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促传统农业启动营销新模式

2015-11-09

农村百事通 2015年18期
关键词:粮油销售互联网+

编者按:在河南省洛阳市,捻馔、面粉、食用油,这些人们眼中最“土”的农产品和最“洋”的电子商务之间有了神奇的关联:捻馔风靡朋友圈、面粉厂跨界变“电商”……在“互联网+”时代,轻触手机“点活”农田的新模式正悄然改变着传统农业。

扫描二维码,捻馔“转”出新财路

捻馔是河南省名小吃,又叫碾馔或撵馔,是在民间传承了上千年的一种时令鲜物。“石磨捻馔,原生态的绿色食品,尝一口,追忆童年的味道!”前些日子,这条信息在微信朋友圈中颇为流行,不少“吃货”竞相尝鲜,还在朋友圈中晒出图文并茂的好评。

洛阳市新安县五头镇村民仝润霞就是做捻馔的卖家,今年已经是她卖捻馔的第五个年头。每年麦黄时节,她和家人需要把刚刚灌完浆、将熟未熟的青麦割下来,经过清洗、蒸制、脱皮、辗制等工序,最后用石磨将炒熟阴干的青麦粒碾压成嫩嫩的、长长的细条,这透着麦香的细条便是捻馔。

今年是仝润霞做捻馔最忙的一年,也是赚钱最多的一年,原因在于她21岁的儿子高毅是个手机达人。高毅经常在朋友圈里看到各种产品信息,他便试着将捻馔的制作流程、食用方法以及营养成分发到微信朋友圈里,还推出了扫描二维码享受会员价的优惠活动,没想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电话、微信响个不停,每天前来购买的客人排起长队,捻馔供不应求。

短短半个月时间,仝润霞在县城销售捻馔的摊点从1个增至4个,不仅自家种的十几亩小麦销售一空,还要紧急对外收购。顾客对捻馔的反响特别好,仝润霞平均每天能卖掉150公斤的捻馔。每亩小麦可制作400公斤捻馔,相比把小麦作为粮食销售,变成商品的捻馔每亩能增收4000余元,通过微信营销,半个月就卖光了往年一个月的量,“农产品加工+微信营销”的模式,收益十分可观。捻馔季节性很强,仝润霞母子准备明年跨区域收购,延长销售期,同时他们还打算开发其他石磨农产品。

研发App,“粮油送”到您餐桌

如果说仝润霞母子的微信营销是一次成功的试水,那么一些地方的电商模式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

洛阳建稷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前身是一家面粉厂,从2010年起,公司以“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开始经营。公司以高于市场价收购小麦越发受到农户欢迎,平均每年签订的小麦订单5000亩。每年6月初开始,公司大门口总是车水马龙。农民开着拖拉机、电动三轮车赶来交粮,高峰期时交粮的车辆甚至排起了上百米的长龙。

移动互联的快速发展让公司总经理位西瑞产生了思考:“人们用手机就能买衣服、买家电,粮油产品也应该上网销售。”2014年8月,位西瑞的公司和互联网公司合作开发的手机App“粮油送”正式上线,在此之前,他建立了8000平方米的物流中心,配置10辆送货车,自建了物流系统。

打开“粮油送”软件,米、面、油、绿豆等20多个品种分类一目了然,每个品种又含有不同品牌、不同系列、不同规格的产品,目前共有农副产品百余种。目前,从原粮种植到面粉加工,从线上销售到线下配送,公司已经形成了一条“从田间到餐桌”的产业链。针对饭店、面包店等商户批量配送,线上销售为他快速打开了市场,面粉销量与日俱增,订单农业再升值。

借助网络,供销信息更“对称”

地,还是一样的地,但在“谁来种、种什么、怎样种、如何销”的问题上,不同的答案组合会产出不一样的效益。农产品收获后,直接在地头卖掉,售价低;若加工再出售,利润就会高出许多;如果再有一个品牌和健全的销售网络,身价更会大大提高。

捻馔的畅销是借助微信平台找到目标客户;“粮油送”则是搭建平台,解决产品销路。“互联网+农业”的发展模式,一旦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必将成为推动农村发展、农民致富的引擎。传统的农业产业链条长,信息严重不对称,粮食、蔬菜、水果由于渠道不畅等因素烂在地里的事件屡见不鲜。互联网就是一个数据库,把供给和需求无缝对接,可有效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扬长避短挖掘优势。移动互联时代,只需一部智能手机,农民就能当电商。

订单农业之所以能提高传统农业的附加值,就是因为提前掌握了供给和需求信息,农民也可以利用互联网提前做营销。互联网思维的关键就是“打时间差”。互联网应用能跨越区域甚至跨越国界实现供销对接,从而根据销售来组织生产,相当于产业链全要素的重组,从根本上避免生产过剩,这是其他技术都无法做到的。

(河南   李冰  侯潇)

猜你喜欢

粮油销售互联网+
2019年《中国粮油学报》征稿简则
欢迎订阅2019年《中国粮油学报》
这四个字决定销售成败
推广优质稻 种出“好粮油”
给人带来快乐的袜子,一年销售1亿美金
销售数字
品牌销售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