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代社会普通人的日常生活

2015-11-09

老年世界 2015年4期
关键词:讲卫生主人

秦 筱

如果你穿越回去,那个世界既没有沙场,也没有江湖,更无法和皇族扯上关系,那也不要轻易放弃自己,至少,要让自己成为一个得体的普通人。

整日在林中喝酒纵歌、庙堂之上逼力士脱靴都是庶民中的才子才有的特权,如果没有天赋异禀的才华,还是别向竹林七贤和李白之流学习了,选一个门槛低一点的生活方式,在日常生活中讲卫生、懂礼貌就行。事实上,在礼节繁多且科技不发达的中国古代,要做到这六个字并不容易。

讲卫生:洗澡有规定,刷牙有妙招

几乎一脱离茹毛饮血的原始时代,我们的祖先就意识到了“讲卫生”的重要性,最直接的实现方式就是“沐浴”。“沐”是洗发,“浴”是洗身,按照《周礼》的规定,三天一洗头、五天一洗澡才算是有修养的文明人。

早在3600年前的商朝,商汤王就用青铜浴盆泡澡了。到了先秦时期,皇宫的浴室设备已经相当“现代化”,供水、供暖和排水系统一应俱全。

“洗发水”和“沐浴露”的发明也比你想象的早得多。《左传》中就记载了人们用淘米水洗头发的场景。魏晋时代还出现了一种“澡豆”,由豆粉合药制成,既能去污又能护肤。不过,这东西在当时是皇家特供。

皇家如此讲究,自然受不了群臣整天脏兮兮地往宫里跑。从汉朝起,官员们就有每工作五天回家洗一次澡的“休沐”假期;到了唐朝,“住宿制”改成了“走读制”,五天一休沐的制度还保留着。但似乎没人真的用这个假期来洗澡。看看白居易的这首《沐浴》诗吧——“经年不沐浴,尘垢满肌肤。今朝一澡濯,衰瘦颇有馀。”白老先生官至正五品,且是著名诗人、社会名流,都能几年不洗澡,偶尔洗一次还沾沾自喜于搓掉几层陈泥、“衰瘦”不少,可见历史翻了2000多年,洗澡仍然是极少数人才有的奢侈享受。

同样的例子还有刷牙——确切地说是“揩齿”或“剔牙”。三国时期的贵族墓葬中已经出现了金制小牙签,想来是墓主人生前用以剔除牙缝中的食物残渣所用。但直到几百年后的隋唐时代,清洁口腔的习惯才逐渐开始在民间流行,工具也相当简陋:浓茶、盐水、酒漱口,然后用手指或咬软的杨枝蘸上盐当“牙刷”,或者干脆从树上揪一片嫩树叶塞进嘴里嚼一嚼,那就是天然的“口香糖”。

感谢聪明的宋朝人,用马尾毛和动物骨头做成了最初的牙刷,又用柳枝、槐枝、桑枝和生姜煎水熬制成今日牙膏的雏形,将人们从“手揩牙齿”的原始方法中解脱了出来。

重仪表:从衣服到头发,处处都可做文章

不洗澡尚能见人,反正大家都没这条件和习惯,但乱穿衣则万万不可。这可不仅关乎时不时尚、养不养眼,首要的问题是要穿符合你身份的衣服,别僭越。

在物资匮乏的商周时期,差别倒不是很大,大家都穿着上衣下裙的麻布“套装”,贵族在裙子外面再多系一片革制或丝绣的斧形服饰,就是身份尊贵的标志了。春秋时代,取而代之的是像连衣裙一样、下面垂到脚踝的“深衣”,而且下半身的裙子得用12片布来裁剪,象征着每年的12个月,以表达古人对天时的崇敬。但也只有诸侯、士大夫穿得起这种高级服饰,平民仍然是粗布褐衣。

秦朝以后,为了维持统治秩序,衣着等级制度日益完善。走在大街上,观察衣服的式样、用料、花纹,就能区分出官员和庶民。再看颜色,就知道此人官大还是官小。

尽管穿衣戴帽由不得自己,还可以从其他方面追求时尚,比如发型。

千万别被古装剧中那些长发飘飘的男侠女侠、公子小姐们误导,事实上,当时在大庭广众之下披散头发的大致只有五种人:少数民族人氏、道士、囚犯、乞丐或未成年人。也就是说,今日的离子烫、大波浪、波波头在他们的脑袋上完全没有施展空间。

不过,这也丝毫没有减少古人对潮流的追求。一个发髻就贯穿了上下几千年:汉代妇女常梳“倭堕髻”,北朝妇女则钟情“十字髻”,唐朝人发明了“灵蛇髻”“飞天髻”,宋代又出现了“朝天髻”“同心髻”。时尚文化最发达的是隋唐时期,女人们为了尽可能多地在头上插珠宝首饰,纷纷将发髻梳得又高又大,以至于伪装浓密的假发成了社会畅销品。

懂礼貌:你知道做个客有多累吗

穿衣梳妆停当,终于可以去拜会朋友了,这才是真正考验普通人个人风度的时候。

别急,登门之前先准备好礼物。这倒不费什么脑筋,《周礼》早就规定好了见什么样的人带什么样的礼。如果你是初次登门,很有可能会吃闭门羹——别慌,主人不是要赶你走,正相反,这是在表达恭敬,类似于“哎呀怎么好意思让您亲自屈驾光临寒舍呢,您还是请回吧,下次我去拜访您”。

这时候你要做的就是站在门口一再恳请,直到主人接收到你的诚意迎出大门,宾主互行拜礼,然后主人三揖从右边入门,你从左边进去,在庭中递上礼物,再经过“哎呀哎呀太客气了拿回去吧”和“那怎么行你就收下吧”的三个来回,主人终于接过礼物,让你进屋了。

进了屋也不能轻松。首先,进门请脱鞋,别踩脏了坐席。在唐宋之前的几千年里,人们都是席地而坐,因此室内往往满铺筵席,脱鞋甚至脱袜入室就成了最基本的礼节,否则便是对主人不敬。

君子坐席也有许多讲究,比如效仿孟母教子的“席不正不坐”(《论语·乡党》),是指席子的四边要与墙壁平行。此外,《礼记》还规定“父子不同席”、“男女不同席”、“有丧者专席而坐”。

坐的姿势也不能随随便便,两膝着地、脚背朝下、臀部落在脚踵上,这是一般姿势,跟老友谈天说地无妨;若要向对方表示尊敬,就得抬起臀部,挺直上身,摆出“跽”的恭敬姿态。好不容易坐定,又突然来了一位尊者,还要让席以表谦卑——唉,做个客真累啊。

猜你喜欢

讲卫生主人
不讲卫生的小猪
勤洗手 讲卫生
主人有的我也有
主人有的我也有
给书换主人
主人
讲卫生
不讲卫生陋习
教育孩子讲卫生:小猪走在马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