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众传播视阈下古琴文化传承发展的思考

2015-11-03王会

关键词:大众传播古琴传承

王会

[摘 要] 古琴本身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古琴的由来具有悠久的文化典故,古琴的形制具有深刻的文化意义,演奏古琴需要极高的文化修养,古琴的审美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随着社会的发展,古琴文化的传播出现了以古琴雅集为主要形式的自然传播、以面向大众为主要目的的媒介传播、以普及教育为主要内容的校园传播和以古琴商品为主要方式的市场传播四种新趋势。为了更好地传承古琴文化精髓,需要坚持三个原则:古琴的文化内涵不能丢失,媒介传播不可缺少,专业教育不能断代。

[关键词] 大众传播;媒介;传统文化;古琴;传承;发展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3-5595(2015)05-0087-05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高,拥有几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逐渐提高。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古琴为中国继昆曲之后的第二个“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这件古老的乐器又重新进入了大众关注的视野。如今学习古琴的学生和市民越来越多,各地的古琴馆纷纷开张招收学员;各种形式的古琴音乐会和古琴讲座屡见不鲜,古琴比赛和古琴考级也进行得如火如荼;媒体上关于古琴的信息和报道越来越多,各种规模的古琴文化节也接踵而至。古琴在当前社会的传播和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一、古琴的文化意蕴

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琴、棋、书、画”历来被视为文人雅士修身养性的必由之径,古琴居其首位。在三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中,古琴文化以其丰富的精神内涵和人文品质,对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

(一)古琴由来的文化典故

古琴,最早称作“琴”,是中国古老的拨弦乐器,也称“绿绮”“丝桐”“瑶琴”,后来为区别于胡琴、扬琴等乐器,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称“古琴”。古琴历史悠久,《诗经》中“窈窕淑女,琴瑟友之”、“我有嘉宾,鼓瑟鼓琴”等诗篇中提到的“琴”,便是指古琴。古人对琴的评价极高,有几个典故可以说明古琴的地位:唐人顾况在《王氏广陵散记》中提到“众乐,琴之臣妾也”;晋人嵇康在《琴赋》中说“众器之中,琴德最优”。

古琴的由来颇有典故,最早的古琴为何人所制传说不一。[1]114一种说法是神农氏所制。刘安《淮南子·泰族训》云:“神农之初作琴也,以归神,及其淫也,反其天心。”许慎《说文解字》载:“琴,禁也,神农所作。”另一种说法为伏羲所制。传说有一日,伏羲坐在方坛上,听了八方的风声,就订制了音律,为了协调八音,使它们都互相融合,就砍伐山上孤生独长的梧桐,按阴阳大道,制作成一种古雅的乐器,称之为“琴”。蔡邕《琴操》中记载:“昔伏羲作琴,所以御邪僻,防心淫,以修身理性,反其天真也。”还有一种说法是舜所制,司马迁《史记·乐书》道:“故舜弹五弦之琴,歌《南风》之诗而天下治。”将琴的产生与古圣先贤联系起来,无疑给琴赋予了神秘的文化历史色彩。[2]

(二)古琴形制的文化意义

古琴的形制,大约在汉魏时期就基本固定下来并一直延续至今。①古琴长3尺6寸5分,代表一年有365天。古琴通常用桐木面板和梓木底板胶合而成,琴面是弧形,代表天,琴底是平的,象征着地,即是天圆地方之说。琴底面有两个共鸣孔,称为凤沼、龙池,琴面上镶嵌着13个白色的圆点叫“徽”,用以标记琴的音位,代表着一年有12个月以及闰月。古琴最初有五根琴弦,象征着君、臣、民、事、物五种社会等级,外合金木水火土,内合宫商角徵羽,后来周文王为了悼念他死去的儿子伯邑考,增加了一根琴弦,武王伐纣时,为了增加士气,又添了一根琴弦,所以古琴又称“文武七弦琴”。古琴的音色含蓄深沉,古朴典雅,有泛音、散音、按音三种音色,泛音法天、散音法地、按音法人,象征天、地、人合。

古琴的形制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从古琴独特的形制来看,古琴演奏的真正意义不在于技巧,而在于心境,天人合一是一个操琴者最终的归宿。[1]114

(三)古琴演奏的文化修养

唐人刘禹锡在他的名篇《陋室铭》中勾勒出一个“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的恬静淡泊的境界,从中足以显示古琴善通灵性,操琴者须深谙琴道、修有琴德方可为之。自古以来,琴家往往操守“五不弹”之原则:其一,疾风甚雨不弹;其二,于尘市不弹;其三,对俗子不弹;其四,不坐不弹;其五,衣冠不整不弹。

从上看出,古琴演奏对环境、操琴者和听众的文化修养要求极高。古琴音乐属于静态的美,演奏古琴最适宜夜阑人静时,因为只有这样的环境才能与琴乐的风格和它追求的意境配合。[1]114琴家操琴时,须洁净身心而穿着宽松舒适的衣服,气定神闲,不可有浮躁之气。琴家弹琴讲究悦心而非悦耳,演奏古琴绝不是一种功利的行为,而是修身养性的一种手段。古琴演奏对于听众的文化修养要求甚高,正所谓“市井粗俗之人,不解雅趣,难体琴道之妙”,所以古琴的传播仅仅局限于文人雅士和士大夫阶层,所谓高山流水觅知音。

(四)古琴审美的文化内涵

古琴具备一套完整的弹奏技巧和审美准则,其审美追求与中国传统儒道两家的审美观相辅相成。[1]114明朝徐上瀛在其音乐美学著作《溪山琴况》中总结出古琴表演美学原则的二十四况,其首则为“和”,作为全篇的总纲,它包括三点:弦与指和、指与音和、音与意和。

“弦与指和”是指手指技术要与琴弦密切配合;“指与音和”是指对乐曲的感情处理要与音符相和谐;“音与意和”是前两者的综合,指演奏者除了要有娴熟的技巧来表达乐曲,更需要有丰富的、触及人的内心最深处、最敏锐、最深刻的心理体验,才能达到琴曲中追求的心物相合、人琴合一的艺术境界。在中国古代众多的音乐形式中,古琴具有重视生命享受这一精神特质,审美追求和道德追求融为一体,应当说是儒道两家在音乐中的集大成者。[3]

由此可见,古琴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精神文化内涵,在某种意义上讲,它已经不单单是一件乐器、一种音乐艺术,而更多的是一种文化,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的品德修养和人生境界,因此,整个古琴艺术被称为“琴道”。

二、大众传播视阈下古琴文化传承发展的新趋势

20世纪以来,随着广播、电视等媒体的诞生和发展以及信息的多样化,大众传播已成为普遍的社会现象。大众传播是一种信息传播的方式,是特定社会集团利用报纸、杂志、广播、电影电视等大众媒介向社会大多数成员传送消息和知识的过程。②大众传播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的改变,人们的生活越来越离不开大众传播。借助大众传播的平台和媒介,古琴文化得到了前所未有的传播,其传承和发展也出现了一些不同于以往任何一个时代的新趋势。

(一)以古琴雅集为主要形式的自然传播

“吹箫抚琴,吟诗作画”是古代文人雅士生活的写照,也是其文化修养品位和思想境界的象征。当下部分知识分子、古琴研究者和琴家,用古琴雅集的传播方式以琴会友,小范围高层次地进行古琴文化的探讨、交流活动,回归了古琴的自然传播本质。

“雅集”是中国古代文人墨客聚会交友的重要方式,是指文人聚在一起通过吟诵诗文、抚琴等形式陶冶情操的一种小型聚会,其内容和形式有些类似于现代的沙龙。③雅集在古代文人心目中的位置和地位比较重要,宋人姜夔在《一萼红·人日登长沙定王台》提到“记曾共西楼雅集,想垂柳还袅万丝金”,《儒林外史》第十八回也提到“吾辈今日雅集,不可无诗”。古琴雅集,顾名思义是指以古琴为主题所进行的小型文化聚会活动。当前社会上所举办的古琴雅集活动,有以个人名义举办的,也有文化部门组织的,规模和水平参差不齐。笔者曾参加过北京的几次古琴雅集活动,它们是由中国传媒大学一位致力于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传播方式的教授所举办的,雅集的地点在居庸关长城脚下的一处农家小院,这里有山有水,空气清新,环境优美。雅集将古琴艺术与传统文化诸如茶道、吟诵、书法、古典舞相结合,在自然声场中演奏古琴,同时邀请相关文化学者前来欣赏和研讨,共同探索以古琴为核心的中华传统文化当下的发展道路和传播模式。来到这里参加过古琴雅集的人们都对此赞不绝口,认为这种传播方式能够放下人们心灵的包袱,感受原生态的自然气息,净化心灵,修身养性,更好地传承古琴文化的精髓。

古琴雅集的自然传播方式,属于一种在“传者—信息—受众”之间进行的小众传播方式,特点是没有任何传播媒介参与。[4]在当下喧嚣的生活环境、紧张的都市节奏中,自然传播起到了返璞归真的效果。对于古琴文化的传承来讲,自然传播方式回归了古琴的本质,有利于古琴文化的传承和高层次的研究探讨。但其不足之处在于:由于宣传和场地所限,受众面较小,参与程度不高,仅局限在少数知识分子和业界人士之间进行,无法面向大众普及。

(二)以面向大众为主要目的的媒介传播

当今社会,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更多地是从大众传播媒介中获得的,信息的传播伴随着媒介的发展而产生质的飞跃。传播媒介的每一次发展,都为文化的传播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使文化的传播方式日益丰富,手段愈加多样化。

唱片的发明,使音响资料得以跨时间和空间保存和传播。1977年美国发射的“旅行者2号”太空飞船放置的唱片上,收录了中国著名古琴大师管平湖先生演奏的古琴曲《流水》用以代表中国音乐,它带着探寻地球以外生命体的使命,到茫茫宇宙寻求新的知音。广播电视的发展,使同步直播成为可能,不同地区的人通过广播电视可以感受到同一种文化的魅力。2008年8月8日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龚一大师的弟子陈雷激将古琴奏响,通过广播电视,让全世界人民的目光聚焦在了古琴上。网络的发展,使文化传播更加走进大众。古琴文化借助网络载体,以一种更加直观的形式呈现在人们面前。如今,在搜索网站点击“古琴”,有关古琴的所有网页都会立刻出现在网民面前,包括古琴文化知识、古琴音乐欣赏、古琴名曲下载、古琴演出信息等。

媒介参与传播的古琴文化,以一种更直观的形式、更海量的信息扩大了传播的范围,使古琴文化走向平民,走向大众。但其不足之处在于:古琴演奏的本质是近距离面对面的人际传播,媒介的参与使传播过程包括“传者—信息—媒介—受众”四个要素,这使自然传播的古琴演奏失去了它的本质初衷。

(三)以普及教育为主要内容的校园传播

在国内掀起的古琴文化热潮的引领下,古琴日益受到莘莘学子的关注和喜爱,古琴教育也在渐渐升温。国内部分高校陆续成立了古琴社,定期举办古琴演出和讲座,比如北京师范大学的松风琴社、中山大学的澄心琴社、复旦大学的古琴社等。[5]大学校园成为古琴文化传播的新领地,这对于扩大古琴文化的普及程度、为古琴的发展储备人才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2010年由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主办的“古琴名家名曲进百校”系列活动,以古琴音乐会的形式,在中国人民大学、中国音乐学院、北京大学等知名高校和部分中小学进行古琴艺术的传播和文化的普及。古琴演奏名家龚一、丁承运、徐青欣等在音乐会中亮相,提高了广大青年学生研究古琴文化的兴趣。对于校园内古琴艺术传播现状,中国艺术研究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国家中心主任田青在一次记者采访时提到:自古琴2003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之后,就在全国尤其是学生中掀起了“古琴热”。据他所知,北京高校中就有八九个琴社,上千人在学古琴。有些音乐学院有古琴专业,中国人民大学还将招收古琴专业的本科生。④古琴名家汪铎曾说过,如今学习古琴的人比10年前至少多了一倍,而且多数是年轻的大学生。[6]2

在校园中传播的古琴文化,建立在非功利的基础上,保持了古琴文化传播的纯粹性。学生在古琴文化传播中是重要的人才储备和新生力量。对学生自身而言,通过了解古琴文化,可以修身养性,提高审美能力,受用一生。[6]2但其不足之处在于:校园古琴社的大多数成员都是非艺术专业的学生,他们对古琴文化的认知处于中等偏低的水平。在校园中传播的古琴文化仅停留在普及教育的水平,无法开展深入的研究。

(四)以古琴商品为主要方式的市场传播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文化市场的繁荣。所谓文化市场,是指按照价值规律进行文化艺术产品的交换,提供有偿文化服务活动的场所,是社会主义文化艺术产品生产和消费的中介。⑤艺术品作为一种商品,在文化市场上按照流通规律进行等价交换和传播。

随着文化市场的逐步繁荣,古琴商品化的趋势日益显现。如今,众多的古琴馆在北京、上海、南京、昆明等城市兴起,这些古琴馆招收会员,定期举办古琴研习班,收取学费,为广大有兴趣的市民提供了学习古琴的机会。现今,一场古琴音乐会的门票价值不菲,各种规格等级的古琴比赛、古琴考级也开展得如火如荼,甚至有些地方以古琴为主题打造文化旅游产业,拉动经济增长。据报道,福建省长泰县近期总投资12亿元打造“龙人古琴文化村”项目,将会建成包括书院、琴堂、制琴坊、配套酒店在内的综合文化旅游基地。

不可否认,古琴作为一种商品在文化市场上进行流通,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古琴的传播和发展,使古琴为更多的市民所了解和接受。但是,这种市场运作是以营利为目的的,古琴从书斋雅集走向市场,其所代表的文化精神也在逐渐丧失,这也是古琴作为商品在文化市场上进行传播的一种无奈。

三、关于古琴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几点思考

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一致的,传承是为了推动文化向前发展,发展是为了更好地传承文化精髓,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古琴文化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在当前大众传播的环境下,如何更好地传承文化精髓,使之发扬光大,这是古琴文化目前发展所遇到的一个不可回避的话题。为了更好地传承古琴文化,需要坚持以下原则:

(一)文化内涵不能丢失

古琴自身承载着丰富的精神文化内涵,它深入哲学层面并达到“道”的境界,这是古琴艺术价值的真正体现。由于历代文人的实践和固守,几千年来古琴的传承脉络没有中断,它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品格,有着相对稳定的文化环境。[7]然而,新世纪社会生产、文化环境的巨变,使得古琴文化面临全新的传播环境:传统道德精神丧失、传统士大夫阶层消亡,多元文化冲击,绵延几千年传统的古琴文化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如果缺少了精神文化内涵,古琴也就只是一件普通的乐器而已了。

对于作为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古琴,需要保护的绝不仅仅是作为普通乐器的物质遗产,更重要的是其蕴含的文化精神内涵。[8]在当下要更好地传承古琴文化,保护古琴文化内涵,应从以下方面入手:首先,要对古琴文化内涵进行挖掘和整理,并配合行之有效的传播方式,使更多的群体能够认同古琴文化的价值观。其次,要加强对各类古琴馆、古琴研习班的引导和管理,避免古琴传统的人文环境在当下发生改变。最后,要凝炼古琴的精神文化内涵,将琴与道结合,使之形成稳定而独特的文化行为,使古琴在现代社会中以更加接近传统的方式得到传承和保护。

(二)媒介传播不可缺少

在当今这个信息泛滥、科技高度发达的时代,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主要是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古琴雅集和现场音乐会的传播范围毕竟有限,其宣传效果是微乎其微的,古琴文化的当代传播,应该善于利用传播媒介,进行多层次的综合传播。

古琴文化是否适合放在大众传媒视域之下,是一个备受争议却不能回避的话题。笔者认为,只有被大众认可的文化才可能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正所谓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可以并存,文化的普及和提高可以并重,文化的大众传播与小众传播本来就不是对立的。当下要更好地利用大众传播媒介,对古琴文化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立体式”的传播。以一场古琴音乐会的传播活动为例:在演奏会的现场,古琴演奏家与听众之间是一种近距离面对面的人际传播,其好处是能够及时得到反馈。与此同时,演奏会的现场也可以通过电台、电视台或网络进行同步现场直播,使音乐会可以同时跨空间传播,这种经由媒介的大众传播方式使得传播范围扩大。另外,演奏会的音响资料,通过录音师的现场录音和后期处理,也可以加工成音响制品,使得音乐会音响可以跨时间和空间传播。最后,演出的文字评论,可以通过报纸等平面媒体进行综合报道,让当时不在现场的大众都能够了解到此次演出信息。由此可见,媒介传播在速度、空间、持续时间和影响力等方面都显示了其无可比拟的优势。

(三)专业教育不能断代

古琴文化传承的脚步虽然在前进,但是古琴文化的专业教育已出现了断层现象。目前各琴派的传人寥寥无几,并且都年岁已高。中国音乐演出团体中,真正专职从事古琴独奏的只有少数,专业人才缺失。⑥古琴教育缺少正规的教学基地和机构,只有少数城市有一些古琴传人和弟子开设的琴馆。

教育是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基础,必须多渠道积极发展古琴专业教育。首先,政府要加大对古琴各个琴派、流派的保护,加大政策保障和资金投入,使之后继有人。其次,专业音乐院校要加强古琴的专业教育,设立古琴专业,更好地传承和研习古琴文化,使之发扬光大。再次,政府和文化部门要加强对古琴市场教学的监管和指导,对个人创办的琴馆和培训班要加强资格认证、过程指导,避免教学上的误导。最后,加大古琴文化进校园的传播力度,非艺术院校和中小学要做好对古琴文化的普及教育工作,在学生中开展古琴文化的普及和传播。只有专业教育跟上了,古琴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才会继续。

当前社会是多元文化并存共生的社会,古琴文化在此背景下,既面临着发展机遇,又面临着巨大挑战。当下,应结合时代特点,保护古琴文化内涵,传承文化精神;运用传播媒体进行多角度宣传,扩大古琴文化影响力;加强古琴专业教育,继承和发扬古琴文化。我们有理由相信,借助于大众传播媒介和平台,古琴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必然会上一个新的高度。

注释:

① 参见《古琴之形》,http://www.hnmuseum.com/hnmuseum/whatson/guqin/knowledge03.html。

② 参见百度百科关于“大众传播”词条的解释,http://baike.baidu.com/link?url=Rhpk9nqtEGwmzaxTkJ5ti2N8

Ayl9LMzcnX5P3K7jetvvERFrp8l377e2rgIB84z0vF-Nw5urc

XlgZFno_RfWFq。

③ 参见百度百科关于“雅集”词条的解释,http://baike.baidu.com/item/雅集/130925?fromtitle=%40%23Protect%40%23。

④ 参见网易新闻网《古琴名家名曲将走进百所校园普及传承》2010年6月,http://news.163.com/10/0610/23/68RS8DMP000146BD.html。

⑤ 参见百度百科关于“文化市场”词条的解释,http://baike.baidu.com/view/303199.htm。

⑥ 参见《对中国古琴文化的思考》,http://wenku.baidu.com/view/0dd15a53ad02de80d4d8409b.html。

[参考文献]

[1] 杜保明.浅谈古琴的文化意蕴[J].新闻爱好者,2011(5).

[2] 张晓娟.中国弦乐史研究六十年(1949—2009) [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0.

[3] 王萍.中国古琴文化初探[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4749.

[4] 郑敏.网络环境中古琴音乐的传播与继承[J].黄钟,2013(2):146153.

[5] 朱博.近现代贵州古琴艺术的历史沿革及发展[J].贵州文史丛刊,2014(2):107109.

[6] 周倩倩.大学校园——古琴文化传播新领地[J].大众文艺,2010(22).

[7] 张艳.再续兰亭,品一次传统音乐之美[J].人民音乐:评论版,2012(2):8082.

[8] 彭岩.对古琴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思考[J].中国音乐学,2009(2):91.

[责任编辑:赵 玲]

Thinking of the Development of Guqin Culture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Mass Communication

WANG Hui

(College of Marxism Studies,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Qingdao, Shandong 266580, China)

Abstract: Guqin contains rich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the origin of Guqin has a long cultural allusions, which has a profound cultural significance in its shape and also needs a high cultural accomplishment when it is played. The aesthetics of Guqin has rich cultural connotation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the gathering spread of Guqins culture appears four new trends which include the natural spread of Guqins anthologies as the main form , the spread of media by public as the main purpose of the media, the spread of the campus by the popularization of education as the main contents and the spread of market by Guqins goods as the main mode. In order to inherit a better essence of Guqins culture, its necessary to adhere to three principles: Guqins cultural connotation can not be lost, the media are indispensable and the professional education must be sustainable.

Key words: public communication; media; traditional culture; Guqin; heritage; development

猜你喜欢

大众传播古琴传承
寻琴记:古琴的前世今生
张俊波 情寄古琴,乐以忘忧
寻访千年古琴
古琴的收藏价值在何处
广播新闻创新性改革文献综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浅析大众传播中的“媒介暴力”现象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中国独立电影的跨文化调和与妥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