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早期静脉溶栓对急性脑梗死的临床价值分析

2015-11-01廖涛刘明

浙江临床医学 2015年12期
关键词:溶栓脑出血脑梗死

廖涛 刘明

早期静脉溶栓对急性脑梗死的临床价值分析

廖涛刘明

目的 探讨早期静脉溶栓对急性脑梗死的临床价值分析。方法 选取自2012年12月至2014年12月0~6h内发病的予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急性脑梗死患者80例为观察组,同期选取0~6h内发病未给予静脉溶栓的脑梗死患者70例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美国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观察组NHISS评分与对照组24h、7d、30d、90d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90d mR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死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出现3例脑出血,1例牙龈出血,1例反应性高血压,均经治疗后痊愈。对照组出现1例脑出血,1例牙龈出血,1例牙周过敏,1例恶心,治疗后均痊愈。结论 早期应用rt-PA治疗急性脑梗死具有良好的疗效,可改善患者mRS与NHISS评分,且安全性高。

静脉溶栓 脑梗死 早期

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的加快,脑卒中的发病率,病死率逐年上升,严重影响人民的健康[1]。脑梗死是脑卒中最常见的原因之一,是由于脑部血液供应障碍引起的脑组织缺血,缺氧坏死出现一系列神经功能缺损的临床综合征[2]。早期静脉溶栓治疗是急性脑梗死早期的重要方法,目前临床上已将溶栓时间窗延长至脑梗死发病6h内,但由于交通,医疗环境等原因,溶栓率仍然较低[3],为了探讨溶栓的疗效及安全性,本资料将行溶栓治疗的脑梗死患者及未行溶栓治疗的患者进行对比,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自2012年12月至2014年12月收治入院的0~6h内发病的予静脉溶栓急性脑梗死患者80例为观察组,同期选取0~6h内未给予静脉溶栓的脑梗死患者70例为对照组。观察组男49例,女31例;年龄54~72岁,平均(61.7±7.4)岁。吸烟42例,饮酒47例。对照组男37例,女33例;年龄(55~70)岁,平均(60.4±4.9)岁。吸烟30例,饮酒35例。纳入标准:(1)年龄30~80岁。(2)发病<6h。(3)排除短暂性脑缺血(TIA)的发作。(4)头颅CT排除脑出血。(5)家属知情同意并签署同意书。排除标准:(1)既往史中存在颅内出血,或近3个月有颅脑外伤或手术史。(2)严重的心、肝肾疾病患者。(3)2周内服用抗凝药物。(4)近3个月内存在心肌梗死或脑梗死病史。(5)体检发现伴活动性出血的外伤。(6)血压>180/100mHg或血小板计数<100×109/L。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吸烟及饮酒比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24h后采用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同时使用钙拮抗剂,兴奋性氨基酸拮抗剂等进行神经保护,同时早期应用他汀类、丁苯酚等药物进行脑保护及促进侧支循环开放。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静脉滴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 0.6mg/kg,最初1min采用快速静脉滴注,滴注量为总剂量的10%,剩余在1h内滴完。药物使用24h内密切观察患者情况,包括呼吸、心率、神志、血压、皮肤黏膜及牙龈出血情况,24h后行头颅CT,如无出血加用阿司匹林。

1.3效果评定 采用美国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进行评定,记录患者治疗前,治疗后24h、7d、30d、90d的评分,同时测定改良Rankin量表(mRS)的评分。临床疗效采用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脑卒中神经缺损功能标准进行评定[4]。基本治愈:神经功能评分较治疗前减少>90%,病残程度0级。效果显著:神经功能评分较治疗前减少46%~90%,病残程度1~3级。部分有效:神经功能评分较治疗前减少18%~45%。无效:神经功能评分较治疗前减少或增加<17%。恶化:神经功能评分较治疗前增加>17%。死亡:患者90d内因原发病灶死亡。基本治愈、效果显著及部分有效为治疗有效,无效、恶化及死亡为治疗无效。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患者NIHSS及mRS评分比较 见表1、2。

表1 两组患者NHISS评分比较(x±s)

表2 两组患者mRS评分比较(x±s)

2.2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n)

2.3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比较 观察组出现3例脑出血,1例牙龈出血,1例反应性高血压,均经治疗后痊愈。对照组出现1例脑出血,1例牙龈出血,1例牙周过敏,1例恶心,治疗后均痊愈。

3 讨论

急性脑梗死组织影像学检查可发现周边存在半暗带,如在短期时间内迅速恢复该区的血流,改善组织代谢,其脑神经元可存活,功能逐渐恢复。但随着缺血时间及程度的增加,中心坏死带逐渐扩大,半暗带缩小,半暗带脑功能出现不可逆的损伤,使致残率甚至病死率增加。因此,早期脑梗死的脑血管再通一直是治疗讨论的热点。

rt-PA是一种可激活纤溶酶原成为纤溶酶的糖蛋白,研究认为是静脉溶栓的最佳药物之一[5]。但在我国,rt-PA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研究仍不多见。本资料结果显示,观察组NHISS评分与对照组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24h、7d、30d、90d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前mR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90d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rt-PA可有效治疗脑梗死。

国内有研究显示rt-PA治疗急性脑梗死可增加脑出血的风险[6~8],本资料中观察组3例脑出血,1例牙龈出血,1例反应性高血压,均经治疗后痊愈。对照组出现1例脑出血,1例牙龈出血,1例牙周过敏,1例恶心,治疗后均痊愈。提示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早期应用rt-PA治疗急性脑梗死具有良好的疗效,可改善患者mRS与NHISS评分,且安全性高。

1李治,张冬梅,陈若陵,等.社会经济地位对脑卒中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影响.医学与哲学,2013,34(9):40~42.

2Vidale S,Agostoni E.Thrombolysis in acute ischaemic stroke. Brain,2014,137(6):e281~e281.

3于群涛,梁辉.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的管理和实施.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4,16(7):781~782.

4王薇薇,王新德.第六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纪要.中华神经科杂志,2004,37(4):346~348.

5ATLANTIS T. Association of outcome with early stroke treatment:pooled analysis of ATLANTIS, ECASS, and NINDS rt-PA stroke trials. The Lancet,2004,363(9411): 768~774.

6杨雯.急性脑梗死rt-PA静脉溶栓的疗效及安全性研究.温州医科大学,2014.28.

7Mori E,Minematsu K,Nakagawara J,et al.Effects of 0.6 mg/kg Intravenous Alteplase on Vascular and Clinical Outcomes in 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 Japan Alteplase Clinical Trial II (J-ACT II). Stroke,2010,41(3):461~465.

8Balami J S,Sutherland B A,Buchan A M.Complications associated with recombinant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 therapy for acute ischaemic stroke. CNS& Neurological Disorders-Drug Targets(Formerly Current Drug Targets-CNS& Neurological Disorders),2013,12(2):155~169.

726000 陕西省商洛市中心医院

猜你喜欢

溶栓脑出血脑梗死
脑出血联合慢性不可预知温和刺激抑郁模型大鼠的行为学相关性分析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出血的疗效观察
针灸在脑梗死康复治疗中的应用
64排CT在脑梗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及影像学特征分析
扩大翼点入路改良手术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并脑疝疗效观察
高血压脑出血外科治疗进展
急性脑梗死动脉溶栓治疗后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前急诊生化与溶栓后早期转归及预后的关系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对急性脑梗死的诊断作用探讨
重复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9例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