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典吉他男神的诗意与坚守

2015-11-11

环球市场信息导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音乐厅吉他音乐会

“曾几何时,人人家里都有一把吉他,久而久之,人们却开始遗忘吉他原本是一种多么美妙的乐器。”米洛什无数次这样说。

这两天,来自黑山的古典吉他手米洛什正在国内不同城市举办独奏音乐会。凭借英俊的外表、温文尔雅的性格,他走到哪儿,都把人迷得神魂颠倒。31岁的他被称为“最年轻的古典吉他大师”,更通俗的叫法是“吉他男神”。

2011年,米洛什因自己的首张DG专辑在西方古典音乐界名声大噪:这张后来题名为《地中海》的专辑获得了两项英国“留声机”大奖——“最佳古典唱片销售奖”和“年度青年艺术家”。

2008年至今,他的足迹遍布全球。除了开独奏音乐会,他还在伦敦、利兹、新加坡等地与各大乐团合作协奏曲音乐会。在古典吉他被边缘化的古典音乐世界,他正努力将这件乐器带到舞台中央,让更多人发现这件乐器的本真之美。

“曾几何时,人人家里都有一把吉他,久而久之,人们却开始遗忘吉他原本是一种多么美妙的乐器。”米洛什无数次这样说。

第一次听他弹琴的人无不惊叹“出神入化”,中国人则想起了自己的民族乐器琵琶,还有白居易那首《琵琶行》对这种音响的经典形容。米洛什的第一张专辑在欧洲发行时,名字就叫做《吉他》,其中包含了DG唱片公司与他签约时对他的期待——以古典魅力重建吉他在大众中的认知。

对于米洛什来说,吉他在“大众”中如何定义是他从音乐学院毕业第一天开始就要面对的问题。“这个世界制造音乐最流行的方式就是唱歌,第二流行的方式就是弹吉他,然而却并不是古典吉他,而是另一种钢弦吉他。”米洛什说,“当电吉他前所未有地普及时,人们逐渐认为这就是吉他,因此大多数人也就没有理由再去探索古典吉他到底能够创造出什么样的声音。”

古典吉他在古典音乐世界中的边缘化,米洛什用“与主流音乐世界的双重隔离”来形容。“我是个吉他手,但我首先是个音乐家,吉他是我制造音乐的唯一工具,我若想要有听众,就要自己为自己创造听众。”

2010年1月,在伦敦威格摩尔音乐厅(Wigmore Hall)举办的个人独奏音乐会成为米洛什音乐生涯的一个转折点,那也是他在伦敦的首度登台。在音乐会开演前,他感到了“生平从来没有过的软弱”,他至今还清楚记得这场音乐会演奏曲目的顺序:首先是费尔南多·索尔改编的莫扎特的《魔笛主题变奏》,巴赫的《C小调鲁特琴组曲第二号》,维拉·罗伯斯的《E小调前奏曲第一号》,以及阿尔贝尼斯的《阿斯图里亚斯》。

音乐会全场满座,大获成功,自此之后,世界上几乎所有的著名音乐厅和唱片公司都向米洛什发出了邀约。次年,他在纽约卡耐基音乐厅登台首演,这次曲目的重点是维拉·罗伯斯的前奏曲和练习曲,以及在美国发行的首张专辑《地中海》中的部分曲目,依旧是全场满座。

在米洛什眼中,这种场景或许似曾相识,毕竟,他是一个十几岁就在家乡黑山共和国的电视台上家喻户晓的小明星。他8岁学吉他,9岁就第一次登台公演,11岁赢得了第一个全国比赛冠军,13岁被邀请去巴黎举办了第一次国外的独奏会。

或许,没有巴尔干半岛当年的那场战争,米洛什早已成为某个当地乐队的一员。“然而,到了巴黎后,我明白了我要做什么样的音乐,我明白我绝不能在黑山这个小地方止步不前。”16岁,米洛什获奖学金进入英国皇家音乐学院接受真正的专业训练,在学院象牙塔里一待就是6年。

“我表演的时候,总是如坠梦境。”米洛什对于古典吉他这种乐器的理解是,“它的声音是一种非常私密的、内在的体验”。这接近另一位古典吉他大师朱利安·布里姆的“诗意”概念:“吉他的弦一经拨响,声音便迅速消逝,你便要面临大量的寂静。这些音符之间的寂静,有它们自身的诗意——你可以弹得或长或短,或者完全准确,有时这完全是个人与乐器的关系问题,但这正是古典吉他激动人心之处,对诗意的处理正好反映了乐手的人格。”

猜你喜欢

音乐厅吉他音乐会
小鹏G9成都车展全国首秀 重磅发布Xopera小鹏音乐厅
搞砸的音乐会
自制吉他唱摇滚
海底音乐会
Foro Boca音乐厅
春天的音乐会
自己做吉他
迪士尼音乐厅
汉堡音乐厅漏水
我的吉他学习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