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徽省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分析

2015-11-07陶浪平

安徽农学通报 2015年20期
关键词:农村经济发展金融支持对策建议

陶浪平

摘 要:近年来,很多理论和实证分析均表明中国农村金融发展存在着严重的金融抑制现象,只有解决了农村金融发展的问题,才能较好的解决农村经济发展中资金短缺的矛盾,进而才能促进农村经济乃至国民经济整体发展。该文对安徽省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进行了评估,分析了安徽省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发展支持的现状与不足,并为安徽省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农村经济发展;资金供给;金融支持;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 F832.7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5)20-01-05

Abstract:In the present years,there is severe financial repression in our rural financial market. So we should first settle the rural financial problems to ravel out the contradictions of capital insufficiency,and thu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and even national economy. The paper gives the analysis of rural finance in Anhui Province's status of r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laek of support.At last,the paper proposes som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rural financial support.

Key words:Development of village economy;Money supply; Financial support;Suggestions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在农村经济的发展中肩负着历史的重任。农村金融是现代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因素。安徽是典型的农业大省,历次农村改革在全国都具有先导性和开创性,是全国农村改革发源地。近年来,安徽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全面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农业科技创新发展、农业大省向强省跨越。要实现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和农民增收,离不开金融的强有力支持。探寻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高效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以期借助金融工具改善农村经济发展的环境,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进而推进安徽经济发展便成为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1 安徽省农村经济发展现状

1.1 农村经济总体发展水平 自改革开放以来,安徽省经济发展迅速,2009年全省经济总量迈上万亿元大关,2014年跻身“2万亿俱乐部”,达到20 848.8亿元,三次产业的比例由2001年的22.8∶43.0∶34.2变化为2014年的11.5∶53.7∶34.8,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在逐年下降,14年间下降了11.3个百分点。根据经济学家库兹涅茨的三次产业标准(10.9∶48.4∶40.7),安徽总体经济发展水平开始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然而经济结构中农业比重仍然偏大。根据发达国家的实践经验,农业在占10%比重向下降低的时候,就意味着传统农业要向现代化的大农业迈进(表1、表2)。

可以看出,安徽农业总产值由2001年的688.0亿元增长到2013年的2 003.3亿元,增长2.9倍;而农业总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却由2001年54.7%下降到2013年的49.9%,下降了4.8个百分点;林业、渔业、牧业都保持了平稳的增长,说明安徽省农村整体经济实力在不断增强,且农业结构调整逐渐突破在农业内部配置资源的局限,向更宽领域、更高层次展开,农业以种植业为主的传统格局逐步改变,农村经济结构发生积极变化,农产品精深加工、生物质能源等产业发展加快,农业效益不断提升,农业产业结构得到优化升级。

1.2 三次产业从业人员结构 随着安徽省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的稳步提高,三次产业从业人员就业结构也发生显著变化,尤其是大批农业劳动力被解放出来从事非农产业生产。值得注意的是,安徽省产业构成与就业构成并不匹配,一产仍耗费大量劳动力,近35%的从业人员只创造了14%的社会总产值,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下、劳动力资源浪费现象仍然十分严重(表3)。

1.3 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及城乡居民收入比较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安徽居民的收入水平等也得到很大提高和改善,农村人均纯收入由2001年的2 020元增加到2013年的8 098元,增长4倍。数据表明,家庭经营性收入占农民总收入的绝大部分,一般都在60%以上;工资性收入成为重要来源和支柱,成为近年来农民增收的一大亮点,一方面是农民工工资水平提高,另一方面,安徽省农村生产经营社会化程度提高,农民在本地从事能够取得工资收入的各种劳动机会明显增多;随着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等政策实施,以及各级地方政府强农惠农政策逐步落实,政府转移支付力度的不断加大,政策转移性收入明显增加,但农民财产性收入总量较低的问题依然突出(表4)。

2001年到2009年间,在城居民都有较大幅度增长的情况下,安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也在扩大,2006年达到最高峰收入比为3.29:1;如果综合城镇居民享受的住房公积金、社会保障等多种福利及补贴,城乡差距呈现出巨大的剪刀差。近年来,安徽省出台了《促进“十二五”农民收入倍增的实施意见》,积极实施居民收入倍增规划,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城乡收入差距有缩小的趋势,2013年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85∶1,是2003年以来最低的年份。

2 安徽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支持现状及面临的现实矛盾

2.1 安徽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支持现状 农业是弱质产业,农民是弱势群体,谁会“雪中送炭”?安徽是农业大省,长期以来,“融资难”一直是安徽省“三农”发展的重要桎梏。近年来,国家在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和发展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经过多年的改革和发展,安徽省已基本形成了以合作金融为基础、商业金融和政策性金融分工协作的农村金融体系。

2.1.1 农业银行支持状况 2008以来,随着股份制改革的深入推进及成功改制上市,农业银行进一步强化面向“三农”的市场定位和责任。农业银行安徽分行按照县域贷款增速高于农业银行平均增速10个百分点,涉农贷款增速不低于农业银行全行贷款平均增速、增量不低于上年涉农贷款增量、增量占全行贷款增量比重不低于40%的标准分别配置县域和涉农贷款增量计划,按季下达序时计划,确保县域和涉农贷款增速不低于全行平均水平。随着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和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为代表的现代农业的不断发展,农民的贷款需求明显增加。近两年来,农行安徽省分行先后实施“龙腾计划”、“千百工程倍增计划”等,累计向产业化龙头企业发放贷款60多亿元,与500余家龙头企业合作,授信企业153家、授信金额55.85亿元。

2.1.2 安徽农村合作金融支持状况 近年来,安徽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将业务发展与支持农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发展普惠金融等紧密结合,积极主动地融入地方经济发展,充分发挥“服务县域的主力银行”、“小微企业的伙伴银行”和“农村金融主力军”作用。10a来,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从一个基础薄弱、风险很大、困难很多的机构发展成为省内业务规模最大、机构网点最多、覆盖范围最广、服务群体最多的地方金融企业,有力提升了对“三农”、中小企业及贫困弱势群体的普惠金融服务水平。目前,安徽农村合作金融服务已实现“全覆盖”,网点超过全省银行业的40%,延伸到乡村、社区,贴近到农户、小微企业。全省共有66家农村银行(其中有56家农商行、10家农合行)、17家农信联社,发起设立村镇银行29家,3 100多个物理网点、3 200多台自助设备遍布城乡各地。到2014年初,全系统存贷款余额达5 449亿元和3 557亿元,占省内存贷总量的18.85%和17.8%;拥有5 700多万客户,其中个人客户5 600多万户,覆盖了全省80%以上户籍人口;在涉农、县域和小微企业3大领域的信贷投放均超过2 000亿元,均占省内同领域信贷总量的1/3以上。

2.1.3 安徽农村政策性金融支持状况 农业发展银行的主要任务是筹集农业政策性信贷资金,承担国家规定的农业政策性和经批准开办的涉农商业性金融业务,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服务。按照总行“两轮驱动”业务发展战略,安徽农发行不断加大支农力度,做好粮棉油收储信贷工作,近10a来累计发放粮棉油收储贷款2 083亿元,支持收购粮油1 173.5kg,棉花80万t,切实维护了农民利益;在农业农村基础设施信贷投入方面,2009年以来累计投放政策性中长期贷款952亿元,支持项目489个;截至2013年末,安徽农发行各项贷款余额1 353亿元,其中农业政策性贷款1 264亿元,占比93.5%。

2.1.4 安徽邮储银行支持状况 邮储银行秉持“人嫌细微,我宁繁琐;不争大利,但求稳妥”的服务宗旨,发挥在农村金融市场的比较优势,聚焦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金融需求,下沉服务重心,提高“三农”金融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小额贷款是邮储银行支农的一项拳头产品,做支持“三农”发展的“灌溉机”,曾获得过GTZ国际合作项目最高成就奖,邮储银行安徽省分行小额贷款助力“三农”、小微企业发展。从2008年至今,邮储银行安徽省分行小额贷款品种在原来的农户保证、农户联保、商户保证、商户联保的基础上,增加了再就业小额担保贷款,其中的整贷直发业务,属于安徽省分行首创。截至2014年,安徽全省拥有16个二级分行、63个县(市)支行,县域农村地区网点有1 200多个,占网点总数近70%;邮储银行安徽省分行涉农贷款余额达到193.14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45.14%。

2.2 安徽农村金融支持存在的问题

2.2.1 农村地区金融环境与支农贷款投放之间存在矛盾 由于外出务工人员较多,农户贷款后外出务工久不归家造成信贷人员催收困难,给贷后管理造成较大难度,形成信贷风险;农户一旦遇上突发事故如疾病、意外伤残等,必将造成还贷难;目前,农村金融机构对农村的贷款多数是建立在个人信用的基础上,信用贷款风险大,金融机构及相关责任人承担责任大,因而存在“慎贷”、“惜贷”、“怕贷”现象,受这种环境影响,农民“贷款难”和金融机构“放贷难”矛盾日益突出,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金融部门对“三农”信贷的投入。

2.2.2 农村商业银行难以支撑农村金融,发挥主力军作用 随着以工、农、中、建、交为代表的国有大银行经营战略的转变,国有商业银行正逐步从农村收缩业务,农村资金大量外流。我国的农村金融制度安排主要是农业政策性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为主,由于农村商业银行改革的滞后,农村商业银行一时还难以挑起农村金融的大梁。目前,农村商业银行的机构设置早已突破农村的范围。在大中城市里我们随处可见农村商业银行的机构网点,农村商业银行业务经营趋利化、非农化倾向明显,涉农贷款比重下降,使那些真正需要资金的农户得不到信贷支持。二是经营成本较高。农户贷款覆盖面广、贷款额度小、贷款户数众多,致使农户贷款业务量大、业务费用多、成本高,发放支农贷款的成本高;农村商业银行属于地方性金融组织,国家的扶植力度较小,农村商业银行许多政策性原因形成的历史包袱只能由自己承担,而与国有银行相比,国有银行的同类亏损有国家财政予以消化。

2.2.3 农村金融效率有待提高 从金融投入方面,目前国家以及安徽省政府或地方政府的金融投入是明显不足的。一是金融法律法规等基本环境建设的不足,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对非正规金融的法律法规不完善导致非正规金融在发挥农村金融发展过程中不能够做到与整体金融发展相协调;二是金融基础设施不能支撑金融市场的发展。农村商业银行等金融主体的存贷息差比仍然为主要的利润来源,中间业务发展缓慢,根据金融发展规律,金融机构的竞争优势将主要来源于中间业务的发展,而存贷息差为主的安徽省农村金融发展模式导致金融效率的提升受到重大阻碍。

2.2.4 金融机构人员素质不能适应农村信贷服务需求 一是信贷人员经验不足,素质不能适应业务需要。如农村商业银行的人员大都来自于改制前的农村信用社,缺乏金融业务知识及银行信贷经营管理经验,在贷款业务操作、风险防范、信贷营销和客户资源等方面均无法与其他银行业金融机构相比。其次有些员工并没有因为银行改制而改变思想,部分客户经理尤其是基层管理人员文化素质和思想素质偏差,利欲观念重,缺乏责任意识。二是严格的内部责任追究,加剧了“恐贷”现象。由于部分信贷从业人员缺少经验和责任意识,贷款“重放轻收”现象突出,加之金融部门内部对逾期、不良贷款的问责力度较大,当贷款形成不良进行处罚时,处罚力度稍重,部分人员又形成“恐贷”“惧贷”心理,导致农户和企业“贷款难”“难贷款”,影响了农商行支农劲头。

2.2.5 创新开发能力滞后与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 由于农村金融长期以来远离经济最发达地区的市场竞争环境,加之体制方面存在的问题,至今尚未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核心竞争力。在业务发展方面,营销体系不健全,科学营销不够,创新能力不足,营销队伍素质不高,激励机制不到位,营销渠道单一,服务功能不全,产品不丰富,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

3 金融支持安徽农村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农村金融作为农村资源配置的主体,是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资金来源的一个主渠道。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安徽省农村金融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不断显现。不容忽视的是,农村金融服务仍然是安徽金融体系中最薄弱的环节。

3.1 构建完善农村金融支持体系 适应农村经济发展转型时期的新需求,让农村金融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我发展、自我约束以及自担风险的市场主体;大力发展服务“三农”的地方性金融机构,不断拓宽服务领域、调整服务重点以及完善服务方式和服务品种。

3.2 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 良好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将有利于金融支持农村经济发展。改善农村金融市场的宏观环境要进行法律、制度、监管方面的建设,分别针对农村非正规金融组织和正规金融组织设立监管程序;规范农村金融秩序,营造守信的农村信用环境,加强与“公、检、法”部门的沟通与协作,形成合力,积极构建县域金融生态协调机制,努力改善和打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

3.3 建立农业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建立财政风险补偿基金 对由于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等原因形成的农村中小企业贷款、农业贷款损失给予一定的补偿,对涉农企业和农户贷款实行贴息,对涉农贷款发放较好的金融机构给予奖励,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对金融资源的撬动和引导作用,同时减免农业贷款所得利息收入的营业税和所得税,以提高农村商业银行支农后劲。

3.4 加强金融创新,提升员工队伍素质 加强金融创新,创造多种类、多类别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安徽省农村金融市场供给不足除了主体不足之外,就表现在产品和服务的种类少、同质性强。因此,对于安徽省金融主体应当加强对金融创新的投资力度,开发适合安徽省农村企业或农户的产品种类和服务,如互联网金融能更好支持农村经济发展,但目前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准入还不够充分。农村金融的发展要有高素质的专业人才,要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高素质专业化的人才队伍是增加农村金融竞争力的重要砝码。

参考文献

[1]蒙永亨.我国农村信用社经营绩效与资本流动研究[M].广西:桂林工学院出版社,2011:23-24.

[2]周华雯.湖南省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D].长沙: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1.

[3]王瑶.区域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的财政金融支持[N].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4-10-15.

[4]张路阁,赵海燕.论农村金融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J].农业经济,2013(7).

(责编:张长青)

猜你喜欢

农村经济发展金融支持对策建议
农业现代化及其金融支持的国际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