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学发展视野下的文学史编写
——以《世界文学史》为例

2015-11-14邵思巧

世界文学评论 2015年1期
关键词:流派文学史作家

邵思巧

文学发展视野下的文学史编写

——以《世界文学史》为例

邵思巧

内容提要:鉴于本世纪国内外有大量文学史的教材或者读物的出版,我们不得不对文本本身进行一些辨析和取舍,而20世纪80年代始,由苏联高尔基世界文学所编撰的九卷本大部头为国内学者所关注和重视,一部由苏联学者在上世纪编撰的文学史褪去了商业盈利的浮躁,也没有走教条主义路线。这套世界文学史的长远意义在于对整个文学史的精确梳理,它所带来的在文学发展过程中的一部鸿篇巨制般的影响于比较文学学科的发展也产生了不可小觑的推动作用。

文学史 编写 文学发展 文学流派 文学网络

文学史的编写向来不可能有一种最为理想的方式,也不能有一种最为统一的方式,如果全世界都按照一种方式去编写文学史,那么对问题的认识就不可能繁盛发展,所有的思想也就只能流于千篇一律,那样文学史的编写和研究也就走向了消亡。由于文学史的编写目的和对象的差异性,编写一部文学史的目的最终还是取决于阅读对象的不同,由于人们的受教育程度不同,接受程度不同,编写文学史面对的可能是高校的研究人员,也可能是有更多层次的普通社会读者,但其编写离不开对文学史的真实面貌的反映。高尔基世界文学所编写的《世界文学史》(九卷本)从数量上来看,足以反映编者对文学的史的梳理的内容之丰富,书本目录覆盖面之广超越了一般读者的需求量,达到了研究者所需要的程度之深,浩繁的内容离不开精深的思路,这让我们不由得想走进去仔细探究其编写的优势之处。笔者深度阅读《世界文学史》第八卷(上),以做文学史编写思路的深入探究,分为四点阐述。

一、庞大的文学史网络

翻开这一卷的目录,笔者就被它十分细致的目类吸引住。第八卷共有十编,分为俄罗斯各民族文学、西欧文学、中欧与东南欧文学、北美洲文学、拉丁美洲文学、澳大利亚与新西兰文学、东亚与中亚文学、南亚与东南亚文学、近东与中东文学、非洲文学。首先从地理分布上看,该书就像一幅精雕细刻的人文地理版图。笔者顺便看了一下前言,了解到本卷涵盖的是19、20世纪之交的文学。所以按照常理,本卷所有的地域文学都是被统筹在这个时期之内的,这个时期内文学思潮所发生的嬗变在每个区域分别以不同特点呈现。这种思潮统筹地域,从而分区来编写文学史的例子在一般的教材类文学史编写界内很常见。我们经常接触的现有的文学史教材类书籍的编撰也是按照同样如此的套路来进行的,然而不同在于,高尔基文学院这套文学史的分区十分周密而全面,仅俄罗斯这一块不仅包括主流的俄罗斯文学,也包括我们平常读文学史所不那么熟知的乌克兰文学、犹太文学、伏尔加河流域和乌拉尔地区文学、格鲁吉亚文学等。

另外,在严格的地理分区之下,并未忽视作家的纵深方向的研究,并且纵深的延伸面也十分的广阔。比如文学巨擘托尔斯泰,本卷有一个小节的标题是“晚年托尔斯泰”,那么整体概观下的托尔斯泰呢?果然书中说道“对于托尔斯泰的整体概观,读者在该书的第七卷可以找到”。然而为什么编者又把晚年托尔斯泰单独拿出来做一个章节,并不是在托尔斯泰概观当中带过晚年文学成就呢?细细翻阅,才知道,该书在意的是托翁晚年的文学活动对世纪之交这一大背景下俄罗斯现实主义运动的具体影响。笔者此前所接触过的文学史只是作为教材的存在来告知读者文学史的主流走向下的突出文学现象,而我们现在讨论的这部文学史却可以说是一部文学的史学专论研究。一般教材介绍作家时往往是先介绍生平再而引出几部作品,总结创作特点。而该书则是从作家的某个时期的作品中总结出作家创作基调的变化,而又再探讨这种变化是如何影响作家接下来的创作思维,读到作家研究的部分就好像进入了作家的胶片式的思想变化史。

除了书本编纂方式按照地域分布、作家研究遵循纵深探讨之外,该书强大的网络魅力还在于对于文学思潮、文学流派的介绍。回忆自己所读过的类似文学史书记,它们是把一个流派从史的长河里挑拣出来进行一般规律的总结,读过之后我们很快就能获得对某个思潮的整体认识,包括主要提倡者、发源地、主要作品等。在这部书中非常吸引笔者的就是对流派的介绍,文学流派的发展和人类文明史里的朝代更迭一样有着“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特点,比如遵循事物自身特性和生活的客观状态的自然逻辑,就出现了19世纪的现实主义;而艺术和资产阶级长期对抗之下产生了逃避现实的空想,从而衍生了颓废派的创作。都是对一种思想的长期坚持之后,在社会发展的影响下,突破了这种固有的坚持。无论是颓废派,还是非现实主义的先锋派,看了这本书之后笔者可以在脑中逐渐构建起一个那个时期所有文学思潮交互影响发展或平行发展的一个庞大网络,这对于笔者个人而言是前所未有的。而这庞大网络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逐渐地枝繁叶茂。

二、构书思维反转蜿蜒

大家都了解19—20世纪的文学处于世纪之交的节点上,这一时期工人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高涨,科学技术取得快速发展,这一切社会历史因素对文学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文学流派的多元化发展成为这一时期的显著特点。为什么文学生活中的探索越来越多,归根结底还是由转折时期的本质所决定,人们在逐渐打破资产阶级的稳定感的同时,骚动的状态在艺术作品中表现明显,不同的思想一经交流和碰撞就会产生新的内容,彼此之间也容易受到影响,文学思潮的碰撞就像是思想界的“武林大会”。

一部好书的精妙之处肯定在于它包含了其他书不能提出的观点,笔者认为这部《世界文学史》即是如此。拿书中的例子来说,托马斯·曼是一位德国作家,《磨山》是他的代表作,写得非常精彩。书中提到托马斯·曼早期创作中的讽刺特点,它认为托马斯的讽刺是产生于现实世界的客观矛盾性,当然我们说一个作家的创作具有讽刺特点时一定会讲是时代的产物,但这里它指出的是现实世界的“客观矛盾性”,也就是托马斯·曼会比较着重分析矛盾双方最终的不可能性。笔者觉得书中的观点关键是分析出了艺术家在观察人间百态时他自己其实也是在迷失中不断追寻的这种心理状态,通过托马斯·曼的“中庸”态度来告诉大家一个作家在清醒的认识了自己与世界的矛盾的同时又保持了坚定。

三、强调文学的连贯发展

看这本书的时候经常会发现它自己会提出一些问题,比如:“在斯特林堡、普鲁斯特的创作中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印象主义、象征主义的关系究竟如何?”“在叶芝、黑塞这样的作家那里,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关系究竟如何?”这些问题实际上给我们提供了很多在平时做文学研究的角度,也正是这类问题凸现了该书很多解决问题的方法,至少让笔者明白在寻找论点时不应割裂所有的文学支流,既然我们选择的是世界文学,那我们是可以在世界的范围内用比较的态度去看待问题的。

该书讲颓废派不仅具有后续性也具有前续性。很有一段时间,欧洲颓废派认为自己是时髦产物,尽管如此,但颓废主义的由来果真只是时代催生的新事物么?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果然,书里真有这方面的探究,其实颓废派和浪漫主义关系极大,颓废派可以说就是对浪漫主义的某些传统的继承,就是因为浪漫主义中有逃避现实的代表,即那些所谓幻想家,颓废主义才有发源之根基。

丧失对自然科学的信任是颓废派理解世界的哲学基础,所以颓废派的立场是反实证论的。从这个角度出发,笔者认为,颓废派艺术的某些特点正是自然主义发展到顶峰的产物。那么,颓废派是否算得上是后自然主义思潮中的一支呢?那种非常彻底的自然主义的审美追求是对现实中最细微部分最准确的记录,不可避免地导致了一种极端,就是绝对的客观可能反而导致个人主观感觉的放肆表达,所以就产生了象征主义、印象主义。这些和颓废主义一起是不是都算是后自然主义的范畴呢?笔者看书的时候一直在思考,在脑海里逐渐把这些流派的发展连成了一条连贯的线,非常直接地指引笔者往深处探究。到后面,笔者被书里的这种思维的连贯吸引,突然觉得语言表达也遵循了非常严密的逻辑性,段章节之间的构架也是顺着文学史的发展收放自如、衔接自然。刚才讲到后自然主义中又分出非现实主义,讲到非现实不得不提及浪漫主义,作为古典主义和批判现实主义中间的一个环节,其实与现实主义是并行发展的,到了20世纪开端浪漫主义以一种新的力量复兴而来,就是“新浪漫主义”。新浪漫主义和非现实主义统领下的象征主义、颓废主义,这些重又归于后自然主义一支。书里面强大的语言逻辑背后是对整个文学史连贯把握的体现,说实话笔者看书的时候在感叹自己知识结构的缺失越来越严重的同时,已经为书的逻辑性所折服。所以在看之后的先锋派和现实主义的关系的时候,笔者也给自己拉了一个线条,并且跟随《世界文学史》的基本逻辑把线条能理得较为清晰。

四、追根溯源的态度

高尔基文学院编的这套书,据了解是在不计成本不考虑收益的情况下完成的,编者用30多年的努力共同完成,在整个世界的范围内也是绝无仅有的。这部《世界文学史》从一个非常宏观的角度去把握整个世界文学史,面面俱到地勾画好每一块文学史,再在每一段文学史里具体地去阐述时代到底是如何影响文学思潮的发展的。一般的文学史,只是简要地概括当时情况,对于一个流派的出现并不能找到一个十分确切的发源之地,而笔者在看这本书的时候就发现,该书对于流派的“寻根问底”做得十分到位。

就比如在第二编西欧文学里讲到的颓废派,为什么该书认为颓废主义属于意识形态范畴而非审美范畴呢?首先,编者找到了世纪之交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艺术世界受到了颓废派很深刻的影响,而被投射在作品上的内容影射的正是艺术创作者的思想,由此可见,颓废派是某些思想观念和情绪的总和,而不是某种创作方法。研究者从创作者个人的角度对颓废派的源头进行开枝散叶式地寻根,提到了“个人身份认同”的难题。总结了创作者的思想变化,编者从微观又走向了宏观,颓废派作为意识形态范畴它的总体源头又是什么呢?书中讲到,颓废派文化的总体源头之一是艺术和资产阶级社会的对抗。随着社会进步变革的潜力耗尽,随着生活习俗、文化、艺术趣味的庸俗化,这种对抗越来越明显,艺术家的批判立场经常走向了悲观和绝望,同时还有对未来的未知,这一切导致了逃避现实的空想,因此颓废派最典型的特点就是对逃避现实最直接的体现。这种情绪在世纪之交的大部分创作里其实都有存在,大部分现实主义作家比如托马斯·曼和一些具有人道主义倾向的作家的创作或多或少在某个阶段里都会带有颓废派风气的印记。

该书十分吸引人的一点就是,它在对每一流派和每一作家进行研究和阐释的时候,最开始是从宏观入手找到影响大主流发展的一个因素,然后从这个因素入手对它进行全面撒网式追根溯源,找到引起这个因素发生的最初的诸多原因,走到一个微观的极致,然后再从微观的世界里走出来让我们的眼光又放到文学大局面,去看所有的其他流派或者说思潮是如何在这一因素的影响下发生新变化,整个书本就是在从一些主见走进去又慢慢走出来的过程里,把笔者引进了一个非常丰富而庞大的文学世界。

五、后 记

《世界文学史》总共有九卷之多,并且其中有很多卷是分为上下两册的,笔者只对第八卷上册进行了一番研究,并且如果去细细研究每一个区域里的编写,其中庞大的信息量足够让我们寝食难安。该书的知识性很强,每一册每一个区域的编写都有一个完整的线路,纵向深入与横向对比结合,这给比较文学学科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借鉴意义,也突破了我们的常规思维。不管是内容上的丰富还是编写上的精巧构思,每一个学者都可以从中发现新的问题,从而去观照我们研究的课题。从世界的角度去探索文学流派之间是如何相互影响和共同发展的,这不仅是一个普通读者可以拥有的阅读前提,更是研究者所必须具备的思考问题的角度。这套书在中国国内正式出版之后,上海师范大学童炜钢教授曾说道:“在未来50年内,中国不会再有另外一套世界文学史出来,这一套书,至少能够顶上50年。”这一番评论的确是说出了高尔基文学院所编撰的《世界文学史》现在的地位,同时,《世界文学史》在国内的出版对于国内的文学史研究的发展来讲也是一个新的机会,让国内的学者能够意识到自己和他人的差距,让研究者们更加能意识到世界眼光的重要性。

引用作品【Works Cited】

[1][俄]高尔基世界文学研究所:《世界文学史》(第八卷,上册),上海文艺出版社2013年版。

[2] 罗宗强:《文学史编写问题随想》,载《文学遗产》1990年第7期。

[3] 丁欣:《中国文化视野中的外国文学——20世纪中国“外国文学史”教材考察》,复旦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2004年博士学位论文。

In view of this century, a large number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literary history textbooks or books published. We have to select and analysis the texts.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1980s, the Soviet Union, Gorky world literature compiled an edition of world literature in nine-volume tome, which attracts domestic and foreign scholars' concern and attention. This literary history in the last century compiled by Soviet scholars, did not come from the impetuous business profitable environment, either took the dogmatism route. The long-term significance of this edition of world literature aimed at the exact classification for the entire history of literature. And the unparalleled influence it brought to literary development process in the development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 also had an underestimated role.

Literary History Compile Literature Development Literary Genre Literature Network

Shao Siqiao is from Schoo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Her research areas are World Literature and Comparative Literature.

邵思巧,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主要研究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

Title: Writing Literary History from Literary Development Perspective—History of World Literature as an Example

猜你喜欢

流派文学史作家
作家的画
作家谈写作
作家现在时·智啊威
当代诗词怎样才能写入文学史
作品选评是写好文学史的前提——谈20世纪诗词写入文学史问题
现代视域中文学史著对《红楼梦》经典化的推进(1900—1949)
“秦腔流派”传承班汇报演出举行
百川何以争流
——关于戏曲流派传承的再讨论
浅析现代动漫艺术及其主要流派
ABriefHistoryofLinguisticsbefore18thCentu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