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南民族地区农民增收困难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基于贵州省黔西南州农民增收现状的分析

2015-11-01张任之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黔西南州民族农民

张任之 彭 芳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 贵州 兴义 562400)

西南民族地区农民增收困难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基于贵州省黔西南州农民增收现状的分析

张任之 彭 芳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 贵州 兴义 562400)

中国西南民族地区的农民增收问题是一项系统工程,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农民相比,更具有困难性和紧迫性。通过对黔西南州农民增收困难现状的分析,从而考察黔西南州农民增收困难之原因,进而制定出农民增收的相应对策。

民族地区;农民增收;农村经济

一、黔西南州农民增收现状

1.农民人均收入水平持续增速,但绝对量远远低于同期城镇居民人均收入水平和同期全国农民人均收入水平。这突出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人均收入水平持续增速,但相比同期全国农民人均收入绝对量仍然很低且差距呈扩大趋势。

表1 2006 ~2011农民人均纯收入比较表 单位:元

表1数据显示:2006~2011年黔西南州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886元增加到3900元,年平均增长量为402.8元,其中,逐年的增量为:230元、329元、313元、488元、654元。年平均增长率为15.6%。而2006~2011年全国的农民人均收入由3578元上升到6977元,年平均增长679.8元,年均增长率为14.3%,低于贵州省黔西南州的1.3个百分点。黔西南州虽然增长速度快于全国水平,但人均绝对量与全国相比仍然较低,同期比全国农民人均收入低 1692元、2024元、2316元、2395元、2673元、3077元。从这些数据可以观察到黔西南州农民人均纯收入离全国水平差距有扩大的趋势。因此,黔西南州农民的生活质量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改善。

(2)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

表2 2006~2011黔西南州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 单位:元

表2数据显示,2006~2011年黔西南州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同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差距很大,分别为:6821元、9295元、11056元、11360元、11755元、13104元,收入差距是逐年增大,并且还有继续增大的趋势。通过表2中的数据,我们可以测算:6年来农村居民的平均纯收入为2725元,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3290元。城镇居民的人均支配收入是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倍左右。

2.农民增收的来源渠道非常单一。

目前,农民的人均纯收入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家庭经营收入、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等四方面。圆饼图表3数据显示,2011年黔西南州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家庭经营性收入,其占比高达64.8%,而在家庭经营收入中来自第一产业的比重高达80.4%,工资性收入占比为27.5%,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两者之和占比仅为7.7%。这些数据充分显示了黔西南州农民增收来源渠道狭窄,农民没有坚实的基础来增加收入提高生活水平。

表3 2011年黔西南州农民纯收入构成情况(%)

二、黔西南州农民增收困难的原因分析

1.农业生产的基础设施不足,对抗自然灾害的能力差

黔西南州地形复杂、土地石漠化严重;山多地少,发展农业的基础设施不足、老化。农业生产的条件较差,阻碍农业生产丰收的限制因素较多。根据对学生的问卷调查显示:在有些农村地区,排水设施和垃圾处理设施严重不足。一遇到下雨的时候,很多道路都很泥泞,没有办法走路。农民每天制造的大量垃圾没有办法集中存储起来,导致农村生产环境较差。农村道路交通设施质量差、缺乏管理。有些农村,道路建设的太狭窄,没有人做后期养护,致使道路在使用较短的时间内就破烂不堪。2009年贵州黔西南州出现了百年不遇的大干旱,严重影响了农业的生产,给黔西南州的农民带来了很大的损失。国家总理温家宝闻讯及时赶来,给当地农民送来了信心和温暖。2011年黔西南州望谟地区发生了大洪水,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物质损失和精神损失。在西南民族地区某些地方经常发生泥石流现象,使得农民的生活每况愈下。长期以来,贵州依靠其资源优势,过分发展“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的三高工业,致使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给贵州乃至全国的环境质量带来相当大的压力。[1]比如,过分的矿产工业的开采已经造成地表植被的破坏、河流的污染和地面沉降的趋势。所有这些均意味着贵州经济的发展,不仅经济成本大,而且随之带来的生态成本、社会成本更大。

2.信贷资金缺口压力大,资金供给不足

农民收入的提高,重要的一个方面在于农村、农业的发展。农村、农业的发展关键要有资金支持。黔西南州农民长期生活贫困,收入低、储蓄能力差,转化为资本的能力也差。因此,资金已经成为制约黔西南州农业生产、加工及流通的重要瓶颈。2006年黔西南州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仅为85.7亿[2],最近两年虽有增加,但对于落后的黔西南州来说,缺口依然很大。

3.思想观念保守,缺乏创新意识

“地上不好,地下好;地下不好,地上好。”我国的大西南地区就是属于“地上不好,地下好”的情形。其中贵州最为典型,有“江南煤海”之美称。西南民族地区有着丰富的矿产资源,也有丰富的药材资源,几乎都分布在西南民族地区的贫困农村。那为什么不能充分的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思想观念保守、缺乏创新思维。众所周知,思想观念和意识对于经济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民族地区农民必须破除思想保守的桎梏,培养创新意识,依托自身的资源优势,努力把自己的优势产业做大做强。相比而言,浙江人就有敢想敢干,富于创新的进取精神。他们的这种特点大大弥补了他们在资源占有上的不足,才造就了现在富裕的浙江人。今天,我们几乎可以在祖国的任何地方,都能看到这些浙江商人。

4.农民整体文化水平不高、素质低、技能差

文化水平不高,素质较低,也是影响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因素。根据国家统计局黔西南州调查队调查的数据可知,2011年黔西南州农户劳动力就业情况,其中受过专业培训的劳动力仅占7.3%,小学及小学以下程度的高达57%,初中文化程度的占37%,高中文化程度的仅占3.6%,中专及中专以上的占6.4%。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人数占农业从业人员的90%。面对这样的一个学历结构和劳动技能状况,一旦脱离了土地,脱离了传统的生活方式,将很难融入到大城市中去,即便是外出打工,也大多是候鸟式的迁移。[3]

三、促进民族地区农民增收的对策分析

1.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的有效投入

农民增收难主要是因为这些民族地区的农业和农村落后。而农业和农村发展落后,又主要是由于农业基础设施落后和土地自然条件差。因此,农业的发展需要更多的有效投入。这些投入应该集中在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生产条件方面。这主要包括:(1)农村道路的硬化,尤其是那些非常偏远的山区农村。(2)农田水利灌溉设施的改善,尤其是那些经常处于干旱的地区。(3)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和建设。(4)农村农贸市场的培育和建设,尤其是特色农产品的交易市场。通过这些投入,使得民族地区农业生产的潜力得到挖潜,生产的素质得到提高,从而带动农民收入的提高。

2.进一步推动农民的非农化发展

农业人口过多,是我国目前制约农村、农业发展的根本原因。西南民族地区亦是如此。因此,农民的非农化是解决农民增收的一个有效办法。国内外大量的经验可知,农民的非农化有两条途径来实现。一个是“离土进城”另一个是“离土就地”。随着全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不断推进,“离土就地”的非农化趋势日益明显,但对西南民族地区的农民来说,“离土进城”的非农化趋势还在有所增加。以贵州省黔西南州为例:2011年外出从业人员比2010年外出从业人员增长32.84%。[4]因此,政府部门要努力消除制约非农产业发展的一系列障碍,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来引导非农产业的发展。

3.坚决破除城乡分割的“玻璃墙”,还农民身份为市民

长期以来,由于户籍制度和条块分割,使得城乡一体化进程进展缓慢。农民为了自我生存和发展,不得不要进入城市进行谋取生计,他们形式上进入了城市,但他们的“双重贫困”的身份还继续存在,他们的社会保障问题、子女教育问题、住房问题等等一系列基本的公共服务上应当给予“国民待遇”甚至“超国民待遇”。只有这样,农民才能消除后顾之忧,他们的增收才能落到实处。

4.调整农民的种植业结构,减少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

经济学理论告诉我们,在粮食供给大于需求的背景下,粮食的丰产,对农民来说不是一件好事,它使农民的收入得不到提高,反而还会降低,这就是经常讲的“谷贱伤农”的道理。因此,西南地区农民要及时调整种植业结构,按照市场需求,尽量种植一些特色农产品和经济作物。贵州黔西南州有着非常适合农业生产的自然气候,可以根据一年四季不同的气候特点和土壤特征有选择性的发展瓜果类、烤烟、茶叶等经济作物。

5.大力发展资本市场,为农村经济注入新鲜“血液”

农村、农业、农民的发展,离不开资金,东部是这样,西部更是如此。西南民族地区的农村长期处于贫困之中,对资金的需求更是渴求。为此,要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可以考虑通过利率的差异来吸引资金进入西南民族地区,比如:我们可以设想这样的一种状况:西南民族地区的贷款利率可以高于东部地区的贷款利率,但必须在本地区财政的补贴下进行。否则,西南民族地区的贷款成本很大以至于没有人贷款。我们也可以这样考虑:长期以来,西南民族地区的农民为东部地区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他们保护了生态,为东部的发展营造了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这对全国人民都是一个很大的贡献,为此,在同等条件下,东部地区的资金应该优先考虑支援西南民族地区农村经济的发展。

6.增加政府投入,发展用户沼气

近年来,国家科技部和农业部为了节约农民的家庭能源消费支出和增加农民的收入,而向农村社会推出沼气这种燃料。沼气可以代替电灯来照明,也可以用来做饭等,其成本比电便宜,能够减少农民的能源支出。贵州黔西南州普安县的成功经验表明:现在为建造一个完整的沼气池,大概需要农户2000元左右。但西南民族地区的农民收入普遍偏低,基本上没有能力承担这一部分费用支出,所以,我个人认为:当地政府由于财力不强,可以根据农村家庭的实际情况进行必要的补贴,对一些特殊农户要进行全补。[5]

7.积极发展农村教育事业,着实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

农民是构成农村的主体,也是建设农村的主力军。农民的文化素质、技术能力和思想道德水准直接决定了农村社会发展的速度和质量。农民增收的问题离不开党和政府英明的决策和领导,离不开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更离不开成千上万的受过一定教育、有一定文化、有一定科学素质的劳动力队伍。东部农民增收较快的经验表明:凡是有文化、有知识、有技能的人,他们的收入就高,反之则低。以黔西南州农民外出从业为例:2011年农民外出的从业人员中,受到专门培训的占比仅为5.7%,文盲或半文盲占3.5%,初中及以下占比高达90.5%,高中及以上占比为9.5%。[6]所以,西南民族地区各级政府务必要重视和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和道德修养。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来着手:①定期开展和宣讲农业科技知识。②加强农民科技培训机构。③加强本地农业科技局和高校的联系,邀请专家定期开展技术指导。④培养并提高农民自我学习的能力。

8.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繁荣农村经济,促进农民收入提高

乡村旅游作为一个新兴的产业,国家和各个地方政府十分重视。它是利用乡村风貌、气候、自然和人文社会环境等资源开发旅游项目,主要吸引城市居民观光、体验、休闲、度假。[7]西南民族地区大部分是少数民族的主要聚居区,农村生产和生活比较传统,民族风情韵味无穷、丰富多姿,发展乡村旅游的潜力巨大。以贵州省黔西南州为例:在州和市政府的大力扶持下,该州的农户积极参与乡村旅游建设,借助黔西南州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浓郁独特的民族风情、舒适优美的人居环境以及各具特色的民族村寨,大力开发乡村旅游资源,取得了突破性的进步。大量的农户通过“农家乐”住上了小洋楼,开起了小汽车,嘴里面哼起了幸福的歌......。在调查中我们以座谈的形式得知:仅在兴义市城郊区就开办的“农家乐”就有300多家,年收入都在1000万元左右,平均每户增收30万元左右。

9.调整工业结构的硬约束,为农民增收提供坚实的产业基础

工业是一个地区支撑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是吸纳劳动力较多的一个行业。但是,西南民族地区由于历史的原因,形成了“重太重,轻太轻”的产业工业结构体系。各类工业的加工链很短,其加工度低、附加值流失严重,工业发展的协调性差。这样的一个产业结构体系是一个非常不平衡的、非高度化的体系,严重制约了劳动力的就业和农民收入的增加。以地处西南的贵州为例:该省资源丰富,其工业基本特征就是“重太重,轻太轻”。“三高”的资源型开发工业带来了环境的极大破坏,产业链短,大量的资源被别的省份“无情”的抽走。据调查:贵州大约99%的铝锭以1万元/吨的价格卖给广东的铝型材加工基地,然后再以高于几乎1倍的价格买回其加工品。其资源流失可谓惊人。在贵州省大力实施工业强省战略的背景下,各个地区在结合国家的产业政策的同时,必须制定强有力的政策,强制性的推动工业结构调整。为此,贵州各级政府要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尽快的出台产业结构调整的实施方案。着力调整煤及煤化工、磷及磷化工以及铝及铝加工等这些资源型产业。重点在延长产业链,对其产品进行深度加工上做文章,坚决解决工业结构体系里的“短板”,从而带动农民实现就业,为农民的增收提供坚实的产业经济基础。

[1]张立胜.资源密集型和高能耗型工业发展的悖论——论贵州的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工业产业结构高度化[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35.

[2]贵州省黔西南州统计年鉴[Z].2011.

[3]戴庆中,周晶.发展乡村民族旅游:西部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模式-以贵州省黔东南州为个案[A].贵州新农村建设探讨[C].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7.

[4]贵州省黔西南州统计年鉴[Z].2011.

[5]田秋生.中国西部地区农民增收的特殊意义、特殊困难与特殊途径[J].科学·经济·社会,2006(6):7.

[6]贵州省黔西南州统计年鉴[Z].2011.

[7]魏霞.发挥贵州乡村旅游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A].贵州新农村建设探讨[C].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7.

Reason and Countermeasure of Difficulty to Increase Income in Ethnic Areas—based on Analysis of Present income Condition of Farmers in Qixinan of Guizhou

ZHANG Ren-zhi PENG Fang
(.Xingyi Norm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Guizhou Xingyi 562400)

The problem of farmers' income in Southwest China is a system engineering.Compared with the eastern coastal developed area , itis more difficult, urgency and political.Therefore, this paper takes Qianxi Prefecture area of Guizhou province as a typical case,gives a perspective of current situation for the difficulty in increasing farmer income, analysises the reason emphatically for the difficulty in increasing farmer income and discusses some effective countermeasures to realize the farmers' income in south west minority area.

Ethnic area; increasing income of farmers;Rural economy

1009—0673(2015)01—0019—05

F323.8

A

2015—01—10

张任之(1977— ),男,山东莱芜人,兴义民族师范学院经济与贸易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经济和金融;

责任编辑:韩继韦

猜你喜欢

黔西南州民族农民
黔西南州安龙县“十四五”石材产业发展内部环境分析
我们的民族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黔西南州旅游示意图
多元民族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四在学校·幸福校园”活动推进会在贵州省黔西南州贞丰县召开
黔西南州烤烟化学成分可用性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