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课改”中的误区

2015-11-04朱大勇

中国校外教育(中旬) 2015年9期
关键词:课改功利教育工作者

朱大勇

要搞好“课改”,必须回归教育本位,回归生命本真,必须要去功利化,去形式化。认真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政府的归政府、市场的归市场、社会的归社会”,同时要内化到“学校的归学校、教师的归教师、学生的归学生”,即分工又合作,才能共同发展。

课改误区形式功利实效近年来,在教育界提得最响、频率最高的词汇要数“课改”一词,“课改”的提出,一时间成了好多教育工作者时髦的口头禅,有理无理“课改”挂前头,却缺乏对“课改”深层次的认识和理解。国家在刚刚进行课改时,目标明确、思路清晰,但经过十来年的时间后,“课改”改的花样百出,面目全非,特比是我们稍微边远的农村更为凸显。笔者作为一线教师,感触颇深,现就自身工作实际谈点体会。

一、“课改”应走出“重形式,轻创新”的误区

当下部分教育工作者缺乏对课改的认识,甚至歪曲理解,认为只学习“杜郎口”那样砸讲台、砸黑板、封住老师的口”这种表象就是搞课改,而别人课改内涵的精髓却一无所知。认为印出导学案发给学生,就是“课改”了,认为把标语往墙壁上一贴、理论往嘴巴上一挂、发达地方成功的课改学校的资料复制后往资料柜一装,就可美其名曰:我们学校在搞“新课改”了。汇报工作时总是说:洋思中学怎么怎么样、杜郎口中学怎么怎么样、我们怎么怎么样,狗尾续貂后发现照搬照套的“课改”有形式却没有成效,也没有创新。其实搞“课改”,必须针对不同地区、不同对象、不同时间、不同国度而运用不同的方法。比如农村孩子相对城市孩子来说身体素质较好,而文化素质较弱;动手能力較强,而探究能力较弱;农村孩子大部分有担当、有责任感和有爱心,而城市孩子在这方面有所缺乏。所以复制来的课改可能会变成形式上的东西,失去起码的价值和意义。真正的“课改”应打破束缚自身发展的瓶颈,开拓出与自身发展相适应的创新之路,做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教育。

二、“课改”应走出“重功利,轻实效”的误区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不敢说要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但我还是期望搞教育的人不能利欲熏心、功利熏心。歪曲教育的本质、歪曲生命的本真。一个真正的教育工作者,要有改天换日的斗志,要有咬定青山的决心,要有择善而从的睿智,要有求真务实的精神。现在的”课改“工作中,时不时会出现功利迎合功利,肤浅标榜肤浅的现象。导致好多一线教师对“课改”失去信心,导致学生迷失方向。笔者经过观察发现主要从以下方面体现:

1.评价不够精准导致上课作秀

部分教师由于功利驱使,在上公开课或者示范课时,会请“导演”参与,不断打造,要学生怎样怎样回答,表情要怎样怎样,声音要怎样怎样等进行训练。更有甚者还会根据不同领导、专家的调研目的对学生做不同的训练,这样作秀后,专家和领导看到的是完美的假象,教师可能会得到表扬,但却失去了职业生涯中最可贵的东西——孩子的信任。这样下去,教师不相信领导,孩子不相信老师。请问,当孩子不信任你时,你还能教育孩子吗,你做老师还会幸福吗?不得不引起深思!这不过是功利迎合功利罢了。

2.教学秩序紊乱失信于学生

当下部分学校出现的又一怪象是教学秩序紊乱。比如,迎检卫生大突击较为普遍,有的教育工作者因过于功利,当接到迎检的通知后,便急忙召集师生停课抓卫生,搞工作大突击等。打破了常规的教学秩序,严重扰乱学生的学习思维,并给学校造成严重的安全隐患。学校领导不把专家领导的指示当作下步工作改进的任务,而把它看成是自己政绩的丢失。现在好多学校一接到相关检查的通知后,领导就会对教师大吼大叫,再扣上年终考核、绩效工资、职称晋级三大顶帽子,不分抉择的对错、问题的实效与否,只想到自己的表面政绩。领导成了农村酬客办酒宴的“总管”,教师成了“跑堂弟兄”,完全没有章法、没有目的、没有长远规划。我想,如果设身处地地为学生想想,会感到这是一种悲哀,也是一种不幸。如果孩子长时间在这种氛围中成长,再健康的身心也会患上“恐官症”,试问这样的教育方式有意义吗,有价值吗。其实任何专家领导的调研考察,都希望看到真实的一面,专家领导的批评是社会责任的另一体现,对学生、对家庭、对社会、对教师来说都是一种财富,但却被部分教育工作者歪曲理解。

3.为制造声势天天喊口号,发空叹,“奴育”孩子,不求实效

好多学校天天喊口号,或者是面对国旗天天宣誓同样的话,既滑稽又可笑,还有的学校领导站在旗台上用“声音的洪亮与否来评价班级”管理是否到位;有的还大言不惭地说:“同学们,今天某某领导要来学校,请大家要用最响亮的声音喊出我们的口号,哪个班不响亮,明天的大课间留下来训练。”有人说:谎言说了一千遍成了真理,可天天念同样的一句真理可能会变白痴!笔者不是说喊口号,宣誓对学生没好处,但当台下两千多学生都不张口的时候、当所有班主任都反感的时候,抉择者是否应该反思自己所做的还是不是教育,如果强行下去将会走进“奴育”的误区。其实,本真的教育不是学生跟着我们走,而是我们跟着学生走。

三、“课改”应走出“重理论,轻实际”的误区

我们要充分认识实施课程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任何一种理论或者方法都只能在特定的环境中才会发挥它的效应。当前有部分业界人士会提出新课改的课堂必须要分小组,要坐成马蹄形,还提出了许多理论。又有业内人士提出分小组坐不可取,学生爱讲和本课堂无关的话题。对此,我对小组交流学习进行调查研究后发现:小组交流合作学习不是万能的,但在合作交流学习中这种方法是最好的。一成不变的小组合作交流学习是不可取的,必须根据不同学科不同阶段不同话题让学生分组合作,才会达到最佳效果。不是所有学科知识点都能用小组合作交流的方法解决,有些学科知识点还是需要老师单一的传授才能见成效。总的来说,不要相信一种理论或一种方法能解决教学中的所有问题,如果真有这种方法的话,那发明的人一定是世界首富,因为他将改变整个人类社会。

四、“课改”应走出“重媒介,轻优势”的误区

每当我们翻看学校的各种方案、制度,看到的都是根据上级的文件、方针、政策制定的,都是从电视媒体复制而来的,很少看到有为帮助学生家长和学生实现理想、达成心愿而制定制度。好多名校非常注重自身文化优势,你一进去,就有一种想读书的感觉,因为他们根据自己地方学情,地域优势,发挥自身特长,打造自身特色文化,走进去,一下子就被改变。这就是优势。这样的学校就是办学成功的学校。

总之,要搞好“课改”,必须回归教育本位,回归生命本真,必须要去功利化,去形式化,认真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到的“政府的归政府、市场的归市场、社会的归社会”,同时要内化到“学校的归学校、教师的归教师、学生的归学生”,即分工又合作,才能共同发展。

猜你喜欢

课改功利教育工作者
教育“内卷”如何破解?——教育工作者谈立德树人
我们真的懂孩子吗?——一个教育工作者谈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
新高考改革选科制下功利取向分析
从古典到功利:“公民美德”的立法化拯救
学院十大杰出教育工作者颁奖大会召开——精彩晚会掠影
学院十大杰出教育工作者颁奖大会召开——风雨三十年
高校频繁改名既浮躁又功利
请不要将高尚行为蒙上功利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