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一些宋元对联的考证

2015-11-15俞劭华

对联 2015年3期
关键词:桃符宋元楹联

●俞劭华

与明清或民国对联相比,目前能看到的宋元对联要少得多; 而与所谓的『唐联』相比,宋元对联则又要多得多。

刘太品先生和fpe95两位都曾对部分宋元对联作过考证,考证的结果是否定的居多,以致刘太品先生现在基本上对宋元对联持否定态度了。 八年前我曾对部分『唐联』作过一些考证,结果也是否定的居多,但对宋元对联则没有认真考证过。 近来有一点空闲,于是想对一些宋元对联作些考证。 大致的想法是分为两部分来做。 一是对前人记载的宋元对联作些考证,该肯定的肯定,该否定的否定;二是从宋元人著作中寻找一些可以确认的对联。

这个事不是几天能做完的,因此准备写一点,发一点,逐步完成。 下面就从《楹联丛话》中的宋元对联开始。

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尝闻纪文达师言: 楹帖始于桃符,蜀孟昶『余庆』『长春』一联最古。但宋以来,春帖子多用绝句,其必以对语,朱笺书之者,则不知始于何时也。 按《蜀梼杌》云: 蜀未归宋之前一年,岁除日,昶令学士幸寅逊题桃符置于寝门, 以其词非工, 自命笔云:『新年纳余庆; 嘉节号长春。』后蜀平,朝廷以吕余庆知成都,而长春乃太祖诞节名也。此在当时为语讖,实后来楹帖之权舆。但未知其前尚有可考否耳。

——《楹联丛话》卷一

这是最著名的, 也可以算最早的北宋对联。除《蜀梼杌》外,尚有多种宋人著作记载(个别文字略有异同)。《蜀梼杌》的作者张唐英是北宋四川新津人, 生于宋仁宗天圣七年(一零二九),卒于神宗熙宁四年(一零七一)。他创作《蜀梼杌》时上距后蜀之亡(九六五年)不过百年,又是根据家藏的《前蜀开国记》、《后蜀实录》写成(见其《蜀梼杌· 序》),应该说可信度是比较高的。 退一步说,即使张唐英所记并非事实,此联不是孟昶所作,根据老刘的观点,至少也说明在北宋中期已经有人在桃符上题写五言对仗句,说这是北宋联,总是没有问题的。

门大要容千骑入;

堂深不觉百男欢。

《墨庄漫录》云: 东坡在黄州,一日遇岁除,访王文甫,见其家方治桃符,公戏书一联于其上云:『门大要容千骑入; 堂深不觉百男欢。 』

——《楹联丛话》卷一

苏轼『在黄州』的时间是北宋元丰三年至七年(一零八零——一零八四),《墨庄漫录》的作者张邦基是两宋之际高邮人,生卒年不详。苏轼卒于一一零一年,下距靖康之变(一一二七)不到三十年,两人基本上可以算同时代人。 因此这一记载的可信度就相对较高。 同样,即使所记有误,联作者不是苏轼,也不妨碍此联属于宋代对联。而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公戏书一联于其上』是张邦基《墨庄漫录》的原话,就是说,在两宋之际, 就已经有人把题写在桃符上的一组独立对仗句称为『联』了。

文价早归唐吏部;

将坛今拜汉淮阴。

有客如擒虎;

无钱请退之。

宋韩康公宣抚陕右,太守具宴,委蔡司理持正作候馆一联云: 『文价早归唐吏部; 将坛今拜汉淮阴。』韩极喜之。 又京口韩香除夜请客,作桃符云:『有客如擒虎;无钱请退之。 』此二事皆见蒋平仲《山房随笔》。皆切韩姓,此亦后来赠联切姓之滥觞也。

——《楹联丛话》卷一

『韩康公』即韩绛,北宋开封雍丘人,一生出将入相。据《宋史》,其『宣抚陕右』在神宗熙宁三年(一零七零年),如果属实,此联自然是北宋联。『蔡司理持正』即蔡确,福建泉州人,后来也曾官至丞相。《山房随笔》的作者是宋元之际人, 如果该书确实记载此联,即使所记有误,至少也可以认定为元代对联。但是在《山房随笔》中却找不到这一记载。而在南宋人陈鹄的《耆旧续闻》中却有类似的记载。 请看:

蔡忠怀公持正为某州司理日, 韩康公宣抚陕右河东,道出其境。 太守具宴,委蔡撰乐语口号。一联云: 文价早归唐吏部,将坛今拜汉淮阴。 康公极喜,请相见,观其人物高爽,议论不凡,谓群将曰: 『蔡司理非池中物。 』

有关蔡确作品的内容虽然相同, 但不是题候馆的联,而是为宴会准备的『乐语口号』,而且看来也不止这两句。《宋史·蔡确传》也有关于此事的记载,虽然没有记录蔡确作品的具体文字,但也说是『乐语』,可以作为旁证。《宋史》的文字如下:

韩绛宣抚陕西,见所制乐语,以为材,荐于弟开封尹维,辟管干右厢公事。

这一联看来是应该否定的了。

韩香家的桃符联《山房随笔》有记载,可惜就是寥寥几句话:

京口韩香除夜请客作桃符云:『有客如擒虎,无钱请退之。 』以其姓为对也。

这个韩香究竟是何许人也, 只怕是很难弄清楚了, 不过既然明确记载是『作桃符』,那么这个至少可以算是元代对联了。

未得之乎一字力;

只因而已十年闲。

《稗史》载: 宋洪平斋俞新第后,上史卫王书,自宰相至州县,无不指摭其短。 大略云:『昔之宰相,端委庙堂,进退百官;今之宰相,招权纳贿,倚势作威而已。』凡及一联,必如上式,末俱用『而已』二字。时相怒之,十年不调。洪自署桃符云:『未得之乎一字力; 只因而已十年闲。 』

——《楹联丛话》卷一

洪咨夔(一一七六——一二三六),字舜俞(《楹联丛话》脱一舜字),号平斋,南宋於潜人(今属浙江临安)。 其上书言事而受到压制的事,见于《宋史》本传。 洪还有《乙酉六月十九日应诏言事九月一日去国》诗,其中『不得之乎成一事,却因而已失三官』一联与『未得之乎一字力』联文意思和文字都较相近。 全诗是:『黑风吹雨出长安,破帽骚骚怯暮寒。不得之乎成一事,却因而已失三官。 人心天理推详易, 世路交情点检难。白发老人经事惯,教儿只作博投看』。至于是洪咨夔将此诗联之意写成对联呢,还是别人将此诗联误传为对联,似尚难断定。但《稗史》的作者仇远是宋元之际人,因此此联至少可以算作元代对联。

补注:新第,新进士及第。

史卫王,史弥远,宋宁宗、理宗两朝的权相,死后追封卫王。

年与潞公同丙午;

日临莱国占中元。

孙季昭弈《示儿编》载:…… 周益公生于丙午七月十五日,尝寿以联曰:『年与潞公同丙午; 日临莱国占中元。 』公览而笑曰: 『贤此联,已道尽了生年月日,只欠说出一个生时,便是一本好建生矣。 』按此二事亦后来寿联切日之滥觞也。

——《楹联丛话》卷一

孙弈(当作奕)是南宋庐陵人,《示儿编》又称《履斋示儿编》。 周益公即周必大(一一二六——一二零四),南宋孝宗朝和光宗朝曾任丞相,封益国公。《示儿编》在网上未能找到, 但是在查找的过程中在网上看到了《重庆师范大学学报》上的一篇论文,文中引用《示儿编》的原话却是: 『周益公生于丙午七月十五日, 尝寿以诗曰…… 』。 看来梁章钜以诗为联的可能性不小。 当然究竟如何,还要待有机会看到《示儿编》中这一段的全文才能作出最后的判断。

光依东壁图书府;心在西湖山水间。官居东壁图书府;家住西湖山水间。

元杨元诚瑀《山居新话》载: 元统间,余为奎章阁属官,题所寓春帖云:『光依东壁图书府; 心在西湖山水间。』时余嵕山为江浙儒学提举,写春帖于山居曰:『官居东壁图书府; 家住西湖山水间。 』偶尔相符,亦可喜也。

——《楹联丛话》卷一

杨瑀是元代钱塘(今杭州)人,生于一二八五年,卒于一三六一年,《山居新话》是其晚年所作。

查了《山居新话》的原文,与《楹联丛话》的文字没有实质性的不同。既然是作者自述和记载当时的情况, 这两联应该是可信的元代对联。『元统』是元惠宗的年号,共三年,即一三三三年至一三五五年。值得注意的是书中称『题(写)春帖』而不称『题桃符』。

五世三登宰辅;弈朝累掌丝纶。

记宋尤 王《己万柳溪边旧话》载其家自文献辉、文简袤科名接武,尝筑圃西湖,度宗幸其堂,御笔题楹间一联云:『五世三登宰辅; 弈朝累掌丝纶。』朝绅荣之。 知盛事亦自古所仅见矣。

——《楹联丛话》卷二

宋度宗在位的时间是一二六四年至一二七四年,《万柳溪边旧话》 的作者尤王己是元代人(梁章钜称其为『宋尤王』己有误),但 上距宋度宗尚不算远, 而且所记都是其祖先的事迹,从『始迁祖』以下,书中一代一代记得很清楚,应该是有所本的,其可信度较高。

三登庆历三人第;

四入熙宁四辅中。

《秋雨庵随笔》云: 挽联不知起于何时, 古则但有挽词, 即或有脍炙人口二句者,亦其项腹联耳。 惟《石林燕语》载: 『韩康公得解过省殿试, 皆第三人, 后为相四迁,皆在熙宁中。 苏子容挽之云: 「三登庆历三人第; 四入熙宁四辅中。 」』此则的是挽联之体耳。

——《楹联丛话》卷十

《石林燕语》的作者叶梦得生于一零七七年(北宋神宗熙宁十年),卒于一一四八年(南宋高宗绍兴十八年)。 韩绛卒于一零八八年,此时叶梦得已是少年,因此其记载此事的可信度应该较高。但是查了《石林燕语》,原文却是:

韩康公得解,过省殿试,皆第三人。 其后为执政,自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拜相,及再宰,四迁皆在熙宁中,此前辈所未有也。苏子容挽辞云: 『三登庆历三人第; 四入熙宁四辅中。 』

明确说是『挽辞』而没有说是『挽联』。

fpe95 考证后认为此联『实为苏颂(字子容)赠太傅康国韩公挽辞五首之一,收入《全宋诗》,全诗如下:

文物衣冠萃一门,如公终始见舆言。

三登庆历三人第,四入熙宁四辅尊。

继世拜封前及后,并时当政弟连昆。

汉袁杨与唐萧杜,更有清风在裔孙。

看来梁章钜是以诗为联了。 这个无疑是应该否定的。

天上楼台山上寺;

云边钟鼓月边僧。

施愚山《矱斋诗话》云: 『龙济寺在吉水城东南,踞东山胜处。 苏长公初到岭外,曾过此寺,题联云: 「天上楼台山上寺; 云边钟鼓月边僧。」手书刻于柱,明末犹存。或曰:「此坡老诗中一联也。 」惜未见其全篇。』

——《楹联续话》卷一

施闰章号愚山,是明清之际人。《矱斋诗话》在网上没有找到,不知他说苏轼的事是否另有依据。 但此联fpe95 已有考证:

此联乃是黄庭坚《游云居作》(或作《登云居作》, 但根据苏轼和诗题目游字较妥)诗之首联,全诗如下:

天上楼台山上寺,

云边钟鼓月边僧。

四时美景观难尽,

半点红尘到不能。

看来不仅是以诗为联, 而且还张冠李戴了。

杜光范之门,人将望而去矣;

撤暗投之柜,我且卷而怀之。

罗景纶大经《鹤林玉露》云: 『杜成己为相,以日见宾客疲神妨务,无益于事,乃不复见客。但设青柜于门,有欲言利害者投之。 越旬日,并柜撤去。 有题一联于府门者曰: 「杜光范之门,人将望而去矣; 撤暗投之柜,我且卷而怀之。」夫题门者薄矣,而成己此举亦未之思也。 』

——《楹联续话》卷一

杜成己即南宋杜范(《宋史》谓号成之),其『为相』是在宋理宗淳祐二年(一二四二)之后。 查了《鹤林玉露》,文字没有实质性的出入。 而《鹤林玉露》即成书于宋理宗淳祐年间,以同时代人记同时代事,可信度自然很高。 此联大约可以算最早的讽刺联之一了。

十一

诗人老去莺莺在;公子归来燕燕忙。愁似鳏鱼知夜永;懒同蝴蝶为春忙。

《石林诗话》: 『张先郎中字子野,能诗及乐府,居钱塘。 坡公作倅时,先年已八十余,耳目尚精详,家犹蓄声妓。 坡公尝赠以联云: 「诗人老去莺莺在;公子归来燕燕忙。 」盖全用张氏故事戏之。 先亦有一联云: 「愁似鳏鱼知夜永; 懒同蝴蝶为春忙。 」极为坡公所赏。 』

——《楹联四话》卷一

《石林诗话》的作者叶梦得是北宋后期至南宋初期人(一零七七——一一四八),与苏轼(一零三七-一一零一)、张先(九九零——一零七八)生活的时代有交集。查了《石林诗话》,原文如下:

张先郎中字子野,能为诗及乐府,至老不衰,居钱塘。苏子瞻作倅时,先年已八十余,视听尚精强,家犹蓄声妓,子瞻尝赠以诗云: 『诗人老去莺莺在,公子归来燕燕忙。』盖全用张氏故事戏之。先和云: 『愁似鳏鱼知夜永,懒同蝴蝶为春忙。 』极为子瞻所赏。 然俚俗多喜传咏先乐府, 遂掩其诗声,识者皆以为恨云。

查到了苏轼的《张子野年八十五尚闻买妾述古令作诗》诗,全诗如下:

锦里先生自笑狂,

莫欺九尺鬓眉苍。

诗人老去莺莺在,

公子归来燕燕忙。

柱下相君犹有齿,

江南刺史已无肠。

平生谬作安昌客,

略遣彭宣到后堂。

张先的和诗虽然查不到,但苏轼既然写的是诗, 张先和的自然也不可能是联了。

看来梁恭辰也是以诗为联了。

十二

金马并游年最少;

玉堂初直夜犹寒。

汉代玉堂乃天子所居, 又为嬖幸之舍。 文翁立石室曰『玉堂』,则又为讲舍。 宋学士院有『玉堂』,太宗曾亲幸,又飞白书『玉堂之署』以赐。 苏易简、 欧阳公联句云: 『金马并游年最少; 玉堂初直夜犹寒。 』自是『玉堂』遂专属之翰林。

——《楹联四话》卷一

梁恭辰在这里并没有提供古籍依据,此联似乎不易考证,但是还是找到了判定的办法。 首先是这是欧阳修诗中的句子。诗名《子华学士儤直未满遽出馆伴病夫遂当轮宿辄成奉呈》,全诗如下:

万钉宝带烂腰鐶,

赐宴新陪一笑欢。

金马并游年最少,

玉堂初直夜犹寒。

自嗟零落凋颜鬓,

晚得飞翔接羽翰。

今日遽闻催递宿,

不容多病养衰残。

也就是说,这两句既不是联,也没苏易简什么事。其次,欧阳修出生在宋真宗景德四年(一零零七), 中进士是在宋仁宗天圣八年(一零三零年), 而苏易简早在宋太宗至道三年(九九七)就已经去世了,两人根本不可能同在翰林院『联句』。

十三

好向上天辞富贵;

却来平地作神仙。

宋蜀人魏野隐居不仕,以诗著名。所居颇潇洒,寇忠愍尤爱之。尝有赠忠愍联云:『好向上天辞富贵; 却来平地作神仙。 』后忠愍镇北都,召野置门下。

——《楹联四话》卷一

梁恭辰又是没有提供古籍依据, 不如其父远矣。

好在关于此『联』,宋人多有记载。胡舜陟(一零八三——一一四三年)《三山老人语录》的文字如下:

魏野赠王文正公诗:『西祀东封都了毕,好来相伴赤松游。』赠寇莱公诗: 『好去上天辞将相,却来平地作神仙。 』劝之使退也。 近世士人与上官诗,无非谀辞,未闻有规劝之语如此者。

沈括(一零三一——一零九五)《梦溪笔谈》的文字如下:

蜀人魏野隐居不仕宦,善为诗,以诗著名,卜居陕州东门之外。有《陕州平陆县》诗云:『寒食花藏县,重阳菊绕湾。 一声离岸橹,数点别州山。』最为警句。 所居颇萧洒,当世显人多与之游, 寇忠愍尤爱之。 尝有《赠忠愍》诗云:『好向上天辞富贵,却来平地作神仙。 』后忠愍镇北都,召野置门下。

其他的还有,不一一照抄了,虽然各家文字或小有异同, 但没有说是魏野赠寇准联的。

《梦溪笔谈》的文字与《楹联四话》很相近,似即为梁恭辰所本,如此的以诗为联,实在是有点不应该了。

十四

七年远谪,不意自全;

万里生还,适为天幸。

《耆旧续闻》: 『东坡自海外归, 谢表云:「七年远谪, 不意自全; 万里生还,适为天幸。 」盖用班史之全句而不觉也。 或云: 后即以为联,悬之室。 』

——《楹联四话》卷三

《耆旧续闻》是宋人陈鹄的作品,从书中内容看, 其成书当不早于宋孝宗淳熙年间,上距苏轼『自海外归』,约有六七十年。查了原文,只有如下几句:

东坡自海外归, 谢表云: 『七年远谪,不意自全; 万里生还,适有天幸。 』盖亦用班史之全句而不觉。

所谓『谢表』即苏轼写的《提举玉局观谢表》,是感谢宋徽宗允许苏轼以『提举成都府玉局观』的身份返回内地『在外州军任便居住』之诏的。 至于『后即以为联,悬之室』云云,《耆旧续闻》并无一言提及,也不知道梁恭辰是听何人『云』的。 如果没有别的可信的古籍依据,那么梁恭辰之说就不可靠。

十五

降邹阳于十三世,天岂偶然;继孟轲于五百年,吾无间也。

《春渚纪闻》: 『薳一日谒冰华,又于其所居烟雨堂偶诵人祭坡公挽联句云:

降邹阳于十三世,天岂偶然;

继孟轲于五百年,吾无间也。

冰华笑曰: 「此老夫所为者。 」因请「降邹阳」事。 冰华云: 元祐初,刘贡父梦至一官府,案间文轴甚多,偶取一轴展视,云: 「在宋为苏某; 逆数而上十三世,在西汉为邹阳。 盖如黄帝时为火师,周朝为柱下史,只一老聃也。 」』

——《楹联四话》卷四

《春渚纪闻》的作者何薳是两宋之际人,生于一零七七年,卒于一一四五年,苏轼去世时(一一零一年)已经成年,所记似应比较可信。 文中『薳』即何薳自称,『冰华』即钱世雄,号冰华老人,苏轼晚年在常州时的朋友。 但查了《春渚纪闻》的原文却是:

一日谒冰华丈于其所居烟雨堂, 语次偶诵人祭先生文,至『降邹阳于十三世,天岂偶然,继孟轲于五百年,吾无间也』之句。冰华笑曰:『此老夫所为者。 』因请降邹阳事。 冰华云: 元祐初,刘贡甫梦至一官府,案间文轴甚多,偶取一轴展视云:『在宋为苏某,逆数而上十三世,云在西汉为邹阳。盖如黄帝时为火师,周朝为柱下史,只一老聃也。』

梁恭辰竟然把原文的『祭先生文』改成了『祭坡公挽联句』,实在太缺乏学术道德了。

十六

云间太守过三载;

天下元贞第二年。

清人赵翼的《陔馀丛考》卷三十有『门帖』一文,考证对联的起源。 文中引证多种古籍记载的对联,涉及到的宋元对联不少。下面先把有关的文字分段抄来, 再一一考证:

然《辍耕录》云: 张之翰由翰林学士除松江知府, 自题桃符云:『云间太守过三载; 天下元贞第二年。』是岁遂卒。元贞者,元成宗年号也。

《辍耕录》一名《南村辍耕录》,作者陶宗仪 元明之际浙江黄岩人 生于一三二九,,年,卒于约一四一二年,《辍耕录》成书于元顺帝至正二十六年(一三六六年)。 元贞二年是一二九五年。

查了《南村辍耕录》,原文是:

张之翰,字周卿,邯郸人,由翰林学士除授松江知府。 自题桃符云:

云间太守过三载;

天下元贞第二年。

是岁卒。 亦谶也。

这是元代对联,应该是没有疑问的,但由于陶宗仪记载此事,已在七十余年之后,此联是否出自张之翰手笔,则不能肯定。

在网上查张之翰的资料, 有的说他生卒年不详,有的说他卒于一二九六年,借此似可断定他卒于一二九五年。

猜你喜欢

桃符宋元楹联
楹联牌匾上的典故
元日
孔府的年节楹联
元日
桃符的传说
徐州广化寺楹联赏析
我国第一部纳入正史的楹联艺术志《山西省志·楹联志》太原首发
《宋元语言词典》释义商兑
神龟的智慧聪明的盲点是自己
桃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