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扬琴的艺术功能及演奏技巧

2015-10-28曾魁红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5年6期
关键词:三弦扬琴琴弦

曾魁红

(福建省东山县潮剧传承保护中心,福建 漳州 363400)

谈扬琴的艺术功能及演奏技巧

曾魁红

(福建省东山县潮剧传承保护中心,福建 漳州 363400)

扬琴最早称为“洋琴”,源于波斯等国家,11世纪传入欧洲,约于明代末年(1600年前后)传至我国广东沿海一带,后流行于全国。有专家认为,扬琴与西洋乐器钢琴,最早都是在阿拉伯国家的萨泰里琴的基础上发展变化而成的。流传到中国的变为扬琴;流传到欧洲的先后成为“克拉维卡”和“庆巴罗”古钢琴,最后于1709年在意大利佛罗伦萨诞生了现代钢琴。最早扬琴传到广州时,开始使用并开始制作,后遍及浙江、福建一带,又从东南沿海传至内地。

扬琴;戏曲伴奏;演奏技巧

扬琴有木制的音箱,琴身呈等腰梯形,张铜丝或铜丝弦八至十八档,每档两三根或三四根,用竹制双签(也叫“琴竹”)击奏发音。后经改革,弦数增至十三到十八档,扩大了音域和音量。有的还增设用以转调的特殊附件,有的加上踏板,以阻止弦音的自然延长。直到现在,扬琴作为“洋琴”,在西亚和东欧等许多国家仍在流行,如在匈牙利就称“洋琴”为“钦巴龙”(cimbalom)。

建国以后,扬琴进一步改革,出现了许多新变化。例如由杨竞明改革的四条码子的快速转调扬琴,既保留了原有扬琴清脆、悠扬的音色,运用八、五度关系的音位排列法和演奏法,又增加了音位,扩大了音域,并纯化了音质,实在是一石三鸟,好处多多,适应了新型民族管弦乐队的演奏需要,成为目前流行最广、使用最多的一种扬琴。此外,尚有“红旗十二平均律扬琴”、“金律活码大扬琴”等等。

扬琴音色柔美、清脆,花点酣畅,韵味隽永,其演奏技巧丰富,主要有“吟”、“揉”、“滑”、“颤”等竹法,并可以运用和声及支声复调等方法伴奏。按地域不同,又分为东北扬琴、山东扬琴等等。

一、扬琴的艺术功能

扬琴既可以独奏,又可以合奏、协奏、伴奏,运用范围相当广泛,其艺术优长也十分明显。

扬琴作为独奏乐器,始于广东严老烈改编的“广东音乐”《倒垂帘》、《旱天雷》、《连环扣》等,创造出明快活泼、清新爽朗的演奏艺术风格。此后,广东丘鹤俦又创立了扬琴演奏“竹法广度”,提出了“左竹法”与“右竹法”的演奏理论和具体方法。再后来,任晦初又将“江南丝竹”两首乐曲《三六》、《中花六板》改编为扬琴独奏曲,丰富了扬琴的独奏曲目。近年来,扬琴的独奏曲目更加工了丰富多彩,主要有《汨罗江上》、《苏武牧羊》、《雨打芭蕉》、《龙船》等改编曲目和《塞外新春》、《边塞之歌》、《延河畅想曲》、《战斗进行曲》、《翻身的日子》、《春到清江》、《欢乐的火把节》等新创作的曲目。

扬琴作为合奏乐器,可以参加“广东音乐”、“江南丝竹”、“山东琴曲”、“潮州弦诗”等民族器乐曲各种形式的伴奏,并在其中充分发挥出自身的优长,显示出独有的艺术亮色。

扬琴可以协奏,大型分乐章的扬琴协奏曲《海峡言诗》、《飞瀑》等,都是著名的曲目。扬琴参与伴奏,应用范围更加广泛,主要是为戏曲、曲艺、民歌小曲等演唱伴奏。

扬琴在戏曲乐队中显示出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与作用,它在许多戏曲剧种中,成为主奏乐器或重要乐器。例如在吕剧中,扬琴与坠琴、三弦、琵琶一起,成为“四大件”;在扬剧中,扬琴与二胡、三弦、四胡、月琴、琵琶、笛等,成为重要乐器;在沪剧中,扬琴也是其中的重要乐器之一;在二人台中,扬琴与笛子、四胡、“四块瓦”等共同成为“四大件”;在锡剧中,扬琴与板胡、月琴、唢呐、琵琶一起,成为重要乐器之一。如此等等,不胜枚举。

扬琴在曲艺乐队中,尤其是“唱类”的“琴书”系列中,都是重要的伴奏乐器。如在山东琴书中,扬琴与筝、坠琴、软弓胡琴、四胡、三弦、筒板、碟子等共同的组成伴奏乐队,但以扬琴为“首席”乐器;在北京琴书中,原来由单弦伴奏,称“单琴大鼓”。约于1940年前后,通县乐亭大鼓艺人翟清山等用扬琴替代三弦作为伴奏乐器,故又称“扬琴大鼓”;在京乐大鼓中,扬琴与三弦成为两件主奏乐器;在沧州木板大鼓中,扬琴与三弦、四胡一起,构成“三大件”;在翼城琴书中,扬琴与三弦、四胡双构成“三大件”;在安徽琴书中,扬琴与坠胡、三弦、琵琶、檀板等都是重要乐器,并居“首席”地位;在南词中,扬琴也与三弦、琵琶、二胡、板胡、笛、笙、唢呐等成为重要乐器;并居“首席”地位;在豫北琴书中,扬琴也是一件重要乐器;特别是在四川扬琴中,更以扬琴为主奏乐器,甚至以扬琴命名。

二、扬琴的演奏技巧

扬琴演奏技巧之中的弹轮,是以用竹制、富有弹性的击弦工具——琴竹,而成为中国扬琴具有的特色技巧之一。它的运用,给扬琴的演奏增加了很重要的我国民族、民间特色。也是以木制击弦工具演奏扬琴的东欧或其它国家扬琴演奏技术所没有的。在中国扬琴演奏方法中,弹轮,几乎成为各流派风格的主要技巧,在其基础上,又发展、派生出上、下滑弹等新技巧。

正确的“击弦点”是在琴弦距离琴码约2.5厘米左右的位置。结合目前普遍使用的402型扬琴多码并列的特点,其最佳“击弦点”与琴码的距离高音区约2~2.5厘米,中音区约2.5~3厘米,低音区约2.5~3厘米。在这个位置击弦,扬琴发出的音色基本能达到高音清脆、明亮,中音圆润、悠扬,低音浑厚、饱满。如演奏时“击弦点”太靠近琴码,声音则生硬、发梗还容易误击琴码产生噪音;离琴码太远则共鸣较差,音色发飘。“击弦点”位置准确与否是取得良好音质的基础。其次,依靠“击弦点”位置的变化,音色的层次也可随之而变化,“击弦点”距离琴码的远近,可以形成软硬不同的音色对比。

用琴竹头上最好的位置触弦,也会使琴弦发出坚实而纯净的声音,正确的“击弦点”在琴竹头的中间部位,除非有特殊的弹奏要求,演奏者要尽量避免用琴头的前后部位或斜向击弦。如靠前或靠后都不能使琴弦均匀受力,从而达不到使几根琴弦同时均衡振动,而影响发音的力度和音质。在演奏时如有可能应注意击弦的角度,最好与琴码成一直线,尽量与所奏每个音位上的多根琴弦约接触面在同一个平面上,使琴弦能够受力均匀,振动充分,发音平衡。

击弦时手的发力也是非常重要的,施加力量的大小应根据演奏的力度、速度及音色的需要而定。不同的音色、不同的力度在击弦时发力的部位是有很大区别的。扬琴演奏使用的力有两种:一种是依靠各部位肌肉收缩运动而产生的肌肉力量。另一种是手臂放松下垂的自然重量。这两种力量在演奏中相互结合控制弹奏的发音、音色、力度与技巧。手臂是统一力量运用的通道,不是力量的出发点。力量不仅来自于手臂,还来自肩部、背部、腰部和臀部。它是全身力量的统一协调与集中,击弦时演奏者将这种力量及重量贯通到手腕,通过手腕及掌指的柔韧性和灵活性,使之协调平衡。

三、扬琴的演奏音色

扬琴的演奏音色就是无论是强奏或弱奏都应是颗粒性强。音色纯净、饱满、坚实、富于弹性的音响效果。要特别注意强奏时声音不噪,弱奏时不虚,发音的好坏实际上也是检验击弦动作和用力方法正确与否的一个方面。要想得到良好的音色,就必须认真体会击弦动作和用力的方法,在击奏每个音时,都要用视觉(音位)触觉(击弦)和听觉(检验)来区分音质、音量和音色的差异,力求达到击弦与发音的统一。由于发音好坏的关键在琴竹头触弦的一瞬间,初学者在练习中要特别注意培养击弦时手腕和手指动作的有机配合。只有这种灵活敏捷的动作才能使琴竹产生巧妙的弹击力,也只有这种巧妙的弹击力才能使琴弦发出美妙异常,令人回味的音色。

手臂要自然放松这也是演奏中保证音色好与坏的关键。手臂紧张会引起手腕和手指关节的僵硬造成演奏失误,音色难听。在击弦的瞬间,腕、指用力要灵活、适当,注意力量的运用和控制,小臂随着手腕的击弦做小幅度的上下运动,除特殊需要外,一般不要上下挥动太大,否则会影响扬琴的音色,也会影响手腕的灵活击弦力量的运用,以及速度和力度的发挥。手腕的运用好坏,会直接影响音色的质量。在演奏中,腕部肌肉要松弛,用力要灵活,击弦后反应要灵敏,这样演奏出来的音色才能形成颗粒性音色的饱满。

四、结语

综上所述,扬琴是中国民族乐队中至关重要的乐器,它在独奏、伴奏以及合奏方面,将其独特的音色发挥得淋漓尽致。与中华民族的音乐审美相结合,最终演化成中国的民族乐器——扬琴。从音乐文化的角度来看,它扎根于中国传统音乐丰富的土壤,沉淀于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脉络,具有世界性与民族性相通、民间性与地域性互融、传统性与现代性相承的特点,是中国民族乐器中极富音乐表现力的乐器。

J632.51

A

1005-5312(2015)17-0097-01

猜你喜欢

三弦扬琴琴弦
应用于合重奏的扬琴音域介绍
爷爷的三弦
云南少数民族三弦分类研究
——基于黄金分割比例
我与扬琴协奏曲《凤点头》的“缘”
内蒙古蒙古族三弦大师培训班在呼举办
从“洋琴”到“扬琴”——探究民族乐器扬琴的中国化演变
扬琴的传入与流变探析
我把雨丝当做琴弦
朝鲜音乐历史上的三弦与三竹
额头上的琴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