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医疗的革命时代

2015-11-03许方霄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15年15期
关键词:欧阳南海溶栓

◆本刊记者 许方霄

20 年前,健康产业并不存在,但在当前,健康产业已经成为带动整个国民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作为医疗新兴手段的移动医疗不仅能帮助病人更好地联接医生、护士、保险、企业,同时还能为患者带去更精确的数据,让患者时刻了解自己的目前状况。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医疗的革命时代是否已经到来?现代医疗到底能为患者带来什么?它的未来发展方向又是什么?

“智慧医疗”是一种颠覆

“加快智慧医疗健康管理云平台建设,推进健康服务产业与大数据产业融合发展,是互联网+形势下新的经济增长亮点。”中国医疗康复协会智慧社区专业委员会主任冯南海说,“通过对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观察,不难发现物与人的有机结合,而人已成为其中的一个节点。由于互联网正在变得越来越分散、及时和便捷,这也使许多曾经看似不可能的事情成为可能。”

冯南海认为,医疗是一个既保守又前卫的行业,在这个行业里,辅助医疗通过互联网的方式给患者带来了很多益处,比如,对安全的需求、对信任的需求以及对高效公平的需求。冯南海说,疾病治疗时代的健康服务把人分为两类——“有病”和“没病”,在这个过程当中,互联网更看好的是行为医疗,就是从“没病”到“有病”这个过程中的转化。“由于过去缺乏信息技术的健康风险诊断体系限于操作性,其有效性甚至难以赶上基于症状主诉的疾病诊断体系,给医疗的康复管理,院外的管理带来了很多垢端;物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分散、即时特性,将带来健康风险诊断体系的突破,这也算是一种颠覆。”冯南海说。

冯南海表示,健康管理服务是智慧医疗的综合创新,实现了血氧心率、体温、血压、血糖、体脂率、呼吸率、皮肤油份等健康数据的个人监测,将异常情况及时自己掌握,为诊治参考;医疗团队可以调阅到该居民的日常体征测量数据及近期的体征变化趋势,便于医生为居民提供更精确、更有针对性的诊疗服务,改变医院看病开药“一刀切”的方式,通过各项体征指标的监测对患者“对症下药”,并通过服药提醒功能保障保证患者按时服药,科学治疗将步入量化管理的新时代。

“借助互联网技术的新趋势,健康管理获得了新的发展空间。”冯南海指出,基于预防医学的健康管理的事前机制和行为干预,对于目前占归因死亡率和归因医疗费用约80%的慢性的理论作用毋庸置疑。他说:“但是长期以来,由于技术手段的不成熟而无法对民众健康服务真正起到主导作用,如今得益于移动健康检测和大数据及云计算等新技术,因而能够在慢病诊断前发现患者高风险期并及时有效地干预,从而根本性地降低患病风险并挽救生命。”

现代医疗手段使患者成为自己的守护神

中华预防医学会健康风险评估与控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李明说:“随着医疗服务的变革,健康医疗价值标准也正在发生转变。今后,消费者对自己的健康将有更大的责任,所以他们会要求一个更公平、公开、选择性强的服务体系。”百生康健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欧阳俊也指出,在《德勤2020 健康与生命科学趋势报告》中表明,5 年后,患者将成为自己的守护神。欧阳俊认为,现在患者还处于被动角色,医生说怎么吃药,怎么治疗,患者只能配合。

“在几年后,这种情况将发生变化,因为每一位患者对自己的数据、健康状况等非常熟悉。这时候就有话语权和医生商量。”欧阳俊说,在美国的药店和超市都有“一分钟诊所”, 患者可以在一分钟诊所内解决比较轻的疾病,术后的护理工作往往也是在家里完成的。欧阳俊表示,虽然目前“家庭将成为医疗护理的主要场所”的情况国内还没有出现,但他相信,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这种情况在中国实现只是时间问题。

2014 年,中国已经有超过1.2 亿的糖尿病人。欧阳俊说:“这是一个非常痛苦的群体,他们的梦想其实很简单,就是少吃药、少打针或者说不吃药、不打针,并发症尽量不要有或者来得更晚一点;能够随时把握自己的血糖变化、身体变化;方便、快捷地找到能给他很好建议的医生以解决问题。”在国内,包括国际曾对糖尿病群体有过很深研究,一个共同的结果是,生活干预对糖尿病的防治效果是非常显著的。2013 年台湾针对118 万位糖尿病人做了一个共同照顾的试验——医生、健康管理师、营养师、药剂师共同为一位患者提供个性化的管理服务,最后得出“小于70 岁的糖尿病患者死亡率下降了15.1%”的数据。“这样的研究结果说明,糖尿病患者这个群体是需要生活干预的,所以我们对糖尿病患者群体还需要精确管理。”欧阳俊说,所谓的精确管理,就是基于每一位患者的血压、血糖、饮食数据,在深入了解他们的饮食、生活习惯、心理、行为习惯、运动等方面提供个性化的管理。只有这样个性化的精确管理才能让每一位糖尿病患者很好地管理自己的身体,改善自己的身体状况。

欧阳俊认为,互联网移动端的推广能缩短医生和患者之间的距离,也可以通过系统的自动化处理提升医生管理的整体效率。“未来糖尿病患者70%的问题可以智能化处理。”欧阳俊预测。

现代医疗不是为了抢医院“生意”

可穿戴医疗设备是通过传感器采集人体的生理数据,并将数据无线传输至云服务器和医疗中心,以便医生进行全面、专业、及时的分析和治疗。“随着移动互联网日益成熟,可穿戴设备以及智能手机的应用,移动医疗和互联网被广泛认可、应用。”太原市卫生局局长温跃春说。

冯南海认为,可穿戴设备对“健康小屋”,包括未来的网络医院都会带来冲击。“任何一个‘健康小屋’没有十万八万是下不来的,而可穿戴设备却非常便宜,廉价到大多数人都买得起,而且已经做到比‘健康小屋’的健康指标还要多。”冯南海指出,基于互联网的突破和技术的前进,可穿戴的医疗设备可以更准确、快捷、高效地让受众群体延伸到乡村,甚至更遥远的地方,为患者带来连持续性监测。

“互联网医疗真正想做的,并不是想和医院抢夺什么。”冯南海表示,从预防保健的角度,互联网新技术使健康管理更容易抓到“最后的调头点”,即被确诊前的高风险值期间,是堕入“慢病深渊”前的最后一个回头处。“过去人们的身体检查极度依赖于医院,而由于种种原因,人们又并不会经常去医院,常见的场景是忙碌的人们因为受不了反复出现的症状困扰,抽空去了趟医院,然而到医院后往往就直接面临疾病诊断。”冯南海说,在新技术条件下,持续性监测已成为可能,因此诊断前的高危期很容易被发现,人们可以通过及时采取对应的措施,直接使“诊断”得以避免或延迟,生活质量大大提升的同时也节省了大量的医疗资源。

“得了大病一定要去医院,但是这个‘调头点’你得知道。”冯南海说,移动医疗有利于科学技术手段进行个人生活行为习惯及关键生理指标检测,并辅助适当的健康干预,使人体的生命质量曲线可以提高60%~80%。

远程医疗为患者争取“黄金时间”

据卫生部2012 年统计,我国卒中患者的人数以每年8.7%的速度增长。卒中有高发病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的特点,对此该如何干预?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段建钢说:“对于卒中来说,预防大于治疗,防治结合,关口前移。”

段建钢说,4.5 小时之内是卒中黄金溶栓时间,在这个时间内溶栓可以挽救大部分缺血的脑细胞。但与欧美国家相比,我国的卒中溶栓现状却不容乐观,除了适合溶栓的患者比例较低以外,在适合溶栓患者的比例中,真正接受溶栓的比例更低了。“虽然现在很多医院成立了卒中中心,但它们的评价体系还很欠缺。”段建钢说,由于溶栓是由多学科组合管理,需要神经内科、急诊科、影像科等相关科室的协调配合,而且我国卒中专家资源极不平衡,很多治疗卒中专家都在三甲医院,二级医院和一级医院的相关专家十分缺乏。但恰恰很多患者在发病时间最先到达的是二级医院或一级医院,再加上交通拥堵和山区路途遥远等原因,很难在最佳时间内得以治疗。“这个问题在短期内根本就不可能解决。”段建钢指出,这时就需要远程卒中干预。“这样,患者可以通过网络让高级卒中中心专家进行查体、阅读影像,评判是否适合溶栓,并指导治疗。通过网络可以解决卒中溶栓率低的问题。”

远程卒中在国际上的发展非常快,德国研究表明,远程指导治疗是安全的,而且适合非城市地区的推广。美国也有研究表明,与电话咨询相比,远程医疗能更准确地做出决策。2010 年,北京、上海、天津等地先后成立了4 家脑卒中筛查与防控基地,分别是北京宣武医院、北京安贞医院、上海华山医院和天津黄河医院。“建立基地医院,主要是想建立脑卒中筛查三级网络,宣武医院作为三级医院主要是提供技术指导;海淀医院是二级医院,主要是提供技术平台;而四季青医院作为一级医院,主要是基础落实。”段建钢说,通过基地的建立,规范了脑卒中筛查与防治的流程,能够对高危人群定期观察和随访。

“远程卒中对亚急性期的治疗指导和康复也是有益的。”段建钢认为,基层医院缺乏有资质的卒中专家,通过远程卒中系统,相关专家可以对卒中患者进行肢体运动和语言障碍进行行之有效的评估。另外,通过远程卒中系统对患者进行肢体功能的康复也是可行的。“通过远程卒中,以影像为基础的个体化溶栓可以使不同患者受益,美国11 个中心的237 例发病时间超过8 小时的基于远程影像的动脉溶栓治疗研究表明,溶栓再通的患者超过不再通的患者,而溶栓再通的死亡率低于不再通的死亡率。”段建钢认为,通过远程卒中的建立,可以加快技术推广,提高全国卒中救治整体水平。段建钢同时补充道:“卒中救治流程为:患者发病以后呼叫急救中心,急救人员到现场进行接诊,查体、问诊、评估,同时在现场做生化、常规、心电检查,但这只是理想状态,现在还达不到。”

猜你喜欢

欧阳南海溶栓
南海明珠
Positive unlabeled named entity recognition with multi-granularity linguistic information①
北海北、南海南
我家的健忘老妈
急性脑梗死动脉溶栓治疗后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依依送别欧阳鹤先生
精确制导 特异性溶栓
南海的虎斑贝
欧阳丽作品
南海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