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环境行为学的高校图书馆阅览空间设计

2015-10-29张震

建材与装饰 2015年13期
关键词:空间设计使用者图书馆

张震

(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四川省成都市 610093)

基于环境行为学的高校图书馆阅览空间设计

张震

(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四川省成都市610093)

本文介绍了环境行为学在高图书馆空间设计中的运用,探讨了图书馆环境中空间实体与人的行为心理之间的联系,旨在指导高校图书馆阅览空间设计,提升其环境质量。

环境行为学;高校图书馆;环境空间设计

环境行为学是探讨人的行为与周围环境之间关系的学科,其目的在于运用心理活动规律去预测使用者在空间中的行为,进而对空间实体的规划设计进行引导,为创造良好的环境提供一种策略性和实体性探索。

今天的高校图书馆建筑事实上已成为集多功能、多载体、多形式于一身的信息文化活动集汇中心,本文在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下,旨在将环境行为学理论充分运用到当代高校图书馆阅览设计当中,以求获得更好的空间体验和使用效率。

1 空间尺度与私密性设计

近年来现代化高校图书馆倡导开放便捷的超市化一站式管理,这使得其阅览空间不可避免地走向开放性大空间的道路模式。然而调查发现不少图书馆的空间却是“大而不当”,只求宏大气派,而忽略了使用者的空间感和舒适感。

阅览空间的尺度可与人的使用动线相结合,例如开放式书架区空间高度应与书架高度相适应,常常可以设计夹层充分利用空间;而阅览区域空间尺度可局部放大,以获得更好的光线环境和阅读感受。此外家具陈设的尺度与设计需充分考虑环境行为学中的人体工学理论。如书架的高度不宜大于2.2m,书架中距1.5m较为舒适,双面阅览桌前后净宽应大于1.3m等。再例如研究发现:人们在在距离小于14cm的情况下更愿意对面而坐,超过这个距离时,他们就会乐于并肩而坐。这些数据都可以运用到家具的设计和布置当中为使用者提供便利和引导。

开放性大空间能较大地提升图书馆的空间使用效率,但同时也会带来环境舒适度降低、私密感减弱等诸多问题。在设计中我们应首先研究使用者的生理和心理需求,通过调查笔者发现,高校图书馆内部学生喜欢聚集的空间有以下特点:亮、安静、一定的私密度,因此优良的自然和人工采光系统,合理的空间划分和导向,在大的阅览空间中通过小隔间、软隔断、植物配置等创造一定比例的半私密性空间,更容易受到读者的青睐。

2 空间组合模式与导向性设计

在图书馆内部空间设计组合中,应根据使用特点进行合理的功能分区,并设计方便、顺畅的使用流线。据彭一刚先生《空间组合论》,典型的空间组合布局模式有走道串联式组合、单元式组合、广厅连接组合、核心空间环绕组合等,一般来说,串联式组合和单元式组合的空间导向性和识别性更强一些。例如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长安校区图书馆各层均通过一条长走道将主要空间串联连接,在走道一旁利用单跑楼梯解决垂直交通,通过对使用者的调查发现,效果良好(图1)。

图1 西安电子科大图书馆串联式空间组合方式

3 阅览空间色彩设计

色彩心理学研究表明,色彩能调整整体环境的氛围格调,构成人们的视觉意向,影响人们的心理行为和精神风貌,在图书馆室内环境中也不例外,色彩亮度的高低和色调的冷暖,图书馆主要的阅览空间,其环境氛围应是明朗、静逸的,因此在阅览空间室内的主色调选择上以冷色调为宜,在门厅、走道、报告厅等流动性空间可适当活跃,用暖色画龙点睛。层高较低和尺度较大空间,如阅览室、自修室墙面宜用浅色、淡灰色,可以使室内空间显得宽敞、安静,减少使用者的压抑感,墙面顶部刷成白色,可以在心理感受上增加室内高度。而红、黄、蓝等较明亮的色彩,在光亮较暗的墙壁上能起到修饰和点缀作用。室内阅览桌、椅、书柜、书架等家具适宜采用原木色,可以提升室内空间的自然感受,增强舒适度。

4 阅览空间光环境设计

舒适的光环境,也是营造良好阅读环境氛围的必备条件之一。环境行为实践证明,人体对自然采光的舒适性感觉更高,但较强的直射光又易使读者感到心绪不宁、情绪烦躁,因此阅览室的进深不宜过大,最佳的开窗墙面应是北向或者东向,同时应有合适的窗墙比,阅览桌也不宜对窗摆放,以免产生眩光,可调式百页窗帘能调整光线柔和度,在阅览室中被广泛运用。在人工照明方面,光源的选择、照明方式、光源和工作面之间的距离、角度,灯具的形状和颜色以及控制方式等都会对使用者的舒适度感觉造成影响。例如荧光灯耗电量低、光线柔和、光色接近自然光,适宜作为阅览室光源,顶棚上均匀布灯和桌面上设置台灯混合照明方式较为理想。此外夏季室内冷色为主的灯光给人安静、舒适的感觉,冬季暖色为主室内灯光给人温暖、祥和的感觉。

5 阅览空间的空间渗透性设计

黑川纪章将介于外部空间和内部空间之间的过渡空间称之为“灰空间”。阅览空间的渗透性强调的是“灰空间”的介质作用,结合阅览空间设计近人的露台、阳台、外廊的灰空间,使得内外部空间相互融合、渗透,弱化建筑边界,建筑室内外空间能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四川美术学院虎溪校区在原生态的校园规划及景观设计中呈现出极富乡村野趣的校园景观和环境氛围,而坐落其中的图书馆建筑也在充分享受与优良环境的对话关系:打开的山墙面、远眺的露台、通透的景窗、从天而泄的天光,将阅览者置身与俯首脉脉书香,抬头风景如画的氛围之中(如图2),其阅读空间的场所精神也得以“放肆”地表达。

图2 四川美术学院图书馆室内外空间渗透(自摄)

“人塑造了环境,环境也塑造了人”。创造良好的空间环境,以期塑造师生良好的身心是高校图书馆的重要功能和追求目标之一。环境行为学研究对于指导高校图书馆的环境及空间设计有着重要的意义,在设计中利用环境行为学理论对使用者的行为与空间环境的关系研究得越细致透彻,就越容易创造出舒适度和满意度更高的环境空间,以求真正做到高校图书馆的人性化设计。

[1]李志民,王琰.建筑空间环境与行为[J].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

[2]凯文·林奇,方益萍,等译.城市意向[J].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

[3]彭一刚.建筑空间组合论[J].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

[4]陈双华.高校图书馆室内环境设计的人文关怀[J].图书馆,2008(6).

TU984.14

A

1673-0038(2015)13-0014-02

2015-3-5

张震(1988-),男,河南信阳人,建筑师,硕士,主要从事建筑设计方面的工作。

猜你喜欢

空间设计使用者图书馆
V&A“源于自然的时尚”展览空间设计
忱意空间设计办公室
多元·开放·激活:公共空间设计的未来趋势探索
居住空间设计《啁啾》
新型拼插休闲椅,让人与人的距离更近
图书馆
抓拍神器
去图书馆
他汀或增肌肉骨骼不良反应
梦乡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