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走窑汉》中的底层叙述话语

2015-10-27罗莹

参花(下) 2015年11期
关键词:刘庆邦

◎罗莹

《走窑汉》中的底层叙述话语

◎罗莹

摘要:底层叙述是现代化视域下的本土叙事,在现代社会迅速发展中,底层作为一个群体越来越受到知识分子乃至社会的关注。本文以刘庆邦短篇小说《走窑汉》的三个主人公为切入口,分析小说中的底层形象、群体心理和社会问题,表现出刘庆邦对于现实的批判力度和深度,以及其对于底层的人文关怀。

关键词:刘庆邦 底层叙述 现实批判

葛兰西在《狱中札记》用“subaltern”来意指欧洲社会里那些从属的、被排除在主流之外的社会群体,他的“底层阶级”主要指马克思主义所说的无产阶级。随着底层的内涵不断地扩大,农民、社会中的边缘群体也被容纳进来。[1]2但总体说来,底层意指政治地位低下、经济上窘迫、文化上教育程度低等的人。刘庆邦的短篇小说《走窑汉》以煤窑农民工这个敏感的社会群体为切入点,用一种“另类”的方式表现出关怀弱势群体的人文精神,通过将生命之花慢慢捻碎让底层群体获得社会对其应有的关注。

一、在现代社会中被扭曲的人格

马海州是小说通俗意义上的核心人物,他是工人阶级,如果没有那几年的监禁生活,他便是一个优秀的青年工人代表。从文中的描述来看,马海州是一个富有同情心的人,他有着朴实的情感且爱憎分明。他对自己的女人有着强烈的爱,然而在发生妻子被强奸的事之后,仇恨点燃了他,产生疯狂的报复心理,他不仅要报复张清,还要报复背叛自己的妻子,同时也折磨自己。从小说中可以看出,马海州是一个传统封建思想浓重的人,他过于注重自己的情感,导致忽略了妻子的感受。原始的性爱禁忌成为马海州心中不能触及的痛,使他变得疯狂且残忍,这种性爱禁忌对他的妻子的伤害是最深的。

小说中还有一批工人群体也可以作为解释小说内在关系的存在。休息之余对于女人的谈论,反映出工人阶级生活的单调、精神的空虚;在地底下挥洒汗水时,担心老婆被勾引,看出工人阶级的利益得不到保障。底层是一群有着巨大贡献却没有相应权利的群体,他们只能勉强维持生存,因此,爱情对于他们来说是一种奢侈品。

二、隐藏于幕后的真正弱者

小蛾以纯洁漂亮但怯懦的农村妇女形象出现,她的柔与马海州的刚形成强烈的对比,很符合大男子主义的马海州对女人的要求。在男权社会,性爱质量的提高实际是对女性“性感”要求的提高,即性伴侣的年轻化、漂亮化、城市化——似乎它代表着婚姻选择的“进步”与“现代”性。[1]84

小蛾没有文化,她单纯地相信“谁的贡献大就给谁迁户口”这样的话。从小蛾对户口的重视程度,可以发现底层人民希望获得认同感,特别是城市的认同感,刘庆邦将底层群体身份认同的困难及对尊严的渴望加在这个柔弱的女人身上,使得这种对比变得更加强烈。因此,小蛾才是小说中真正的底层人物,她不仅无法维护自己的权益,还经济窘迫、受教育程度低,而且没有自我。马海州提前释放归来,小蛾便开始在他的指示下合力折磨张清,她企图获得丈夫的原谅,穿得像修女一样,低眉顺眼,然而这并没有为她获得丈夫的怜惜和原谅。马海州在小蛾跳楼身亡后,他的反应也只是呼地站起来又坐下了,真令人唏嘘。

三、阶级的流动性导致新的底层

张清是小说中一个较为特殊的存在,他从“张书记”掉到“工人”,可以说这种身份的转变,使得他变为社会底层,这种阶级间的流动性正是现代社会的一个特征,[1]221也正是这种流动性使得人性变得扭曲。张清的所作所为不值得同情,但在他受到马海州的精神报复时,我们看到了张清身上的悲哀,身份的突然转变使他变得卑微,力量上的恐惧使他怯懦,而他心理上却又蔑视马海州。张清是有忏悔意识的,这种忏悔建立在对方无时无刻对他的精神摧残中,当马海州救了他之后,他想要得到对方的原谅,可马海州并没有给他赎罪的机会,在咄咄逼人的精神压迫下,张清选择死亡。张清跳窑后,马海州表现出的冷漠是生活赋予他的钝痛,它使一个对生活抱有感激之心的质朴心灵被扭曲。

小说中对所有人物精神的呈现十分精彩,马海州身体的强壮与内心的脆弱,通过报复性行为来弥补创伤,夫妻俩抱头痛哭时更显其卑微与无奈,底层的精神问题便被提到台前。这篇小说中人们无法用简单的道德加以评判,因为道德在贫穷之下常常无法保障,此时生存就是他们的道德,当生存也受到压迫时他们的人格便被扭曲,这是道德天平的尴尬。小说的现实感使得刘庆邦批判现实力度和深度达到很高的程度,他没有面对底层社会的优越感,而是扎根于其中,这使得他的小说具有关怀弱势群体的人文精神,且酷烈的写作风格将社会问题血淋淋地展示了出来。

参考文献:

[1]刘旭.底层叙述:现代性话语的裂隙[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2]贺绍俊.高原状态下的平庸与躁动——2005年中短篇小说评述[J].理论与创作,2006(02).

[3]刘成勇.存在的苦难:《走窑汉》的生命景观[J].湖北工程学院学报,2013(07).

[4]罗强烈.《走窑汉》《汉爷》:刘庆邦的方式[J].文艺争鸣,1992(06).

[5]孙拥军.“走窑汉”们的生命史诗——刘庆邦煤矿题材小说创作谈[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9(05).

(责任编辑刘月娇)

作者简介:(罗莹,女,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家与作品)

猜你喜欢

刘庆邦
神木有石峁
骄傲的0票
乡下人进城的文学表达
论刘庆邦小说的创作风格与局限
豫东平原的咏叹调
刘庆邦出版长篇“日记”《我就是我母亲》
梅妞放羊
论刘庆邦小说创作的语言美
乡情浓郁的河南民俗生活画卷
风俗与人性的歌者