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
——读范诗银《响石斋诗词》有感

2015-11-14刘庆霖

心潮诗词评论 2015年6期
关键词:首词天地百姓

刘庆霖

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

——读范诗银《响石斋诗词》有感

刘庆霖

电影《一代宗师》有一句台词:“习武之人,达到最高境界,要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按我多年的体会,写诗也一样,创作的最高境界依然是“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近日读范诗银《响石斋诗词》,更加验证了我的这一想法。下面就以范诗银诗词为例,谈一谈这个观点。

一、见自己

见自己,总的要求是写出个性。具体可分为三个方面,即职业特点,时代特色,个人风格。这几个方面在范诗银的诗词中体现的都很明显。

首先说职业特点。一个诗人,不一定要求他全部写和自己职业有关的诗。因为,一个优秀的诗人,他所涉猎往往极其广泛,作品的面也就相对博杂。但他也一定对自己职业内的事最熟悉。按照诗词来源于生活的规律,他就应该更多地关注自己的职业,书写与职业有关的人和事。范诗银在部队工作30多年,他的军旅诗,便是诗中最主要的部分。例如:

一声珍重天涯路,一曲长歌冰几戽?送君又在海西头,还是那年挥泪处。荒芜古道将军墓,日月边关裁梦薄。莫询明早出操无,星满雪刀霜满树。

(《玉楼春·送战友复员》)

这首词写送老兵复员。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一年一度的老兵复员是最普通也是最让人动情的时刻。词的语言虽然浅显,但感情浓厚,意象饱满,造境独特,催人泪下。“送君又在海西头,还是那年挥泪处”,有横向的场面,也有纵向的历史;“莫询明早出操无,星满雪刀霜满树”,成吨的战友情感,成吨的军人责任都在其中,读后久久不能释怀。应该说,这首词写出了军人的职业特点。像这样表现军人职业特点的作品,他的诗词中还有很多。如《南歌子·题戎装旧照十五首》、《浣溪沙·夜哨》、《赠战友二首》、《十八番霜剑寸心弹》等等。他的《响石斋诗词》中,只“霜旌漫卷”这个栏目就收入80多首军旅诗词,其它栏目也有军旅内容的表现。我们说,这样带着职业特点的作品愈多,愈能体现作者的个人风格。

其次说时代特色。诗的时代性不是可有可无的,它是关系到诗人的思想情感是否脱离现实生活的问题。然而,时代特色又不是故意往诗词上贴“时代标签”,而是自然而然地在诗中反映现实生活。因为真实的现实生活本身就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例如:

斜剑穿花,骤风逗雨,霎时宇静天阔。笑翻绿树红墙,还有那轮明月。银星缀满,却羞得、半天星灭。此夜里、家国情怀,两袖泪双襟雪。未辜负、盈腔热血,未慢待、入瞳精铁。已将平日心思,酿熟应时狂悦。晴穹有约,东南望、补圆修缺。碧水深、缚住苍龙,续就了英雄说。

(《东风第一枝·英雄营传说》)

这首词写某导弹某营曾经多次击落台湾的外号“黑寡妇”的美制U2间谍飞机之事。“斜剑穿花,骤风逗雨,霎时宇静天阔。笑翻绿树红墙,还有那轮明月。银星缀满,

却羞得、半天星灭。”文字中流露出英雄营的指战员们,以及“绿树红墙”里的领袖们,在打下敌人侦察机后的喜悦。完全是现代人的思维,现代人的情感,现代人的语言。

时代特色就是要求诗词的风格,诗词的情调,诗词的语言都要与当代人相通,不能有太多的隔阂。

其三说个人风格。个人风格是“见自己”的关键所在。有些人认为个人风格首先就是在作品中出新、出奇。这是个误区。写出个人风格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是继承。这一阶段要老老实实学习前人的诗词经典,反复研究前人诗词的意境、韵味、语言、格律以及他们的思想修养、思维方式、创作技巧等,这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庄子在《逍遥游》中讲述人生和艺术成长的四个层次”,即“待风”、“乘风”、“背风”、弃风”。他列举的是鲲化为鹏并“扶摇而上九万里”的故事。其中“待风”的过程就是继承前人经典的过程。“待”不是消极等待,而是积极成长自己、丰富自己,是要让“鲲”长出翅膀,化而为“鹏”。即庄子所说的“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这样,当“风”到来之时,才有本事“扶摇直上”进入“乘风”阶段。然而,要把诗写出个性,只完成待风”和“乘风”是不够的。这一阶段虽然也积极地成长了自己、丰富了自己,但毕竟还要借前人或他人之力,不是完全意义的自我成长。真正形成个性,还要完成“背风”和“弃风”。我们来看范诗银下面这首词:

望海潮·长缨在手

目抚辽宁舰,长缨在手豪气干云,百年耻辱当始此而求雪。

沧旋重碧,风回崩雪,流光摇乱空瀛。云拍月舷,辉分玉翼,襟边掸落鸥鸣。放眼问苍冥。自汀州路上,岷雁秋声。算百年来,神州几度寄长缨。晨星顾盼华庭。向青荧亮宇,镜水蓝泓。飞燕箭穿,吹虹笛远,起锚恰是新晴。南海又东溟。缚刨花苍狗,弄景苍鲸。谱得弦歌高奏,喷泪洗心旌。

范诗银这首词用的还是形象思维,但却有个人独特之处:一是精彩的意象铺排,几乎每一句都有一两个意象。如“晨星顾盼华庭。向青荧亮宇,镜水蓝泓。飞燕箭穿,吹虹笛远,起锚恰是新晴”。二是意象虽密却俨然有序,没有杂乱之感。如“南海又东溟。缚刨花苍狗,弄景苍鲸。谱得弦歌高奏,喷泪洗心旌”。三是意象新而纯厚,没有轻浮之感。如“沧旋重碧,风回崩雪,流光摇乱空瀛。云拍月舷,辉分玉翼,襟边掸落鸥鸣”。不难看出,诗银的词吸取古人营养较多,尤其是受姜夔、吴文英影响较大。但他又能从古人词中脱出,用其手段而不用其风格;用其结构而不用其情调。也许,这就是庄子所谓的“背风”、“弃风”的开始吧。

二、见天地

见天地,总的要求是有洞察天地之心。具体说是要透过一层看事物,变现实生活为艺术生活,能够与大自然沟通和对话。

首先,说透过一层看事物。诗人在观察事物时,要眼视之,心思之;眼视其表面,而心思其本质。例如,雪化成水是一种现象,而雪化成水的本质是春天就要来临。所以,诗人只看到雪化成水是不够的,更应该看到“雪化成了春天”。如:

无边绿影,碎梦凭君整。一举冠云簪日饼,赢得悠哉淡定。当时携手同行,几多相继凋零?千载依稀昨日,回头莫负三生!

(《清平乐·千年树》)

这首词上片写远瞻千年大树:“无边绿影,碎梦凭君整。一举冠云簪日饼,赢得悠哉淡定。”因奇思而现奇景,可以说是想落天外;下片借述千年大树的历史,写自己所愿:“当时携手同行,几多相继凋零?千载依稀昨日,回头莫负三生!”亦树亦人,一语双关,可以说是余味无穷。这就是透过一

层看事物的结果。只有透过一层看事物,才能在普通事物中看出更多的诗意。

其次,说变现实生活为艺术生活。我曾经写过一篇诗评,题目是《诗是生活的审美超越》,我认为诗来源于生活,但要高于生活,要变生活现实为艺术现实。如:

曾与蓝天约好,碧云知道。念肠百转此一生,空守得、青山老。常恋大山怀抱,鸟鸣争诮。泪花万卷最无情,向沧海、几声笑?

(《一络索·雨林藤瀑》)

一首小词写“雨林藤瀑”。应该说这是一首咏物之作。这类诗词的最高境界就是“不即不离”。“不即”是要求不能太像,太像了就难以有寄托;“不离”是要求不能太远,太远则失去咏物之本像。诗银这首词恰在不即不离之间,让人感到句句在说“雨林藤瀑”,又句句在说人生,句句都写作者本人。首句“曾与蓝天约好,碧云知道。”达到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之妙境;尾句“泪花万卷最无情,向沧海,几声笑?”让人有云开万里,思接千载之感——景耶,境耶,情耶,俱在其中也。我们说,这是生活的审美超越,是生活和艺术的完美结合。

其三,说能够与大自然沟通和对话。诗人的心灵是一面镜子,要映出天地之景,天地之情,天地之理。“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许多人只知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好,却不知好在哪里。其实,就是诗人白居易有洞察天地之心,说出了大自然千古不灭之规律。像龚自珍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也是同理。艺术表达的不仅仅是主体意识,也不仅仅是客观的自然,而是人与自然的一种互动关系。诗人要细心观察,用心灵与大自然沟通,发现其中的奥妙,并做到与大自然对话。如:

欲卷半寰紫,却放一穹明。谁怜千里澄澈,谁落又谁升。已许多情不老,便有清晖无限,亘古自阴晴。浓淡扶疏影,凌乱碧波横。阴晴日,圆缺月,灭明星。湿光流韵,偏向闲朵那边行。镜洗平波印美,眉蹙飞云传恨,何叹梦难成!也阅斑斑点,相与认新生。

(《水调歌头·赋天地人示子帆》之一)

这首词的题目是“天”。在我看来这是亘古最难写的题目之一。因为天乃大象无形。同时,天又奥妙神秘,无人真正读得懂,更不用说用一首诗词来描绘它。然而,范诗银做到了,而且还写得有趣、有味、有思。此词大体可以分为三段:整个上片为第一段,总括了天之色彩,天之运动,天之永恒,天之阴晴,天之变化。第二段从“阴晴日”开始,到“偏向闲朵那边行”结束,具体描写日、月、星、光、云等。第三段从“镜洗平波印美”开始,直到结尾。主要写人在“天”之中的感受。这里包涵了爱、恨、希望、死亡和新生。整个词试图描绘天体,又试图与天之对话和沟通。读之,不禁令人想起东坡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之词。仿佛大自然有了生命和思维,能够与作者对话交流。

三、见众生

见众生,总的要求是书写百姓生活。具体也可分为三个方面:关注百姓,书写他们的真实生活;存悲悯之心,代百姓立言;从小我走向大我,以天下苍生为己念。

一是关注百姓,书写他们的真实生活。不应讳言,一些诗人只是关注自己的生活和情感,对百姓生活关心的不多。我们不能说这样的诗人做的不好,但我们说优秀的诗人总是有社会责任感的,他们应该在书写自己生活和情感的同时,关注百姓情感,书写百姓生活。这一点,诗银做得很不错。例如:

春天不是读书天,琢句无端付少娟。

百啭听来陈五味,为谁一笑度新年?

(《除夕歌女》)

这首小诗写一个“除夕歌女”。语言平实,通俗易懂。然而,却发人深省,感人至深。作者在除夕万家团圆,欢度春宵之际能通过一个歌女的歌声听出“五味杂陈”,想到“为谁一笑度新年”。这让我联想到一副春联。古时候有一位书生看到别人燃放鞭炮,欢天喜地过大年,而自己不但买不起鞭炮,甚至连一顿饺子都吃不上。于是,他在自家门上贴了一副对联:“咦,哪里放炮;噢,他们过年。”这是生活无奈后的自嘲自讽。当然,也能透出那个朝代的社会差别。诗银这首诗的可贵之处在于他自己的生活是美好快乐的,在自己欢乐之时想到他人的不快乐。我们说,这种自觉地关心、关注百姓生活,是诗人的优秀品质,也是诗人的责任。百姓需要我们诗人去为他们写诗。何况,我们诗人也是百姓中的一员。

二是存悲悯之心,代百姓立言。西方美学把诗人说成是“代神立言者”。若从诗学和美学的角度来看,也是有其道理的。然而从文学的意义来讲,诗人应该是“代百姓立言者”。李绅的“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悯农》),能够千古流传,脍炙人口,就是因为它说出了老百姓想说而没有说出的话。我们未必能做一个代百姓立言者,但却应该存悲悯之心,经常从百姓的视角去观察人和事。如:

剑弹北国闲风悟,莫遣周郎顾。漫天雪舞早春寒,梦里愁思催泪碧云天。青岚碧野情难许,难写牵心语。岭南千里死春花,怯上戍楼高处看归鸦。

(《虞美人·忧南方雪灾》)

苍天不惜苍生酹,城城血、川川泪。万枝千叶苦声声,多少离魂枯卉!云边星暗,眼前心痛,长夜无人寐。繁华几载灾相被,北山雪、西江水。多情风物本温柔,毁我妖娆娇媚!兴邦多难,长途人在,红日青峰翠!

(《御街行·汶川地震》)

这两首词一个是写“南方雪灾”,一个是写“汶川地震”。两件事都是近些年我们国家发生的大事,都是牵魂动魄的涉及百姓生活、涉及百姓生死的大事。两首词都表现了苍天无情人有情的意象和主题:“青岚碧野情难许,难写牵心语。岭南千里死春花,怯上戍楼高处看归鸦”;“万枝千叶苦声声,多少离魂枯卉!云边星暗,眼前心痛,长夜无人寐”。不但催人泪下,也让人感到诗人之心,此时与百姓之心同频共振。诗人的情怀应该是家国情怀,是百姓情怀。百姓所想,诗人要去想;百姓所愿,诗人要去写;百姓悲苦,诗人要去倾诉。我认为,站在老百姓的立场,在诗中说真话,就是代百姓立言。

三是从小我走向大我,以天下苍生为念。这须要人生境界的升华、再升华。为什么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和吉鸿昌的“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等诗句能够在所有人的心里产生共鸣?就是因为他们的境界得到了升华,用鲜血和生命奏出了人间最美的乐章。当然,“见众生”不一定都要像他们一样,用鲜血和生命来写诗。像杜甫那样,在自己的茅屋被秋风吹破之时,依然想到“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就是一个见大我、有大爱的诗人。我相信,我们每个诗人都在努力地从小我走向大我,诗银也是这样。例如:

何个俊雄子,不昵小於菟?晶莹珠泪轻滴,牙语唤亲濡。百日捉来书卷,总角诗声朗朗,秀眼吊平无。一蹴海门上,帆挂大洋孤。路当直,学当富,识当殊。龙沙堪卧,舍向家国此头颅。小小寰球谁掌,种种繁华过尽,奋举俩青雏。信矣弄潮手,笑看乱云舒。

(《水调歌头·六十初度三首》之三)

这首词是作者写给儿子的。上片刻画了儿子幼时可爱的情态,粗线条地回顾了儿子求学生涯。下片则深情地对儿子寄予厚望:走正路、富学识,报效祖国。最后以“信矣弄潮手,笑看乱云舒”,激励儿子充满信心,沿着正确的方向向前走。这虽是写给儿子的嘱托,但已从侧面反映出诗银自己已由小我走向大我了。其标志就是由衷地深爱自己的国家,随时都可以为国家付出自己的一切。诗银曾经在空军机关任干部处长十年,自己的许多战友提拔当上了将军,而他这个管干部的干部没有“近水楼台先得月”。最可贵的是退下来以后没有一点怨言,不发一句牢骚,反而对自己的未来充满希望,决心在另外一个领域继续为军队、为国家奉献余生的能量。这一点,从他写的《精忠之赋》长诗上也能验证。这首250行的长诗,他酝酿了十几年,又集中精力创作了一百多天。按他自己的说法是:“体会过热血奔流,流淌过涟涟热泪,感到过胃的抽缩,摔断过圆珠笔,兴奋、激动、难过、愤怒的情绪难以自已。”而且是“随着英雄走完可歌可泣的艰难历程,自己的心灵也得到了净化和升华。英雄不死,永远活在心中!至今想来,陪着英雄的这个夏季,是我有生以来最幸福而最难忘的一段时光。”可以说,诗银写精忠报国的英雄岳飞,倾注了自己的一腔热血,也体现了他爱国主义的情怀。爱国,是中国男儿最优秀的品质之一,是由小我走向大我的集中体现。

“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是诗人的最高境界,是艺术境界,也是思想境界。要做到这些,诗人就要有个性、有悟性、有大爱。这绝非是一时半时之功,是诗人应该穷其一生之力去追求的境界。

(作者系《中华诗词》副主编)

猜你喜欢

首词天地百姓
不让百姓撇嘴骂
神回复
百姓身边的守护者
百姓看家“风”
宋高宗的眼力
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
会员天地
交友天地
会员天地
《诗词曲五首》(选二)阅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