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奈达“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中译日文本中 “一”的翻译方法浅析

2015-11-10齐羽羽李庆君刘胭脂

博览群书·教育 2015年7期
关键词:功能对等尤金翻译方法

齐羽羽?李庆君?刘胭脂

摘 要:本文以西方翻译界颇具影响力、富有开拓精神、翻译研究方面成果颇丰的翻译理论家奈达的“功能对等”翻译理论为指导,根据中文和日文语言特点,结合自身在翻译实践中遇到的翻译文本,对中译日文本中“一”的翻译方法进行总结归类,并浅析其翻译技巧。

关键词:尤金·奈达;功能对等;翻译标准;翻译方法

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自20世纪80年代初被介绍到中国以来,对中国翻译界产生了深渊影响。奈达提出:“能用一种语言表达的任何东西都可以用另一种语言来表达”(Nida and Taber, 1969:4)。可以看出奈达认识到翻译问题的可译性,但同时又提出翻译的可译性是有限度的,认为绝对等值的翻译是不可能的。奈达提出的“功能对等”理论追求的是与原语信息最接近的、最自然的对等翻译(the closest naturalequivalence),其内涵强调“译语接受者对译语信息的反应应该和原语接受者对原文信息的反应基本相同”。

中日两种语言由于用词造句、语法、语言习惯等不同,表达同一思想时,常发生词语增减译现象。中译日时“一”的翻译就会出现省略或意译等现象。汉语中“一”除了表示数量之外,在文法和语言表达上还具有其他特殊作用和意义。因此需要在一定翻译理论的指导下,正确理解中译日文本中“一”在原文及上下文的作用,尽可能使译文达到“功能对等”。

一、“一+量词”文本的翻译

汉语中出现了大量“一+量词”的文本形式,例如,一个、一次、一本、一天、一次等。很多情况下文本中“一”相当于英语中不定冠词“a”或者“an”,而日语中没有不定冠词,很多表现不会拘泥于数字,在进行中译日时 “一+量词”的翻译通常会省略。例如:

1.小李昨天在书店买了一本书。

李さんは昨日、本屋で(一冊の)本を買った。

2.这次会议成为一个伟大的历史转折点,一场意义深远的农村改革从此开始了。

今回の会議が(一つの)歴史の偉大な転換点になり、(一つの)意味深い農村改革がここから始まった。

3.在一间宽敞而明亮的房子里,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聚精会神地写稿子。

(一つの)広くて明るい部屋で、(一人の)白髪の老人が一心不乱に原稿を書いている。

4.去年生日的时候妈妈给我买了一个大蛋糕,我很高兴。

去年の誕生日に、母が(一つの)大きいケーキを買ってくれて嬉しかった。

5.我在美国常常听到一句口头禅:“没有做不出来的东西,只有想不出来的东西。”

「作り出せないものはなく、思いつけないものだけだ」という(一句の)言葉は私もよく耳にしている。

以上五个例句中有七处“一+量词”形式,在译成日语时可以根据句子意思直译成对应的日语表达形式,达到内容和形式的基本对等。但根据奈达强调的在翻译中无需反映所有的意义层面,翻译活动要体现动态对等,而从事动态对等翻译的译者从译文接受者的角度出发,着眼于原文的意义和精神,而不拘泥于形式对应这一原则,以上七处“一+量词”中在汉语中表达数量的含义,故在中译日时采用减译更符合日语语言习惯。

另外,并不是所有 “一+量词”表示数量含义时都进行省略。根据奈达提出分析、转换(传译)、重组与检验的四步式翻译过程,译者首先要对翻译文本进行分析,明确其在原文中的意义和作用,才能更好的翻译,使原文与译文达到功能对等。例如:

6.妈妈每天给纯子一百日元零花钱。

お母さんは純子さんに毎日小遣いを百円あげる。

7.我已经要了一个菜,你再要一个吧。

ぼくはもう料理を一品注文した。君、もう一品注文しなさいよ。

8.说起游泳,小张一次能有4公里。

水泳と言ったら、張さんは一度に4キロ泳げる。

9.早上起晚了,叫大家等了一个小时。

朝寝坊をしたから、みんなを一時間も待たせてしまった。

10.下课后我自己一个人打车去银座。

放課後、私は一人でタクシーで銀座に行く。

奈達的对翻译的定义强调“用近似的自然对等值再现原语信息”,基于这一翻译定义,他提出了翻译的四个标准:(1)传达信息;(2)传达原作的精神和风格;(3)语言顺畅自然,完全符合译语规范和惯例;(4)读者反应类似。同时,伦敦学派的翻译理论家弗斯曾经提出语言分析是翻译的先决条件,要做到翻译正确,必须对翻译的方法和手段采取一种有批评、有分析的态度,必须在语法、词汇、词的搭配和言语的使用场合等四个层面上,对语言材料进行分析。根据奈达的翻译相关理论,结合弗斯的翻译观点现对以上六个例句和译文进行分析。

例6“一百日元”在句子中不仅是数量词,在上下文语义上还具有独立的限定作用,所以在中译日时需将“一百日语”按照日语语言结构译出,若不译会导致原文信息漏译,不能充分传达原作者的意义;不难看出例7是说话人和朋友一起去吃饭时,在朋友来迟的情况下的语言表达,在此情况下原文想表达的含义是:你不在时我已经点了一个菜,你再点一个菜吧,而且也似乎在强调一个菜。如果说话人想让对方多点几个菜,按照中文表达习惯,一般会表达为:“你再点几个吧”。所以通过分析得知:原作者想强调文本中出现的“一个”,在译成日语时,译者最好能把“一个”译出,以便传达信息,并达到读者反应类似的翻译标准;例8中不难看出表达的是频率;例9中文虽然只是出现了“一个小时”,通过分析汉语语义,考虑上下文语境,原作者想表达 “让大家久等了”一个小时,所以译成日文时不是单纯表达“一个小时”,需将此含义表达出来;例10只要能理解原文,就可以很好的做到对等翻译。

二、“有一+量词” 文本的翻译

汉语文本中出现“有一+量词”时,“一”也要省略,这时“有”近似“某”之意,可根据上下文语义译成“ある”。有时汉语中虽然没有“有”字,但是含有此含义时,也可以按照此译法处理。例如:

1.有一天,他对我说。

ある日、彼は私に言った。

2.他有一次谈起过这件事。

彼はあるとき、このことについて話したことがある。

3.昨天有一位上年紀的人来找他。

昨日、ある年輩の人が彼を訪ねてきた。

4.一天晚上,他突然回来了。

ある夜、彼は突然帰ってきた。

5.后来,我们求得一位乡人的帮助,终于租到了一艘渔家的木船。

そのあと、私たちはある村人の助けを借りて、やっと漁師から木造船を借りることができた。

6.很久很久以前,一个地方住着一位老爷爷和一位老奶奶。有一天,老爷爷上山去砍柴,老奶奶去河边洗衣服。

昔々、あるところにおじいさんとおばあさんが住んでいた。ある日、おじいさんは山へ柴刈りに、おばあさんは川へ洗濯に行った。

以上例句中例1、2、3中为“有一+量词”的形式,可以分别译成“ある日”、“ あるとき”、“ ある年輩の人”;例4、5、6中的“一天” “一位”、“一个”虽没有“有”或“某”,但根据上下文语义不难看出作者想表达“有”的含义。奈达提出的“功能对等” 翻译理论中,“功能对等”不是语言的对等,而是语言功能的对等,是读者心理反应的对等。“功能对等”的核心是“译语接受者对译语信息的反应和原语接受者对原文信息的反应基本相同”。因此,例4中的“一天晚上”译成“ある夜”,例5中的“一位乡人”译成“ある村人”,例6中的“一个地方”译成“あるところ”符合“功能对等”理论的核心要求;例5和例6中的“一艘”、“一位”,通过原文上下文语义可以判断出是加强语气的作用,此处的“一+量词”在译成日语时可以采取省略的方式,不翻译。但并不是所有“有一+量词”都译成“ある”。例如:

7.我们班有一个叫花子的女孩。

うちのクラスに花子という女の子がいる。

8.小李,你知道有一部叫日本电视剧《东京爱情故事》。

李さんは「東京ラブストーリ」という日本のドラマを知っているか。

若要把以上两个例句中“有一个”和“有一部”翻译成“ある”,就不能表达出原作的思想和意义,所以此处的“有一个”和“有一部”应该翻译成“という”,能更好地传到原文信息。

三、表示程度或时间的“一”文本的翻译

除以上两种出现“一”的中文文本,在翻译实践中会经常遇到类似“一会儿”、 “一下”等与数量完全无关,而表程度或时间的用法。例如:

1.我走累了,想休息一会儿。

私は歩き疲れた。ちょっと休みたい。

2.老师叫你去他办公室一下。

先生は君にちょっと彼のオフィスに行ってくれと言った。

3.请给我改一下这篇作文。

この作文をちょっと直していただけませんか。

4.行李太重了,请帮我拿一下。

荷物は重すぎるので、ちょっと持つのを手伝ってください。

5.他对我有误会,请替我解释一下。

彼は私を誤解しているので、私の代わりにちょっと弁明していただけませんか。

1-5例句中“一会儿”、“一下”在汉语中是表“时间”或“程度”意义的词,在中译日时,碰到类似词汇时大多可译成“ちょっと”。但译者需把握整个文本内容,根据前后文语义灵活翻译。

任何一种语言都有规律中不规律的一面,这往往使我们发现在总结规律后还会出现很多不在规律之内的特殊表达方式。例如:

1.她的病一定会好的。

彼女の病気はきっとよくなる。

2.一切知识都来自生产和生活实践。

知識はすべて生産と生活の実践よりもたらされた。

3.我和木村老师一起照了相。

私は木村先生と一緒に写真を撮った。

4.全家人一起向客人深深地鞠了躬。

家族全員がそろってお客さんに最敬礼した。

5.从这一直走右手边就是银行。

ここをまっすぐ行くと、右手に銀行が見えます。

6.一到春天花就开。

春になると、花が咲く。

以上几个例句从不同方面体现了“一”的翻译方法,虽然没有统一规律,但都是根据上下文意思,结合奈达“功能对等”翻译理论和翻译标准,在动态中实现功能对等,在传达信息时,传达原作的精神,并符合译语规范,使原文和译文所起的作用基本相同。

通过对相关翻译理论的学习、研究和日常翻译实践活动,本人认为:翻译实践若有一定翻译理论作为指导,会使译文更好地体现译入语语言特点,更符合原文精神和风格,并通过翻译实践更好地总结、丰富和完善翻译理论。同时,本人也认为:在翻译实践中文本的翻译也不应拘泥于某一位翻译理论家的翻译理论,可根据文本的具体内容,以某位理论家的翻译理论为主,结合相关翻译理论理论进行翻译实践,真正实现翻译的功能对等。

参考文献:

[1]李文革.西方翻译理论流派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2]遠藤紹徳.中?日翻訳表現文法[M].バベル·プレス(株式会社バベル),1989.

[3]王华.浅析奈达“功能对等”理论的标准对翻译实践的指导[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2010.7.

[4]卫蕾,李明.对奈达“功能对等”理论的再认识[J].青春岁月,2013.12.

[5]倪万辉,杨寅.从翻译的文化本质看奈达“功能对等”理论之实用性[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6.

猜你喜欢

功能对等尤金翻译方法
“焦虑正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的一部分”:《大闪蝶尤金妮娅》中的动物叙事与身份焦虑
科技英语翻译中的功能对等分析
浅谈汉语歇后语的翻译方法
每天多努力一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