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镜头中的公益力量
——评析微公益纪录片《迷失的家园》

2015-10-28王萍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5年6期
关键词:燕鸥特写镜头拍摄者

王萍

(重庆大学新闻学院,重庆 400044)

镜头中的公益力量
——评析微公益纪录片《迷失的家园》

王萍

(重庆大学新闻学院,重庆 400044)

纪录片,作为一种强调纪实性的影视题材,不仅要把艺术价值作为追求的目标,还应该将公益性和社会性作为追求的重要品性。2013年,一部微公益纪录片《迷失的家园》在网络上热播,在网民中引起了较大反响。本文从纪录片的社会责任、艺术价值等角度分析该片,并对公益纪录片的传播进行了一定的思考。

公益纪录片;两级镜头;偷窥视点

2013年,一部时长仅为12分21秒的公益纪录短片《迷失的家园》在视频网站上播出,该片以保护生态环境为主题,描述了人类破坏自然环境,野生动物面临的严峻的生存危机。该片将拍摄者放在了旁观者的位置上,从燕鸥的视角来看这个“危机四伏”的世界。这部公益纪录片上传到视频网站仅12个小时,点击率就超过了85万,网友的评论多达10万余条,在网民中引起了巨大反响,许多网友声称是含着眼泪看完了这部纪录短片。《迷失的家园》获得了巴黎青年短片电影节优秀影片奖、第五届中国纪录片国际选片会金奖、第二届中国国际民间影像节最佳短片奖、第十届四川国际电视节金熊猫奖等奖项。

对于纪录片而言,内容的魅力远胜于形式的花哨。《迷失的家园》在上传播放的短短12个小时内,就在观众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力,这不仅是因为该片的艺术价值,更是因为这部纪录片所表现出的公益主题和社会责任感让人为之动容。

一、选题:公益选题感动人心

保护生态环境和野生动物是一个传统话题,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这个难题始终伴随左右。这样的传统选题似乎“老生常谈”,但却是人类社会始终不能置之不理的问题。拍摄这样的选题,异常辛苦又缺乏投资,吃力不讨好,但正是如此,也表现了《迷失的家园》的摄制团队灼热闪光的公益之心,表达了他们作为一个纪录片人的责任和担当。这份对生态环境的敬畏,对野生动物的关爱,对纪录片的尊重,对观众的责任,让他们的作品《迷失的家园》充满力量,震撼人心。

二、音响:此处无声胜有声

法国的纪录片大师、真实电影创始人让·鲁什在反对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盛行的“说明式纪录片”时指出:“电影解说词通常反倒使画面的意思模糊不清,一直到它们替代画面。这样,电影就不成其为电影了,而是以电影画面作为背景的演讲课或者演示课,这种演示本应该由电影画面自己来完成的”。相较于解说词,一部纪录片的魅力更多的应该由画面来承载。《迷失的家园》全片没有一句解说词,配合镜头的仅仅是悲壮的音乐,片中的背景音乐多次使用人声哼唱,听来仿佛哭诉一般,渲染了凄婉悲凉的气氛。同时,在背景音乐的配置上,作者还添加了自己的个性化安排。片尾的背景音乐是一首《我爱你,中国》,看似与前几段音乐格格不入,实则抛出疑问,我们究竟该怎样爱我们的祖国、爱我们的家园和与我们共同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生灵。在纪录片音响设置上,这样的安排,可以避免解说词对观众理解力和情感的引导,让观众产生“结论完全是由自己得出”的感觉,使得结论更具有说服力。相较于感动人心的主题和撼动人心的镜头,任何解说词在这里都显得苍白无力,那些真实的镜头才是最强有力的证明。

三、片长:1221的警示效果

《迷失的家园》历时五年拍摄,耗资近八百万,拍摄了近两千个小时的视频素材,但是,导演乔乔仅仅剪成了一部时长为12分21秒的短片,这其中,蕴含了导演乔乔的一片苦心。乔乔表示,2012年12月21日一度被谣传为世界末日,虽然是谣传,但选择采用12、21这几个数字作为片长,希望能够起到警示作用。另外,按照观众收视心理,8分钟是有效收视时间,超过8分钟以后,观众的兴趣和关注度就会下降。《迷失的家园》片长设置为12分21秒,观众的兴趣和关注度基本可以保持整个纪录片,最大限度达到纪录片的传播效果。

四、视角:从燕鸥的视角看世界

《迷失的家园》中先后7次出现燕鸥盘旋在空中的镜头,将整个纪录片划分为几个小章节,通过蒙太奇手法对镜头进行剪辑拼接,片子一开始,一只燕鸥在蓝天白云间盘旋,紧接着,人类的卡车、挖掘机出现,动物惊慌失措,四散而逃。之后的片子中,燕鸥多次出现,每次出现都跟随着不同内容的镜头,使整个片子仿佛是从燕鸥的视角出发来看人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和对野生动物的威胁。这种通过蒙太奇手法形成的独特视角,将拍摄者放在了旁观者的位置上,而把燕鸥设置为全片隐蔽的讲述者,更增添了纪录片的说服力,同时也更大程度上激发了观众的怜悯之心。

五、镜头:两极镜头、偷窥视点的大胆运用

《迷失的家园》在镜头的拍摄方面也非常大胆,在12分21秒的片子中,拍摄者大胆的运用两极镜头,尤其是特写镜头的运用,几乎贯穿了整个纪录片。在纪录片一开始,拍摄者就运用特写镜头拍摄一只燕鸥在空中盘旋的场景,并且在片中7次出现这一场景,强调了燕鸥,拉近了与观众之间的距离。同时,拍摄者几乎全部运用特写镜头来拍摄野生动物,被剥皮的动物,翻着白眼的死鱼,挂在网上的鸟儿,打烂的蛋壳等场景,全部运用特写镜头来表现,这样的设置突出了野生动物,淡化了周围环境,拉近了镜头主体与观众之间的距离,带给观众强烈的视觉震撼,可以毫不夸张的说,这是一部把野生动物,把环境污染拉到观众面前的纪录片。同时,拍摄者还成功的运用特写镜头表现出一些震撼人心的片段。例如,一只小鸭子伏在死去的同伴身上伤心流泪,一只藏羚羊努力试图撞开围栏等,镜头中小鸭子的眼睛中流露出的悲伤和藏羚羊在围栏前的挣扎不知触动了多少观众。

除了两极镜头的大量运用,拍摄者还在片中独特的运用了偷窥视点。在镜头中,一个男人吓跑了一只正在孵蛋的鹭鸟,从鸟窝中取出一枚鸟蛋磕破,看了看后丢掉,然后又将剩余的三枚鸟蛋全部磕破,看后丢弃。在这个片段的拍摄中,拍摄者成功的利用树枝等前景遮挡将镜头置于第三者窥视的角度,更加体现了纪录片的纪实性和客观性。观众在观看纪录片的时候,仿佛也处于偷窥者的位置,这种镜头处理更加引起了观众的好奇心,增强了纪录片的可看性。这种偷窥视点的运用在纪录片的拍摄中是非常少见的,偷窥视点偶尔会在一些叙事电影的拍摄中运用,但是在纪录片拍摄中,这种手法运用较少,这也体现了导演独特的拍摄思路和编辑理念。

大量的特写镜头和全景镜头,必然造成时间和空间的碎片化。整个纪录片没有一个固定的主要角色,没有明确的叙事主线,也没有解说词的讲解引导,镜头在时间和空间上均呈现一种碎片化的特点,这种编排手法赋予观众很大程度的想象力,可以使观众直观的感受镜头的力量,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做内在意义的串联,同时配合偷窥视点,一种紧张、震撼的视觉效果成功营造了出来。

六、情感主线:对生命的怜悯和敬畏

对于纪录片观众而言,镜头所引起的情感共鸣是纪录片传播效果的一个重要体现。保护生态环境和野生动物是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的责任与义务,但是在城市化迅猛发展的今天,经济的发展伴随了太多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我们在追求美好物质生活的同时也付出了破坏环境的惨重代价。近几年,中国许多地区都饱受雾霾之苦,这正是大自然给我们敲响的警钟。在《迷失的家园》中,工厂排出的废气废水,人类对野生动物的捕杀,一幕幕触目惊心的场景不加掩饰的出现在观众面前,和眼球一样受到刺激的是我们的心灵。当看到小鸭子悲伤的眼睛,幼鸟绝望的眼神,藏羚羊无助的挣扎时,对生命的怜悯和敬畏,对人类破坏行为的谴责和忏悔油然而生。这些真实的镜头刺激了观众们的眼睛,同时也刺痛了观众的心灵,许多网友声称是留着眼泪看完了这部纪录片。这种情感共鸣不仅成就了纪录片的影响力,更重要的是将公益理念成功播撒进了观众的心中。

《迷失的家园》在坚持保护生态环境,保护野生动物的公益主题之下,通过对镜头巧妙的拍摄编排和对传播技巧的合理运用获得了观众的认可。而它的成功也为中国纪录片的制作和生产开辟了一个崭新的思路,一部优秀纪录片的成功之处不仅在于它的艺术价值,还在于其中体现出的责任和担当,当纪录片人不再仅仅为了市场制作和生产,而试图用镜头来反映真实存在的社会问题时,镜头就不再只是表现的工具,其中所展现出的责任担当和公益力量就足以撼动人心,号召大家一起来关爱我们赖以生存的世界。

[1]保罗·霍金斯(美),王筑生(译).影视人类学原理[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

[2]何苏六.纪录片的责任与影响力[J].现代传播,2005(01).

[3]赵卓.《迷失的家园》导演:生态微电影不能不拍[N].北京青年报, 2013-09-04.

[4]陈刚,王晓喆.“你幸福吗?”与真实电影纪录片[J].现代传播,2013(12).

[5]詹庆生.走向电影化——纪录片《美国,我们的故事》的艺术分析[J].现代传播,2012(08).

[6]王琦.电视纪录片:塑造国家形象的有力武器[J].新闻界,2011(09).

J952

A

1005-5312(2015)17-0119-02

猜你喜欢

燕鸥特写镜头拍摄者
种间竞争对燕鸥繁殖生态的影响
街头被偷拍传上网,未告知就是侵权
新闻摄像中特写镜头运用探讨
钟情夏天的北极燕鸥
无巧不成图
关于特写镜头在新闻摄像中运用的分析
新闻摄像中特写镜头的运用
触摸的岁月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