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美洮砚

2015-11-11朱红霞

时代报告·中国报告文学 2015年8期
关键词:文化

引言

乾坤蕴绿石,地灵出人杰。是他,将传统洮砚文化与时代精神融合升华,不断推出国内顶尖级洮砚艺术精品。短短十几年间,“九九归一”砚、“神笔马良”砚、“东方醒狮”砚、“春满中华”砚、“中华民族大团结”砚、“世纪龙”砚、“千禧龙”砚、“凤鸣九州”砚、“百龙戏海”砚、“龙之舞”砚、“龙祥龟寿”砚、“群龙腾飞”砚、“西游记”砚、“丝绸之路”砚等精品巨砚为代表的一批极品名砚不断涌现、异彩纷呈,在海内外产生了巨大的反响,不仅奠定了该公司在全国制砚行业中的龙头和品牌地位,更使沉寂1300多年的古老洮砚重新焕发出夺目的艺术华彩,荣登国砚榜首之位。

究竟是怎样的一种旷世情缘,让赵成德与洮河绿石生死相依,创造出一个个不朽的艺术奇迹?究竟是怎样的一种浴火重生,让赵成德这个岷县维新乡元山坪村的“挑货郎”成长为洮砚文化传承创新领军人物的“洮砚王”?带着这些疑问,我采访了他,试图解开这个洮砚文化旗帜性人物谱写洮砚文化传奇的心路历程。

朱红霞:北宋黄庭坚诗云:“久闻岷石鸭头绿,可磨桂溪龙文刀。莫嫌文吏不知武,要试饱霜秋兔毫。”历史上,洮河绿石砚虽然雄踞中国三大名砚之列,但让它真正大放光彩、名满天下,进而成为甘肃文化的一张亮丽名片,还要归功于您和您麾下的甘肃省洮砚开发公司。请问您是怎样与洮砚结缘,并将洮砚开发作为您终身奋斗的事业?在这一过程中,您经历了怎样的艰难与辛酸?

赵成德:我的家乡岷县,是一方怀珠蕴玉的热土。在这块土地上,发源于青藏高原西倾山麓的洮河万古奔流。在洮河流经临潭、卓尼、岷县一带的喇嘛崖、水泉崖等地,历经数亿年水下地壳的演变沉积,富集了洮河沉积岩这种独特精美的“鸭头绿”制砚石材,这种石材制成的洮砚享有“北方最贵重”之誉,自唐以来被历朝封为“国宝”、“贡品”。钟灵毓秀的岷县,是洮砚文化的根脉所在。我的家就在岷县维新乡元山坪村。在这里,我度过了艰难困苦的童年、少年时光,也印下了我从“挑货郎”成长为洮砚文化传承创新领军人物的足迹。

要说我与洮砚的结缘,先要说说我的家世。我出身于书香门第,从清朝光绪年间曾祖父贡生赵金鉴起,就以“金鉴高悬”、“一门五凤”享誉乡里。我的祖父是赵金鉴的长子赵汝珍,他是岁贡生,朝廷特赐“明经进士”匾额;次子赵汝琦,匾赠“外翰林”待以拔贡。祖上留下的一座雕梁画栋、古香古色的清代庭院,至今保存完好,“五凤齐鸣”等巨匾仍悬挂在主楼正厅的门楣上。

我上小学期间正逢“文化大革命”,家里穷困,吃不饱也穿不暖。村上、学校天天抓阶级斗争。我的父亲赵义福解放前在爱国将领董其武部队当过兵,负伤退役后安置在岷县政府工作。在那个动乱年代,因“历史问题”,父亲被列为专政对象,常常遭受毒打批斗,家里多次被查抄。我童年时被扣上“家庭出身不好”的帽子,常常被人欺负。

我上小学时遭遇到被迫退学的打击,童心蒙受了难以挥去的阴影。每当傍晚,别的小朋友拿着心爱的玩具唱着欢乐的儿歌时,我却因家贫买不起玩具而躲在角落里偷偷抹泪。于是祖上传下来的几方洮砚便成了我形影不离的玩具和“伙伴”,从此我与洮砚结下了特殊的情缘。

穷孩子早当家。为了生存,我很早就挑起家里的生活重担。在山上挡牛放羊;到砚山背石头,打猪草,捡牛粪;在崎岖的山道上,光着脚采草药。从少年时起,我就挑着货郎担,穿梭在偏远村寨、大山深处;隆冬的清晨,身影单薄的我走在崎岖山路上,头上挂满霜花……

在肩挑货郎担走村串户的日子里,卓尼、临潭等地一些农户以祖传手艺雕刻的洮砚,进入了我的视野。由于零星的家庭制作,那时的洮砚产量小、工艺简单粗糙,加上山大沟深,销路不畅。我因自幼与洮砚结缘,近乎本能地感觉到了方寸洮砚所蕴藏的巨大商机。于是我横下一条心:要将洮砚开发、销售作为自己终身的事业,让儿时的洮砚梦想插上飞翔的翅膀。

起初,我身无分文,经常向砚乡的乡亲赊欠几方洮砚,背上帆布挎包走街串巷,吆喝推销。盛夏三伏,我渴得嗓子冒烟;寒冬腊月,我冻得浑身发抖。还受尽了一些人的曲解挖苦和势利小人的欺负凌辱。我也曾多方奔波再三申请扶贫资金,用来经销洮砚,脱贫致富,却引来了一些人的嘲笑。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英国文学家哈代也说:“大凡人生中有价值的事,不是人生的美丽,而是人生的酸苦。”正是这些血泪交织的苦难,才锤炼了我的意志。我强咽下胆汁一样的苦水,迎着风雨霜雪,向认准的目标行进。

1987年春,我背着7方洮砚乘班车去武都推销,途中遭车祸,有20多人死伤。当病床上的我从昏迷中醒过来时,心里只牵心砚台,第一句话就急急地问:“我的7方砚台呢?”因为这7方赊来的砚台是我事业转机的唯一资本。当我知道砚台完好无损时,我高兴地笑了。瞅着我血迹未干的脸,医护人员惊奇地说:“原来洮砚是小伙子的命根子啊!”劫后余生,我找到了在武都工作的同乡蔡生芳、庞凤智、周俊杰。在他们的帮助下,我向武都地区文化处处长吕国璧求助。这位极具文化情怀的吕处长被我的执著和遭遇深深感动,伸出援手,当即让地区群艺馆用4800元买下了这些砚台。

这是一笔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巨款,是我圆洮砚梦的资本。有了这笔钱,1987年底,我腾出自家的6间屋子当厂房,招聘来一批当地的制砚师,率先办起了县上第一家个体洮砚厂。草根创业连轴转,红红火火雕洮砚。就这样,我总算艰难地迈出了洮砚开发事业的第一步。

万事开头难。当时的第一大难题就是产品积压。为了抓好产供销,我四处奔波,带领乡亲们走出大山销售。一天,我放大胆子把洮砚摆在定西地区行署的门前,正巧被行署专员张国维碰见。优良的石质、精美的刻工引起了他的注意。当张专员耐心听我讲述千辛万苦办洮砚厂的经历后,当即自费选购了4方砚台。领导的关心和支持,说明市场潜力巨大,我觉得这是圆梦的机缘,更加充满了信心。果然几天后,张专员在县上领导陪同下,专程找到了我,热情鼓励我“立足大山,走出大山”,把洮砚做成当地的特色产品,带领更多的农民脱贫致富。在张专员和县上领导的大力支持下,由我任厂长的岷县洮砚厂隆重成立,从此我迈出了实现开发洮砚梦的第二步。

尽管每前进一步都会遇到磨难和挫折,但我骨子里有着洮砚人不放弃、不服输的性格,从来不会被困难和挫折压倒。我不会忘记在困境中一直关心支持我的各级领导和好心人。1990年,国务院扶贫办领导在省上领导李子奇、贾志杰、阎海旺、张吾乐、韩正卿的陪同下,考察引洮工程期间,参观了岷县洮砚厂制作的洮砚。子奇老书记还亲笔题词“开发洮砚,脱贫致富”,并鼓励我把企业办到省城。在省扶贫办和有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1992年12月31日,在兰州创办了由我任总经理的甘肃省洮砚开发公司,从此跨出了洮砚开发关键性的第三步。

朱红霞:在绚烂多彩的中华文化百花园里,洮砚艺术是一枝千姿百态、魅力四射的奇葩。但1300多年来,洮砚仅作为文房四宝之一的实用工具,在它的原产地,伴随着小作坊里老匠工那叮当作响的凿石声,年复一年,缓慢发展。请问您是以怎样的创新理念,使洮砚摆脱“温室的花朵”或“复制的古董”的困境,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

赵成德:从沿袭多年的传统观念看,洮砚的定位仅为文房四宝之一的实用工具,以实用为主、工艺为辅,发展缓慢。我在从事洮砚产业二十年的艺术实践中感悟到,在当今工艺美术面临继承和创新的新时期,洮砚已成为石雕艺术的一个重要门类,其内涵和外延已从文人雅士研墨写字的文具功能中拓展出来,更多地转向艺术欣赏和收藏价值。同时具有鲜明地域文明特色的砚文化,在中华文化中独树一帜,是中华民族文明历史的印记和沉淀,在几千年的文明史上,砚文化始终发挥着延续、传播、交流历史和文化的重要作用。弘扬洮砚文化,就必须坚持在继承中兼容、开放、包容、整合、创新。因此,我们公司在洮砚制作中,一方面展现洮砚悠久的文化传统,焕发洮河流域独具特色的人文风尚,又注重确立创新创意的时代理念,以想象力和艺术性提升洮砚的审美价值。另一方面,在继承传统,发掘洮砚文化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的基础上,力求通过洮砚艺术对中华文化作出当代表述,为中华文化的发展开辟广阔的发展空间,融汇时代特质,开辟新境界,再铸新辉煌。

思路理念的升华,像一股春水,激活了洮砚文化注重创意、引领潮流的驱动力。于是,我们占据洮砚文化发展的制高点,确立洮砚文化的内涵与外延,调动各种艺术资源和手段,歌颂礼赞党和人民创造的一个又一个时代奇迹和辉煌业绩,从而使古老的洮砚摆脱“温室的花朵”或“复制的古董”的困境,不断推出了无愧于时代的洮砚文化精品,与时代同行,为盛世树碑,赢得了国内市场,吸引了世界的目光,让小洮砚开拓出新天地,把洮砚产业推上了高速发展的快车道。

朱红霞:理念的创新,迎来了洮砚产业新的辉煌,短短十几年间,您推出了一大批将传统洮砚文化与时代精神融合的国内顶尖级洮砚艺术精品,奠定了您的公司在全国制砚行业中的龙头和品牌地位。请您介绍一下这些代表性洮砚作品的创作过程及其独特创意和获得的殊荣。

赵成德:十几年间,在中央、省市县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和省内外专家学者、艺术家的真诚帮助以及公司员工、制砚师的共同努力下,我们推出了“九九归一”砚、“神笔马良”砚、“东方醒狮”砚、“春满中华”砚、“民族大团结”砚、“世纪龙”砚、“千禧龙”砚、“凤鸣九州”砚、“百龙戏海”砚、“龙之舞”砚、“龙祥龟寿”砚、“群龙腾飞”砚等精品巨砚为代表的一批极品名砚,在海内外产生了巨大的反响,奠定了我公司在全国制砚行业中的龙头和品牌地位,使沉寂1300多年的古老洮砚重新焕发出夺目的艺术华彩,荣登国砚榜首之位。

1997年7月1日,脱离祖国大家庭近百年的香港回到祖国怀抱。这是中华民族的一件盛事,将永载史册。我们公司精心制作的“九九归一”砚作为首选,以甘肃省政府的特别厚礼,隆重赠予香港特区政府。

1999年,新中国成立50周年庆典,我们及早部署,反复酝酿切磋,将创意设计的着眼点定位在塑造全国各民族的人物群像上,着力表现中华民族大团结的时代主题。砚面上雕刻着争奇斗艳、雍容华贵的56朵牡丹。欣赏这精美的图案,耳边就回响起那动人心弦的歌词:56个民族56朵花,56个民族兄弟是一家,56种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

新中国50周年大庆前夕,“中华民族大团结”砚赶制完成,作为特殊贺礼隆重晋京,在北京展览馆参加了建国50周年成就展。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观看了“中华民族大团结”砚。胡锦涛同志赞扬“中华民族大团结砚”内涵丰富,制作精美,反映了中华民族大团结的时代主题,他还高兴地说:“中华民族大团结洮砚,又为甘肃争光了。”该砚于2006年被全国政协收藏,陈列在全国政协办公主楼里。

2001年,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我组织专家、工艺师创新攻关,精雕细琢,隆重推出了震撼人心的“东方醒狮”砚。砚池里雕刻成中华人民共和国版图形状,寓意祖国永远在中华儿女的心中。巧借砚石天然生成的黄膘雕刻了昂首雄立的醒狮,浓缩了“东方醒狮”砚的时代主题和艺术内涵。被中国文房四宝协会、中国故宫博物院授予“国宝”证书。

2009年5月8日,初夏的北京,在富丽堂皇的民族文化宫里,由中国文房四宝协会主办的“第23届全国文房四宝艺术博览会暨首届中国文房四宝艺术节”正在隆重举行。来自大江南北的艺术精品琳琅满目,一方硕大无比的洮砚特别引人瞩目,人们为它磅礴的气势、特别的魅力而惊叹喝彩。

这方名为“辉煌”的巨型洮砚,成为艺博会的亮点而轰动京城。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各大新闻媒体争相推出重头报道,在首都各界引起强烈反响。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郑万通、全国轻工业联合会会长陈士能、中国文房四宝协会会长郭海棠等非常欣赏“辉煌”砚,给予充分称赞。有关学者专家高度评价:由甘肃省洮砚开发公司独家策划创意,精心雕琢的“辉煌”巨砚,凝结了洮砚文化博大精深的历史积淀,传承了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文明发展史,浓缩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沧桑巨变和伟大建设成就,展现了共建和谐社会、共创盛世辉煌的爱国深情,堪称中国洮砚艺术史上的国宝经典。

当时,我向出席艺博会的领导嘉宾和各大新闻媒体的记者倾吐肺腑之言:我和洮砚人深受新中国、特别是改革开放春风雨露的恩惠,这一方渗透洮砚人心血、汗水和技艺的“辉煌”巨砚,表达了我们对党和国家感恩、回报的真诚情义,是向新中国成立60周年敬献的一份厚礼!随后,我向参观者详细介绍了“辉煌”砚的内涵和特征。

“辉煌”砚原石重达3吨,当时是我和岷县资深专家李璘、任仲选、景生魁、何勇胜、孟万春、包海忠等多次实地考察,调集多批青壮年砚工,费尽千辛万苦,从卓尼喇嘛崖下的洮河深处采集的。从反复设计到后期雕制,整整花了10年时间。期间六改图案,三上北京,长年累月进行技术攻关和艺术创新,终于使这方“辉煌”巨砚圆满宣告成功。2009年7月1日,时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八十多岁高龄的一诚大师欣然为“辉煌”砚题写了砚名。

“辉煌”巨砚,长206厘米,宽169厘米,平均厚36厘米,重1300公斤,选用质地精良的洮河鸭头绿砚材。砚身正上方刻有一条腾跃欲飞的蛟龙,下方是中国的标志性建筑——威武雄壮的天安门。砚盖的核心位置上刻了一组形象生动的群雕,表现的是中央领导人同各族群众促膝谈心,共同探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感人场景。画龙点睛的雕刻语言,突显了“辉煌”砚重大的时代主题——党中央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迈向科学发展的新征程,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铸造新的辉煌。

2011年,我公司精心打造了“中华龙砚”,长6.08米,宽2.6米,高1.18米,重30余吨,是当时我国洮砚史上体积最大的砚台,荣获世界纪录协会颁发的《世界纪录》证书。

2012年,我组织省内外著名专家、学者和工艺师刻苦攻关,历经八年的时光制作成功的世界最大的洮砚“中华龙砚”横空出世。有位专家说这方砚台是中华洮砚文化艺术经典中又一艘“航空母舰”。该砚长15.8米,宽3.28米,高1.68米,重约99吨,作为向党的十八大敬献的厚礼运往北京,现在北京密云普照寺龙宫陈列展示。

观赏这两方“中华龙砚”,夺人眼目的是姿态各异的56条中华龙,长至1米,小约寸许,盘绕环抱,巧夺天工,体现着56个民族是一家的深刻含义,是对国家昌盛、民族团结的盛世景象的赞美。砚台中心浮雕着中国版图,右侧为喷薄而出的朝阳,左侧为皎洁悦目的新月,展示出日月同辉的大气象。砚台上方是东起山海关、西至嘉峪关的万里长城,一头牵起大漠边关的秦时明月,一头连接中华儿女热爱祖国的滚烫心房。在砚台的右下方天坛巍然挺立,象征着国泰民安,盛世和谐。是融文学、历史、绘画、雕刻和金石于一体的洮砚艺术品,是新时代的宏篇巨制。

古人云:“石不能言最可人。”在弘扬洮砚文化,推出时代精品的艺术创新中,我们公司不仅给石头赋予人格魅力,而且把独特的艺术思维与每一块石头的灵性融为一体,不断推出对中华文化作出当代表达的经典之作,开创了以洮砚文化表现、承载国家盛大庆典和重大历史事件的先河,也使我们洮砚人实现了人生和企业的双重辉煌。

随着企业知名度的提高,我先后当选为省政协委员、省慈善总会荣誉会长、省青联常委、省乡镇企业家、第六届甘肃十大杰出青年;2005年11月被授予全省宣传文化系统拔尖创新人才;2007年3月,当选为中国文房四宝协会副会长;公司申报的洮砚雕刻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公司被省委宣传部命名为全省首批“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洮珠”牌商标于2008年被甘肃省工商局评为著名商标。2012年2月,我被省市树为文化产业中做突出贡献的先进个人。2012年12月,公司被省文化厅授予全省文化创意行业常务理事单位。2013年7月,公司制作的洮砚被评为“甘肃2013最受欢迎的十大品牌旅游商品”荣誉称号。2015年6月,经中国国宾礼产品评审委员会等单位的考察和审评,甘肃省洮砚开发公司被授予“中国国宾礼生产基地”。同月,我参加了由由国家文化部、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民政事务局主办,甘肃省文化厅、康乐及文化事务署承办,香港联艺文化交流中心有限公司协办的“2015年根与魂·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活动”,洮砚的展示引起了海内外友人的广泛关注和赞誉!

朱红霞:常言说,一个好汉三个帮。在开发洮砚产业的过程中,您得到了哪些帮助?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作为岷县本土成长起来的企业家,您是怎样回报故土的?

赵成德:甘肃省洮砚开发公司从成立到发展壮大,每一步都浸透着省委、省政府和市、县历届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2012年夏天,到任不久的甘肃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王三运,省长刘伟平,副省长郝远,省政协副主席刘立军等亲临甘肃省洮砚开发公司实地调研指导洮砚文化产业,参观洮砚产品。王三运书记充分肯定了我公司在弘扬甘肃文化方面作出的优异成绩,赞扬公司把洮砚文化推向了全国和海外,推出了继承民族文化、反映时代风貌的艺术精品,为甘肃赢得了荣誉,提升了甘肃的知名度。2012年夏天,甘肃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连辑为甘肃省洮砚开发公司题词:“砚无只语,洮代其言”,盛赞我们公司员工追逐洮砚梦的探索,展现了洮砚“代言人”的风采。

在追逐洮砚梦的过程中,我投入了全部精力和心血,洮砚也以特有的方式回报了我。洮砚让我与众多的大师和各界名流结上了砚缘、善缘和墨缘。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一诚、传印,著名书画艺术大师黄胄、启功、沈鹏、范曾、刘炳森、欧阳中石、冯其庸、李铎、朱乃正、刘大为、王同仁等都成了我的至交。赵朴初题写了“洮砚”二字,启功也题写了“中国洮砚”。文化大师倾注于洮砚的智慧和心血,极大地提升了洮砚的文化含量和艺术、经济价值。

同时,我也要感谢岷县资深专家李璘、任仲选、景生魁、何勇胜、孟万春、包海忠、宋建军等人对我的帮助和对洮砚文化倾注的心血。

云生水起,放飞梦想。在党和政府、社会各界人士的鼎力相助下,面对文房四宝与制砚行业不景气的状况,我们洮砚追梦人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公司终于冲破了“寒气逼人”的困境,产业链辐射到甘南、定西、河西、北京、沿海及东南亚,使洮砚这一不起眼的小工艺品,成长为一张承载甘肃文化、驰名海内外的亮丽名片,迎来东风夜放花千树的春天。

一个有作为的企业家,必定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意识。我要知恩图报,为公益事业做贡献。近年来在洮砚事业刚有了一些发展时,我投入500多万元,在家乡建成了“成德中学”,解决众多贫困山区孩子无学可上的难题。还设立“成德奖学金”,把数千幅名人字画无偿馈赠给品学兼优的学生和各界人士。在资金困难的情况下,我慷慨解囊,回报社会,近年用于捐资修路助学、扶贫助困、公益事业的支出8000多万元。我们公司给全国政协、中央党校、中央统战部、团中央、中央电视台、中国航天城、酒泉卫星发射基地、赵朴初百年诞辰、佛教圣地、社会各界捐赠洮砚800余方。在家乡岷县2012年“5·12”、2013年“7·22”相继发生震惊全国的雹洪、地震灾害时,我和公司第一时间捐款捐物累计达10万多元。

朱红霞: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在开发洮砚产业的征途上,您将怎样引领企业不断超越过去,走向新的辉煌?

赵成德:艺无止境。今后在弘扬洮砚文化上,我们要继续以洮砚文化表现、承载国家盛大庆典和重大历史事件的同时,紧跟时代步伐,在推出对中华文化作出当代表达的经典之作上再创新高,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上经典洮砚,走向世界。最近亮相兰洽会的“西游记”砚和“丝绸之路”砚,就是我公司以优秀传统文化丰富洮砚文化内涵的有益尝试。

2014年7月8日,我公司历时3年精心设计雕刻的以古典名著《西游记》为主题的巨型洮砚亮相兰州兰洽会展览馆。“西游记”砚,选用喇嘛崖老坑石为砚材,长1.4米、宽1.1米、高近半米,用全立体雕刻工艺,塑造了《西游记》中孙悟空、猪八戒、沙僧护送唐僧去西天取经的场景,受到了各级领导和参展宾客的广泛好评。

“丝绸之路”砚是我公司在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中推出的一款洮砚精品,开创了以洮砚为载体记录历史、传承文化的新途径,展现出了中西文化通过丝绸之路进行交流的和平盛景,被誉为“洮砚上的丝路”。

在做大做强洮河绿石砚产业的同时,今后公司还要致力于开发新的砚种,比如,我最近用洮河砾石制作的砚台就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今年仲夏,我做了一个奇异的梦,梦见有只猴子遇到危险,反复求我救命。第二天,我用略呈椭圆形的一块橙黄皮色的洮河砾石雕制烟灰缸,开膛后发现是一块质地高雅的美石,在环周已刻出三条架烟小槽之后,我突然改变主意,索性试制一方砚品。打磨成型之后,青白色的砚底竟然显现一只紫红色猴子的形象,我爱不释手,感到自己与天石结缘。于是产生了用洮河砾石制砚的念头,随之洮河砾石砚这个新的砚种诞生了。

“洮河砾石砚”专指用洮河滩砾石加工而成的砚品。

洮河砾石,民间称其为河光石或光光石,品相丰富,具有多色泽、多石种、多石相的特点。有些石体,乍看是青、紫砂岩,开膛后竟然显示青、白、黄、赤、绿等诸多玉质,也有浅黄石皮下开出赭红如玛瑙的砚池,引人入胜。在万千单个砾石中,绝对找不到两块完全相同的形态,因此洮河砾石砚每件都具有唯一性,有诱人的收藏价值。

从观赏的角度着眼,洮河砾石砚在色感、手感及形体表象方面都让人赏心悦目。从文具砚的角度着眼,细腻的石质有使墨汁久储而不耗的效果;温润的石性,有顺笔而护毫的作用。或作书,或绘画,或观赏,或收藏,洮河砾石砚都将成为文人墨客和收藏家的新宠,将有广阔的开发前景。

如今,甘肃全面实施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世纪壮举,为洮砚文化繁荣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在新的历史节点上,公司要以把洮砚发展为国砚第一品牌和开发西部历史人文资源、参与经济全球化战略目标为企业定位,坚持把与时代同步、勇于开拓、求索创新当作企业发展的灵魂,在生产经营指导思想上坚持把塑造企业核心竞争力和经营目光锁定在以科学管理为基础,以艺术创新为支撑,以精品化、系列化、规模化为目标,在中华文化传承创新中努力续写实现洮砚梦、助力中国梦的新华章,让生命的绚丽在展翅飞翔中尽情地绽放。

朱红霞:前几天我看到报道,说您在北京举办了中国洮砚献礼抗战胜利70周年活动,能不能谈谈这次活动的盛况?

赵成德:今年,我在北京卢沟桥做了一条中华名砚文化街,中华名砚首次在全国有了专业性、积聚性、文化性的展示和交流场所。在这条古色古香的文化长廊上,中国洮砚,端砚,歙砚,松花砚,红丝砚,尼山砚,廻龙湾玉砚等都有专馆陈列。为了发展砚文化和展示精品书画,我又在街上办了中华名砚传习所和中国文房四宝书画院。

2015年7月11日上午,全国各地百余名艺术家齐聚中华名砚文化街,举行了中国洮砚献礼抗战胜利七十周年大型文化活动。

这次由中国文房四宝协会、中国文房四宝书画院、甘肃省洮砚开发公司、中华名砚文化街和岷县金鼎洮硯文化产业有限公司主办的活动,以笔墨的力量铭记历史,歌颂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增强了每个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尊心;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传承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内在品格。

此次展示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砚、“红色革命”砚、“卢沟桥抗战”砚、“卢沟晓月”砚、“十大元帅”砚、“东方醒狮”砚、“中华民族大团结”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砚、“清明上河图”砚等数以千计的洮砚,为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献上了一份珍贵的文化盛宴。

为了中国洮砚文化事业的发展,我甘愿奉献我全部的心血,期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尽我的一点绵薄之力!

责任编辑/魏建军

猜你喜欢

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谁远谁近?
文化镜头
文化生活更丰富了
传统文化
传承 民族 文化
什么是文化
文化摄影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