蓝本生产长城DF系列相机。长城DF是也是世界上第一台普及型120单反相机。

1981年青岛照相机厂成立

1981年8月,青岛复印机厂并入青岛照相机厂,成立青岛照相机总厂,在“青岛SF-2型”双镜头反光照相机向市场推出后,青岛照相机总厂开始了从前西德引进爱克发公司开发的“奥普蒂玛2746型”照相机的谈判进程,到1985年我国照相机工业鼎盛时期代表作之一的“青岛6型”照相机开始向市场发售。

1983年华蓥AE型照相机

在华蓥最鼎盛时期有“六光”:明光、永光、金光、新光、红光和华光,这六朵金花组成了华蓥光学城。20世纪80年代这个庞大的光学城开始分化。华蓥的代表作是华蓥120双反,1983年华蓥则发布了旗下的小型相机华蓥AE-1。

1984年国产相机销量突破100万台

1984年是国产相机工业达到顶峰的一年,在这一年10月,全国照相机总产量首次超过了百万台大关,达到12672万台,比上年增长34.23%。但也是充满危机的一年,同年商业部从日本购进中、高档次照相机20万架,国外照相机开始出现在中国的大市场上。也为中国相机工业的衰退埋下伏笔。

1985年国产120相机停产

1985年,国内的120照相机开始停产,曾为繁荣中国摄影事业立下汗马功劳的120型照相机的生产,在全国范围内宣告结束。1985年底,由于产量过大、存货过多,还有国外相机的进入等原因,国产120相机出现了严重滞销。

1986年海鸥引进美能达X300相机技术

1986年,日本美能达照相机株式会社成员一行六人来到了上海,签订电子单镜头反光照相机技术转让第一阶段项目合同。为引进组装日本美能达×-300相机,组建成立装配三车间。12月9日,从日本引进的美能达×-300照相机装配线举行开工典礼,上海市副市长李肇、市轻工业局局长吴承麟、日本美能达公司特派专务和住诚一出席典礼并剪彩。当天,由海鸥组装的第一批美能达X-300照相机顺利下线。

1989年国产相机走向衰退

1989年前相机行业大部分企业都投入大量资金和技术力量开发塑料相机,但几乎全军覆没,这主要是由于技术落后、管理效能低下、工艺纪律松弛、员工不负责任,工作质量差、企业急功近利、不注重产品质量和企业信誉。1989年下半年以来,由于国家宏观调控过旺的消费需求以及大量走私逃税舶来品流入市场,使通过引进的生产线组装的相机的销售陷入困境。

猜你喜欢

美能达李克勤照相机
美能达首款单反SR-2型照相机
《照相机》杂志摄影月赛
小猫的照相机
李克勤《30克》
drupa 2016闭幕 柯尼卡美能达的新篇章才刚刚开始
自制照相机
岡本圭司:柯尼卡美能达新帅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