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北方少数民族传统马鞍具探索

2015-11-07高晓霞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6期
关键词:马鞍蒙古族寓意

刘 馨,高晓霞

(内蒙古农业大学 材料科学与艺术设计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8)

我国北方少数民族数量众多,其中蒙古族、鄂伦春族、达斡尔族对马鞍具的使用较多。蒙古族马鞍具有着很高的审美价值。其制作技艺于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比起蒙古族中王公贵族的马鞍具,鄂伦春族、达斡尔族马鞍具则更注重实用性,造型简单,工艺朴实。

我国古代游牧、狩猎民族使用马鞍具的历史久远。马鞍具在春秋战国时期便成为北方少数民族主要的骑乘工具[1]1-3。长期以来,我国北方少数民族马鞍具引起了许多专家学者的关注。刘兆和[2]从多个领域解释了蒙古族人民与马及马鞍具的关系;阿木尔巴图[3]从工艺美术角度记述了蒙古族马鞍具工艺精湛,美学价值极高;芒来·旺其格[4]从艺术角度阐述了蒙古族人民爱马、饰马的情结;郭旭光[5]搜集了部分达斡尔族原始鞍马具图片;瑞典作家多桑[6]从历史学角度讲述了蒙古战马及马具在战场上发挥的作用;日本学者中村润子[7]从马文化源流方面说明了中、日、朝三国之间马文化的传播关系。文献[8-11]则探讨了马鞍具的历史演变、构造特点及装饰特征,汇集了大量我国北方少数民族马鞍具原生态信息。本文在前人的研究成果上,依据对海拉尔市、根河市、鄂伦春自治旗、达斡尔族自治旗等地的多次走访调研,在延续对马鞍具整体进行归纳分析的同时,试图从不同民族中不同形式、不同特征、不同功能鞍具的角度进行研究,证实马鞍具的历史溯源、装饰题材来源、制作工艺流程。

1 北方少数民族马鞍具历史演变

人类与马有着不解的情缘,对马的使用在很久之前就已开始,但马鞍具与之并未产生在同一时期。早期的马只是用来牵引车辆或驮载货物,随着人们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不断进步,生活水平与意识形态的不断提高,马渐渐被人们所骑乘,也开始在战场上发挥功效。

马鞍的前身是一个皮革制作的鞍垫,并无鞍桥、鞍韂、马蹬等部分[1]3。之后春秋战国时期,赵武灵王赵雍为了增强国力,推行“胡服骑射”政策,对马鞍进行了改进,使士兵作战时骑乘更稳定更容易掌控马的方向与速度,此后便揭开了马鞍发展和演变的序幕[1]126-128。

秦代到西汉初期,马鞍具的发展一直停留在战国时期的水平,没有较大进展。此时的马鞍称为“低鞍”,类似于鞍垫,未出现前后鞍桥。西汉末年,为了使人在骑乘时更加稳定,减少与马之间的摩擦,马鞍在形式上发生了变化,前后两端略微高起,被人们称为“高马鞍”,如图1[8]所示,这也是早期“鞍桥”的形成,此后便开始了我们所谓现代意义的马鞍。我国古代马鞍具发展较为成熟的时间段是在魏晋南北朝,其标志为高鞍桥马鞍在晋代时甚是流行,同时马蹬也是在此时期出现的[1]126-128。

图1 汉代马鞍

隋唐时期,马鞍在形制上有了较大改变,前鞍鞒高而直,后鞍鞒低而斜,这样的设计大幅度提升了人们在骑乘时的舒适性。盛唐时,马鞍具已经发展的很完善,在不失实用的同时也比较注重装饰性。唐朝名画《贵妃上马图》中便可看到柔弱娇嫩的女子都可以安全骑马并无半点不适。南宋祝穆所写《方舆胜览》[12]52中记载:“王羲之守永嘉,庭列五马,绣鞍金勒,出即控之,今有五马坊。”足见当时马鞍具的发展已经很成熟。

公元10世纪,兴起于我国东北部地区的古老民族——契丹族,缔造了独树一帜的草原文化。其马鞍具的制作工艺相比鲜卑、突厥时期更为进步,马鞍前后桥整体加宽,前鞍桥直立高大,后鞍桥低于前鞍桥与鞍面呈钝角。并且更加完善了装饰全马的鞍马饰具,由原来的单一材质发展到金、银、铜、玉石镶嵌如图2[8],纹样也由简单朴实到复杂高雅如图3[8]所示。“契丹鞍”在中华大地上的影响力颇高,在北宋时期与蜀锦、端砚、定窑瓷器并称“天下四绝”[8],契丹鞍马具精湛的工艺也成为后来的蒙古族马鞍具坚固的基石。

图2 辽代金鞍

图3 辽代云纹鎏金铜马具

元代马鞍具按用途可分为生活马鞍具和战马马鞍具,形制上与如今的马鞍具已极为相似。生活用鞍座板面较宽、鞍鞒较低,便于日常骑乘;而战马用鞍座板面略窄、鞍鞒较高,使战士骑乘更稳定。元代对马鞍具的制作十分重视,当时还设有专门制作马鞍的“造鞍局”,以便大规模生产马鞍具。1988年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镶黄旗境内的元代古墓中出土了一副黄金马鞍,其形态保存完整,做工考究,整体木结构由皮革包裹,其余部分以鎏金祥龙纹镶嵌,如图4[8]所示。从这幅金鞍可以看出,蒙古族马鞍具从简单到复杂,从朴实到奢华,在马鞍具的发展史上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蒙古族文化。随着社会与民族的发展,科技的不断进步,蒙古族鞍马文化也更具内涵,逐步走向更高的阶梯。

图4 元代卧鹿纹金马鞍

明代马鞍具造型简约,装饰不多,称为简式马鞍。清代马鞍具则样式多样,装饰复杂。不同部落之间的马鞍具造型与装饰也截然不同。尤其在装饰材料上,不仅仅局限于金属材料,更多的稀有材料开始出现在马鞍具的装饰上,如景泰蓝、松石、珊瑚、鲨鱼皮、蟒蛇皮等;装饰纹样与图案也开始繁琐复杂,如汉字纹样、动物造型、人物肖像等。清代马鞍具在色彩上更为丰富,具有很强的艺术特色和很高的审美价值,如图5[2]61所示。从当时马鞍具上的奢华装饰也可以看出清代统治阶级和贵族的奢侈生活。清代之后随着工业水平的不断提高,大量机械化交通工具开始登上历史舞台。马鞍具也就没有了太大的发展,渐渐失去了原有的风采,转而向着工艺品类型转变着并受到大量收藏爱好者青睐。

图5 清代大尾式鎏金镶珐琅马鞍

2 北方少数民族传统马鞍具分类

从古至今马和人就有着深厚的感情。对于生产和生活都离不开马的我国北方少数民族人民来说更是如此。蒙古族被称为马背上的民族,马背可以说是他们成长的温床;鄂温克、鄂伦春、达斡尔族则以马为伴,形影不离。而马鞍具便成了联系马与人之间的桥梁,我国北方不同民族间的马鞍具也有不同的种类。

2.1 蒙古族马鞍具分类

蒙古族人懂马、爱马,他们视马为亲人、朋友。马已经变成蒙古族人在日常生产与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元素。而蒙古族马鞍具更是享誉中华大地,其种类也有着明确的划分。

2 .1.1 按用途划分

蒙古族马鞍按照用途可划分为赛马鞍、拖官章鞍、庆典祭祀鞍以及生活鞍。其中生活鞍又分为坐鞍、车鞍、放牧鞍、驮鞍、狩猎鞍、礼仪用鞍。坐鞍工艺精细,装饰材料繁多,普通装饰有漆的,金属装饰有金、银、铜的,是蒙古族马鞍中的上品。驮鞍有两种,一种为中间存放物品,另一种为两边挂载物品[9]。

2 .1.2 按区域划分

按照蒙古族人民的部落划分,马鞍可分为巴尔虎鞍、鄂尔多斯鞍、察哈尔鞍、卫拉特鞍、科尔沁鞍、乌珠穆沁鞍、苏尼特马鞍、阿巴嘎式马鞍等,如图6[10]6所示。不同地区的马鞍有着不同的特点,例如巴尔虎鞍底座较宽,前后鞍桥偏低,马鞍装饰多以银饰为主。

图6 马鞍的分类

2 .1.3 按造型划分

蒙古族马鞍造型各异,有大官座鞍、小官座鞍、羊尾鞍、小三元鞍、人字鞍、小尾鞍、大尾鞍等[9]。不同造型的马鞍也有着不同的特点与功能,如小尾鞍前鞍桥直立,后鞍桥短平,结实耐用,骑乘舒适,适于长途跋涉;大尾鞍前鞍桥与小尾鞍相同,后鞍桥比小尾鞍宽大,装饰奢华,多用于大型活动。

2 .1.4 按材料划分

蒙古族马鞍在装饰材料上可谓层出不穷。有景泰蓝鞍,蛇皮鞍、鲨鱼皮彩绘鞍、掐丝珐琅彩鞍、珍珠鞍、宝石鞍、漆底镶贝纹鞍、檀香木鞍、实木雕刻纹鞍、金鞍、银鞍、铜鞍等[9]。实木鞍有全实木制作,也有鞍板底座为实木,前后鞍鞒为铁质。有的鞍鞒直立高耸,坚实宽厚;有的则小巧单薄,用牛皮包裹,玲珑光滑。

2.2 鄂温克族、鄂伦春族、达斡尔族马鞍具分类

鄂温克族、鄂伦春族、达斡尔族被统称为“人口较少民族”,主要分布在我国北方内蒙古自治区及黑龙江省境内[13]。我们于2014年8月走访根河市鄂温克族敖鲁古雅民族乡,阿里河鄂伦春族自治旗,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对三个民族聚集区调研,走访各类手工艺匠人,采集手工艺品资料。

鄂温克族、鄂伦春族、达斡尔族人口较少,长期旅居林区,20世纪50年代之前一直处于以狩猎为生的原始社会形态,并无明确的等级划分。所以他们的马鞍具相比较蒙古族马鞍具而言,少了些奢华绚丽,多了些简单实用。鄂温克族、鄂伦春族、达斡尔族的马鞍具在形制上很大程度受到了蒙古族马鞍具的影响,但由于资源匮乏,工艺落后,其马鞍具并无过多装饰,而是材料单一,工艺简单,造型朴实,更适合在森林中狩猎。

3 北方少数民族马鞍具特有艺术特征

3.1 装饰纹样与寓意

我国北方少数民族传统马鞍具从不缺乏纹样装饰,不同的纹样也有着不同的寓意。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蒙古族马鞍具。蒙古族马鞍具装饰纹样种类有动物类、植物类、几何类、宗教类等。动物类纹样有蝴蝶纹,寓意幸福的姻缘和甜美的爱情;仙鹤,寓意延年益寿;蝙蝠,寓意幸运多福;鹿,寓意祥瑞辟邪;龙,寓意高雅富贵。植物类有莲花,寓意纯净,清洁;石榴,寓意多子多福;荷花,寓意以和为贵;藕,寓意好事成双;莲子寓意子孙满堂。几何类包含万字,方胜等,它们都有着悠久的历史且寓意各不相同。宗教类包含法轮、螺、伞等。法轮代表着佛教,寓意轮回、圆满;法螺则代表着佛教讲经说法;伞,寓意保护,平安,普度众生[10]。我国北方其他少数民族的马鞍具装饰纹样和寓意与蒙古族马鞍具的大相径庭,大多以效仿蒙古族马鞍具为主。

3.2 装饰色彩

我国北方少数民族大多生活在广阔的草原与浩瀚的林区中,所以在马鞍具在色彩装饰上也同大自然环境相吻合,如蓝色、白色、绿色、红色等。蓝色、白色是天空的颜色,寓意着宽广,永久。蒙古族人对鞍韂进行装饰时,通常将皮子压制成条状,染成蓝色再搭配上少量红色皮条挂在上面,体现出蒙古族人大度豪爽的性格。“人口较少民族”部分马鞍具则将动物的白色皮毛搭放在鞍座上既舒适又美观[10]。我国北方少数民族对红色也特别青睐,因为红色寓意着胜利、吉祥与幸运。蒙古族人崇拜火神,而他们喜欢红色也与之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数百年的历史变迁与民族融合中,我国北方少数民族在马鞍具的色彩装饰上互相影响着,最终形成了现在马鞍的色彩形态,庄重、厚重、美观。

3.3 装饰法则

我国北方少数民族在马鞍具装饰形式上都遵循着基本审美法则,如和谐、对称、肌理、节奏、韵律、对比等。使得鞍马鞍具在不失实用性的同时有着很强的视觉冲力,让人们享受着视觉上的饕餮盛宴。在装饰色彩的明度、亮度、纯度、面积、冷暖对比上,蒙古族鞍马鞍具尤为突出,明暗配比和谐,冷暖搭配谐调,面积配比合理,灰度与纯色适中。不论从马鞍任何角度看上去都会给人以美的享受。相比较蒙古族马鞍具,鄂温克族、鄂伦春族、达斡尔族的马鞍具在色彩上就略显单一,只有简单的黑、白、灰和兽皮原有色对比,虽不如蒙古族马鞍具那般强烈的色彩对比,但也不失典雅,质朴,朴素之美感。

4 北方少数民族近代马鞍具传统制作技艺

我国北方少数民族马鞍具以蒙古族最具有代表性,它的造型与制作工艺闻名于世并被北方诸多少数民族争相模仿。下面就以近代蒙古族传统马鞍具为例对其制作工艺进行综述。

蒙古族传统裸鞍包括前、后鞍鞒,左、右鞍翅和梁头。鞍鞒呈拱形位于鞍座前后端;鞍翅在鞍鞒下方,左右各一个;鞍棱在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划分,有单棱,也有双棱,位于鞍鞒边缘。

裸鞍都以实木制作,而实木种类繁多,工匠多选榆木、桦木、杨木、樱木、檀木等。蒙古族传统马鞍中含有丰富的力学原理,所以制作马鞍的工序与其他工艺品的制作工序截然不同。匠人在制作马鞍的过程中完全由手工操作,不借助任何电动机械,全靠多年的经验来完成。制作前工匠会选取呈Y型的两根树杈作前后鞍鞒,这样保证了木材原有的力学性质,增加了持久性,防止开裂。枝干节和木节会使木材自身的力学性能发生变化,容易引起变形、开裂,只有顺纹的树干硬度最高。所以工匠会选取没有枝干和木节的主干作鞍翅,有效地防止了鞍板在颠簸中断裂。以烘烤或晾晒的方法将木材脱水。用专有的斧头,锯子等工具将选好的木料破切,制作裸鞍各构件,其中前后鞍鞒呈U型,两块拼接在一起的鞍板呈凸型,拼装时将鞍鞒嵌套在鞍板之上使其更加稳定牢固;用自己熬制的动物胶粘接各个部件,放置露天处阴干,待干透后凿眼以皮绳捆绑加固;打磨裸鞍,去掉毛刺、粗糙部分;鞍翅前后端各打四孔,用来穿梢绳、扣压钉、定攀胸;鞍翅中下部边缘开凿方孔,用来穿栓马蹬的皮条;在鞍座两侧各开凿两孔用来钉鞍垫、扣鞍花;每个鞍鞒下方左右两侧各开凿一圆孔用来困扎肚带;最后上漆,刷亮油,美观大方[11]。

为了增加骑乘的舒适型,制作完裸鞍后,还要覆上以毛毡和布料制作的鞍垫,鞍垫以多个鞍花固定,左右两侧鞍花以马鞍中心为轴对称分布。鞍棱上钉装鞍鞒边,鞍鞒边材料多为金、银、铜,一是提升装饰性,二是降低鞍棱磨损率。前后鞍鞒用皮革包裹,精致的马鞍甚至用鲨鱼皮等珍贵皮料包裹。裸鞍下衬屉子,左右加装大小鞍韂,大小鞍韂中间穿缀马蹬。最后安装上蹬磨,系上梢绳、后鞧、攀胸,扣合压钉,一套完整的马鞍算是制作完成[11]。

5 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北方少数民族人民从劳动与生活中摄取灵感,就地取材,以他们独特的审美和精湛的工艺制作出朴实而华丽的马鞍具,成为民族文化的珍贵财富。以马鞍具为核心,通过实地调研与资料归纳分析证实其历史渊源、品种划分依据、造型特征类别、制作工艺流程,对于更深入了解我国北方游牧、狩猎民族特有文化的发展脉络与历史轨迹有着较高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同时随着北方少数民族人民向城市迁移与现代社会频繁接触,手工艺人逐步减少,传统文化渐渐消失,因此,对描述马鞍具的现有资料进行搜集、归纳和分类对理解与揭示各北方少数民族的思维形态、审美特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具有艺术学、民俗学、历史学、民族学等多学科意义。其研究成果还可以转化成为文化产业相关产品,对即将消失传统工艺的保护、传承与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1]刘永华.中国古代车舆马具[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2]刘兆和,贺其业勒图.蒙古民族鞍马文化[M].哈斯其木格,译.北京:文物出版社,2008.

[3]阿木尔巴图.蒙古族工艺美术[M].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7.

[4]芒来·旺其格.蒙古人与马[M].呼和浩特:内蒙古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5]郭旭光,鄂晓楠.达斡尔族文物图录[M].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8.

[6]多桑.多桑蒙古史[M].冯承钧,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

[7]中村润子.关于日本初期马文化源流[J].萧爱民,译.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20(5):87-90.

[8]李天宇.马鞍的由来及演变[J].大同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29(6):93-96.

[9]云晓敏,王军,宁国强.蒙古族马鞍的构造特点浅析[J].神州民俗,2011,160:22-24.

[10]云晓敏.蒙古族马鞍饰品和鞍鞒装饰特点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农业大学,2011.

[11]张婷.内蒙古部分馆藏传统马具的制作工艺及装饰纹样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农业大学,2010.

[12]祝穆.方舆胜览[M].北京:中华书局,2010.

[13]鄂晓南,鄂·苏日台.使鹿部落民俗艺术[M].呼和浩特: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马鞍蒙古族寓意
美好寓意品芝麻
盛放的寓意
黑龙江蒙古族古籍考录
《绿野仙踪》中隐含的颠覆性寓意
蒙古族“男儿三艺”传承研究
马镫与马鞍
雕花马鞍
模仿老鹰的乌鸦
红马鞍
中国共产党内蒙古自治区第十届委员会委员当选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