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名利场》中蓓基与爱米丽亚的人物性格研究

2015-11-04王若文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5年11期
关键词:名利场理想主义者

王若文

内容摘要:本文试图通过对《名利场》中蓓基与爱米丽亚对婚嫁﹑亲友﹑社会环境的观念及行动力的对比来分析她们截然不同的性格品质。以当代人视角出发试析小说中两位女主人公的性格形象。

关键词:精致 利己主义者 隐忍 理想主义者

英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代表作家萨克雷的成名小说《名利场》,副标题是“没有英雄的小说”(另一说“没有主人公的小说”)。作者向人们展示了19世纪初叶英国上流社会极为鲜明生动的全景图,深刻全面地揭露了英国贵族阶级与新兴资产阶级趋炎附势、欺世盗名、抛弃道德、冷漠虚伪的恢弘壮阔的众生相。小说分别围绕蓓基和爱米丽亚的生活遭遇起伏进行,情节可以分为两条互为平行但间或交错的线索发展,结构井然有序。本文以当代人的视角从两人对婚嫁,亲友,社会环境折射出来的观念和行动来浅析两位女性不同的性格品质。

1.声色犬马中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1.1精力充沛的婚姻投机女

蓓基是当时社会时代环境下一个典型的女冒险家形象。她出生低微,父亲是个很有天分却浑浑噩噩的穷画家,母亲是唱歌剧的。父母都在她未成年时死亡,没有财富,无所凭借,这在当时等级观念非常浓厚的英国是很悲惨的。同时,早期凄惨的生活境遇养成了她阴霾,钻营,投机的性格,“贫穷的生活已经使她养成阴沉沉的脾气,比同年的孩子懂事的多”。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这无可厚非。寄人篱下的生活让她形成只有不断朝向往的上流社会爬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与附和的认识。她离开平克顿女校,迈向社会的第一站就是好友爱米莉亚的家,得知爱米的哥哥乔瑟夫是个有钱的单身汉,她铁定一门心思要收服这个肥大的花花公子,“假如赛特笠先生又有钱又是单身,我何不嫁了他呢?” ,她步步机杼,以退为进,察言观色并很合时宜地挑逗这个自负虚荣的高级印度收税官。果然,乔斯乖乖束手就擒,正值事情发展到关键时刻,乔治奥斯本出于对家族名声的考虑,对乔斯当面刻薄嘲讽和讥笑让乔斯知难而退,也使得蓓基的计划流产,蓓基最终只得悻悻动身去克劳利镇任职。这次她吸取教训,在克劳利爵士家中表现的谦卑有礼,待人宽容,机智的头脑和突出的处事能力很快使她得到主人的青睐并且一跃成为女管家。皮特爵士深深被她的魅力俘虏,克劳利夫人病逝没几天他立即向蓓基求婚,蓓基懊悔万分但无奈婉拒只因她与克劳利·皮特的二儿子罗登秘密结婚。蓓基满心打算,罗登深受姑妈克劳利老小姐的宠溺,他是最大的财产继承人,她想当然地以为总算可以借助好姻缘爬上枝头。哪知同样虚伪、佯装开明的老小姐并不希望此种事情发生在自己的家族,皮特爵士知情后也暴跳如雷。老小姐得知蓓基和罗登利用她的名声在巴黎上层社会坑蒙拐骗,招摇过市之后盛怒之下取消她给侄子罗登的遗产,只给罗登留下一百磅。蓓基计划落空但她并没有因此气馁。相反,正如她对罗登承诺她会给他挣来家产,她确实如此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并且越走越远。之后,她费劲心思谄媚罗登的哥哥克劳利爵士与吉恩小姐,利用本家族名望得到皇宫引荐的机会。她和恶毒,老谋深算的斯蒂芬侯爵搅在一起,由于斯蒂芬侯爵的斡旋,蓓基青云直上,风生水起,先后如愿步入巴黎、伦敦的上层社会。但同时由于长期缺乏对丈夫与儿子的温情与关爱,丈夫对她的一片痴心深爱被她难以满足的欲望逐渐打退消散。小克劳利虽然赌博,好斗,一身陋习,但他爱妻子,有强烈的个人尊严。他负债入狱,蓓基置之不理,他回家正好撞见蓓基与斯蒂芬侯爵鬼混,对斯蒂芬侯爵大打出手,和蓓基一刀俩段,“她的谎言,她的阴谋诡计,以及那些自私的打算,她的机智和天才,一股脑儿破产了”,罗登愤然离去,家破碎了,她索性破罐破摔,完全堕落下去。她整日涂脂抹粉,混迹于三教九流之中。尽管她也有弃旧图新死亡心思,但那不光彩的过去,故态重萌的轻薄,冷暖无常的世态人情,使她惶惶如丧家之犬,四处奔波,在欧洲的各个城市流荡,与骗子赌徒厮混在一起。

蓓基世故鲜有真情,她是那个时代英国社会汲汲渴望进入上流社会的女冒险家和投机份子的典型代表。他们毫无顾忌,用尽一切可能的手段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蓓基对获取财富名利的本能狂热最终玩火自焚,她对爱情婚姻的态度如她对所有的东西一样并无多少真心流露,虽然刚开始时她也想凭借嫁入有权势的家族来满足自己虚荣的欲望,愿望落空之后她决心依靠自己来为挣得家产。她看不上罗登的愚笨,但在表面上摆出一副毕恭毕敬,小鸟依人的样子,她也看不惯丈夫与儿子亲昵打闹,罗登也害怕妻子嫌弃他亲切儿子,没有男子气概,与儿子嬉戏打闹通常是趁着蓓基外出之际。蓓基十分讨厌儿子,她把他视为包袱,待他连自己的小狗都不如,这或许来源于她现实轻浮放纵与心中多少潜在的自责惭愧的矛盾心理冲突扭曲所致。罗登离开她后,她也念及过他对她的深情,“如果‘他在这儿,这些没有胆子的人决不敢欺负我。”,“他又傻又老实,对蓓基一味忠诚体贴,依头依脑,而且脾气又好,又有勇气有肝胆。”,但随着乔斯的再次闯入蓓基眼皮,这种思念至此无影无踪。或许是童年家庭环境教育和温情的缺失,她对自己的家庭也少有关爱,性格中长期形成的冷漠也体现在她毫无顾虑地伤害周围一切有亲近关系的人。

1.2技艺精湛的表演家

童年过早地成熟,她的心智远远超过同龄孩童。母亲教给她法文知识,与父亲的相处她学会了躲避债主和与人谈判的技巧,这些为她后来的生活起到关键的转折作用。蓓基虽然自私,对人怀有敌意,但是她有表演本领,在人前总是一副谦卑,单纯,温顺和幽默的模样。她起初对乔瑟夫的欲擒故纵,动情挑逗让乔瑟夫深深打动。她和爱米莉亚的家人相处的过程中为了激起周围人对她强烈的同情和伶爱,不断提起并强调自己悲惨的遭遇,有时竟不能自己,虔诚的眼泪也竟大片大片地纷纷落下,当然,这一系列行为获得了意料之中的反响。来到女王的克劳利镇上后,她对拥有7万英镑家产的富婆克劳利老小姐的照顾和体贴无微不至,获得了克劳利小姐的极大好感。蓓基的生活追求明确:她要在芸芸众生的名利场里为自己争到一席立足之地。她虽然从8岁以来没有红过脸,但在成年以后她可以随意羞涩得满面绯红。她躲债有方,两次为丈夫开脱;她有音乐天分,可以弹琴,唱歌;她有艺术细胞,可以跳舞,表演,模仿。这些都有助于她从富人手中捞钱,最终为她爬上上流社会铺平道路。她和罗登浪迹在法国上流社会的声色犬马中,她的法文说得十分完美,而且不多几时便学得了她们娴雅的风度和活泼的举止。聪明的蓓基也看出了他们的浅薄,自负和毫无价值。但是,她仍然和那些有权有势,不管老的,小的,凡是她能够接触到的人继续调情,保持着不正当的关系,唯一的目的就是过上舒适的生活。

1.3男权社会的“挑衅份子”

她深知男权社会的规则,要想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必须按照男人们所期望的那样来为人行事。她扮演温顺的小羊羔,低眉顺眼,待人谦和幽默。蓓基的悲哀就是她不惜一切地利用攀附来自她身旁各方男性势力的力量,同时她还想把这些人耍弄在股掌之间,以企自己在操控全局上能占有更多主动权。她宛如婴儿一般,赤身露体进入名利场。她面对生活宛似船翻落水,那是一场搏斗,一场必须拳打脚踢才能免入深渊的恶斗。殊不知,真正的独立和自由就是要敢于无所依附、奋勇向前。

她最初与代表社会权威的公然反判体现在当专横势力的平克顿女校长将代表本校荣誉的约翰逊字典“授予”她时,她立马不客气地把书扔在花园里,并且对自己的行为颇感得意。与人为善的爱米莉亚责怪她报复心强,她轻描淡写地回答:“爱报复的心思也许毒,可是也很自然。我可不是天使。”,所以我们说蓓基是当时女性主义的先驱,萨克雷在他的作品中传达了早期萌芽状态中女性主义的思想,这对后期的女性主义运动产生了鼓舞作用。

同时,她对男权社会的反叛从她在爱情婚姻的价值观念得以体现。她从来都是主动出击,在面对任何一个有潜在可能成为她丈夫的男人时,她以退为进,步步紧逼,拿捏得当。她是风月场上的老手,深谙男人们的内心世界,这与维多利亚时期社会普遍认同的女子应当克制服从的爱情婚姻价值观大相径庭。好多人憎恨蓓基放荡成性,觉得连唯一与她亲近的好友爱米莉亚的丈夫还要勾引。事实上,她针对奥斯本的调情纯属于报复的心理,在她内心深处总有应该与爱米莉亚拥有一样待遇的想法。奥斯本生性骄傲,起初十分瞧不起蓓基,觉得这样身世的人应当知道自己的位置,因此毫不犹豫地干预了乔瑟夫向蓓基的求婚。后来,这样的人也被蓓基收拾的服服帖帖,本身就是对当时浮华虚荣社会风气的讽刺。当然,其中也有很大原因出于她与克劳利的小家庭手头紧张急需冤债头的打算,加上奥斯本自身浅薄狂妄的弱点,因此会被蓓基与罗登利用。但归根到底,她的行为是缺乏道德的。

她的欲望不断膨胀,直到最后她和斯蒂芬勋爵胡搅在一块被罗登撞见。邪恶恶毒的斯蒂芬勋爵害怕影响到自己的声誉,立即过河拆桥,反诬自己是受蓓基勾引,即便日后蓓基漂泊在欧洲大陆,他还是会定期暗示心腹去破败蓓基的生活,“蓓基担心受怕的从一个地方逃到另一个地方。从波罗涅到地埃泊,从地挨泊到开恩,从开恩到多尔斯,尽她所能做个规矩的女人。真可叹!到后来人家总能探出她的底细,这骗子又给真的乌鸦啄出笼子去了。”。从这里我们看出作者对蓓基有某种暗含的同情,这或许可用来解释蓓基在小说末并未获得读者所期盼许久的“恶有恶报” 的结局,也有可能是如萨克雷本人所说他要故事在结束叫每个人都不满意,不快活—我们对于自己的故事以及一切故事都应当这样的感觉。他要我们正视真实的情况而启发深思。但是作者没有写出而是采取一种似是而非的口气,为的是不去触犯某一群体的读者,这是由于维多利亚时期社会压抑的风气不便于作者直接言明,作品是作者反映时代的思想产物,萨克雷当然也有他的时代局限性,但他仍然是杰出的作家。

2.欲望都市里隐忍的理想主义者

2.1深情自欺的可怜虫

爱米莉亚和蓓基截然不同。爱米莉亚生长于富足的中产阶级家庭,优越的生活环境形成她与世无争、无忧无虑的性格,又受过良好的教育,有着受人宠爱的魅力,可谓万千宠爱与一身。她的先天条件优越,待人宽厚和气,也正因为此,她缺乏像蓓基积极进取的心态。同时,也使她早早把把爱情与命运都托付给了丈夫—花花公子奥斯本。事实上爱米也意识到奥斯本不如想象中那样爱她,“她对他说了多少话,他连回答都没有。她常常疑心他自私自利,而且对自己漠不关心,可是几次三番硬着头皮按捺下这种心思。”“她不肯承认她的爱人不如她,也不肯承认自己一下子掏出心来给了乔治,未免太孟浪。”。而奥斯本却不改纨绔子弟的本性,整日在外胡混、赌博 、打弹子,他浪荡轻浮、浅薄狂妄,觉得爱米对他的深爱是理所当然的,而且他能赏脸爱爱米也是她的荣幸“爱米莉亚相信她的情人是全国最勇敢最出色的人物。奥斯本中尉的意见也和她的差不多”。婚后,他很快就厌倦了爱米,整日在外吃喝玩乐,全然不顾妻子,当他和蓓基暧昧不清时“乔治觉得她活泼有趣,人又机灵,风度又高贵。不管是坐了马车兜风的时候也好还是吃饭的时候也好,她的光芒都盖过了可伶的爱米”,痴情愚蠢的爱米心里清楚,但她竟然想着“难得他宽宏大量,竟肯不顾一切,委屈了自己娶我。当时我原该拒绝跟他结婚的,可是又没有这样的勇气。”,多情总被无情扰,即便她这样想,乔治的三言两语总能把她哄骗的立即欣喜若狂。

婚前的来往中,乔治的姐妹们就对爱米瞧不上眼,认为她呆头呆脑、无药可救,她们能赏脸看她,是她莫大的荣幸,“弄得这可伶的小东西在她们面前成了哑巴,看上去傻乎乎的,恰好应了她们的看法。”,她们傲慢的气焰简直要直上云霄,尽管如此,爱米愿意为了自己爱的人委曲求全,忍气吞声。

斯本阵亡后,她难受的死去活来,在最初的几个月里,多亏心地厚道的好人时时刻刻守着服侍才挺过来。孩子出生以后,她把全部希望和心血都寄托在儿子乔杰身上,“做妈妈的喂他吃奶,给他穿衣,专门为他活着。她把看护和奶妈赶走,简直不准别的人碰他。她偶尔让孩子的干爹都宾少佐把他搂在怀里颠着摇着,就好像给都宾一个了不起的好处。”,爱米丽亚在慎独寡居时,由于她懂得温良,漂亮,典雅气质,周围有不少有身份的男人倾慕于她。“可是除了死去的丈夫,她心上绝不能有第二个人”。她把乔治的画像挂在床边的墙上,无比崇敬,无比忠诚地痴望着他,作为一个精神支柱。她对未婚夫对她忽视黯然伤心,对不值得人近乎愚蠢的崇拜,却对一直以来对她关爱有加,忠心耿耿的都宾装聋作哑。萨克雷对爱米的讽刺不亚于对蓓基的讽刺,这是对当时不切实际、庸俗的理想主义者极大的讽刺,爱米同样是把自己最美丽的青春浪费在可幻的虚无中。

2.2盲目自私的负心女

爱米莉亚的盲目自私体现在她对奥斯本和威廉先后的爱情上。她矢志不嫁18年,奥斯本的死使她忘记了他的过错,把他视为心中的偶像, “不管在这儿还是在天堂上,乔治永远是我的丈夫。除了他,我怎么还能够爱上别的人呢?”,她的自欺欺人不但没有因时间而冲淡反倒更加浓烈,却把真心爱她的都宾被她晾在一边。爱米的父母早就看出都宾的心思,很愿意成全他。可是爱米温柔又愚蠢的固执在奥斯本死后变本加厉,爱米并非不知都宾的想法,“她只准备拿出又热和又尊敬的态度来对待他,因为他人好,待朋友忠诚,值得人家尊重。在他开口求婚之前,她一定要努力让自己的的态度坦白亲切。到他求婚的时候,她当然就叫他死了心,因为他这些希望不可能实现的。”。她企图给威廉错误的暗示,但如果威廉要点破,她便立马让他死心,她既不想用实际行动回报威廉又不想承担失去威廉可能会带来的后果。

都宾深知爱米的心,他没有强人所难,无奈灰心之下去了印度。十年后,他还是没能压抑住自己那份赤诚的真情,当听闻爱米伤心难过之际,一股脑起身回了英国。“他加紧脚步,恨不得快快的赶到地头。” “十年来他时时刻刻希望和她见面,事到临头却又紧张起来。”

爱米向他哭诉自己的处境,抱怨蛮横暴躁的老奥斯本抢走了乔杰,“如果你早回来几个月,也许我不用和孩子分手,不用受这些罪。”,“求你还像从前一样照顾他,也照顾我—”,都宾一一答应,在深爱的女人面前能让自己看见她,对都宾来说已经算是赏赐了。萨克雷给小说人物起名字的时候匠心独运,每个人的名字附和他们的身份和性格。都宾在英文中的意思就是可靠忠实,实干家的意思。他为人正直,忠诚,深受其他人的尊重,在小说中算是唯一从头至尾都保持正面积极的绅士。他得知蓓基生活放荡,与身边的男人处处调情后,奋力劝阻爱米收留已经落难的蓓基,不料招致爱米的翻脸,“如今说了一句话,象征希望美丽的宫殿从此跨了,一句话,他费了一辈子想抓住的小鸟从此飞去了。”,他想来自己多年如一日实实在在的付出,竟比不过气愤时无心说出而招致爱米生气的一句话,实在心寒。“多少年来我一直爱你,护着你,这点儿意思还猜不出来吗?多少年来我已经懂得怎么测度你的感情和分析你的意思了。我知道你的感情有多深多浅。你能够忠忠心心的抱着回忆不放,把幻想当做无价之宝,可是对于我的深情却无动于衷,不能拿相称的感情来报答我。如果换了一个慷慨大量的女人,我一定已经赢得了她的心了。你配不上我贡献给你的爱情。”,他看清了现实并且向爱米坦白了那些久久压抑在自己心上的想法。

待人谦和的爱米唯独可以拿捏都宾少,随便可以供她驱遣。她把他呼来喝去,一会抚慰他,叫他拿这样做那样的,简直把他当做一条纽芬兰大狗。对于威廉突如其来挣断了爱米牵着他的铁链子,发表了独立宣言,并且表示自己高出于爱米,爱米害怕起来,话也说不出。爱米不想失去他,可是除了表达感激之情外她不能报答。“他一向对她低头服小,因此可怜的女人总是作践他,已经成了习惯。她不肯嫁他,可是也不愿放他走。她自己什么也不拿出来,可是希望他为自己献出一切。”。爱情总是自私的,一方愿意付出,一方也愿意拿来受用,只是主动付出的那个人向来不计较那么多罢了。好在蓓基不心胸狭窄,明知都宾讨厌自己也愿意成人之美。她拿出上面写满了奥斯本对蓓基的情话以及请求同他一起私奔的纸条给爱米看,她指责爱米辜负了都宾的一片痴情,爱米崇拜了一辈子的偶像突然轰地倒塌滚在脚边摔得粉碎,她终于不用顾忌世俗竖立的虚伪的礼仪放心去爱了。爱米终于鼓起勇气去追求那份应当属于自己的幸福,都宾究竟深爱爱米,不计前嫌,得到她的召唤立马又立即冲回爱米身边。爱米虽再次得到命运的眷顾,可是最美好的青春时光却是心灵和时间无法承受的磨难,好比伤口能但无法恢复到像原先那样。

2.3不辱家族的大家闺秀

爱米从小生活无忧无虑,父母兄长的疼爱呵护,仆人的关怀备至,形成了她难得与人亲和的性格,这在当时趋炎附势严重的风气下是很少有的。如平克顿女校校长在给她家人书信中所说一样“此后尽堪在府上风雅高尚的环境中占一个与她身份相称的地位” ,“英国大家闺秀所特有的品德,在她的家世和地位上所应有的才学,温良的赛特笠小姐已经具备。她学习勤勉,性情和顺,博得师长们的赞扬,而且她为人温柔可亲,因此校内无论长幼,一致喜欢她。”。天性善良,待人无私心,二十个同学中,有十二个是她的心腹朋友,连妒忌心最重的白立格小姐也不说她坏话。

她心地善良,蓓基暂住她家期间,当蓓基每每利用爱米的善良,向她声情并茂地哭诉自己悲惨的遭遇时,爱米总是无法抑制的难过,她慷慨地把自己的珍贵饰物分给蓓基,逼她收下。这并不是基于自己本身条件的优越感作祟,她把蓓基真正当成自己的姊妹,还把乔瑟夫从印度给妹妹买来的两块华丽的细羊毛披肩分给蓓基一条。当赛德利家的人认识到蓓基的真面目并都巴不得存心不良的蓓基早点离开时,爱米还在竭力维护蓓基的形象。爱米对谁都真心实意,而蓓基确实尽可能的欺骗每一个认识的人。即使俩人都去平克顿女校上过学,受过同样的教育,但仍然有着巨大的反差。虽然蓓基和爱米幼时经历和生活环境不同,很大决定了他们各自的性格。我们能够给予一定的理解和同情,但这不是说明她们各自的做法可取。

蓓基在生活的逆境中,敢于抗争,对逆境绝不干休,积极进取,这是她性格的闪光点。但是她性格深处冷漠,为达到自己目的,不惜踩着任何人的肩膀,是一个典型的利己主义者和庸俗的实用主义者。蓓基天生丽质,聪颖,多才多能,然而她却浪费这样的才华去拼命追求跻身于上流社会,痴迷于浮华的风月场。她的行为既有损人利己、让人咬牙切齿的一面,又不屈服环境、迎难直上的的一面。在某种意义上,是对黑暗现实的一种惩罚和反叛,对传统女性安分守己,逆来顺受性格的一种矫枉过正的弥补。

爱米身上具有维多利亚时代社会对女人的要求特征,克制服从,贤妻良母,虽然她最后总算等来了自己的幸福,但她也饱受生活的折磨。这也是作者对他身处的那个时代社会对女性压抑意味深长的讽刺与反思。

小说的名字“名利场”取自清教徒作家班扬的宗教寓言小说《天路历程》,意为“一个出售各种名利的市场”。我们可以看出作者也就是要本质上揭露整个资产阶级和贵族社会唯利是图,唯势是趋的丑陋。作者向读者展示了他深刻的洞察力及对人性的理解,巧妙的幽默,他对各式各色人物心理活动的揣摩,细致的描绘,情节的有舍有曲以及让读者感觉亲切熟悉的叙述手法极大地增添了小说的魅力,萨克雷无愧是在那个时代与狄更斯相比肩的伟大作家。

马克思曾高度评价了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独特成就,热情地赞扬了狄更斯、萨克雷等一批杰出的小说家,称他们在自己卓越的、描写生动的书籍中向世界揭示的政治和社会真理,比起职业政治、政论家、道德家加在一起的还要多。当代仍有不少大师、前辈们热衷于《名利场》学习比较和研究,就是对萨克雷的杰作经久不衰的最好诠释。

参考文献

[1](英)萨克雷 著. 杨必 译.《名利场》.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

[2]常耀信主编. 《英国文学通史》.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1

[3]刘炳善编著 《英国文学简史》郑州:河南出版社,2007

[4]赵红英主编. 《英国文学简史学习指南》.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4

[5]注重适度 过犹不及 试析《名利场》 中人物“度”的把握 王恒恩

[6]《名利场》 中爱米莉亚与利蓓加形象探析 卢玮 何承全

(作者单位:西安财经学院)

猜你喜欢

名利场理想主义者
接受理论视阈下对《名利场》三个译本的比较研究
《噩梦醒来》
On Analysis of Elements of Fiction in Vanity Fair
前景化视角下《名利场》翻译中的诗学操纵
理想主义者是世上的盐
理想主义者是世界上的盐
理想主义者是世界上的盐
理想主义者是世界上的盐
接受美学视角下杨必译《名利场》文本空白构建
理想主义者=爵式音乐=爵式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