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木兰辞》及花木兰现象

2015-11-09李茜

文史杂志 2015年6期
关键词:文学作品

李茜

摘 要:小品《花木兰从军》引发争议。因为《木兰辞》许多地方语焉不详,关于木兰的生卒年、故里,其人其事存在很大争议,从而形成了有趣的花木兰现象。《木兰辞》是文学作品,但它塑造的花木兰确实表现了中国妇女的英雄气概和高尚道德。不论花木兰其人其事存在何种争论,“她”的影响和价值早已得到人民群众的公认。

关键词:《木兰辞》;花木兰现象;文学作品;影响和价值

最近,演员贾玲的小品《花木兰从军》将巾帼英雄花木兰,演绎成贪吃、不孝、胸无大志、贪生怕死的“傻大妞”,彻底颠覆了传统认识中关于花木兰聪慧孝顺、刚毅勇敢、能文能武的英雄形象,引发了很大的争议。自称“木兰故里”河南虞城的“中国木兰文化研究中心”和湖北黄陂木兰文化研究会都公开表示对颠覆女英雄形象行为的不满,认为“民族英雄不容诋毁”。[1]对此,附和者与反对者均有之。那么,应该怎样看待历史上的花木兰现象呢?

一、有趣的花木兰现象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2]这是一首流传很广的北方民歌《木兰辞》(又名《木兰诗》 《木兰词》),它讲述了一位英勇的北方女子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传奇故事。这个女子就是花木兰,她的故事在后世影响深远。《木兰辞》一直被列入中小学课本,被千千万万的青年学生所传诵。多年来,花木兰的事迹和形象被多种样式的文艺作品所表现,尤其是电影、电视剧多次重拍,从而影响到美国乃至全世界。“木兰从军”的故事长演不衰。她的精神激励着成千上万的中华儿女在保卫国家的战斗中做出惊天动地的壮举。

但是,由于《木兰辞》在许多地方语焉不详,所以,关于木兰的生卒年和故里乃至其人其事存在很大争议,至今依然沒有定论;就连《木兰辞》到底是哪个朝代的人所写,也是众说纷纭,从而形成了有趣的花木兰现象。

二、花木兰是怎么姓“花”的?

关于花木兰的姓氏有不同的说法。《木兰辞》只说到她的名字而没有说她的姓氏。后来的人有的说她姓朱,有的说她复姓木兰,有的说她姓宋。晋宋之际的学者何承天在《姓苑》一书中认为花木兰姓木,是孔子的弟子端木赐(子贡)之后,端木氏曾因避仇而改姓木。

但更多的记载却说她姓魏。河北完县木兰庙中的石碑记载:“神姓魏,字木兰。”此碑立于元至顺三年(1332年)四月四日,是目前发现的最早记载花木兰事迹的碑刻。明人朱国帧《涌幢小品》、清代《孝烈将军祠辨误正名记》 《孝烈将军祠像辨正记》等文献资料也都附和了花木兰姓魏之说。此外,《亳州志》 《归德府志》 《完县志》 《江南通志》 《凤阳府志》 《颍州府志》 《保定府志》等史料都异口同声地持这一说法。

如果说这些记载都出于野史笔记或方志、碑文,可信程度并不很高的话,那么《大清一统志》这样的史料应该是很严肃的了,在其卷一百二十九中也有“木兰,魏氏女”的记载。[3]如此看来,花木兰的真实姓名应该是魏木兰。

那么,为什么人们又习惯以花木兰作为这位女英雄的称呼?“花”字又从何而来呢?

据清代刘溎年《三十二兰室诗钞》载:元朝末年,有人在定州(今属河北)城东一里处为花木兰建了祠碑,该碑文说木兰姓魏,名木栾,“栾”“兰”音近,渐渐地就讹为“木兰”了。还有资料说木兰的乳名叫做花孤,她又是美如鲜花的女子,把乳名和正式名字合为一处,故俗称为花木兰了。这种说法十分牵强,只能认为是猜测、推想,不足为据。

花木兰这个名字之所以成为至今仍为大家所接受的一种称呼,比较可信的说法是因为明代著名戏剧家徐渭(字文长)在《四声猿》中一口咬定木兰姓花。[4]徐渭名气很大,明清时代戏曲兴盛,《四声猿》的影响又很大,花木兰这个称呼于是便在民间得以广泛流行,甚至还敷衍出了木兰的阿爷叫花弧,红妆的阿姊叫花木莲,磨刀的弟弟叫花雄,母亲是花袁氏。

三、花木兰的籍贯究竟是哪里?

安徽亳州、山东任城、陕西延安、湖北黄陂、河北魏郡、河南商丘等,都称本地为“木兰故里”,但是能经得起查考的却不多。

如果依照大多数的说法和权威资料的认定,花木兰应为安徽亳州人。《亳州志》说花木兰是“亳州东魏村人”,并有“孝烈祠久在东关外”。[5]东魏村的后面至今尚有一个很大的孤堆,当地人叫它“魏孤堆”,说是花木兰的坟墓。河北完县的方志中,也说木兰是亳州人。如姚奎《木兰歌》引文写道:“又考杂记,孝女,亳州人”;明代完县知县何出光《木兰祠赛神曲》引文也说:“将军亳州人,魏氏女”;明代的朱国帧也认为花木兰是亳州人。《大清一统志》关于花木兰籍贯的记载与《亳州志》相同,称她是“谯郡城东魏村人”。

但是,如果不仅依资料而且据实地考查,则《归德府志》说花木兰是河南商丘的虞城县人的记载似乎更确切些。清代诗人刘溎年《三十二兰室诗钞》说,花木兰若为亳州人,严格地说并不确切,因为按《尚书》记载,古代有三处亳地:西亳在今河南偃师,南亳在今河南商丘,东亳在今山东曹州南与商丘接界处。花木兰的籍贯为哪个亳地,让人费猜。从刘溎年的记载看,花木兰不是商丘(即古代的归德)人就是鲁西南人,而不是安徽亳州人。因为从《亳州志》看,“汉晋诸儒从无以谯为亳之说,后周始改为亳,亦遥取商丘之亳为名称尔。”

尤其应该注意的是,在河南虞城县南营郭北魏庄的花木兰故居,遗有花木兰祠和石碑两通。花木兰祠始建于唐,北宋末年毁于兵燹,金代泰和年间(1201—1208年)进行修复。元代元统二年(1334年)又加以扩建,祠宇占地面积十五亩,有三个院落和一百多间房屋,围墙内外置有近百株唐槐宋柏,规模很是恢宏壮观。清嘉庆十一 年(1806年),僧人坚让、坚科及其徒众又募资修祠立碑,并重塑了花木兰戎装坐像和她少年时代的全家像。

可惜这些建筑和神像,大部分毁于后来的战火,只有两通木兰祠碑完好地保留了下来:一为元代《孝烈将军祠像辨正记》碑;二为清代《孝烈将军祠辨误正名记》碑。这两通木兰祠碑的内容,都是考查辨证木兰祠、像及其所处时代的重要依据。

此外,据方志记载,河南虞城县自唐代就有纪念花木兰的活动,每年农历四月初八为木兰祭祀日,仪式隆重而热烈,渐渐沿袭成为盛大的庙会。所以,不论从祠宇、碑刻、还是民间习俗看,河南商丘的虞城县当为花木兰的故里。2007年5月22日,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做出决定,命名虞城县为“中国木兰之乡”,并同意虞城县挂牌成立“中国木兰文化研究中心”。[6]

四、花木兰是哪个时代的人?

唐代的李冗在《独异志》中说:“古有女木兰者,代其父从征,身备戎装,凡十三年,同伙之卒不知其是女儿。”[7]唐代人称花木兰为古人,可见其年代已很久远。《独异志》的内容是按时代的先后顺序排列的,李冗在该书中把花木兰置于汉代人物之中,所以把她称为古人。

与李冗的认识相同,河北完县的木兰庙碑也说花木兰是汉朝人:“汉文帝时,单于侵境,大括天下民以彻,神父当行戍,父极痛无一男子可代己者,哀叹良久,竟行。”何出光的《木兰祠赛神曲》引文写得更详细:“汉文帝时,单于寇边,帝亲征,大括民兵,殆可空国。将军以父老,不任授甲,身伪其子以行。”[8]

但是,《亳州志》《归德府志》等的记载又说花木兰是隋唐人。花木兰究竟是哪个时代的人?史料记载甚少,广为流传的《木兰辞》自然就成了一个重要凭据。按照习惯说法,《木兰辞》最早见于南朝,那么花木兰生活的年代至少不会晚于南北朝。但是,问题并不是这么简单,因为所凭藉的这篇《木兰辞》究竟产生于什么时代,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聚讼纷纭的问题。

《木兰辞》首见于北宋学者郭茂倩所编的《乐府诗集》中所引的《古今乐录》,而《隋书·经籍志》 《旧唐书》 《新唐书》等正史都说《古今乐录》是南朝僧人智匠于公元568年编撰的。那么,《木兰辞》应作于萧梁之前;后来又有人论证它为北朝乐府民歌。于是,现在通行的观点是将它定性为“南北朝民歌”。[9]

《木兰辞》成书之前,战乱连连,混乱不堪。公元493年,北魏孝文帝将国都由平城迁到洛阳,并大力改革鲜卑旧俗。公元523年,柔然等六地(今内蒙古一带)士兵发动起义,于是北魏和起义的柔然发生战争,到公元534年,北魏分裂成东西两个部分。此间发生了12年的战乱。这和《木兰辞》中“同行十二年”的时间相符。由此似乎证明,花木兰当为南北朝人。

可是,也有人认为《木兰辞》并非南北朝时期的作品,而是成书于隋末或唐初。齐天举在《关于〈木兰诗〉的著录及其时代问题》一文中,从《木兰辞》所反映的名物制度、风俗习惯、语言风格诸方面进行全面考察,如诗中自市鞍马的情节,是一种寓兵于农的府兵制度,而《新唐书·兵志》明确记载府兵制“备于隋,兴于唐”,可见花木兰从军之时不会早于隋唐;《木兰辞》中的“兵帖”“明堂”“策勋”“大儿”“爷娘”等名物制度和习惯用语,都明显带有隋唐时期的遗迹;特别是花木兰征战归来后“对镜贴花黄”这一极具时代特点的装束,《通鉴·陈纪》明确说是周宣帝宇文斌“禁天下妇人不得施粉黛,自后宫人皆黄眉墨妆”,即是说“贴花黄”起源于北周,那么花木兰告别军旅生活的时间不会早于周宣帝末年。因为从这以后,文人歌咏中才有对这种装束的描写。[10]

客观地说,将花木兰的故事背景放在隋唐之际去考察,比较符合实际。从《隋书·西突厥传》的记载看,突厥一国分为二可汗(启明可汗、处罗可汗),他们自相仇敌,岁岁交兵不断,残酷厮杀有数十年时间;后来,二可汗均无力支撑天下,不得不都归附于曾经介入过他们战争的隋朝。而隋朝在介入他们战争时,又曾经大量征兵,花木兰极有可能就在其中。

另外,在北部中国有很长一段时期,政治制度难以一朝划一,“天子”与“可汗”混称,胡俗与汉制掺杂,《木兰辞》中涉及到的典制、名物及风俗习惯等,较为符合隋唐之际的环境和背景。因此,《大清一统志》说:“隋恭帝时募兵戍北方;木兰以父当往而老羸,弟妹俱稚,即市鞍马,请于父代戍,历十二年,人不知为女子”[11] 。与以上说法大致相同的还有《江南通志》等,均认为花木兰的生活时代应在隋唐之际。

五、花木兰其人其事为何不见正史记载?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女扮男装,从军征战疆场的奇女子其实并不缺乏记载。例如新旧《唐书》都载有西川节度使崔宁之妾任氏“魁伟果幹”,在成都被杨子琳叛军包围的危急之时,散十万家财,招募千名义勇,组成一支保家卫国的志愿军,一举打败了强大的叛军,为国建功。[12] 当时著名边塞诗人岑参写诗赞她:“甲士千群若障云,一身出战定三军。”[13]

明人刘惟德著有《韩木兰(娥)传》:少女木兰,姓韩,原名娥,生于元末,系四川阆中人。韩木兰幼年就失去双亲,与叔父韩立相依为命。12岁那年,农民起义烽火连天,木兰遂女扮男装,改名韩天保,代叔父出征,投奔红巾军王起岩部。韩木兰在13年的军旅生涯中,杀敌无数,战功卓著。后人在其家乡修建了木兰庙以纪念。经查,韩木兰(娥)故事的原型始载于《明史·列女传》“贞女韩氏”(即“成都人以‘韩贞女’称”的那位)条。[14]

清人瀛园旧主所著《木兰奇女传》载:唐朝初期,有一个少女名叫朱木兰,系湖广黄州府西陵县双龙镇人。木兰娴弓马,谙韬略,14岁时女扮男装代父从军,转战沙场13载,屡建奇功,凯旋故里。唐太宗李世民封她为武昭将军、武昭公主,并赐姓李。这段史实在《旧唐书》里也有记载。后人为了纪念她,在湖北省黄陵县木兰山建有木兰祠、木兰墓和将军庙。

正是因为有这许多“木兰”,所以,《辞海》在“花木兰”条中就说:“(木兰)其姓氏或作花,或作朱,也作木,均无确证。”[15]

可是,有关姓花的那位木兰的故事为何独不见于正史记载?河北完县木兰庙的碑文含含糊糊地说到了这个问题:“汉世尝作《木兰词》,阐扬于前,唐杜牧之,亦歌其事,发扬于后……司马迁作《史记》而混其实,班孟坚撰《汉书》亦乏其传。自唐始赠孝烈将军。”是不是花木兰在当时的名声不大?看来不是,否则皇帝不会封其为尚书之职,至少算得上是出名的战斗英雄。司马迁和班固连这种巾帼豪杰都不知晓,真有点令人不可思议。

是不是花木兰不够入选史书的资格?翻看“二十四史”,其中除了皇后、妃嫔和公主这些具有特殊身份的女性外,标明姓氏的女子还有901人;在这些名垂青史的女性中,有富甲天下的巴寡妇清,有文采盖世的女才子蔡文姬、李清照,也有女将军秦良玉、梁红玉等。平心而论,花木兰的功绩和知名度并不逊色于这些女子,史学家们为何会把她遗忘呢?那么,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呢?

问题其实就在于:花木兰的故事之所以流传至今,乃得力《木兰辞》这一北方民歌的绝唱,是这篇长篇叙事诗绘声绘形地讲述了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传奇故事。然而,《木兰辞》毕竟是文学作品而非史籍。郭茂倩编《乐府诗集》时,在《木兰辞》的注解中就特别注明“不知起于何代”[16] ,意思是没有确切的创作年代。

北朝同一时期的民歌开头用起兴手法,往往异曲同词,如《折杨柳》中有一首,前面六句是“敕敕何力力,女子当窗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17]《木兰辞》开头的起兴,显然与《折杨柳》同源,再加上诗中的一些关键词和细节,可以证明,《木兰辞》的雏形产生于北朝是无疑的。据《乐府诗集》所引《古今乐录》记载,[18] 《木兰辞》到南朝梁陈之时曲辞流传到南方,得到记载和整理;到唐朝时,有一个叫韦元甫的朔方节度使,在民间又得到这首已经流变了很多年的民歌,再经当时的文人整理润色,很可能还参照了《古今乐录》的其他民歌,于是才有了《木兰辞》最终的版本。

这样看来,《木兰辞》就是文学作品。既然是文学作品,在阅读时就不能去字字如历史典籍般当真。犹如现代人的歌词里唱“东边牧马,西边放羊”,那么,真实的生活里就不到西边去牧马,不在东边去放羊了吗?这就与“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一样,也都是互文,是趣味化的铺陈。北朝,是性情奔放的年代,女人牧马、放羊、打仗,都是很厉害的,丝毫不让须眉。所以,花木兰的故事,应该是有很多的个案为其衍生的素材再综合提炼而成的。

民歌体裁作品的产生、流传、变化和整理完成,一般都要经历过一个很长的发酵时间,不可能一蹴而就。《木兰辞》之中杂糅了各个时代的印记,正是这一文学规律的极好注解。如果研究者不认真考察,那么各种时代的主张者都可能在其中找到支持自己主张的只言片语。

《木兰辞》既然是文学作品,那么花木兰就很可能如同貂蝉、穆桂英、苏小妹这些也是在中国历史上非常出名,但却是文学作品塑造出来的优秀女性一样,就是一个文学人物。只是,历代有太多的人往这个文学人物身上去堆砌“资料”,于是就逐渐演变为似是而非的“历史”人物了。

但是,不论花木兰其人其事存在何种争论,“她”的影响和价值却早已得到人民群众的公认,正如范文澜在《中国通史简编》修订本中指出:“诗中描写的木兰,确实表现了中国妇女的英雄气概和高尚道德。……北魏有《木兰诗》一篇,足够压倒南北朝的全部世族诗人。”[19] 刘大杰先生则在《中国文学发展史》说:“考证这些无稽之谈(指花木兰是否史有其人),实在没有一顾的价值,我们只要知道花木兰是一个北方英勇女性的代表就够了。”[20]

注释:

[1]庄胜春、何源:《贾玲恶搞花木兰引争议,木兰故里:民族英雄不容诋毁》,人民网2015年7月16日。

http://gongyi.people.com.cn/n/2015/0716/c152509-27313395.html.

[2][16][18](宋)郭茂倩编《乐府诗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版。

[3][11](清)穆彰阿、潘锡恩 等纂修《大清一统志》(《嘉庆重修一统志》)卷一百二十九,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

[4](明)徐渭:《四声猿》,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5](光绪)《亳州志》,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影印版。

[6]江正茂:《虞城县被命名为“中国木兰之乡”》,人民网2007年5月25日。

http://news.sohu.com/20070525/n250224486.shtml.

[7](唐)李冗撰,张永钦、侯志明点校《独异志》,中华书局1983年版。

[8]《木兰祠赛神曲》包括序文和曲词十二首,为明代巡按御史何出光所撰,刻为卧碑,嵌于河北省完县木兰祠主殿房西壁墙上。完县汉名曲逆县,今名顺平县,地处燕山南麓。

[9]游国恩等主编《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

[10]参见齐天举:《关于<木兰诗>的著录及其时代问题》,《文学遗产》增刊第14辑(1957年)。

[12]《旧唐书》卷一百一十七《崔宁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

[13]李嘉言:《岑诗系年》,《文学遗产》增刊第3辑(1956年)。

[14]《明史》卷三百一《列女传》,中华书局1974年版。

[15]《辞海》“花木兰”条,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年版。

[17]石声淮:《关于〈木兰诗〉》,《语文教学与研究》1979年第1期。

[19]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修订本,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

[20]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作者:都江堰中学语文教师

猜你喜欢

文学作品
为什么文学作品里总会出现“雨”
初探文学作品诵读中意蕴表达构建路径
从文学作品的审美构成看当代观赏石的鉴赏
商业精神在唐代文学作品中的体现
文学作品与数学
英语模糊语言翻译教学改革探析——以文学作品《飘》为例
美国文学作品中“美国梦”的形成与蜕变
文学作品与数学
文学作品中不可忽略的“围观者”
文学作品阅读中对“主要形象”的考查例谈——以近三年高考题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