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植物激素正本清源(二)

2015-10-29崔建玲

农产品市场周刊 2015年28期
关键词:氯吡脲王强调节剂

崔建玲

市场上有些黄瓜“顶花带刺”,有些猕猴桃“又甜又大”,是否真的使用过植物激素?使用过植物激素的农产品到底安全不安全?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农产品质量标准研究所所长、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专家组成员、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杭州)主任王强,针对黄瓜、香蕉、葡萄、草莓等农产品的植物激素问题进行了一一解答。

记者:“激素黄瓜”引起儿童性早熟,这是真的吗?

王强:这完全是一种误会,是把植物激素与动物激素混淆了,植物激素只对植物有作用,对人和动物无作用。

实际上,我国允许在黄瓜上使用赤霉素、芸苔素内酯、氯吡脲等10种生长调节剂,都是植物性的激素,与动物激素在性质、结构、功能、作用机理等方面是完全不同的两类物质。植物上不可能使用动物激素,动物激素对植物生长发育不起作用。黄瓜上使用的是植物性生长调节剂,即植物外源激素,植物激素对动物不产生作用,不可能引起儿童性早熟。

记者:“避孕药黄瓜”又是怎么回事?

王强:“避孕药黄瓜”纯属是一种谣传。人们常说的避孕药是动物激素,对植物性的黄瓜生长发育没有任何作用,不可能使用在黄瓜上。人们之所以谣传为避孕药,可能是因为黄瓜上使用的植物生长调节剂能促进黄瓜生长发育,具有激素的作用,避孕药也是激素。结果,传来传去,最后传成了黄瓜使用避孕药。

记者:“顶花带刺”黄瓜可以吃吗?

王强:“顶花带刺”黄瓜属于单性结实,是生物学固有特性,不存在安全隐患,当然可以吃。

黄瓜的花基本上是雌雄同株异花,偶尔也出现两性花。黄瓜果实为假果,是子房下陷于花托之中由子房与花托合并形成的。黄瓜可以不经过授粉、受精而结果,称为单性结实,这样就结出了“顶花带刺”的黄瓜。

冬春季在保护地中进行黄瓜栽培,由于受低温、短日照、弱光等影响,黄瓜植株生长势弱,生长缓慢。黄瓜在低温、短日照条件下雌花数量多,坐果率低,影响黄瓜产量,因此,常常在开花当天或前一天用浓度约为50毫克/升的氯吡脲药液涂抹花柄,以提高坐瓜率、增加产量。氯吡脲主要机制是促进植物细胞分裂和扩大细胞体积,增大果实,但也可以促进授粉、坐果,产生单性结实(不授粉亦能坐瓜)、提高坐瓜率。

因此,冬春季节生产的“顶花带刺”黄瓜,部分是由于黄瓜自然单性结实产生的,也有个别是使用氯吡脲产生的黄瓜单性结实而出现的,并不是传说的使用“避孕药”所致。 “顶花带刺”黄瓜属于正常生长结果,完全可以放心食用。

记者:香蕉为什么要催熟?催熟香蕉安全吗?

王强:完全成熟的香蕉采摘、运输易发生机械损伤,不耐贮藏和保鲜。因此,科学研究发现一般采摘尚未熟透的青果运输,到达目的地后,辅以极微量的乙烯利人工催熟,既可以方便采摘、运输和保鲜,又能很好地满足香蕉的最佳品质、口感,风味和适口性,确保我们在任何地方、任何季节均可吃到价廉物美口感适度的香蕉。

实际上,香蕉在自然的后熟过程中本身也会产生乙烯气体,以自我加速果实的成熟。用于催熟青香蕉的乙烯利,并不进入香蕉果肉,而是通过释放乙烯气体,通过表面作用来促进水果成熟。乙烯利中的乙烯成分广泛存在于植物体内,是一种天然激素,外辅乙烯利催熟的过程,是一种正常的植物生理生化过程,本身对人体没有任何副作用。乙烯是气体,在催熟的水果中基本无残留,因此,用乙烯利催熟的香蕉不仅口感好,而且安全。

记者:“乒乓葡萄”、“超大杨梅”、“大个猕猴桃”、“大个草莓”都是植物生长调节剂催的吗?

王强:植物果实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品种的遗传属性和品种间的差异。部分品种施用植物生长调节剂会产生大个作用,但效果有限。

有的植物生长调节剂能促进植物果实细胞分裂与伸长,俗称“大果灵”、“膨大剂”、“膨大素”。常用的是氯吡脲,它能促进植物细胞分裂和分化及器官形成,从而增加果实重量,目前在西瓜、猕猴桃、葡萄、黄瓜等7种果蔬上已取得安全评价合格,并获得了国家允许使用的农药登记。

总体上讲,膨大剂等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果蔬的增大增重是有限的,所谓的“乒乓葡萄”、“超大杨梅”、“大个猕猴桃”、“大个草莓”与过去传统的葡萄、杨梅、猕猴桃、草莓相比,果实体积确实大不少。从植物生理属性和生长发育规律看,品种内因属性是决定果实大小的关键和主因,外用膨大剂的作用十分有限。应当说,大个瓜果,主要得益于育种和栽培技术,如“乒乓葡萄”实际上是藤稔葡萄新品种,“超大杨梅”实际上是东魁杨梅新品种。因此,尽管大果型的水果可能有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但使用的环节主要是用于坐花、坐果和初期生长,生长后期使用基本无效果,一般也不会使用。大果最主要的还是品种育种和改良所致。

记者:“西瓜开裂”与植物生长调节剂有关吗?

王强:很难确定是由植物生长调节剂引起的,西瓜开裂很少见,但真是西瓜开裂的话,原因是多方面的,植物生长调节剂使用不当可能只是导致西瓜开裂的原因之一。

一是皮薄质脆品种特性导致西瓜容易开裂。西瓜本身质脆,含水量大,圆形易滚动,很容易轻微碰撞即开裂,开裂在一定程度上是西瓜的一种正常生理现象,只是不同品种裂果率有一定差异,部分薄皮、质脆、小果型的品种往往更容易开裂。

二是连续阴雨天后突然暴晒天气会导致西瓜开裂。因为在阴雨天时,西瓜吸水较多,且低光照和低温容易使瓜皮木栓化,瓜皮的韧性降低,一旦遇到晴天,西瓜生长速度加快,就很容易撑破瓜皮,造成裂瓜。特别是土壤干旱时间较长,生长期突然连续大量浇水或遇大雨,西瓜过量吸水后瓜瓤体积快速增大, 瓜皮的生长速度跟不上瓜瓤的生长,易被胀裂。

三是施肥不当也会造成西瓜开裂。若生长期的西瓜使用氮肥量偏大,西瓜皮也容易开裂。这是因为氮肥可以促进西瓜生长速度,而且瓜瓤的生长速度要远远快于瓜皮,这样一来,西瓜就很容易开裂。

四是植物生长调节剂使用不当也可能促使西瓜开裂。目前西瓜生产中常用的坐果剂和促生长的植物生长调节剂主要成分为氯吡脲。氯吡脲的作用是促进细胞分裂和生长,增加细胞数量和体积,增大果实,提高产量。植物生长调节剂在科学合理使用下对西瓜品质没有不良影响,但如果使用时段不对、或者剂量过大,也会出现畸形果或裂果。

应当说西瓜开裂是一种很正常的现象,原因很多,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不当使用,只是可能的原因之一。

记者:“畸形草莓”能吃吗?

王强:个别草莓出现畸形,是植物生长过程中的一种正常现象,不影响安全食用。

导致草莓果实畸形的原因有多方面,既有花期授粉不均原因引起,也有光照不充分、不均匀引起的,极个别属于植物生长调节剂使用不当形成,还有可能是气温、营养等不均衡、不稳定引起的。经过近几年农业部对各主产区草莓质量安全的全方位风险评估,上市草莓中的农药残留很微量,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规定要求,消费安全有保障,可以放心吃。

猜你喜欢

氯吡脲王强调节剂
Tricks of the Trade
Inventors and Inventions
The universal characteristic water content of aqueous solutions∗
采用固相萃取-气相色谱法测定西瓜中氯吡脲的消解动态和残留量
植物生长调节剂在园艺作物上的应用
哮喘治疗中白三烯调节剂的应用观察
0.1%氯吡脲可溶性液剂对三倍体西瓜果实生长和品质的影响
不同质量浓度氯吡脲对猕猴桃果实理化参数的影响
Model-predictive control of power supply for particle accelerators∗
抗肿瘤药及免疫调节剂的医院用药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