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雷州话及其独特的地域文化

2015-11-06朱月明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5年9期
关键词:雷州方言文化

摘 要:雷州文化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面貌和精神内核。在雷州文化的诸要素中,雷州话是属于基础性的要素,具有文化中的标志性意义。雷州话是一种原生态的文化,体现着雷州文化和红土文化的精神内涵,因此,保护和传承雷州话,是保护和传承雷州文化的前提条件。

关键词:雷州话 独特 地域文化

所谓“地域文化”,是指“因着一定的地理形势,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得以与其它地方区别开来的语言、习俗、宗教、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等”[1]。

我们通常只把方言看作交际工具,并未意识到它同时是地域文化的载体。所以即使会讲雷州话的人,也未必都知道闽南话有什么魅力,反映了哪些文化内涵。我们只有把雷州话放在地域文化的背景下,在历史和现实的交错中去解读时,才会发现其中包含着一个精彩的世界。

下面,笔者试图从三个层面和角度对雷州半岛的雷州话与其独特的地域文化进行解读。第一个层面是溯源,呈现古代语言的历史本来风貌,揭示雷州话成为研究雷州半岛与汉语的“活化石”的原因。第二个层面是揭示文化内涵,其中涉及雷州话的社会文化心理、情感、伦理和民间习俗,等等。第三个层面是方言的应用实践,即雷州话与雷歌、雷剧,等等。从这三个层面来揭示雷州话与其反映出来的地域文化,使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雷州半岛湛江地区的这种闽南方言中的次方言——雷州话,从而宣传红土文化,发扬红土文化精神,为湛江争创文化强市添砖加瓦。

一、雷州话的历史渊源

雷州话属闽南方言的一种次方言,而闽南话又被称为河洛话。这首先应追溯到汉人及汉语入闽的历史。河洛人在晋代以前住在中原黄河、洛水流域,当时这一带简称河洛地区。河洛人第一次大规模入闽当推东晋的“五胡乱华”之际。史书上记载的“永嘉之乱,衣冠南渡,始入闽者八族,所谓林黄陈郑詹邱何胡是也”。《三山志》指的就是这一批人。所以今天的雷州话来自中原,语音虽有演变,但变化较小,并保留较多古音,所以被称为研究古汉语的“活化石”。

据明事历《雷州府志》载,当时雷州话叫“东话”或“客话”,许多基本词汇与潮州话和蒲田话大致相同,但因受官话、粤话和少数民族语言的影响而发生差异性的变化。雷州话通行范围很广,包括雷州市、徐闻县全部,遂溪县、湛江市区和郊区的大部分,以及雷州半岛北部的廉江、吴川、电白三县的一部分,人口超过400万。主要有《海廉方言志》《雷州方言词实》《雷州方言志》《粤西闽话雷州话研究》等书。

二、雷州话的文化内涵

(一)饮食文化

雷州话的“食”有两个读音——文读和白读。文读音是指读书音,而白读音是指说话音。读书音用于“食堂”“食品”等;而说话音则用于“食饭”“食糜”(吃稀饭),“讲长讲短,讲食煞尾(结尾)”等。“食”是古汉语的保留。《礼记·大学》:“食而不知其味。”《诗经·小雅·绵蛮》:“饮之食之”。就是给他喝、给他吃之义,故“食”就是普通话的“吃”。但雷州话的“食”并不与“吃”完全相等,它除有“吃”的本义外,还有许多引申义、比喻义,用得非常形象、生动。比如“食后生”“食爸食母”“食软路”(轻松的活儿)、“食薪水”等。这些词中的“食”是指依靠某人、某种工作来维持生活。

“食”在雷州话中还有更多的含义,比如“饮”的意思,如“食菜(喝菜)、食酒(喝酒)”;“抽”的意思,如“食鸦片(抽鸦片)”;“呼吸”的意思,如“食色、食空气”;“赴宴”的意思,如“食桌”;“受”的意思,如“食罪(受罪),食衰(遭殃)”;“激励”的意思,如“食志、食气”,等等。甚至“食”还可叠音为“食食”,有催促别人快点吃的意思,而后面加个“去”,成为“食食去”,则是叫别人把东西吃光的意思。而后面加个“叫”,“食食叫”则是对要吃要喝之人表示不满。由此可见,雷州话中“食”的丰富性、有趣性。

雷州话不仅“食”字含义丰富,“食”的内容也颇具地方特色。比如“食茶饭”。初次见到这个词,顾名思义,以为指的就是菜和饭,泛指饮食。现代汉语中就有“粗菜淡饭”“茶饭不思”等词。殊不知这“食茶饭”在闽南文化中还真有这种“茶饭”,用茶水做成的饭。具体做法是500克大米,25克茶叶,先将茶叶装入沙袋中扎紧,再把茶叶袋放入清水中煮沸,加少许盐,旺火煮沸后,再用文火焖十五分钟即可食用。

雷州除了“食茶饭”,还有许多的饭可食。较之北方丰富多了,比如“芋头饭”是用芋头切成条块,用油炒一下,然后拌米煮成饭。芋头饭特别香,雷州人用芋头来做饭给客人吃,也是一件创举。《本草纲目》云:芋头“可宽肠胃,疗烦热”。又如“萝卜饭”:是用萝卜铸成条丝,加点配料和米煮饭,吃了润喉滑嘴甜口。《药性歌拾回百味》云:“有降气化痰,消食积作用”。来到雷州的人,品尝油腻东西多了,吃碗萝卜饭清清肠胃,也是一件极惬意的事情。还有外地人难叫出名字的“蛤骝饭”,这种饭,以前在雷州乡下,是坐月子的妇女吃的,现在雷州不少酒店、大排档都有这种饭。这种饭是用一种“蛤骝”叶剁碎炒后抄在生米里煮成的,很香,且能温补身体,所以坐月子的妇女常吃。“蕃薯粥”则是一种类似北方稀饭的饭,雷州人在热天特别喜欢吃它。它能帮助解暑滑肠胃。《本草纲目》云:“蕃薯,有补虚气乏,益力气,健脾胃,强肾阴的功能”。农学家也说:“蕃薯是南人之食,以当谷米,海中之人,多寿百余年者,都由食甘蕃薯故也。”

雷州的饭食除“四饭”“一粥”外,还有风味独特的雷州小吃——叶搭饼、乌石甜糟、英利烧猪肉、客路白切狗、雷州大粽,等等。雷州的饭食使游客大快朵颐、留恋忘返。

(二)红土文化

雷州文化源源流长,因雷州半岛土壤主要为江粘土,所以又有“红土地文化”之称。

讲到红土文化,首先要谈“雷州话”。雷州话(即雷州方言),简称“雷话”,属闽语系一支,是海内外雷人同胞的共同母语。主要分布于国内的广东西南部、广西东南部、海南北部以及海外的东南亚、欧美华人华侨聚集地区。雷州话通行范围很广,是雷州半岛及周边地区人民的日常生活语言,为广东省四大方言之一。以雷州话为基本特征的“雷州文化”,与“潮汕文化、客家文化、广府文化”构成当今岭南四大地域文化。

雷州歌——即雷州话演唱的民歌,在汉代形成于雷州市,流行于雷州半岛,是广东四大方言歌之一,也是中国131个歌种之一。它格律严谨,每首四句,每句七字。每句句首都可加两三个字,叫“歌垫”。它表现手法十分丰富,有赋、比、兴以及双关、重叠、连珠、倒装等10多种,可以独唱,也可以对唱。民间男女老幼都会唱,遇事随口即唱,出口成歌。

雷剧,源于雷州歌。初期以雷州歌谣为主唱腔,后在原唱腔基础上创作出数十种新唱腔。雷剧的出现,一直伴随和记载着雷州历史,成了雷州人劳动、生活的一部分。雷剧在雷州文化中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雷州换鼓。雷州是世界两大雷区之一,全年有250多天打雷。雷州古越族人,对雷心生畏惧,所以对雷产生崇拜的心理。雷州刺史陈文玉就是由雷劈开石蛋跳出来的孩子,开创雷州的文明史,被尊为“雷祖”。中国有“四绝”:“雷州换鼓、登州海市、钱塘江潮、广德埋藏”。雷州换鼓就是其中一绝,雷州换鼓是一种敬雷、祭雷的规模宏大而隆重的仪式,影响深远。

傩舞。人类最原始的舞蹈叫傩舞,被称为“戏剧活化石”。傩,是原始宗教信仰的产物,是驱鬼逐疫的一种历史悠久的神秘仪式,是中国最古老、传统文化意蕴最深厚,也最具生命力的活态非物质文化遗产。广东只有湛江有傩活动,而湛江傩舞中独有雷神,雷神是傩舞诸神中的最高权威。

那种以为雷州话、地方戏层次低的看法是错误的。方言、地方戏不分高低贵贱,只要能为当地人民服务,有地域文化特色,我们就应当珍惜它们,传承它们。

三、雷州话的保护及传承

雷州话是雷州半岛民系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创造出来的特殊精神产物,是这个民系智慧的结晶。在雷州文化的诸要素中,雷州话是属于基础性的要素,具有文化中的标志性意义。因此,保护和传承雷州话,是保护和传承雷州文化的前提条件。雷州话是一种原生态的文化。因受到粤语强势方言的冲击,现在的年轻人,能讲纯正雷州话的已不多了。许多原本使用的词语、俗语都消失了,许多中小学生说的雷州话,已失去大量鲜活的感性成分,雷州话里那些生动的、极富特色的词语已不多见,或改用广东话代之。剩下的是一种简单、粗疏的雷州话,应付日常生活尚可,想要更充分地表达,则需改说广东话,甚至普通话,自己母语所承载的地域文化含量已日渐稀薄。所以谨以此文来弘扬雷州文化精神,宣传雷州话,希望推进雷州地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国家项目优秀配套:《粤东闽方言地图集》,项目编号:[GD10CZW01]。)

注释:

[1]詹伯慧,甘于恩:《雷州方言与雷州文化》,学术研究,2002年,第9期。

参考文献:

[1]詹伯慧,甘于恩.雷州方言与雷州文化[J].学术研究,2002,(9).

[2]林伦伦.粤西闽语雷州话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06.

[3]林宝卿.魅力闽南话[M].北京:厦门大学出版社,2010.

[4]杨善民,韩铎.文化哲学[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

(朱月明 湛江师范学院基础教育学院 524300)

猜你喜欢

雷州方言文化
乡村振兴背景下雷州潮溪村传统装饰工艺的创新研究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论雷州音乐文化的双重性特征
梦中题词
乡音心中留
方言文化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的渗透
试析陕西方言中的[]与大同方言中的
谁远谁近?
有一个讲方言很重的老师是种什么体验?
偃师方言里的合音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