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百姓大舞台》成为文化惠民的“家常便饭”
——从盐城广播电视台《百姓大舞台》电视栏目说起

2015-11-16戴琳

剧影月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淮剧盐城惠民

■戴琳

让《百姓大舞台》成为文化惠民的“家常便饭”
——从盐城广播电视台《百姓大舞台》电视栏目说起

■戴琳

“文化惠民工程”是建设“文化强省”、“文化强市”的重点工程,也是文化广电部门的“良心工程”、“实事工程”。如何更好地让公共文化产品惠及亿万群众?盐城广播电视台文艺中心创办了《百姓大舞台》电视栏目,在诸多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

文化惠民 群众获得感 百姓大舞台 家常便饭 精神盛宴

在不久前闭幕的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国务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提到文化惠民问题,不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在审议政府报告时,许多人联系实际谈了切身感受,有的还通过提案、议案共商国是,提了不少建设性意见。文化惠民如何让基层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如何适应不同人群的需求,既能快捷方便地给人民群众提供精神“家常便饭”,又能奉上品质高雅的“文化盛宴”?我们盐城广播电视台去年创办了一档文艺节目《百姓大舞台》,初步较好地解决了上述问题。

一、电视《百姓大舞台》能让基层群众有更多的文化惠民获得感

近年来,各级政府一直在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加强文化建设和文化惠民工程。就我们盐城市为例,今年3月13日下午,“打开心扉、唱响盐城”2015全市文化惠民镇镇到文艺演出活动启动仪式在东台市东台镇拉开帷幕。文化惠民工程是盐城市建设“文化强市”的重点工程,受惠镇(街道)达126个。应该说,文化惠民工程在我市还是开展得有声有色、特色明显的。但是,也存在几个实际问题:一是活动时间大多相对集中在重大节日期间,平时文艺下乡惠民的虽然有,但不多;二是文化下乡惠民相对集中在边远、贫困地区,靠城镇近的,群众经济较富裕的地方反而不多、不普遍;三是城里、乡镇剧场大多改为大酒店、大浴场、大卖场,专业剧团演员有心粉墨登场,但场已不在。只好依赖文化大篷车和广场演出;四是文化惠民演出大多在白天,这时城镇职工要上班,农村青壮年大多外出打工,观众多为大爷大妈和孩子,惠民普及率有限,群众文化惠民获得感不强。这些问题客观存在,不容回避。如何解决上述问题?我台文艺中心创办《百姓大舞台》较好地破解制约文化部门单枪匹马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的缺憾。

1、电视覆盖面广,到达率高,城乡居民都能看到。以盐城市为例,去年就完成了“有线电视村村通工程”,全市现有有线电视用户175万户,市和各县(市、区)都建有较高水准的电视发射塔,海上、湖里、河道中的船民、渔民都可以通过无线发射收看到《百姓大舞台》节目。盐城是淮剧的发源地,淮剧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盐城有80%以上的居民喜欢听淮剧。长期以来,淮剧与地方民俗民间艺术文化形成了相互滋养、关系密切的共生体。《百姓大舞台》传播“地方特色菜”淮剧,就是在不断地为百姓群众提供精神营养的“家常便饭”,为百姓送去适销对路的精神食粮,其到达率可以说是全覆盖、无漏角。这是“镇镇到”无法比拟的。

2、电视节目全媒体传播,电视、网上、智能手机啥时想看都可以。现在媒体融合发展,电视节目已经全部上盐城网、楼宇终端、车载终端、“智慧盐城”APP和LED大屏联盟传播,我们能够将一种题材节目样式,生成不同的节目业态,通过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进行传播。老年人可看电视,中青年可上网,学生儿童也可以在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翻阅。不受城乡剧场和广场演出散场就完、稍纵即逝的限制。这种便捷性无疑又大大增强了辐射力和覆盖面。

3、《百姓大舞台》能弥补“文化惠民”演出的许多不足。“文化惠民”文艺演出提供的“文化快餐”或“文化大餐”,常常会使部分群众感到“有一顿、无一顿”,“饥一顿、饱一顿”。比如说,城乡剧场不足,要靠文化大篷车、文化广场弥补,但晴天好演,阴雨天不便;白天好演,夜晚不便,缺少灯光照明;白天演出,缺少唱词、道白字幕,缺乏布景、特效配合,效果不够理想等。电视《百姓大舞台》节目录制不受场地、天气变化和灯光、布景限制,还可以用主持人帮助引导、解释、介绍戏曲情节、扮演人物身世、特长等,更利于文化层次相对较低的城乡老年受众看懂看出门道,引发共鸣、感受各种精神食粮的滋味。

二、电视《百姓大舞台》的关注点多样,能满足不同层次受众的多样化需求

现代社会人们思想多元,欣赏习惯和欣赏情趣多样,“文化大餐”不宜“一锅烩”。《百姓大舞台》节目每周都不一样,可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关注民俗和民间艺术表演,给观众送去丰富多彩、雅俗共赏的“地方土菜”。例如,今年春节期间,各地城乡为庆祝羊年传统节日,都举办了形式多样的民间民俗艺术表演活动。我们《百姓大舞台》派出多路记者,跟进拍摄采风,然后分期推出。城里到处喜气洋洋、五彩缤纷、看点多多:各式精彩纷呈的民俗民间文艺活动和文化惠民活动从春节到元宵节接连不断。农村,县、镇、村不少地方都选择初五、初十、十五举办了传统庙会,那更是民俗、民间文艺表演、展示的“博览会”,到处呈现出欢乐、喜庆、祥和、“三阳开泰”的盛世景况。记者正月初五在盐城市盐都区尚庄镇民胜村亲戚家看到,该村在一片麦地里搭建了简易舞台,以天为盖、以地为舆,台上供奉着当地人信奉的公侯老爷,台下麦田里,3个小孩打扮成济公和尚,16位小姑娘打扮成花仙子、河蚌,近百位老人有的装扮成唐僧师徒4人、关二爷、文曲星,有的装扮成财神、寿星,13位老大爷舞一条绿色男龙,13位老大妈舞一条黄色女龙,8位老人和青年舞动4只狮子,还有一批中年人跑毛驴、荡湖船、敲锣打鼓……丰富多彩的民俗和民间文艺活动,既给人民群众带来欢愉和喜悦,也给我们广播电视新闻工作者践行“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带来取之不尽的新闻素材。这样的剧目搬上《百姓大舞台》成为文艺节目后,可谓老少咸宜,着实为观众提供了美味可口的精神“家常便饭”。

关注城乡文化舞台表演,给受众送上精神营养盛宴。比如,今年春节我市各级政府埋单,花钱购买专业剧团传统淮剧,实施文化惠民。江苏省淮剧团、盐城市淮剧团先后在市区水街漂舟戏苑、市文化艺术中心、盐都区文化艺术中心上演了《祥林嫂》《赵五娘》《王华买父》等传统经典淮剧,从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五,每天一场,连续不断,惠及观众两万多人。百姓群众免费看到正规剧团梅花奖得主、国家一级、二级演员的演出,都从内心感谢政府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剧场气氛热烈,时有掌声响起。我们把这些精彩演出搬上《百姓大舞台》,着实让群众享受到“文化惠民”的无限乐趣。电视传播的特征和全媒体融合传播的属性,极大地放大了专业文艺团体剧场演出的传播效应,普惠最广大的人民群众。这些节目的播出,也为我们《百姓大舞台》栏目赢得良好的人气和口碑。

关注本台本市大型文艺活动,给受众送递“阳春白雪”式的高档“精神精品”。百姓“精神家常便饭”,当然有 “地方特色菜”,也应有档次高雅的 “山珍海味菜”。比如,去年和前年,我台与延安广播电视台联手,连续举办两季《延河恋黄海情》大型歌舞音诗画迎春晚会,延安、盐城两地以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和盐城鲁迅艺术分院为纽带,两地轮番上演了各具地域文化特色的20个歌舞音画剧目。延安台带来的剧目铿锵有力、大气磅礴。盐城观众很少欣赏过黄土地的《安塞腰鼓》、无伴奏合唱《三十里铺》、男声独唱《红色记忆》等,与盐城台精心策划的童声吟唱《东方红》、舞蹈《海灵盐花》、大型歌舞《煮海放歌》、女声四重唱《一个真实的故事》等交替上场,尽显“恋”与“情”的深刻主题。彰显了秦川大地的挺拔伟岸,圣地延安的款款深情;也凸显了盐城水乡的水绿生机和盐晶活力。整台歌舞音诗画时而豪迈奔放,时而柔情绵绵。强烈的地域反差、刚柔弥合,为剧目增添了巨大吸引力。去年6月,我们盐城台举办《百年淮剧——名家名段欣赏大型文艺晚会》,全国13家淮剧团80多名淮剧名家云聚盐城文化艺术中心,采用联袂合演合唱的方式,推介古装、现代各类淮剧经典唱段,上海、淮安、盐城、泰州、扬州各地梅花奖、白玉兰奖得主和国家一级演员尽展才艺,东派、西派、海派淮剧各展其长,令观众大饱眼福。去年8月,我台又约请全国8个主要剧种的20多位梅花奖得主,来盐城献演得奖精品,京剧、淮剧、昆剧、越剧、锡剧、沪剧、黄梅戏等交相辉映、异彩纷呈。这些现场演出均被我们搬上《百姓大舞台》节目。不同剧种、不同风格;不同演员、不同魅力;不同流派、不同吸引力。通过《百姓大舞台》放大传播和网络媒体不同生成节目的业态,让盐城“上至八十三、下至手里搀”,老老少少、男男女女都过足了戏瘾。

三、办好《百姓大舞台》还需呼唤的问题

1、呼唤城乡剧场回归,让“文化惠民”更加顺畅。上世纪50年代后以至到“文革”时期,基本上形成了较高水平的职业化剧团与剧场演出相互依托的新格局。遗憾的是改革开放以来,剧场等公共文化设施不幸成为牺牲品,大量经年建造的演出场所被拆毁或改用。侥幸留下来的也因年久失修而难以经营。现在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没有城市居民文化消费的达标、不能给最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丰富多彩的精神食粮,就不可能达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标准。因此,笔者呼唤各级政府加强文化投入,恢复多点布局的城乡文化剧场,既让专业剧团有地方演剧目,也让人民群众感受到看戏、看电视很方便。这是文化共创、文化共享的时代呼唤。

2、呼唤地方文化主管部门整合资源,让“文化惠民”的形式更加丰富多彩。国家实行“大部制”改革后,中央新闻出版与广播电视合并,地方上市以下实行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合并,不少省、市也合并运行。在地方市以下,文化与广播电视本来就属于同一个局管理,完全可以整合资源,让“文化惠民”演出同时上广播电视媒体传播。可是,由于利益驱动,“文化惠民”经费分配、补偿不尽合理,在一些地方至今还是“两张皮”,故而呼唤文化与广播电视统筹发展、一体化发展,让“文化惠民”传播业态与形式更加惠民,让百姓群众有更多的 “文化惠民”获得感。

3、呼唤“好戏连台”,也要滋养普通百姓眼球。近年来,各地文化主管部门每年都组织创作研讨、调演会演,确实有不少好戏连连获奖,但获奖却不能走向市场。一方面票价贵、成本高,群众看不起;另一方面又缺乏面向人民大众的“百姓舞台”。这个问题应引起文化主管部门的重视,鼓励专业剧团多下基层演出,鼓励文艺创作人员多 “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多出精品力作、惠及最广大的人民群众。

4、呼唤加强民间社团和各类演出队伍的管理,让“家常便饭”与“文化盛宴”成为新常态。盐城有很多民间社团类文艺演出团体,老年文艺队伍也迅速成长,他们活跃在社区、乡村,经常为百姓群众演出。笔者认为应加强管理,出台一些科学、合理的政策,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同时也要加强剧目审查,防止出现”精神雾霾“。

(作者系盐城广播电视台文艺中心副主任 )

猜你喜欢

淮剧盐城惠民
盐城监:跨越千年的海盐文化
家中电器要“焕”新 这波惠民操作别错过
四馆联动促发展 文艺惠民助振兴
淮剧还好吧
透鲜的盐城话
“疫”起战斗——盐城经济技术开发区统一战线同心抗疫
浅谈推进淮剧进校园常态化
第四届江苏省文华奖评选暨文化惠民演出落幕
江苏淮剧博物馆漫谈
中国新诗百年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