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文体的单元教学内容的整合

2015-10-29潘素文

关键词:同类说明文文体

潘素文

一、问题的提出

从一篇选文的文体、一堂课的学情来探讨语文课“教什么”已经多有宏论,但从初中三年教材的角度或从一个单元的角度来研究同类文体“教什么”著述甚少,而这正是近期困扰我们的一个疑难问题。如何编排初中三年同类文体的教学序列,特别是如何安排同类文体的单元教学内容?最近听的《生物入侵者》一课引起了笔者对同类文体单元教学的思考。该堂课如“行云流水”,学生课堂发言非常积极,表达流畅。但评课时,大家一致认为这堂课像是说明文练习讲评课,学生在这堂课上的知识增值很低甚至为零。为什么呢?主要问题在于:教者确定教学内容时未关注单元内或单元间的前后关联。

初中阶段说明文学习主要集中在八年级上册的第三、四单元,之后仅仅是零散几篇。第三单元重点是事物说明文,第四单元重点是事理说明文。通过这两单元的学习,我们要让学生系统地习得哪些说明文知识,哪个单元要侧重达成怎样的教学目标,备课时应有规划。而《生物入侵者》这堂课的教学内容杂而浅,忽视了单元内或单元间的前后关联,未关注和解决学生的已知点、模糊点、空白点。

由此,我认为同类文体的单元教学中,教师要有强烈的单元整合意识,单元教学内容应有一定的系统性和梯度性。

二、基于文体的单元教学内容整合的意义

同类文体的文章汇合在同一单元,从编者角度看是为了让学生系统地掌握相应文体的知识。而现实教学中,同类文体的单元教学往往是唱着同一首歌。所以单元教学内容的整合安排非常必要。

(一)教材编排形式决定单元整合的必要性

现行人教版语文教材基本是以“文体组元”和“主题组元”两种形式来组成单元,紧挨着的课文看似有秩序排列,其实无内在必然的联系。以八年级上册三、四单元为例,两单元文体侧重于说明文,第三单元选文以建筑园林、名胜古迹为主题,第四单元选文均体现科学精神和科学的思想方法。同单元选文的共同点仅是围绕一个主题,文体体式同属说明文,其实内在的必然性不明显。[1]如果我们不进行整合只是“东一榔头,西一锤子”地乱敲一气,必定不能教给学生较为系统的说明文文体的知识,所以在这两个单元的教学中,开发、构建出一个说明文知识体系是非常必要的。

(二)单元整合避免教学内容的无序和重复

李海林说:“文本是教学内容开发的材料,问题是几十篇上百篇的文章(作品)本身是没有体系性的,而教学内容本身却不允许脚踩西瓜皮,走到哪儿算哪儿,教学内容是有计划的安排,是完整的结构性体系。”[2]单元整合的目的正是为了不出现“脚踩西瓜皮,走到哪儿算哪儿”的无序现象和“唱同一首歌”的重复现象。试想,如果教八年级上册两个说明文单元一直在重复说明对象、说明语言、说明方法、说明顺序等学生“已知”的东西,课课如此,反反复复,又如何让学生澄清模糊,探究未知,获得新知呢?

单元整合将对同类文体的文本进行统筹安排,关注教学内容的系列性、系统性、梯度性,便于学生知识的建构、知识网络的形成,从而有效解决目前语文教学内容随意、无序的问题,让课堂发生“真正的学习”。

(三)充分发挥文本的不同功能,提升学生语文能力

单元内的各文本在呈现知识时各有侧重,在达成单元目标时各有功能。在《语文科课程论基础》中,王荣生教授按教材选文的功能把教材分为四种类型:定篇、例文、样本和用件。不同类型的选文在提升学生语文能力上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定篇”,让学生深入领会经典作品的“丰厚内涵”,理解“文化、文学学者对该作品的权威解说”; “例文”,让学生领会一个个词句以及整篇的文字所体现的词法、句法、章法等;“样本”,让学生获得阅读的知识和写作的知识等;“用件”,“借选文所讲的东西去触发、去从事一些与该选文或多或少有些相关的语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等能力。[3]

所以,同类文体的单元教学内容的整合有助于充分发掘文本的不同功能,引导学生系统地学习各类文体知识,训练各类文体的阅读能力。

三、基于文体的单元教学内容整合的实践

基于文体的单元教学内容的整合关键要确定单元教学目标并分篇落实。基本可分为三步走:一是根据单元选文的共性确定单元教学目标;二是结合单元教学目标和选文特点确定课文类型;三是根据学情选择适合的教学内容、适当的教学方法。下面以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四两个说明文单元为例,阐述分篇落实单元教学目标的思路。

(一)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本单元中《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故宫博物院》是比较规范的说明文,《桥之美》《说“屏”》则是文艺性小品文。单元说明提示,要引导学生学习怎样抓住特征来介绍事物,理清说明顺序,了解常用的说明方法,体会说明文准确、周密的语言。而学生之前已经学习了《看云识天气》等较为简单的说明文,但对说明文的文体特点还未能深入掌握。

所以,单元教学目标确定为:(1)学会抓住特征来介绍事物。(2)理清说明顺序。(3)了解常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4)体会说明文准确、周密的语言。(5)理解文艺性说明文的特点。

就选文特点来看,《中国石拱桥》是茅以升先生普及桥梁知识读物中的名篇,是引导学生理解说明文怎样抓住特征进行说明的范例,处理为定篇较合适。[4]《苏州园林》客观说明了苏州园林的特征,说明顺序非常有条理,构思精巧,语言精练生动。作为例文处理,可引导学生领会文本精巧的构思和精美的语言。《故宫博物院》是介绍名胜古迹的典范,结构严谨,说明顺序清晰。有了前面两课的学习,此时是学生由了解到运用说明文知识的较好时机,可处理为样本,让学生变个顺序说故宫,变个角度写故宫,训练学生表达并运用说明文知识。《桥之美》意蕴丰富,描写生动精彩。《说“屏”》抒情笔调浓郁,文化韵味丰厚。作为样本处理,两课合并上,让学生自学讨论,朗读品析,鉴赏美点,探究课文意蕴,学习用灵活多变的写法介绍有文化内涵的事物。endprint

分篇落实单元教学目标的具体计划如下:

(二)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本单元共五篇课文:《大自然的语言》《奇妙的克隆》《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生物入侵者》《落日的幻觉》。鉴于第三单元已经学过说明文相关知识,所以教学内容不能与第三单元在同一水平线上,要避免重复,体现一定的梯度。据单元说明提示,本单元应立足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思维方法的培养,体会如何运用说明方法、说明语言,安排合理的逻辑说明顺序,才能将事理说明得层次分明、步步深入、简明准确、生动形象。

因此,单元教学目标确定为:(1)学会默读,能按照要求筛选信息。(2)注意说明的顺序和方法。(3)培养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求真创新的科学精神,学习正确的科学方法。

就选文特点来看,《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极有价值的科普文,典型地体现了说明文的科学性和生动性。在阐释事理时兼顾读者对象,语言严谨而生动,说明方法多样,逻辑顺序缜密。这篇经典作品宜处理为定篇。《奇妙的克隆》的小标题和几个部分的排列遵循缜密的逻辑顺序。学生通过前面几课说明顺序的学习,本课可作为深入理解为什么要采用逻辑顺序的例证,所以作为例文处理。《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最突出的特点是善于联系、由此及彼,多角度、多侧面的思维方法和缜密的逻辑推理。适合用来培养学生思维方法,所以作为用件处理。可联系一些类似的文章,如《“水滴石穿”的科学说法》等延伸拓展,学习运用作者的思维方法。《生物入侵者》运用大量的例子来说明生物入侵者,学习本文能深入理解举例子的作用、举例子应典型、举例子应注意举例角度等知识,并学会科学严谨地举例子,宜将之处理为样本。《落日的幻觉》是有条理与生动说明整合的范例,将之处理为样本,可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合理安排说明顺序、说明中生动描写的方法。

分篇落实单元教学目标具体计划如下:

基于文体的单元整合教学的研究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迷茫困惑下的一种反思和探索,理想的构思是:整合后的课例紧紧围绕单元教学目标,分篇落实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是有序列、梯度的,课堂是学生巩固已知、探究未知、获得新知的过程。但在实践过程中,对选文类型比较难判断,导致采取的教学方法未能尽达目标;单元内选文的教学内容能围绕单元教学目标,但很难避免重复;初次实践对学情考虑不足。但是,从课程整合角度来探索提高课堂效率应该是一个正确的方向,深入探索肯定会有收获。

参考文献:

[1] 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261-315.

[2] 彭胜武.例说语文教学中的单元整合[J].中学语文教学通讯,2013(3/B).

[3] 陈隆升.实用文章阅读教学设计[J].中学语文教学通讯,2012(9/B).

[4] 李海林.如何构建一个可用的阅读教学内容体系?[J].中学语文教学,2010(11).endprint

猜你喜欢

同类说明文文体
不是同类
说明文阅读专练
轻松掌握“冷门”文体
同类色和邻近色
文从字顺,紧扣文体
如何提高自述型说明文的颜值
若干教研文体与其相关对象的比较
同类(共4则)
说明文中相似、相反与因果联想的运用
文体家阿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