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先秦时期对美的认识简述

2015-11-17武东冠

长江丛刊 2015年28期
关键词:先哲老子感官

武东冠

先秦时期对美的认识简述

武东冠

【摘要】美学作为独立的学科传入我们国的时间不是很长,但古人不缺少对美的认识。本人简单记述了几位古代先哲关于美的文章和观点,笼统的归纳下了先秦时他们眼中的美是什么,美对于人的影响等。

【关键词】美道德内涵

美学作为一门西方学术学科,从西方传入中国不过百年。我国虽然将美学作为一个体系,系统的进行学术研究时间并不长。然而认识美是人的天性,不会因为没有建立专门的美学学科研究,就没了对美的追求和认识,我国历史上的先哲们不缺少对美的见解和感触。在他们的文章中可以见到对美的“白描”,他们的思想上处处可以看出他们对美的向往和期盼。本文简单简单总结一下几位先秦时期先哲们对美的表达和所阐发的思想。

一、孔子

《论语》中“美”字出现有十几次,涉及到君子的德行,仁等方面。主要有以下内容:

(1)子曰:“里仁为美”。这句话孔子用“美”来表达了对追求仁的人的赞赏。心地高尚,选择仁道,有仁心的人就是美的。

(2)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有才德的人也可以说成是“美”。

(3)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用“美”和“善”来评价书籍,指出它们的特点和得失。一本内涵深厚,优秀的文章和书籍能够使人受益匪浅,它们所表达的观点和给人的启迪可以用“美”来形容。

(4)子曰:“尊五美,屏四恶,斯可以从政矣”。能够管理社会从政的人,需要有五种“美”的品质和品格。孔子还详细的解释了“何谓五美”:“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君子这些高贵的道德品质可以称为“美”。

在孔子的论述中可以看出,孔子对于“美”的理解不同于一般人的常识理解。一般我们说到美都是很单纯的指一个人的容貌出众,或是华丽的衣服装饰,或是富丽堂皇的建筑等等。总之一般人对美的认识大多都是依据简单的视觉感受,受物理层面的影响。例如比《论语》年代更早的《诗经》中《卫风·硕人》中所写到的“美”:“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孔子对于美的理解不局限于人的视觉感官,超脱了感官层面的束缚,将美带入了更高的层次。无论是对人的品德赞美,对文章和书籍的推崇,对仁的引导等等,这些概念已经远远的超出了一般人对美的简单认识。孔子让美的概念有了不同于一般认识的活力和内涵,美不仅能表达人的一般的简单的感官层面的认识,还能用来表述人更高级级别的感受和意义:这就是道德层面,或者说是道德境界。这种认识说明了孔子作为我国古代先哲所散发出来高超的智慧和优雅,也对后世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尤其是宋明理学。

二、老子和庄子

作为道家的开山鼻祖,老子的《道德经》中也有对美的记述。不过他并没有对美进行过多的阐释和解读,而是以美为工具来表述自己的思想。如“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美之与恶,相去若何”;“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等等,这些都是很典型的“老子式”的句子。美和恶放在一起讨论具有强烈的对比性,美和恶之间的转化表达出了二者之间的相对性,显现出了老子特有的朴素的辩证性。这些关于美的观点完全是为了老子的道家思想服务,在老子这里“美”并不是一个多特别的概念。这并不奇怪,除了“道”之外,老子这里也许什么也没有了。

庄子作为老子思想上的继承者,他们的认识有一致性,庄子同样推崇无为和自然。不过庄子更加关注人的精神世界,试图找回最初原本没有被世俗和社会污染的人。在对待人的至美境界的这一问题时,庄子特地强调了人的内在精神的美:即人因该用心去提高自身的“才”和“德”,不应注重外在形体的美丑和世俗的得失,真正做到万物不伤。

在《德充符》篇章中,庄子记述了几个或是面相丑陋,或是身体有残疾的人:兀者王骀、兀者申徒嘉、兀者叔山无趾、恶人哀骀它、跂支离无脤和瓮大瘿。这些人虽然在外形上都有一些缺点,谈不上美感,但他们的才德全是完备的,因此他们都有一些让人赞赏的品质。庄子也记载了这些人的高明之处:王骀的才德让孔子所折服,“从之游者与夫子中分鲁”;申徒嘉使子产感到羞愧:“子产蹴然改容更貌”;由于叔山无趾爱学,孔子要弟子们向叔山无趾学习:“弟子勉之!夫无趾,兀者也,犹务学以复补前行之恶,而况全德之人乎”;哀骀它做到了“才全而德不形”,孔子向鲁哀公称颂他;跂支离无脤和大瘿的才德能够让人忘记他们形体上的不足:“故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人不忘其所忘而忘其所不忘”,得到了国君的喜爱。庄子没有专门的系统的探讨什么是美和丑,睿智的他将丑陋的外形和美丽高尚的品德二者巧妙的结合在一起,在这种矛盾的冲突之下宣示了他的观点:人因该冲破世俗和社会的局限,追寻大道和天然。人重要的是内在的美和精神的美,培养自己的才和德,才能“符”和自然和生命的真义。

总之,先秦时期古人对美的认识是超经验和超感官的,他们在宏观上给予美一个更加重要的人性的内核,他们让美上升到道德层面,更加注重美对于个人内在主体性的影响,进而影响人的社会实践,去做符合“美”的功业。事物本身是否具有感官上真正的美已经不是很重要,它所代表的内涵更为人所注重。

参考文献:

[1]孔子.论语[M].北京:中华书局,2006.

[2]庄子.庄子[M].北京:中华书局,2007.

[3]任继愈.老子今译[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56.

作者简介:武东冠(1986-),男,汉族,河北省邯郸市魏县人,河北大学政法学院中国哲学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先哲老子感官
“高处”与“低处”
老子“水几于道”思想解说
春日偕诗友登文华阁
漫画家许先哲:梦想不远,“镖人”为证
感官训练纸模
感官训练纸膜
智者老子
老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