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怎样给中学生讲对联

2015-11-14浙江

对联 2015年6期
关键词:对偶对联学生

□浙江 董 鸥

什么是对联?对联与对偶是什么关系?对联有哪些种类?怎样才能对好对子?对于今天的很多中学生而言,这些都还是问题,作为语文教师,有必要向他们做一番讲解。

不过,怎么讲很重要。泛泛而谈难有收获,理论至上又容易乏味;有序、有例、有学生参与,才是我们应该遵循的原则。大家知道,追求上下联之间的对称美、变化美、音韵美是对联的特点,其中尤以对称为最,因此不妨先从对联与对偶的关系入手,讲讲对联的对称美。

关于对联与对偶的关系,有的学生以为两者并无差别。这种看法是非常错误的,对偶是一种修辞,它是句与句之间所呈现出来的对仗关系,而对联则是一种独立运用的双配式文学样式,以楹联等形式存在,它们属于两个不同的范畴。譬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只有脱离了杜甫的《绝句》被独立使用,才能称为对联;否则,只能是构成对仗的两个句子而已。

绝大多数的对联极力追求对称美,这就与对偶在字数、结构、词性、意思等四个方面的要求非常一致,这样的对联似乎就是对偶语句的独立运用。其实这种观点同样存在不少误区,不说别的,对联的对称美远非一般的对偶可比,这表现在结构、词性、用字、修辞诸多方面,短联尤其如此。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对联的这些特点,不妨先尝试让他们对一些短联,从出错和纠错中提高认识。

我以“李白”为上联(古声)或下联(新声)索对,不出所料,不少学生不假思索对以“杜甫”。其实,“李白”与“杜甫”虽同为名词,以姓和名来划分结构也相同,但“李”是植物,“白”是色彩,“李白”于是又构成了主谓,上联中藏着这些机关,仍以“杜甫”对之,显然未解其中的趣味,不如“艾青、萧红、柳青”来得更妥。借助这个例子,教师可以讲讲好的对联上下联从整体到局部结构都要相同,而且不满足于词性相对,还努力做到小类相对。

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以杭州名菜“西施舌”为下联索对,学生很快对以“东坡肉”,这就很工整了。上下联之间不但菜名对菜名,偏正对偏正,而且“东坡”“西施”皆为人名,而“东”和“西”又同属方位。我再以“斗牛士”为上联索对,学生对以“牧马人”和“飞虎团”,结构和词性都十分贴切。且“牛、马、虎”皆属动物。

所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尝试对一些短联,难度不大,却是很有意思的实践活动,不但培养了兴趣,锻炼了能力,也加深了对对联的认识。当学生有了一定的基础之后,逐步增加出句的字数和结构的复杂性,增加对对子的难度,这符合循序渐进的原则,也是古人教孩子对对子时常采取的策略。

除了对对子之外,鉴赏妙联也是认识对联的有效方法。试举古之短联如下:

墨;泉。

月圆;风扁。

马齿苋;鸡冠花。

独角兽;比目鱼。

长联如: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这些在结构和用词上堪称对联对称美的范例。

对联对称美的表现是多方面的,相对于字数、结构、词性和意思四个方面,上下联之间在用字和修辞等方面的求同与和谐就更有讲究。既然如此,不妨从一些“绝对”入手,对难度先秘而不宣,让大家通过观察自己去发现。

譬如,“烟锁池塘柳”一句至今尚无妙对,而老农的“一担重泥拦子路”竟然难住了江南才子唐伯虎,“月照纱窗,个个孔明诸葛亮”又使对联行家纪晓岚向妻子俯首认输,它们究竟难在何处呢?学生从结构、词性等入手,觉得并无不凡之处,最终恍然大悟:“烟锁池塘柳”五个字的部首构成金木水火土五行,老农的“一担重泥拦子路”看似写实,其中“重泥”谐音“仲尼”,“子路”语意双关,而“月照纱窗,个个孔明诸葛亮”,后句中不单有“月照纱窗”之效,又巧妙地嵌入了人物的姓氏和名字。

这个时候,教师必须明确告诉学生,极致追求对称是工对的最大特点,它不仅表现在字数、结构、词性、意思四个方面,还包括上下联在用字和修辞上的求同与和谐。上述这些对子之所以能难住高手,就是由于出句者处心积虑地设置了种种机关。

为了让学生能更真切地感受到这一点,我分别以下面两句为上联索对。

龙游龙海;

过桥品过桥米线;

“龙游龙海”,既可以理解为两个地名并列,也可以看作主谓宾结构,而“龙”字在第一、三字位两次出现;“过桥品过桥米线”呢,属于两个动宾构成的连动,其中“过桥米线”又为偏正,而“过桥”在一二和四五字位两次出现,这些就是两者的机关所在。学生们经过一段时间的苦苦思索,给出了不错的对句,前者如:

虎跑虎丘。

凤庆凤山。

鹤庆鹤峰。

等等,后者如:

上岛喝上岛咖啡。

对联的机关何止这些,几乎所有的修辞都可以运用在对联上,成为上下联共同遵循的要求。因此,应该适时举一些实例,使学生们的认识由点到面,更为真切。譬如:

夸张

声驱千骑疾;

气卷万山来。

比喻

得好友来如对月;

有奇书读胜看花。

拟人

绿水本无忧,因风皱面;

青山原不老,为雪白头。

借代

伤心夜雨蕉窗,点半盏寒灯,替诸生改之乎者也;

回首秋风桂院,剩一枝秃笔,为举家谋柴米油盐。

双关

因荷(何)而得藕(偶);

有杏(幸)不须梅(媒)。

顶针

一心守道,道无穷,穷中有乐;

万事随缘,缘有份,份外无求。

回文

雾锁山头山锁雾;

天连水尾水连天。

引用

采菊东篱下;

读书秋树根。

对比

宰相合肥天下瘦;

司农常熟世间荒。

析字

丶水冷酒,一点两点三点;

丁香花,百头千头萬头。

嵌字

燕山磊落;

夜话千秋。

层递

坐,请坐,请上坐;

茶,敬茶,敬香茶。

倒装

不明才主弃;

多故病人疏。

反问

少目焉能识文字;

欠金安可望功名。

反复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设问

何物动人?二月杏花八月桂

有谁催我?三更灯火五更鸡

排比

沧海日,赤城霞,峨眉雪巫峡云,洞庭月,彭蠡烟,潇湘雨,武夷峰,庐山瀑布,合宇宙奇观,绘吾斋壁;

少陵诗,摩诘画,左传文,马迁史,薛涛笺,右军帖,南华经,相如赋,屈子离骚,收古今绝艺,置我山窗。

……

有时,上下联也可以合作使用某一种修辞,最常见的有对比、设问等。

对比

青山有幸埋忠骨;

白铁无辜铸佞臣。

设问

洞庭八百里,山茫茫,水淼淼,大主考从何而来?

巫山十二峰,烟霭霭,雾腾腾,老神仙自天而降。

设问

昨日偷桃钻狗洞,不知是谁?

他年折桂步蟾宫,必定有我。

仿拟

妹妹我思之;

哥哥你错了。

错综

袁世凯千古;

中华民国万年。

出句者设置机关,对句者得先识破机关,然后方能设法应对。除此之外,出句者往往还要占你便宜,对句者必须还以颜色,至少在气势上不输对手,这其实也是对联对称美的一种表现,教师可以适当做点补充,讲讲这方面的故事。

据说,一日苏轼与佛印同游,忽见河边一狗正叼着骨头,东坡抛出上联:

狗啃河上骨;

“河上”谐音“和尚”,这分明是借实景揶揄佛印;只见佛印不动声色,把苏轼的诗稿丢在河中,随口对曰:

水流东坡诗。

这里“诗”谐音“尸”,“水流东坡诗”实为“水流东坡尸”。佛印创设情境,目的就是为了对句言有所据,且能机关相应,气势上又不输东坡。

有时,教师甚至可以让学生参与到故事中来,譬如,解缙幼时去见京城来的官员,对方以“小孩儿两腿木耳”出句戏弄,解缙抬头发现对方年老,满脸麻子,该如何还以颜色呢?

……

讲完了对联的对称美,算是完成了对联讲解的重头戏。在轻松愉快的对联学习中,学生也巩固了词性、句子、修辞等方面的知识。尽管如此,教师还得向学生讲讲对联的其他特点,诸如变化美和音韵美。这些内容超出了对偶的要求,最易被学生忽视,因而讲解的价值也还是存在的。为了达到更好的效果,讲解时仍要做到有序、有例、有学生的参与。

对联的变化之美主要表现在不用无规则“重字”(上下联之间用字重复)和反对“合掌”(上下联存在意思相同的现象)上,先就讲讲上下联之间不用无规则重字。我以故事开头,讲了讲下面一句:

三光日月星。

这竟然难倒了众才子,这真是一件怪事。学生们已经有了结构意识和结构分析能力,知道“三光”即“日月星”,总分而已,有何难哉?当我告诉它们上下联之间不能出现完全相同的文字之后,他们一下子明白了应对之难,冥思苦想而不得,这时我讲出故事的结局,苏轼以下句对之:

四诗风雅颂。

“风雅颂”明明三类,何以称为“四诗”?原来“雅”分大小,因而《诗经》可称“四诗”,这两句简直可算作天造地设的一对,苏轼的博学也着实让学生们佩服。这个故事效果不错,但加深印象还需要大量的例子为佐证,这一点无需赘述。

对于“合掌”,学生可能第一次听说,但一经解释,大家都很快接受了上下联之间反对“合掌”的观点。不过,不能在此止步,合掌的对立面就是变化,我们应该顺势讲讲上下联之间在内容上如何分布,才能各有侧重又相得益彰。

出句对句各有其主,上下联各有一个中心,做到这一点并不太难。譬如:

东坡肉;

西施舌。

独角兽;

比目鱼。

宰相合肥天下瘦;司农常熟世间荒。

满院松风,钟声隐隐为僧舍;

半窗花月,鹤影依依是道家。

有时,一个作者需要独立创作一副对联,上下联往往服从于一个中心,如一人、一事、一景、一物、一节,甚或一横批,这时,合理布局就显得尤为重要。

楼观沧海日;

门对浙江潮;

此联取日与潮两点写就杭州一地之风光。

藏古今学术;

聚天地精华。

此联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表现图书馆收藏之丰富。这些都是我们学习的范例。

除了学习,实践也很重要,我们可以给个命题,让学生拟出完整的对子。这样的命题应该是大家比较熟悉的对象,譬如传统节日、知名人物、名胜古迹、常见店铺、熟悉职业等。活动虽小,这又何尝不是一次侧重谋篇布局的写作训练呢?

讲完了变化之美,接着还应该讲讲对联的音韵美。它既表现在某些对联运用同音异字或同字异音,造成音韵上的异趣。如:

无山得似巫山好;

何叶能如荷叶圆。

这也表现在上下联之间讲究声音对仗,即声调的平仄配置要合乎对仗的规则,“平对仄,仄对平”,且现在对联规定,对联不论长短,上联总是以仄声作结,下联总是以平声收尾,极少例外。这一点光说不练不行,除了通过古今妙联得到认证之外,还可以通过上下联的定位训练来加以巩固。譬如,我们可以鼓励学生将下列六句诗组成三组对联:

①三山半落青天外

②江流曲似九回肠

③芳草春来依旧绿

④林树重遮千里目

⑤老梅时到自然红

⑥二水中分白鹭洲

只要了解对联的对称美,就知道①与⑥、④与②、③与⑤构成对子。但要分清其中的上联和下联,就非了解仄起平收的音韵特点不可。

在对称美、变化美和音韵美之外,教师还应强调浑然天成是对联的另一大审美标准,无论是出句还是对句,都反对生造,有时为此牺牲部分的工整,仍不失为一副好联。如:

采菊东篱下;

读书秋树根。

但得夕阳无限好;

何须惆怅到黄昏。

最后,教师不妨介绍一下对联的种类和对仗的种类。对联的种类以内容和功用来划分,不一而足,其中春联、婚联与我们生活的关系尤为密切专门作些介绍,可以让我们的对联教学更接地气,更具实用价值。了解对仗的种类则既有利于鉴赏对联,也有利于创作对联。对仗的种类除了常规的正对、反对、流水对之外(不讲隔句对,是因为它与正对等不是按同一标准划分出来的概念,外延交叉,当所隔句子在两个以上时,隔句对之名又显尴尬),还可以介绍以下两副无情对:

张之洞;

陶然亭。

三星白兰地;

五月黄梅天。

还有以下为代表的无情对:

一二三四五六七;

孝悌忠信礼义廉。

这些与常规的对仗呈点线式对仗不同,它们分别属于点式对仗和线式对仗,认识这些另类的对仗,既丰富了大家的对联知识,也会给对联学习增加不少趣味。

给中学生讲对联,普及了对联的知识,展现了对联之美对联之趣、对联之智,培养了学生对对联的喜爱,这何尝不是弘扬国学的一种手段?此外,通过鉴赏和创作对联,还能丰富学生的知识,提高他们的能力培养他们的情趣,作为语文教师,何乐而不为呢?

猜你喜欢

对偶对联学生
品味对称之美
巧出对联
赶不走的学生
贴对联
例析对偶式在解三角问题中的妙用
怎样利用对偶式处理高考解几问题
学生写话
解缙二改对联
聪明的学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