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京味楹联』之我见

2015-11-15赵永生

对联 2015年3期
关键词:楹联对联北京

●赵永生

『京联』是一个地域性的文学的概念。『京味』则是它所独有的艺术特色。 要研究北京楹联的特点,首先要明确『北京楹联』的内涵和外延。 我们所说的『京』,有别于西周的镐京、北宋的东京、辽之上京、明之南京,它特指当代的北京及历史上的这片土地。以描写当地人文景观、记录历史痕迹为内容的对联,才可以称为『北京楹联』。其艺术特点大致体现在『京地儿; 京事儿; 京气儿; 京味儿』几方面。

一、京地儿

京地儿是地理概念,指以北京为特指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从西周初年在如今的广安门一带建『蓟』城开始,至今建城已有三千多年。 这座东方古都荟萃了历史跨度极大,数量众多的名胜古迹。 有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 世界最大的宫殿建筑群故宫; 堪称世界『园林明珠』的颐和园;

以及天坛、北海、香山、雍和宫、十三陵等等,它们的存在,为楹联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有一联:

白雪远山,图开大米;

斜阳新柳,春满天街。

不仅写出了什刹海的景观特征, 而且首尾巧嵌其附近的『白米斜街』,让人一看,绝对承认为京联。 又如王梦湘为陶然亭作联:

珠帘暮卷西山雨;

阁道回看上苑花。

明显有京城特色。 一些皇家园囿及百年老字号存留的古代楹联, 本身就是中华文化的灿烂结晶,带有『京式』文化的特征。如: 北京故宫太和殿联:

龙德正中天,四海雍熙符广运;

凤城回北斗,万邦和协颂平章。

字句恢弘,凸显龙居凤宸之尊。再如百年老字号联:

街热店亲大栅栏;

绸红缎靓瑞蚨祥。

同气同声济民济世;

仁心仁术医国医人。

把绸缎庄瑞蚨祥、 中药店同仁堂的经

营特点、成功秘诀和盘托出,让人看后在感到亲切的同时,又深受启发。近年一些百年老店特别注重提升文化品位, 有的店特请文化人为其撰写对联,如联家、诗人吴寿松先生为稻香村集团所撰的对联:

稻熟金秋,南味酥饴盈闹市;

香飘玉宇,中天明月照山村。

既把该集团经营的产品进行了概括,又巧妙地把『稻香村』三字嵌入联中。

历史上, 北京特有的地名对更能反映『京地儿』特色。 清朝时蒙古族女子巴哩克

杏芬所著的《京师地名对》,编录了当时北京的地名对联一千零七十三副,如:

王府井;

祖家街。

磨盘大院;

烟袋斜街。

夕照寺;

朝阳门。

东荷包巷西荷包巷;

南芦草园北芦草园。

除了古代文化遗产外, 新中国成立后评出的『北京十大建筑』、『新北京十六景』,以及具有时代特点的『中国硅谷』中关村、『中华民族园』和分布于郊区新开辟的旅游景点,也为新楹联的萌出提供了肥沃土壤。取材于北京,歌咏对象是北京,其楹联作品就带有浓郁的北京特征。例如,北京延庆首届杏花节征联出句为:

燕岭观花,村中又见花千树;

某获奖对句为:

妫川访景,寺外方言景似诗。

作者虽不是北京人, 但因写的是北京的景观,因此就留有深深的北京烙印。又如一九九五年迎新春征联获奖作品:

燕市春归,淡烟疏柳什刹海;

都门寒尽,丽日青松万寿山。

春风春水春秀路;

柳村柳巷柳芳街。

这些联语地域特征明显,辞藻华丽,尽显北京风流。 再如一九九六年北京市新春征联获奖联:

朝阳芳草地;

春雨杏花天。

上下联共纳入北京的四个地名, 对仗工整,语句清丽,类似风格的对联相信在全国其它地方也许会见到, 但所嵌这几个地名,绝对是北京所特有的。

二、京事儿

京事儿是人文概念, 指发生在北京及与北京有密切关系的人和事。 由于北京特殊的历史地位, 在此发生的一些事往往会留下深深的历史痕迹。 如明朝官吏杨继盛上书皇帝弹劾权奸严嵩而遭杀身之祸,在当时造成了很大的社会影响。 同朝礼部尚书桂萼在杨宅松筠庵为其撰联:

燕市宅依然,三疏共传公有胆;

钤山堂尚在,十年不出彼何心。

为当年这段公案留下了笔墨记载。 清代的文人很善于用联语表达自己的政治见解。 如一八九四年慈禧太后六十岁生日那天,正巧日军侵占大连,前方败讯如雪片飞来,而慈禧却照样灯红酒绿,大宴群臣。 当时,爱国志士在城门贴出抗议对联:

台湾省已归日本;

颐和园又搭天棚。

万寿无疆,普天同庆;

三军败绩,割地求和。

语言犀利,极尽嘲讽之能事,在历史上留下了重重一笔。 又如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中国作为战胜国却受到战败国的待遇, 而北洋军阀的代表还准备在和约上签字,为此北京学生组织了示威游行,打出了一副对联:

卖国求荣,早知阿瞒遗种碑无字;

倾心媚外,不期章惇余孽死有头。

矛头直指亲日派卖国贼曹汝霖、 章宗祥。 再如一九一七年九月康有为为袁崇焕祠堂所撰联:

其身世系中夏存亡,千秋享庙,死重泰山,当时乃蒙大难;

闻鼙鼓思东辽将帅,一夫当关,隐若敌国,何处更得先生。

将明末爱国将领袁崇焕因敌人反间计遭诛的史实,及作者对现实国家前途,民族命运感到茫然的心情, 融于联中, 以联记事,以联纪史。 以上几例证明,重大历史事件为京联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 而这些事件又以对联为载体,得以流传当时,播于后世。

三、京气儿

这里讲的『气儿』,就是风气或者气势。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 风骨篇》中讲道: 『《诗》总六艺,风冠其首,斯乃化感之本源,志气之符契也。 』译成白话就是: 『《诗经》有六种体例(风、赋、比、兴、雅、颂),居首要地位的就是风。 这是教育、感化的源泉, 是诗人感情、 气质的依据』。《诗经》中有大约一半作品,称为『国风』。这些『风』,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风貌。笔者认为,『风』应该看成是一种气派。北京是六朝古都,又是南北文化的交汇处,历来就是政治文化中心。无论作为帝京还是新中国首都,从北京发出来的声音,具有雷霆万钧之力,这声音,这气势,日益受到整个社会乃至全世界的重视。

对联是汉字文化的灿烂结晶, 具有其它文学体裁不可替代的独特性。 明清以及民国时期是它发展的鼎盛时期, 这一时期在北京创作、流传过的对联,具有不能移植到它处的特点。从艺术形象上看,这些对联大多具有冠冕堂皇、典丽繁缛的官方特色,而且属对工整,技巧性很强,具有一种官家之风或称为大家之风,即使是民间联,也常常受这种风气的熏染而显得大器、雄奇。历史上许多京联具有这一特点。 如故宫皇极殿联:

皇图盛际阳春,观苍驾日升九照;

帝座高临北极,庆紫垣星拱端居。

再如紫光阁联:

干羽两阶崇礼乐;

车书万里集冠裳。

气势宏大, 尽显人主威风。 这样的对联,只有在帝都出现。又如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旧居『莽苍苍斋』联:

家无儋石;

气雄万夫。

出句平平,对句却如奇峰突起,拔天盖地。 爱国志士的豪情、气势跃然其上。 这副联,如果诞生在外地,绝对不会流传得那对样广,具有那么大的影响力。就是行业联,出现在北京的, 在气势上也与众不同。 比如,旧时前门内东城根人参局的嵌字联:

人居化日光天下;

参自清河上党来。

『化日光天』,仅数字,就已点出京师特色。再如旧时草厂胡同有家馄饨铺,兼卖汤圆, 室悬一联:

宇内江山,如是包括;

人间骨肉,同此团圆。

上联切馄饨,下联切汤圆,『包括』、『团圆』皆语意双关,用词极妙。咏小物,偏从大处落墨,口气不同凡响。

当代京联也不乏例证。 如一九八八年春节征联获二等奖的一联: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英雄,问尧天舜日, 秦宫汉月, 乃至魏晋唐宋元明清, 历代帝王, 哪个见今朝空前盛世;

小燕南来,风吹皱一池春水,看翠草晴川, 碧海丹霞, 纵然赤橙黄绿青蓝紫, 诸般颜色, 谁能描当时美妙江山!

再如一九九八年延庆县『八达岭杯』获奖联:

越岭登峰,奔腾万里,唤醒巨龙,此为点睛处;

铺花簇锦,光耀九天,引来丹凤,谁是吹箫人?二零零五年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盛世大联欢』的主题联:

上下五千年,繁荣盛世庆今日;

纵横九万里,锦绣中华兴未来。

这些联无不具有气魄宏大的特点。 长联如是,短联亦显此风。 如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六十周年征联的一等奖作品:

伟论一篇,清风四野;

繁花六秩,盛誉千秋。

十六个字显出大器, 不凡。 不仅咏颂联,就是挽联也亦如此。如张伯驹挽毛泽东联:

覆地翻天,纪元重开新史;

空前绝后,人物且看今朝。

就把毛泽东的丰功伟绩和作者的崇敬、哀挽之情,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字里行间,透出高屋建瓴之势。

四、京味儿

这里的『味儿』,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趣味儿; 一是韵味儿。 一个涉及民俗问题; 一个涉及语言学问题。先说趣味儿。多年来,北京保存着独特的民风、民俗。 这里有造型奇特的民居四合院; 有享誉中外,集歌舞、音乐、武打、美术于一体的京剧;有记录各时代、各民族生活特色的民俗和传说。这些文化遗产别有趣味儿,有着明显的北京印记。 如旧时描写风土人情的民俗联:

帮忙儿做饭,揪片儿、擀皮儿、炸春卷儿;

熬夜儿过年,弹球儿、猜闷儿、跳皮筋儿。

语言俏皮,生动有趣,其所述过年做的事儿,非北京所不能有。 再看据说是京剧名旦梅兰芳先生的自撰联:

看我非我,我看我,我也非我;

装谁像谁,谁装谁,谁就像谁。

写得既幽默风趣,又符合演员实际情况,读来让人忍俊不禁。 民初京剧女演员金玉兰家寓宣南,一天在前门外某戏楼演《玉堂春》,染时疫而殁,文人易顺鼎撰联挽之:

《玉堂春》竟作尾声,者回宣武城南,真个曲终人不见;

《广陵散》今成绝响,若过正阳门外,只余花落水流红。

此联出句实写,对句虚写,极见映衬之妙。『曲终人不见』『花落水流红』化用成语自然,恰到好处,于字句之中见趣味。

所谓『韵味儿』包括两方面。 一是声韵。 多年来,诗词、楹联所凭藉的声韵大抵是平水韵,遵循古声,包含许多入声字,如『节』字读成短促的『姐』音; 『国』字读成『果』,对于北方人特别是北京人来说,有些不大习惯。古声对联让北京人一念,抑扬顿挫显不出来,破坏了原有的音韵美。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推广的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是以典型白话文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语标准语。 用『阴平、阳平、上声、去声』新四声来写楹联,符合北京人的语言习惯, 写出的作品读来琅琅上口,很有节奏感。可以说北京人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当然,我们并不排斥古声韵。 只是觉得新四声更符合北京人的语言习惯,更容易为青年人所接受。

韵味儿的另一个方面是北京语音有儿化韵,如十三道辙里的小言前儿(腊八儿、栅栏儿)、小人辰儿(树枝儿、果汁儿、针鼻儿)等。 有些对联使用了儿化韵,作品便显得纤巧、活泼。 可能这是北京人的专利,其他地区的方言没有儿化韵。二零零三年《北京楹联》刊登的张引先生的两例出句:

东兴隆,西兴隆,东出西去,东西盈店倍兴隆。

撰句者特别指出,出句中的『倍』,应读成『倍儿』,方显出京味儿。

五营门, 六营门, 五六点钟想路通车畅——没门。

句中的『门』,念成『门儿』,才有味儿。二零零二年北京大三元酒家和北京晚报举办的中秋征联,一等奖作品更具典型性:

在早没辙过八月节且到商店前脸儿听小五义;

而今有幸能一年里常来故宫后身儿吃大三元。

『前脸儿』『后身儿』都是典型带有北京土语的词,加上儿化韵,增强了作品的感人力量。

楹联作品是其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的艺术反映, 基于北京在历史和现代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北京楹联应该站在历史的潮头,努力反映现代生活,歌颂真善美,为其他地区的楹联起到表率作用。

猜你喜欢

楹联对联北京
北京,离幸福通勤还有多远?
北京春暖花开
北京的河
楹联牌匾上的典故
巧出对联
北京,北京
孔府的年节楹联
徐州广化寺楹联赏析
我国第一部纳入正史的楹联艺术志《山西省志·楹联志》太原首发
贴对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