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藏族传统青稞收割模式与人际交往和谐关系探究

2015-11-16滕晓华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2015年3期
关键词:人际关系和谐

滕晓华

摘要: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被迫为生活而四处奔波,人与人之间的应酬和交流日趋频繁,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反而趋于冷漠和功利,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感则越来越失落。反现传统文化中的人际关系,总会让人感到惊讶和陌生,西藏昌都县俄洛镇小沙贡村藏族村民轮流做庄、挨家挨户的青稞收割互助模式,可以为世人提供一个人际交往和谐的例证。它可以充当一面镜子,使那些为生活而奔波的人们,看到另类的人际关系和另类的心态。

关键词:青稞收割方式;人际关系;和谐

中图分类号:C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21X(2015)03-0026-06

一、小沙贡村青稞收割方式

小沙贡村隶属西藏昌都县俄洛镇,位于澜沧江支流昂曲河边。该村所处地理位置平均海拔3300米。小沙贡村共有30户人家,全村约有200人,这样的户数和人口规模,相对于西藏地区的自然村而言,已经是比较大的村子和人口数了。即令如此,这30户人家其居住地依然显得极其分散。但乡民之间的人际交往却非常频繁,人人都感到从容和自信,因为全村的大小事物人人都会身处其中,绝无例外,每个村民对其他村民的事务,都了如指掌,而且村民之间这种看似平淡无奇的生活方式却是一种常态化的存在,一切都在村民的预料之中和掌控之内。只须截取青稞收割方式这一生活横断面,就可以清晰地看到人际关系的全貌。

每年的七月底至八月底,是该村村民的青稞收割季节,收割时间长达一个多月。在整个收割季节,全村村民不分男女老幼,几乎是人人上阵投身到收割操作之中,以至于整个收割季节形同一个隆重的节日。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交流不仅频繁,而且能够做到心心相印,帮忙和被帮忙都在意料之中,也在信任和理所当然之中,人人都能做到平心静气的面对其间发生的一切任何事。

青稞的收割时间拉得很长事出有因,一切都是因为所处的自然与生态环境异质性太大所使然。由于该村青稞的种植面积广,收割时间也必然拉得很长,劳动力不够是人人都可以感受到的生活现实。为此该村村民收割青稞就不得不采取全村村民之间相互协作的方式。小沙贡村的大部分青稞地虽然都相对集中于昂曲河边,但也有少数青稞地离河边较远,而且这些远距离的青稞地被几座大山包围着,致使每片青稞地所处的海拔高度和周边环境都很不一样,就是位于昂曲河边的青稞地表面看去没有多大的区别,但实情则不然,原因全在于这里地处高海拔区段,地底层都存在着永久冻土层,这样的冻土层即使到了盛夏时节也不会解冻。不过,常流的昂曲河水则可以改变地下永冻层的深浅。由于昂曲河水的流动和日照的充足,距离河岸越近的青稞地回暖就较早,地下的永冻层就较深,反之解冻就推迟,地下的永冻层就较浅。以至于同样是位于昂曲河边的青稞地,哪怕是距河岸仅是数米之差,适合播种青稞的时间也会早迟各别,这将意味着就算这片相对集中的青稞地,适合播种青稞的时间前后将延续10天至半个月之间。播种时间早,收割时间自然会提前,反之则需要推迟,播种时间延续半个月,收割时间自然得以此类推,也得延续半个月或20天。至于那些远离昂曲河的青稞地,情况就更其复杂,海拔的高低,日光的充足与否,是否有长流水流过,土层的深厚厚薄,也可以从中发挥不小的影响,其结果就必然表现为这些分散在大山包裹中的青稞地,播种延续的时间和收割延续的时间都会长达10天至1个月不等。看似漫长的收割季节,其实是所处的地理环境所支配的作用,乡民们拉长播种与收割时段,其实是应对耕地的异质性的明智选择。

青稞收割季节拉得很长,但具体到每一块青稞地而言,一旦成熟就必须及时收割,否则青稞会自己掉粒,还有鸟兽要偷食,这些都不得不防。因而,都得及时收割,都得熟一片,收一片。可是每个家庭所拥有的劳动力却赶不上收割的需要,而这正是乡民们会自觉结成互助合作关系的理由所在。在实际操作中,每个乡民都能做到看青稞地说话做事,只要那一片青稞地成熟了,村民们都会不约而同的集中到这块青稞地,干自己能够干的事,从而自然形成了集体收割的热闹场景,在收割现场没有人指挥,也没有人提出请求,人人都是按照历年来的习惯参与到收割行动之中,一天的劳作完成后,第二天将会到另一块青稞地去重复同样的劳作,直到所有的青稞地收割完成为止。收下来的青稞在哪家的地中,就归哪家所有,丝毫不会混乱。人们常说这是一种互助合作的和谐人际关系,但这样的表述似乎还有欠准确,因为在整个过程中,帮助与被帮助并不需要请求和被请求,也没有任何人在其间从事人为的规划协作,乡民们都在心心相印之中,按照历年的惯例去完成整个收割作业。乡民们通常不是按言语上的请求,而是自己看青稞地的成熟早迟去引导自己的行为和操作,连暗示都没有必要。因而,谈互助、谈合作似乎显得有点多余。

有人说村民执行的是挨家挨户收割的方式,这样的表述同样有几分欠妥,事实上每家拥有的青稞地成熟时间也会早迟相差很大,挨家挨户即使想如此规划,事实上也做不到。与其说成是挨家挨户收割,倒不如说是按具体的成熟时间集体收割为好,但有一点不会乱,那就是出在哪家耕地上的青稞,肯定颗粒还家,主人无需猜忌,无需多虑,绝对不会有人从中占小便宜。哪怕是无意中弄错了位置,任何人都可以宽大为怀,从不计较。原因全在于,在村民的观念中,家户与全村集体之间并不存在鸿沟之隔,集体收割不仅是一个事实,更重要的是在于心灵中达成的默契,至于是否是挨家挨户推进则不具有必然性,更没有人预先安排。也有人说这是一种轮流坐庄的集体收割方式,但这样的表述同样有问题。不错,每个农户都会准备丰富的食物款待参与收割的村民,但问题在于准备丰盛的食物并不是那一家的事,因为每一个家庭都作了同样的准备,即令是收割完毕后的会餐,食物肯定不是出自一个固定的农户,而是一种家家都有准备的会餐,以至于坐庄这样的概念,是否有些格格不入,反倒是历年积累下来的惯例在支配着每个家户的行为,共同支撑了整个收割季节的完成。

总而言之,这儿的青稞收割方式很难用一般性的词语点明其实质,因为在小沙贡村的村民中,自己的家户与整个村寨集体本身就融为一体,人与人之间,家户与家户之间,并不存在任何意义上的隔膜,人们都是把青稞收割作为大家的事去共同参与,具体的人际关系已经融入到集体中,因而这是一种集体参与的农事活动,也是一次集体的节日。

在青稞收割的现场,你不仅可以看到,有序而繁忙的收割进程,而且还可以体验到他们的休闲娱乐方式也别具一格,看上去似乎劳动与休息总是相生相伴,密不可分。一大清早,你总可以看到大家忙碌的场景,有人在准备炉具,有人在准备绳索,还有人在安排一天的饮食,当然更少不了人精心的照看小孩,关照老人,但绝不是劝阻,因为老人,他们希望在参与过程中也能享受到一份乐趣,然而在整个集体的繁忙过程中,分工却十分有序。年轻的汉子早就明白了自己的身份定位,他们肯定是割青稞,搬运青稞的好手,年长的妇女,肯定是准备饮食的当然角色,他们一到青稞地,就会张罗着捡石块,准备烧酥油茶,煮牛肉,还要在田边捡生火用的柴火,老年人则是理所当然的照看各家的小孩。只要人们到达了青稞地,每个人都会按照自己的身份和角色找准自己该干的活去,不需要任何人宣布开工。人一到,收割青稞的工作便开始展开。

在收割青稞的现场,人们在收割青稞的前后,会你一言,我一语的相互开玩笑打气,甚至还会引吭高歌,大家有说有笑,其乐融融。如果没有看到成捆的青稞被搬运回家,你甚至会误以为这里是一个娱乐场或者休闲场所。两个钟头后,热茶烧好了,牛肉也煮熟了,无须有人招呼,大家都会放下手中的器具,围拢来共进午餐。而且在进午餐的同时,人们依然有说有笑,整个过程要持续一个多钟头,直到大家都感到身心放松,精力充沛时又开始下一轮的青稞收割。

他们收割青稞的方式是将割下的青稞捆成捆,再搬运回家。回到家里后,还要将成捆的青稞晒到事先准备好的棚架上,让青裸自然风干。从地里到村庄的距离不算远,因而当天收割完的青稞都得全部打捆晾晒完毕才算完成了一天的劳作。整个收割过程始终是在从容不迫的繁荣氛国内进行,因而没有人需要提前休息,也没有人需要留下来扫尾,整个收割的步调简直像一个协调有序的机器在运行。临近傍晚,人们就会回到当天收割量最大的那户人家去共进晚餐,进餐的食品除了该家庭重点准备外,其他村民也会很自然地把自己好东西带过来给大家品尝,特别是当地的藏白酒更能够吸引青壮年的亲睐。至于其他食品,则与午餐差距不大,无非是奶茶、糌粑、奶油而已,但大家都吃得很开心,谁也不会感到劳累,谁也不会早点回家休息,而是吃饱喝足后,还要集体唱歌,跳舞,而且饮酒几乎不会中断。直到大家都心满意足后村民们才纷纷散去,留下来的清洁和收拾工作也不必过多操心,因为总会有热心人帮助你收拾,即使收拾得不到位也不要紧。因为大家都知道第二天还有新的收割,也还有丰盛的餐饮在等待着。

小沙贡村这种传统收割青稞的方式,尤其是他们休息与劳作同在,笔者认为这是在表达一种容易满足、没有过多欲望之情,特别是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方式方面,流露出一种热情与真诚。在交往的过程中,增进了该村的凝聚力,透露出人际交往的和谐,发挥了农村社区居民简朴而自得其乐的传统精神。人们都说越是交往,感情越深,然而在这里,似乎是一种常态,因为每个人对村里面的所有事物都了如指掌,每个人会想什么,需要什么,大家都有所了解,都会自觉的相互关照,靠语言来自我表达似乎没有必要,倒不如开个玩笑,唱支歌更为得体。

二、当代农村社会的人际交往变迁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取得快速发展以来,我国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表现在:农产量穗步增加,农村基础设施明显加强,生产条件大大改善,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实现了跨越式提高,农民吃的、住的、用的也越来越富足。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不仅解决了13亿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而且对世界农业也做出了积极贡献,取得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取得这些成就当然是值得肯定的,但在这些成绩的背后,又引出了一些新的问题,突出表现在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变少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也少了,人与人之间缺乏信任,人际关系变得比较功利和冷漠,更不用说和谐的人际交往了。

具体来说,农村村民为使自己及家人生活得更好,年轻力壮的人,会选择背井离乡,外出务工,远赴各大城市挣钱。而留在农村中的就只有老人和年幼的孩子,年轻人外出挣到钱了并拿这些钱在村子里修了一座座崭新的空房子,但同时也背上了沉重的债务。农村的房子有了,为了小孩上学,又不得不在县城或市里买套房,从而肩负起更沉重的债务负担,外出挣钱不易,因而大部分年轻人寄回家给老人和小孩生活的钱有限,同时,老人为减轻子女负担,希望自己也能帮着出份力,别的活干不来,但家中的田地活是可以干的。同时,也不能让家中的田地长杂草,老人不得不拿起锄头在家开始务农。由于老人的体力有限,孩子要到学校接受教育,老人只能自己慢慢地干农活,自家的农活都忙不过来,哪还有时间去别家串门子,更不用说村子里的人互相帮助干农活了,因而,老人之间的交往也日趋减少。

外出挣钱的中青年人,一般一年才回一次家,大部分是在春节才回来,回家的时间也不长,大部分才半个月。回家时间是匆忙而短暂的,年前忙置办年货及家里卫生的打扫,年后忙着走亲戚,中青年人之间的交流一般也仅是在饭桌上进行的,再加之外出的时间比较长,又在不同的环境中挣钱,关注的问题和话题不一样。同时,年轻人外出挣钱的时间长了,村里的一部分人也不认识了,年轻人在这期间的交流也只是限于表面的应酬,大部分话题围绕房子、车子、票子展开,这也促成了攀比之心的产生。人与人之间很难进行坦诚的心理交流与沟通,更不用说,大家聚集在一起共享什么娱乐活动了,因而,人际交往也简化成了不得不应付的应酬,久而久之,也转成冷淡,变得不和谐起来。

高科技高度发展,给人们带来不少便利的同时,改变了农村大众的娱乐消遣方式,也改变了青少年之间的面对面正常交往与交流。青少年忙着上学,上学的任务十分沉重,在桉主要是围着学习进行交流。放假了,想好好放松一下,但这种放松,并不是村里的青少年聚在一起玩耍,而是窝在家里看电视节目,或窝在家中上网(家没电脑的,则泡网吧),或拿着手机一直玩,成了名副其实的“低头族”。而青少年面对面的直接交流与沟通也在减少,更不用说什么情感交流了。因而,村子里的青少年也渐渐变成陌生人,人与人之间也不会直接面对面交流与沟通了,大部分沉迷于网络的虚拟交流中,相互帮助在他们之间也成为一个陌生的名词,渐而青少年之间的交往也转变成冷淡,在他们之间的交往中话题总是对不上路,出现不少不和谐的音符。

综上所述,经济制度的转变,深刻地影响到人际关系的变化,突出表现在“一是利益关系普遍化,人际关系交往的功利性增强。二是竞争加剧,人际关系冷漠与孤独感增加。三是贫富差距加大,不平衡心理增强”。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不管是在农村,还是在城镇,人际关系都在发生着变迁。这种变迁导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淡漠,而且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也越来越利益化,人与人之间的互助也成为过去。因而,在农村经济得到发展的同时,显然你需要注入一种新的力量,尤其是挖掘一些传统的生产模式及文化,来扭转这一人际交往的变迁,促使农村人际交往趋于和谐,从而促进农村全面发展的和谐。

三、藏族人际交往的启迪

改革开放初期,举国上下,齐心协力为力争实现工业化而奋发图强。30多年后,中国的崛起已经成了不争的事实,但比较小沙贡村和内地农村的人际关系时,我们却不免感到有点心惊胆战。笔者的幼年出身于农民家庭,但儿时的记忆已经距离我们太远了,反倒是在小沙贡村的田野调查却让笔者还能感悟到某些儿时的记忆。严酷的反差使笔者不得不做出一些连自己也会感到吃惊的思考。

当我们在追求工业化的同时,我们关注的似乎仅是工业文明的成就,而没有太多的关注工业文明的核心价值,更是没有防范工业文明的副作用。其实工业文明的核心价值非常直白,它是将一切权责、利益和义务直接落实到赤裸裸的个人以及个人创办的企业,这样的社会单元的一切活动都只有一个目标,那就是实现投入的最小化和利润最大化,从而构成推动社会朝着利益方向不断持续积累的过程。其结果肯定会推动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繁荣,但与此同时也埋下了个人至上的社会隐患,社会就不得不创办越来越复杂,越来越精准,越来越耗费时间和财力的保障体制去防范个人的越轨行为。就整个历史过程而言,这样的防范显然并不成功,其间的关键全在于个人与社会首先就分离了。

对比小沙贡村与内地的人际关系,笔者不得不想起那些人类学的先驱者以及他们的经典名著,而且对这些名著的理解似乎与小沙贡村别无二致。

涂尔干将社会理解是集体精神维系起来的整体,对他的高深理论在学习时总觉得离自己太远,离现代太远,但在小沙贡村的这段调查经历后,却觉得集体精神其实离我们很近,在小沙贡村的每一位村民,几乎难以划分自己和集体的界限,他们事实上都融入了同一个村社集体之中,村社的事就是自己的事,村社每一位人都是自己人。因而整个青稞收割过程其实并不需要谁来指挥,也不需要任何人来发出请求,以至于帮助、协作、爱心,这些司空见惯的词语在这里都会显得格格不入,他们只是按照自己对照整个村寨的感悟去承担自己理应承担的角色参与每一项青稞收割工作。事实上,人与人之间本来就心心相印,通过语言去表达和交流都显得没有太大的必要,原因全在于涂尔干所称的集体精神已经融入了他们的全身心之中,内化为他们的日常生活和生产行为。这种和谐不是沟通,也不是教育、训导出来的,而是在长年累月的集体生活中便习惯性的靠生活时间而衍生出来的。

相比之下,时下我国内地的农村却很不相同,务工是为了挣镀,挣钱是为了修大房子,而为了培养孩子花费更多的钱。挣钱已经灌输到了个人的身心之中,人们哪儿可能会关注他人?关注村寨?说到底,人们似乎在不知不觉中抛弃了集体精神,换来了个人至上,功利至上。走到这一步,人际关系的和谐也就无从谈起了。说直白一点,人际关系要和谐,关键是人与人之间要相识相知,而每个人在挣钱的时候,哪儿会顾得上相识相知昵,面对这样的现实,我们需要找回的恐怕不是口头上的爱心、慈善,而应当是小沙贡村的那种集体精神,那种把所有个人都能包容进去的集体精神。当然,小沙贡村的集体精神,从严格意义上讲实在太狭隘,它绝对包容不下整个中国,因而对实践而言,它只能提供一个启迪,一种借鉴,借以帮助我们建构能够包容全国的全新集体精神。

在小沙贡村重温莫斯的《礼物》一书时,也可以得到另一种令人吃惊的感受,莫斯明确指出人们在赠送礼物时,不仅是赠送了礼物本身,而是赠送了一份情谊,这样的表达似乎谁都看得懂,但到了小沙贡村则不然,在青稞收割过程中,不仅情义难以琢磨,就是礼物本身也难以琢磨,因为在整个收割过程中,乡民的一举一动,一切的劳作细节,似乎都可以视为一件件礼物,其中具有有型的劳动成果和分享价值,同时也包含着说不清道不明的情义在其中。也正因为说不清,道不明,乡民们才能够做到几乎不考量利益,也不考量得失,而只知道按照自己的角色去加以付出,而回报则是看得见和摸得着的,感受得到的,也只有这样他们在整个艰苦的劳作中才能做到从容自信,心安理得,绝不会对任何人心存戒心,更不会偷奸耍滑,在完全没有任何人监督的情况下,他们都能投身到劳动中和娱乐中去,与集体融为一体。这既可以说得上是礼物起了作用,也可以说成是人与人之间的相知相识发挥了作用。

相比之下,工业文明带给内地农村的却是利益至上,以至于每个人无论干什么事都先要考量得失,考量利益。然而在实际的社会生活中,恰好有很多东西事实上是无法计量的,利益更是如此,情义也不例外。而工业文明所做出的利益计量其实是一个假象,因为在那种情况下,计量都要折算成金钱,但情义诚信恰好无法计量,由此看来,内地农村人与人之间表现出来的隔膜看来还不是个人的问题,而是工业文明价值取向的派生产物。而在小沙贡村,正因为他们在青稞收割中,根本不考虑利益,而仅是考虑集体的精神做事,他们自然不会有外界所感受的猜忌,当然也不需要任何人来监督。就这个意义上说,如果失去了集体精神,失去了是诚信,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恐怕很难建构起来。然而在小沙贡村,同样的问题也不容小视,他们的诚信,他们的质朴,他们的奉献,仅属于小沙贡村,根本无法包容进更多的人和更广的空间。即令是小沙贡村,只要是换一个地方,他也不会把别人当成自己人看。看来,他们的诚信、奉献同样是太狭隘了,狭隘得难以和现代社会合拍,仅能充当一种借鉴和启迪。

藏族居民喜欢喝酒,在高原上生活要消除疲劳,也需要喝酒,以至于有人认为藏民族饮酒习俗还表现了他们共同的热情好客、祟尚真诚、团结友好的精神特征,而这种民俗的“表情”则是通过一定的时间与空间形成的社会群聚与社会互动,并依托传统的民俗活动与交际事件体现出来,流动出心灵的欢乐和生命的激情。

不错,在小沙贡村的青稞收割方式中,人们几乎天天有酒喝,喝了酒还要唱歌和跳舞。但问题在于,是酒改善了人们的人际关系,还是他们的人际关系本来就处在集体精神的氛围之中,酒仅是一种可以获取的物品而已,即使没有酒仅是分享糌靶和牛肉,恐怕他们的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未必会解体。由此来看,集体精神才是第一性的存在。

在小沙贡村的收割中,天天都有歌舞相伴,以至于收割工作不像是劳动,反倒像过节。以至于有人会这样想:从唱歌、跳舞来看,跳藏舞、唱藏歌是种积极的休息方式,通过悦耳的音乐,优雅的舞姿,不仅培养运动者本身的想象力、表现力、感染力和吸引力,而且使人精神振奋,充满活力,在优美旋律和节奏鲜明的音乐伴奏下,不仅是藏族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在娱乐的同时,人的思想状态进入艺术表现的境界,使人身心健康都得到全面的调适和提高。这样的认识其实也欠贴切,理由很简单,藏族人民虽然都爱唱歌跳舞,把唱歌跳舞作为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同样的道理,将唱歌跳舞融八青稞收割当中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事实上,唱歌跳舞是要耗费体力的,这对于高原生活来的藏民说,明显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但藏族人民却酷爱唱歌跳舞,原因全在于这是他们传统文化中难以割舍的有机部分,其功能全在于藏旗人民需要这样的娱乐方式,达到自娱和娱他的集体凝聚力。每个人都在表演中表达自己,不仅是为了别人了解自己,同时也是在为别人做表达。正是这样泛化了的表达,才使得人与人之间早就相知相识,人与人之间早就达到了相互透明的地步,以至于在整个青稞收割过程当中,几乎不需要人去组织分工、规划,也可以按部就班的完成任务,而且在歌舞相伴中像过节一样完成艰苦的劳作。

总之,小沙贡村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仅是他们社区集体精神的表现形式而已,和谐是传统文化运行中积累起来的社会事实,个人的心声感受以及个人的行为规范。正因为大家遵循的是同样的规范,同样的思想,同样的准则,因而他们才能做到早已相知相识,人际关系的和谐也就在其中了,看来人际和谐关系的建构,恐怕不能去刻意建构,而是得靠文化的运行去运用,需要对付的恐怕不是个人,当下内地农村人际关系冷漠恐怕不是对个人的教育,而是要认真清理个人至上观念的泛滥。

四、结语

如果文化提供了许多有益的生计知识,能够满足在一定生活世界中出现的理解要求和生计的成功,使得社区共同体内部十分同一,以至于在同一的生活世界中出现的生计方式合作化要求获得了满足,那么,这种社区生计方式协调的过程就使得个人或家庭的生计活动获得了集体精神的支撑,转化成彻头彻尾的集体行为。这就使得这一社会性在通过社会统一过程中成为了社区共同体的道德义务,在生计方式的运作中又成为了文化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或核心部分。这恰好是对小沙贡村青稞收割模式的写照,在这样的收割模式中去探讨是先有人际关系的和谐还是先有集体精神的存在,都会显得毫无意义,因为他们全部包窨在藏族传统文化的常态化运行之中,已经内化为每个人心灵中的自觉行为,这样的自觉行为当然容不得个人至上,也容不得利益至上,也正因为如此,内地农村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困惑和烦恼同样不是个人的责任,而是对集体精神失落的派生产物,不清算个人至上,利益至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肯定建构不起来,这才是值得大家共同思考的重大问题。但愿小沙贡村提供的启迪和借鉴能够帮助我们找回并重建适合现代社会需要的集体精神。

猜你喜欢

人际关系和谐
英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社会的失衡及其人性的扭曲
微信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探析
新课改下如何建立高效和有效的高中体育课堂教学
构建社会主义新型和谐劳动关系实证研究
微信红包传播中的用户心理分析
对班主任管理的几点看法
贵州省大学生手机成瘾状况调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